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看破红尘是什么意思【文案100句】

2022-11-27 09:27:55

一、看破红尘是什么意思

1、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2、因此,这个缘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表象上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缘,另一层从根本上来说,起心动念就是缘,这叫缘起。

3、我们应该看清,这世俗世界中人们物欲驰逐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无常,都是一场虚空,甚至都是带给我们无边烦恼、无尽痛苦的东西。

4、(示例):~的老汉,要求全家人都不必难受。◎柳青《创业史·题叙》

5、佛教所说的“尘”,系译自梵语pajas,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

6、红尘是由两个字组成:红与尘。红色是传统中国的最爱,新年佳节或是一般喜庆都少不了以红色挂彩。红色代表世间的种种诱惑,象征着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经过源远文化意识熏陶,红色已涵盖了世间的特色,红色即是世间。

7、看破红尘kànpòhóngchén(解释)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出处)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结构)动宾式。(用法)旧时常用来指出家为僧。一般作谓语、定语。(正音)看;不能读作“kān”。(近义词)四大皆空、与世无争、超然物外(反义词)天伦之乐(例句)小小年纪;就好像~;缺少年轻人应有的进取心。

8、看破红尘的意思就是看破俗世中那些友情,亲情,爱情,不再沉迷于俗世之中,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9、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

10、首先,“红尘”二字并非佛教词汇,而是出自中国传统文学作品。

11、“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频繁使用的短语。所以,所谓“看破红尘”,就是从繁华的生活环境中,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间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12、《镜花缘》第四十回:“到了次日,并不约我,却一人独往,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

13、然而事实上,许多我们对佛教的了解,很可能都是误解。

14、(以下文章仅提供合适因缘之人参考,若有不适之处敬请见谅)

15、(反义词)孤苦零丁、看破红尘

16、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回:“到了次日,并不约我,却一人独往,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

17、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描述了西度长安时,看到的人多、事多、钱多的豪华热闹的景象。

18、我想,有些事情是可以遗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记念的,有些事情能够心甘情愿,有些事情一直无能为力。常在梦里与你相聚,唯一的我,唯一的你,只对着我而笑,心情多美丽。然而却总在一片嘲弄的笑声中惊醒。在每个凌晨醒来,躺在那里,想着的都是你——你的每一张脸庞,欢笑的你,偶尔不笑的你,都像梦一样美丽。可我知道,是梦总会醒,只是我不知道梦醒时分自己会被遗忘在哪里。

19、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20、可见,佛法中的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红尘”所指的繁华富贵生活,固然属于六尘,但隐退到自然环境中,同样没有离开六尘。因此,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中,都不会自在。山野的狂风、暴雨、恶兽、猛禽、毒虫,或所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都会引起烦恼;如果心无挂碍,即使身处皇宫、华厦,也和居于洞窟、茅舍是一样的,何必要去分别。

二、男人看破红尘是什么意思

1、“看穿红尘”的意思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2、看破红尘并非是叫人啥事也不管,也不是一种消极悲观的处世态度,恰恰相反,它代表着一个人更高的顿悟境界。看破红尘是佛学常用语,是指在人生过程中因某种机缘对尘世中的事情进行了自我透彻的感悟,是一种自我思维突破的过程。所以“看破红尘”的真实含义就是看破世间万物的一切幻象,洞悉、明了世间万物的实相,从而达到“无我”的一种状态。关于“看破红尘”,我们需要正确理解,世间恩怨,生生不息,看破红尘是看破红尘的浮躁,看破自己的狭隘,看破对社会的误解,看破烦恼的不真实,让自己具有幸福感和快乐,敢去走人生的道路。

3、所谓看破红尘而出家,并非消极遁世的想法,而是指能够看破世间诸有,不再贪恋造罪的意思。也就是进学佛法,以了解证实诸苦的原因,以及脱离世间诸苦的真理。

4、“看破红尘”是什么意思?必须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

5、把这世间的事看透了,红尘冷暖,世态炎凉。这是世间冷酷的一面,也是最现实的一面,让人心凉的一面。

6、例如遁入空门、隐居等行为方式,通常把看破红尘理解为认识万物皆空的道理后,放下对金钱、权利、名利、美色等欲望的追求和执着,对生活中的事和物采取置之度外的态度和行为。看破红尘,有顿悟和渐行两种方式。

