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简介(85句文案短句)

2023-04-03 10:20:39

伏尔泰简介

1、那么,这个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的“仁”字究竟意味着什么?众所周知,这个左边以“亻”为偏旁,右边加上“二”而构成的“仁”字,一般说来指称的是爱人。而孔子赋予了这个“仁”字以更加丰富的内涵。《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接着又解释说:“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我们由此可以总结说,“仁”即是对于孔子人学的高度概括。它包括了三个基本层面:

2、1694年伏尔泰出生在巴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本名叫阿鲁埃,幼年丧母,就读于贵族学校,接受古典文学、语言和戏剧方面的人文教育。(伏尔泰简介)。

3、这些英国印象最后就整理成著名的《哲学通信》,这本书对英国生活和习俗做了出色的观察,把英国的政治和言论自由与法国的那种腐败的贵族统治以及与之相关的教会制度作了尖锐的对比。

4、第四次,里斯本地震发生后,庞格罗斯对当地居民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其最完美的目的而存在的;

5、自1759年之后,孔子的名字也不断出现在伏尔泰的著作中。伏尔泰是如此热爱他,以至于他甚至看到孔子出现在他想象的天际旅行中,“审判所有的逝者”。在引自《哲学词典》的话中,孔子是被排列在“审判官”之首的,而这些审判官全都是“对人类有益之人”!

6、讵料数年后毁随誉至。事情发生在1726年2月4日。这位八年前给自己添了个贵族名号“伏尔泰”、现年三十二岁的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被社会现实拽回到真实地面。他的假贵族生活崩溃了。有一个属法国领导层家族的后裔,名叫圭·奥古斯特·洛汉,他早就对这个市民之子看不顺眼,眼瞅着这小子越来越受宠于宫廷,戏剧上又成果累累,于是心生妒意,想狠狠教训教训他,遂唆使几个仆人在光天化日的大街上对其痛殴,引起无数人围观和嘲笑。唆使者意犹未足,还朝仆人发号施令,语含讥诮:“别揍脑袋瓜,里面可能还会冒出一点好货色来!”伏尔泰自然不善罢甘休,就到贵族朋友处寻求支持,不想那些人全部缄默,不置一词,这事令他错愕不已。他们拒不同情这个被社会高层的奴仆痛打、痛打像街头流浪狗一样的市民之子,觉得这不过是件逗乐的事罢了。伏尔泰深感屈辱,思谋着如何复仇。他想同那个贵族后裔决斗,四处扬言要杀死那个胆小鬼。他学击剑,练射击,与受雇的勇士交往。这样一来便给敌手提供了足够的口实,促成当局下达盖有王室图章的逮捕令,逮捕这位不受欢迎的宫廷诗人。被告未经法庭审理和判决就无限期地坐了班房。1726年4月17日,伏尔泰第二次尝到巴士底监狱的铁窗风味。此前,他在1717/1718年曾系狱于此,度过将近一年时光。

7、逃亡生活。三人骑马逃到卡迪士。在那里,他们加入了一支正在集合的西班牙舰队。这支舰队正要去攻打巴拉圭。航行途中,老妇人对老实人和古内宫讲自己的往事。原来,老妇人出身显赫,是一位美丽的公主,还与一位王子订了婚。不料,有一次王子被人下毒而死。公主的母亲伤心欲绝,带着她乘坐大划艇暂时离开伤心之地。不料在途中他们遇到了海盗,公主和她母亲被抓,然后又被卖到摩洛哥做奴隶。摩洛哥当时正发生恐怖的内乱。上岸之后,她们遭到军队的抢掠。公主眼看着自己的母亲被好几个人争夺而被撕成碎片,海盗船的人也都被砍死,只剩下她自己死里逃生。此后,她又被多次转卖,并经历各种残酷的战争。有一次她趁机逃走,开始四处流浪。后来,她遇到了那位犹太银行家,并开始侍候古内宫。

8、图二:笛卡尔坐标系,笛卡尔是理性主义的先驱

9、他要我们不要相信假说,不要从原则出发,不要试图拿原则去解释一切,而应该精确地分析事物,以怀疑的眼光,尝试观察这些事物是否与某些原则有关系。(伏尔泰简介)。

10、  更有名的一部作品,是伏尔泰根据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改写的戏剧《中国孤儿》,可谓在法国引起了轰动。

