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现实意义(79句文案短句)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现实意义
1、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现实意义)。
2、根据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物质》一文提出的生活有六大特质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人们给出生活教育的七大原则:
3、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
4、陶行知先生强调要使整个生活现代化、整个寿命现代化,倡导教育是对人从生到死全过程培育的终身教育,倡导的理论是以生活教育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比法国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思想早了30年。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社会迭代多变,这要求人们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更新知识,掌握技能,跟上时代步伐,正如陶先生所言:“我们是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
5、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不能一味的盯着学生的文化课程不放,而放弃了学生别的天赋。教育著作读后感4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读书人,尤其是我们处在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时代,只有坚持读书,并学以致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6、生活即教育的意思是说生活其实就是教育。一个人他拥有什么样的的生活,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活和教育其实是分不开的。当你想拥有一个好的生活,你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就要受到好的教育。同时,生活中也蕴含这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和生活是贯穿的。个人认为,这些教育可以是学校老师的教育、家里人的教育或者是某个人、某件事的教育。除此之外,教育是离不开生活的,教育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把教育带到生活中去,让教育影响生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现实意义)。
7、解放儿童的时间,给他们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
8、陶行知先生破除狭隘的传统学校教育理念,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以全社会为大学校,以全民为教育的对象,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当前的教育绝不能紧紧依靠学校一方,也不能仅仅依靠社会对学校在财力、物力上的支持,而是必须依靠学校、家庭和整个社会形成合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开放化的大教育格局,共同实现教人育人的目标。
9、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历史遗产批判和继承
10、陶行知“四颗糖”处理打架事件的故事(案例)
11、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疆土,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12、 陶行知体育思想与其生活教育理论始终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1927年3月,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初期,就明确提出:“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他确定学生的生活目标是:“康健的体力;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团结自治的的精神。”从实践上看,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学校就始终把体育运动贯穿于生活教育的整个过程,每天早上学生起床后,先通习拳术,然后根据各人的体质和兴趣,分别练习刀、枪、剑、棍,跑步,徒手体操等活动,并经常举办学校运动会,进行跑山,举石担,玩石锁,跳远,跳绳,掷球,提水竞走,30米赛跑等各项运动,正如他在《萧场工学团一周年纪念联合运动会歌》中所写到:“踢的是键子,打的是拳术,放的是风筝,砍的是斧头,挑的是粪桶,舞的是锄头,玩的是石担,攀的是山头。”这些体育活动内容充分体现了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的精神。
13、教学做合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
14、他的教育思想的人民性,还体现在他把人民作为教育的主人,必须首先向人民学习,把他们当作教育的主人,自己是为他们服务的,因而要用人民最需要的东西教育他们,用人民最易懂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提供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以摆脱贫穷落后。
15、“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以营造具有“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学术之气候,真善美之人格”的“和谐教育”
16、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17、他号召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地前进,我们必得参加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了。”
18、第“行”“做”和“实践”其实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与方法。不管是杜威的做中学,还是陶行知的教学做合都在强调一个事实:与间接经验一样,直接经验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与方法。直接经验的获得,不仅沟通了学生的现实世界和知识世界(这本是同一个世界),而且在经验中,学生在活动和作业中找到意义感。
19、概括起来包括三大基本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的意思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才能教人积极向上。“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论。
20、“反传统教育也不是反对固有的优点,我们对于中国固有之美德是竭诚的拥护。”“我们之所以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是要开辟出一条大路,让这半殖民地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可以出来。”
2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源自于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观点。在结合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实际情况后,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不断累积过程,而经验又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要提倡这种实践,那么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所以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一系列的观点。
22、劳动源于生活,又因其具有亲知亲行的特性反作用于生活,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就特别关注儿童生活中手脑并用问题。劳动是在劳力上劳心,“文明是人类用头脑和双手造成的。只会劳心而不会劳力和只会劳力而不会劳心的人,都是没有希望。
23、*前进的小先生要有四种精神:追求真理;即知即传;联合起来;百折不回。
24、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对其进行教育,注重孩子的主动性,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只是起到启发引导孩子的作用,
25、我们应该“以陶为师”、认真学习和借鉴“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锐意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创新。
26、爱上自己教育工作,陶行知一个重要思想“教学合一”,在我看来,教与学的融合,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教师要爱上自己的所教学科。爱上它才能从心底想着把这份对学科的爱传递出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生学习,在教学反思中自我学习,学生根据老师的教去学习,把老师教的方法与自己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内化成自己的方法。教师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就需要老师学的更多,于我而言,爱上所教学科,才会本能的去充实,去完善。唯有芬芳才能散发芬芳,唯有爱自己的学科才会让学生体会你有这份爱,跟随老师的脚步,逐步爱上你,爱上这门学科。陶行知对教育事业的爱溢于言表,教育理论便是最好的印证。乔利荣老师暑期让学生制作日历,看着孩子一个个精美的手工日历,我想正是因为他们爱着这份事业,才会想着如何让学生收获更多,在不同的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爱自己的教育工作,温暖孩子的小学生活。