7、其实红尘看破,并不一定就此放弃名利,离去诸有。例如:看破茶的害处,并不一定就不喝茶,只是识破何种茶是不伤肠胃,可以清心利尿的好茶;何种茶苦涩伤胃,不宜饮用而已。「以智慧明观,清净无碍,知所抉择,谓之看破」。

8、出处: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9、人类的大到吃喝拉撒睡,小到你爱我我爱你,爱祖国,爱人民,以及一切高端的勾心斗角,低端的助人为乐之类的精神活动你都了解了就叫看破红尘,完后再看你的小心小肺小肝小脏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跟玩一样。

10、“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

11、看破红尘,从佛家的角度来说,就是看透人世间的本质,再专业点讲就是见道,或者说是明心见性。有人认为,看破红尘就是出家,这是小乘的观点,大乘佛法是不二法门,即出世、入世是一样的,因此,不求出世,而是入世普度众生。

12、本文摘自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13、(出自):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14、“看破红尘”是什么意思?

15、人不经历过苦。他怎么知道苦的滋味儿?

16、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即众生,悟即是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不同的是,迷的时候是记名的佛,悟的时候是实际的佛。能看破红尘,能万缘放下,就是实际的佛了。不用怀疑的,不怀疑就是佛了,一怀疑,就又成众生了。

17、怀平常心,走不寻常路。

18、若是识破名,则能如同佛之行德修净,以名闻四海,天人皆敬。因为佛能以德扬名,令众生皆敬重其慈善、功德。佛的妙慧发用,能救渡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苦海。此类名气,方才值得欣慕赞叹。

19、以佛教的观点看,第一类人是凡夫根性;第二类人,类似小乘根性;第三类人,类似大乘根性。不过,若以佛法化导,第一类人虽是凡夫,也能够渐渐获得智慧,洞察世间现象,为人们减少烦恼,为社会减少灾难。第二类的小乘根性,则至少不会愤世嫉俗,或者寻短自杀,而会积极修行,早求出离生死苦海。进而也能为人间留下自我奋发,自我救济的模范和典型。第三类大乘根性者,则能由于佛法的化导,而赋予无限的生命、无穷的悲愿,生生世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佛化人间,成就佛国净土;不仅度人,也要度尽一切众生。他们不会因阻挠而失望,也不会因便利而狂热;时时努力于因缘的促成,默默地耕耘,成功不必在我,却永远精进不懈,像这样的学佛态度,当然与看破红尘的观念了不相关。

20、所以,有些人总想看到佛菩萨,希望佛菩萨显灵,佛菩萨在哪里?自己的爸爸妈妈就可能是佛菩萨,自己的妻子丈夫就可能是佛菩萨,骂自己害自己的那个人就可能是佛菩萨,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佛菩萨,须知,佛菩萨是“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以度之”。

三、看破红尘是什么意思打一生肖

1、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2、(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出家为僧

3、(解释):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4、其实人们误解了看破红尘的意思。所谓看破红尘,其实是深通人间各种是非善恶。进可治罪恶,退可增修养,是一种大智慧。消极避世说明他对这个世界还有不理解之处,所以选择逃避。总之,看破红尘是一种大智慧,而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

5、那什么是万缘放下呢?这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缘?缘字从丝从彖,彖即是蚕,缘字的本意就是蚕吐丝。作茧自缚,自己吐丝把自己包起来,这就是缘。作茧自缚换到人事上就是自作自受,再或者说是因果,因果的全称叫因缘果报,因是原因,果是结果,缘就是由因至果的这样一种关系以及关系中所出现的各种事物。

6、他看透了世间红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7、尘”,在佛教中系译自梵语(pajas),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

8、意思: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一点也不关心。

9、“破红尘”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10、如此观悟,称为看破。从此之后,绝不会一意争取,专志挣赚,乃至祸死其中也不自知。