11、洛克的经验论,重视感觉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对伏尔泰影响很大。

12、转瞬间,一个叱咤风云的马背英雄变成了道德与美的崇拜者,一位多愁善感的情郎,一位被文明所感化的野蛮人。他突然改弦易张,赦免张惕夫妇,正是伏尔泰反复考虑之后的理性选择。事实上,1754年末,当伏尔泰终于有时间集中精力创作这部悲剧之时,内心颇多困扰。和往常一样,伏尔泰希望剧本“投合公众趣味”,“挑动观者激情,扰乱人的内心,令人感到痛苦”。然而中国历史记载中,“鞑靼人赶尽杀绝”,如此残暴的行为恐怕“难以让任何人流泪”。伏尔泰承袭了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于戏剧动力的理论阐释,即悲剧的主角既不能是绝对的恶人,也不能是绝对的善人,而是具有弱点,免不了常人错误的人,这样才能唤起观众的恐惧与怜悯之情。绝对的恶人,至多令人心生厌恶,却无法唤起真正的悲剧情感。这一点上,中国戏曲美学是非常不同的。中国传统悲剧通常会设立善与恶的彻底对立,呈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因果报应说,用邪恶者终遭惩处和善良人沉冤昭雪的情节设置,宣扬一种简单化的二元善恶观,在普通观众心中唤起满足感和喜悦感。在人文主义滥觞的十八世纪,伏尔泰等启蒙哲学家深刻地认识到人性之复杂,意识到理性对情感控制的薄弱,也清醒地意识到世界上并无正义的至高存在时刻监控着人类命运,随时惩恶扬善。故此,剧作家愈来愈热衷于表现个体内心深入各种力量的对抗和挣扎,强调人本身的善恶复合性。

13、两个世纪前,所有法国人,因为伏尔泰的喜剧和讽刺,而放松他们的腹部肌肉,笑声可以帮助启蒙时代的民众一步步地复苏失去的人性,摆脱自我仇恨和绝望。那之后,不仅仅是法国,全人类都在伏尔泰引人发笑的作品中,从笑声中走向理智。

14、2 邮票美术馆—冬宫艺术邮票2-1966珍藏 金鹿

15、目前,法中两国已建起“空中桥梁”,向中国订购10亿个口罩中的第一批550万个也已由上海运抵巴黎。随着疫情的扩大,对口罩的需求渐增,但文化的差异却依然影响着普通民众是否愿意戴口罩。

16、拥有超常智力(估计智商190)和创造力的他,假装在巴黎为一名律师担任助手。实际上他把多数时间都花在写讽刺诗上,以此来展现自己。他并不想有意煽风点火,相反,他只是无法容忍他生活其中的社会上流行的愚蠢和残酷。他有敏锐的道德感和巨大的勇气。“我的职业就是说出我所想的,”他写道,他思考得很多,经常针砭时尚、评论朝政。但他的自由思考(对当时的政府来说)是一种威胁,1717年5月16日,他被关进巴士底狱一年。在那里,在其无尽能量的涌动下,他开始写剧本和更多的政治诗。来年4月被释放后,他给自己起了个笔名:伏尔泰。

17、“我因何颤抖/我为何动摇 ?/何方神明附她体说话/给予她庇护?/这神明是否是美德/是否是美貌/其力量超出了我的权威 ? ”他对心腹承认道:“你看到我的新弱点/不由自主地被相反意志左右/我呻吟着,尚不知晓自己要什么”。

18、伏尔泰哲学的出发点是培根的实验哲学,他也特别敬重牛顿和洛克。

19、在1745年的文章中,伏尔泰既未谈及孔子的思想,亦未触及儒家典籍。这就充分说明了此时的伏尔泰尚未深入研究儒家思想。而这个事实同样也解释了为何他笔下的第一个孔子形象会被描述成一个宗教首领。对于孔子思想在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伏尔泰此时显然尚未真正了解,他只是简单转述了耶稣会神父们对孔子的介绍而已。而耶稣会士们面对“礼仪之争”中敌手的攻击,出于自卫的目的,则竭尽全力将孔子与宗教问题紧密捆绑在一起。

20、十八世纪的欧洲,这一举动再常见不过,一位贵族若对文人有所不满,他们通常总是用这种杖责的方式来惩罚对方。

21、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伏尔泰认为政府只不过是从法律上来保护人们的自由、平等权利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法国应建立依靠资产阶级力量的开明君主制,让人民享有言论、出版、选举等自由。