27、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精力都投入进去做研究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更真,更实。
28、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如何学好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关注及深思的问题。对此,我们要教会孩子做好以下几点:
29、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教育理论的主体是“生活即教育”,这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诠释。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幼儿的一日生活皆课程,对幼儿的教育最有效的实施就是他们的所有日常活动。
30、陶行知之所以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翻了个个儿,是因为杜威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为了生活做准备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提供必需的基础。但杜威的理念是当时美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才能够实施的。可是在中国,大多数人还没有接受过教育,所以“教育即生活”根本没有存在的根基。从这一角度来说,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将教育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每一个角度,凡是生活就有教育的可能,这将每一个国人都纳入到教育的范畴,可以说是在普及教育、平民教育的进一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
31、陶行知所处时代的中国教育是较为贫乏的。当时的学校远远无法满足各地民众对教育的需求,接受学校教育仍是少数人的特权,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脱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对此,陶行知意识到中国教育非改革不行,因此他率先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并提出“即知即传”的教学方法,开创了“艺友制”和“小先生制”,增加了民众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理论,将生活、教育与劳动三者相结合,使民众于生活中得到教育,在劳动中发展身心。
32、结合当时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接受教育的社会背景,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而“社会即学校”他的核心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认为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这样的话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33、“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是陶行知在杜威“做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得出的。陶行知认为,也只有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才能够具有可操作性。教学做合一则解决了当时中国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问题,以及将教、学、做三者分离的教育状况,而是将劳力与劳心相结合,实现了教、学、做三者合一的目标。
3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自化化人的”。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经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陶行知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
35、(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36、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而且对师德也很有研究。
37、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与时俱进”的,“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些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生”。抗战时期,陶行知提出:“拿抗战的生活来克服妥协的生活”抗战胜利后生活教育陶行知提出“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38、甚至不仅我自己,连他们的抚养人都对他们丧失了教育的信心。我不禁在想,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有多少可能性等待我们去唤醒。既然教育是建立在对人性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对特殊孩子的教育就应该是建立在孩子存在着特殊性的基础上,即智障的儿童学习能力较差,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我们怎么能根据普通学校的课程时间安排学生的课程呢?
39、陶行知认为当时学校用斋夫、听差、老妈子帮助儿童做了很多本该由儿童自己做的事,既剥夺了儿童做事的机会,又让儿童不知劳动之甘苦,成为游手好闲的懒人。为此,他主张尽可能减少斋夫、听差、老妈子,以便让儿童自己动手做事,通过劳动体会劳动的甘苦,从而获得教益。同时陶行知认为中国“这严重的国难,小众已经解决不了,大众必得起来担负救国的责任而中国才可以救。”大众是与掌握国家大权的小众相对的,大众以农民为主体,所以陶行知认为教师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教师带着这颗心去教育儿童,儿童也就能被这颗心感化。他在《天将明之师范学校》中提到“我看学生们在各处搬石头、挑瓦片、栽花除草,几疑学生就是农夫,农夫就是学生了。大家抖起精神来做得津津有味,丝毫没有假借。”在与农民一起劳作的过程中培养儿童对农民大众的同情心,与他们的平等互助之心。唯养成这一与农民同甘共苦之心,方可真心地为大众服务、为改变农民困苦而努力。
40、幼儿教师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很重要,一定要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可以说,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皆课程,因此,教师一定得将这些知识渗透到他们的一日生活中,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41、那考些什么功课呢?农事或土木工操作;智慧测验;常识测验;作国文一篇;三分钟演说。陶行知明确表示,投考的学生必须有农事或土木工经验,方才有考取的把握。这是一项重要的资格,这两个条件完全没有的人不必来考。凡是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的都最好不来。这样一来,直接把应试教育下的人挡在了门外。
42、多元文化之争促使陶行知批判吸收中西方文化的合理内核,以奠定儿童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43、“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44、“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45、儒家的“学而优则仕”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君子远庖厨”,做官就是为了远离劳务,脱离劳力,成为劳心者,“劳力的人只管闷起头来干,劳心的人只管闭起眼睛来想。”所以传统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成为统治“劳力者”的“劳心者”,但是陶行知却提出了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主张教育者要教儿童“在劳力上劳心”,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所以他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
46、“所谓‘做’是包含了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教学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
47、、针对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造成的问题,逐渐把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推行生活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多动脑的活动,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鼓励学生实践、开拓、创新,使学生得到真正的解放。
48、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他在1934年写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对旧的考试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与抨击。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因此,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这是六十多年前陶行知的呼喊,真好像是针对我们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说的。