11、通过佛法修行,拭去我们内心的尘蒙,看到万事万物的本真,看到生命的真正意义,从而更好地在这世间生活。这才是佛教真正所倡导的。

12、看破红尘,意思是: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出自)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 (例子)新时代的青年不应有看破红尘的消极厌世态度。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出家为僧 (近义词)参透机关、与世无争、四大皆空、超然物外 (反义词)尘缘未了、天伦之乐 扩展资料

13、饮茶为红尘中的一件琐事,推而至于世间的金钱、名利之看破,亦然如此。看破名利,并不是就不使用金钱;弃绝一切好的名誉。只是了解道:「金钱、名誉只是应现身体一时之需用。生世有身之时,不得不运用金钱、名誉,换取诸物,以维护身体之生存。若是于维护生存之外,另生无有穷尽的储存、积蓄与不断追求之念头,心中因而产生危险与不安的心境,如此才是错误的观念。」

14、(示例):这时父亲如果能够保持着相当丰裕的收入,家中当然充满一片~。◎闻一多《关于儒、道、土匪》

15、这个比喻不好,佛教里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把自性比喻成莲花,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这就是万缘放下的境界,比我那个比喻高雅了很多。污泥就是外缘,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所在的家庭、工作地点,也可以看作是我们所遇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放下是什么意思呢?放下不是把莲花拔出来扔到空中,远离污泥,而是仍处在污泥中,但又不被污泥所染,这就是真的放下了。

16、包括真正的佛教本身,出家、学佛的真义,并不是世俗所理解的悲观消极、逃避现实。事实上,真正的佛教反而是最积极的。

17、(出自)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18、“红尘”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hóng chén,在古代时的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来源于过去的土路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借喻名利之路。是一个常见名称,一指人间俗世之意;二指这个世间,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三指闹市的飞尘,形容繁华,也指热闹的地方;四指人世间;五指俗世。

19、看破红尘(近义)四大皆空、与世无争、超然物外(反义)天伦之乐(释义)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出处)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用例)新时代的年轻人不应有~的消极厌世态度。

20、西汉班固《西都赋》中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用以形容西都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其后,唐卢照邻诗《长安古意》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程颢诗《秋月》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中云“有城曰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四、看破红尘精辟的句子

1、特别是这个“看破红尘”,可以称得上是世人对佛教最大的迷障。

2、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家庭破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佛门中找一条安稳偷生之路,所谓:伴著青磬红,了此残生。这景象是非常消极、悲观,甚至悲惨的!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3、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4、·人们常说“看破红尘”,被看破的“红尘”指什么?

5、看破,实际上是勘破,也就是悟到了更多的自然规律。施舍的原因是为了感谢上天对自己的恩德。 看破红尘 kàn pò hóng chén 〖解释〗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出处〗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示例〗~的老汉,要求全家人都不必难受。 ★柳青《创业史·题叙》看破红尘是指生肖猪

6、小小年纪就一看破了红尘,什么意思?

7、「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8、比如我们遇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缘,所以我们才会说,这是缘分。有一个对子:“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无缘不聚;孩子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哪里只妻子是这样,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9、学会用一颗朴素的心去看待得失。我们常常都想要拥有很多东西,其实在得到那些东西的时候,也可能会带来另一些烦恼。当我们用最简单质朴的心去奋斗的时候,我们是单纯的,我们的心情也是愉悦的。如果说美景存在于世界的某个地方,不如说它存在于干净的心地,心灵豁达,光明开朗,才是人世间最美的风光。

10、金钱能用于功德,那就十分有意义;反之,若只是储存以产生争取、伤害,就是未看破金钱的人。

11、(解释):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12、看破红尘,保持自我内心安宁是有用的,但其消极的行为不利于国家、社会、家庭的发展和个人责任的担当。

13、(出自)南宋石孝友《满庭芳·寄别》:争知道,尘缘未了,无计与盘桓。

14、总之能观破世间的诸种情境,一切欲尘,能够澈知,致不会受害,这才是真正的看破红尘的智慧。

15、(近义词)参透机关、与世无争、四大皆空、超然物外

16、(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泛指家庭的乐趣

17、(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那知孙寡妇已先参透机关,将个假货送来。”

18、实际上,出家与否,完全在于是否能够真正了解、体悟世间的诸欲,能伤慧命也能保护慧命的分际,这才是重要之处。若是徒然执着于出家与不出家;则看不看破红尘,恐怕只是拘执名相而已,必然徒受其害而不自知。

19、置身事外(zhìshēnshìwài)

20、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五、看破红尘的句子 人生 心情短语

1、红尘何在?如何看破?一切都只不过是我们内心无明的执着罢了。

2、什么是万缘放下?万缘放下就是不管什么事都别太在意太放心上,而不是麻木不仁。

3、经过了千锤百炼。你会变得强大。

4、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家庭破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佛门中找一条苟安偷生之路,这景象是非常消极、悲观甚至悲惨的!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5、有古德言:「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这说明:在人生旅途之中,欲求得事事如意,实在是艰难稀有!因而有人在历经诸苦众难后,每感叹地说:「看破红尘,出家去吧!」

6、最后,借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那首著名禅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语法)作谓语,指与人世间仍有瓜葛。

8、相对于“看破红尘”并非佛教用语而言,人们对“看破红尘”这个词的理解,所导致的对佛教的误解则更深。

9、必须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

10、增加福报、快速改运的七个秘诀

11、什么是看破红尘?看破红尘就是世上不管什么事都看透了,而不是远离或逃避;

12、“看破红尘”,佛学常用语,是指在人生过程中因某种机缘对尘世中的事情进行了自我透彻的感悟,是一种自我思维突破的过程,在行为上一般采取消极逃避的策略和行为,例如遁入空门、隐居等行为方式,通常把看破红尘理解为认识万物皆空的道理后,放下对金钱、权利、名利、美色等欲望的追求和执着,对生活中的事和物采取置之度外的态度和行为。

13、(解释)与人世间仍有瓜葛。

14、佛教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遇到困难的避难场所,而是教会你更好的了解人生,了解生命的真相,用佛法指导你,怎么在现实中很好的生活,怎么才能得到究竟的解脱。并且不是单纯自己解脱,要帮助更多的人,帮助众生获得解脱。

15、下一句可以说红尘之间还是值得留恋的,因为自己的感情全在红尘里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所以说只有勇敢的去面对才是唯一的选择,不要变得懦弱和退缩,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努力,否则让别人看不起,应当积极努力的奋斗,才是我们唯一追求的目标,才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6、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人生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人生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式。但换言之,人又是被拘禁的,从未曾得到权利决定自己的人生。或者你全部听我的,或者我全部听你的。这是两个人之间相处的唯一原则。

17、远离或逃避,麻木不仁,那是小乘路线,修到最高也就到达罗汉的境界。所以,我们常会看到有些人看破红尘,万缘放下,然后就出家了,虽然这在佛法上来讲不究竟,但是,也不要去笑人家,人家能迈出这一步,已经比普通人厉害很多了。因为,成了罗汉,就跳出了六道轮回,就可以到佛菩萨那里继续进修,再进步起来就很容易了。

18、其次,“看破红尘”也不是佛家的讲法。

19、一般以为,红尘一说,出自汉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佛教中提到红尘,是借用了文学家的词汇。实则不然,红尘之说恰恰是从宗教里来的。因为,佛教中就有六尘之说(眼尘,耳尘,鼻尘,舌尘,身尘,意尘),神秀诗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教把障人见道的东西比喻成灰尘,就如同灰尘扬起而遮蔽了太阳一样。

20、至于出家学佛,可以包括社会的一切阶层,且绝不为逃避现实,乃在和睦人间、净化人间,也就是佛化人间。如果学佛之后要离开人间,离群索居,那就违背了佛化人间的旨趣。在家学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则下,对于家庭、社会、国家都应尽责尽分。所以学佛之后的在家人,他会更积极于人间的生活以及分内的责任。这也就是大乘佛教将菩萨的形象分为出家、在家两类的原因;出家菩萨是无牵无挂的比丘相,在家菩萨是福德庄严的天人相。

下一篇:好句100字摘抄【文案100句】
上一篇:文明礼貌的名言名句【文案10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