49、“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劳动生活的过程就是受劳动教育的过程。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的实践中将生活与教育联系了起来,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这一重要理论,将生活与教育视为一体。教育是什么?陶行知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而且“行动的真理必须在真理的行动中才能追求得到。”实践、行动就代表劳动,劳动要的是手脑并用,手、脑才会得到发展。所以要想儿童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就需要“培养劳动的生活”。在这种劳动生活过程中,儿童“看待烧饭做菜如同上课,也如同游戏,大家做得有滋有味的。”
50、张珠:《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福建陶研》,2005年6月,第03期,第25页
51、陶行知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培育儿童,以便最终实现“谋手脑相长”的目的。
52、要有独立的职业。作为教师,除了要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积极向上的学习、做事态度,还要为教育事业“生利”。
53、书中还阐述了蒙台梭利教幼儿自由的原则;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儿童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光辉形象;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外国幼儿教育家的杰出理论,照亮了我幼儿教育的前进道路。
54、萌芽期。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对于德国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的幼儿教育法,都十分感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他也关注着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状况,并期待针对国内落后的教育状况,以“教育”实现救国。
55、解放儿童的嘴,是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要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疑问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起点。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1924年,陶行知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56、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层含义:
57、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办的教育。”陶行知提出“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实现“不论宗教信仰、种族、财富及所属阶级有何不同,男孩与女孩机会均等,男子与女子机会均等成人与儿童机会均等”的全民教育。
58、*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
59、在陶行知时代,应试教育问题集中反映在会考制度上。对于完全以应试为指挥棒的教与学,陶行知深恶痛绝。1934年6月1日,他在《生活教育》发表《杀人的会考和创造的考成》一文指出,自从会考的号令下了之后,中国传统教育界展开了许多幕的滑稽悲剧。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
60、要普及全民教育,以达到个个识字,人人明理。
61、陶行知曾经这样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化,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首先,“以生活做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其次,“生活决定教育”,人们的社会生活各不相同,因此所受的教育也就各有千秋。
62、陶行知说:“我们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我们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教而不学、学而不做、叫做“忘三”。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陶行知一贯反对死读书,死教书的旧教育,提倡活学活用的创造教育。他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63、(1)是生活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
6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过去为改革脱离生活、脱离大众的旧教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指导当时的实际生活,发挥过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即使到现在,它同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它符合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潮流的发展趋势,能给当前教育改革许多启示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主题。
65、同年7月,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行知”,主张“行知行”。这是他关于学习过程认识的升华,也是对会考制度见“知”不见“行”的有力回击,对应试教育的坚决抵制。
66、陶行知反对旧中国的教育许多弊端,反对洋化教育;但不是全盘否定教育的历史遗产,也不是盲目排外。他的生活教育论是批判地继承了教育历史上的优秀遗产,即反映了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向,又充分体现了本民族的特色。
67、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中西教育思想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逐渐形成的。
68、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69、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
70、陶行知强调:“先生的不是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71、管理制度是否“管”“放”得法,将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影响人才的培养。学校的每位师生都应群策群力,建设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科学制度。学生管理也应高度重视常规管理,它是管理之基,不可撼动。
72、 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对体育极为关注。他认为,全民族人民的身心健康是立国立民的根本。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得很深,又学到了不少西方文化,所以他对中国人思想中的惰性是比较了解的,研究体育精神必须从改善人的思想开始,把握对那个时代人的精神的重新塑造技巧,将其融合到文学作品中,利用全新的概念,将自己的体育精神见解激发出来,找到相关的建设效果,为社会的整体进步有较好的帮助。
73、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会知识,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74、要有健康的身体——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做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75、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76、教育孩子做勇敢的人。歌德说过:“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因此,做一个勇敢的人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我们要教会孩子在错误面前,勇于承认,积累经验;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并且寻找战胜困难的途径,把握做事的具体步骤,最终体验成功的快乐。
77、然而,现实当中很多幼儿往往都不愿意来幼儿园,教师就可以以故事、儿歌、游戏等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让他们在故事游戏中了解幼儿园是一个快乐,充满乐趣的地方。小朋友就可以在唱歌,游戏中萌发独立的意识,喜欢上幼儿园。
78、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段故事对家长和老师有所帮助和启发。陶行知先生某天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后,责令其到办公室。陶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接着又掏出一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给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校长又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不是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抓住学生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采取“赏识”的策略,使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