22、寻找幸福生活。他们到达了荷兰管辖的苏里南地区,遇到了一位可怜的黑人奴隶。他告诉老实人他们,自己的主人对自己很残忍,荷兰神父每个礼拜天都会跟他们说黑人和白人都是一个父亲(亚当)的儿子。但是,他对此充满了怀疑,因为如果黑人和白人都是嫡亲,那再也没有比嫡亲对自己更残忍的人了。听过黑人奴隶的话,老实人对自己的老师庞格罗斯的乐观主义已经怀疑到了极点,他开始大喊。之后,他们决定从苏里南乘船回去找古内宫小姐。船长告诉他,古内宫已经是总督最宠爱的情妇。老实人因为还在被通缉之中,于是让卡坎波去找古内宫,自己乘船去威尼斯等着他们。为了找船,老实人先是被一个荷兰船主骗走了一些钱和仅剩的羊。他去打官司,又遭到法官的冷漠和无礼。最后,他包下一间船舱,想找一个本地区最不幸的人陪自己航行,他愿意出路费和伙食费。虽然他发现所有候选人都有各自的不幸,他还是在众多候选人当中选了一位他认为最不幸的。这个人叫马丁,是位学者。航行途中,他们亲眼目睹了远处两船对战的场景。他得知,其中一艘被击沉的船,正是之前那个骗他钱财的荷兰船主。恶人得到了惩罚,老实人又开始觉得庞格罗斯的“一切都是为了最完美而存在”的理论是对的。

23、▲ 卓越的记忆力和出色的头脑,让年轻的伏尔泰几乎总是带着骄傲的神色

24、才华横溢,又轻率的伏尔泰在巴士底狱坐了11个月的牢。

25、1759年,伏尔泰在法瑞边境的费尔奈定居,随即便掀起了“反无耻之战”。这是一场全力讨伐宗教迷信、宗教狂热和不宽容的战斗。为了能有效地打击“无耻”,伏尔泰在自己周围集聚起了一支“支持者队伍”,这支队伍包括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启蒙思想家。他在与这些哲学家战友的通信中,不时会以“中国哲学之王”的名义向他们致敬。

26、显而易见,处于“反无耻之战”中的伏尔泰对孔子形象进行了“再书写”。许多人都将他在“再书写”中描写的孔子形象称之为“净化”了的形象,并将这种“净化”作用归咎于伏尔泰的实用主义,归咎于他在论战中的策略需要。

27、上帝不需要教会,反正不需要那将信徒死死绑缚在其体制内的等级制国教。此为伏尔泰前四通书信介绍的隐含信息。令人奇怪的是,他没有选择英国的自然神论者作正面观察材料,而是恰恰选择人们——包括洛克和沙夫茨伯里——喜欢对其讽刺挖苦的贵格教派那些特殊的“颤抖之人”(英文“toquake”)。这些人声言直接从上帝那里得到顿悟,直接受耶稣基督引领。在他们,耶稣无异于首个贵格派教徒。“我认为,一个如此非凡民族的学说和历史是值得理性人去关注的。为知悉此事,我找了一个在英国最负盛名的贵格派教徒。”

28、我们只有去他乡才能更好的看清楚故乡,也许才会更好爱故乡。

29、伏尔泰的哲理小说《老实人》,抨击的主要对象是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学说。伏尔泰让老实人经历形形色色的天灾人祸和社会黑暗,慢慢摒弃乐观主义,变得理性、中庸、实际。《老实人》全书共23章,整部小说节奏紧凑,充满了黑色幽默,所以难免会有些莫名其妙的情节。我将以“赶出家门——流浪生活——逃亡生活——到达理想之国——寻找幸福生活”为线索,把这本书的内容介绍一下。

30、也许是因为旅途太辛苦,也许是因为不停地接见拜访他的人,当然根本原因是他已经太老了。尽管这个生命在刚刚降临这个世界时连医生都认为他不会活太长。

31、有关英国的报导是对法国的正面攻击。信札后来的考订版《哲学信札》出版人古斯塔夫·兰逊对信札特色的概括可谓切中肯綮:“它们是掷向陈旧政体的首枚炸弹。”《哲学信札》报导英国的现代性和充满智慧的论战性,让法国读者自己去比较两国的社会制度。英国主要提供了法国匮乏的东西: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宗教宽容——归功于自然神论者的宗教宽容。

32、伏尔泰的《哲学通信》是政治论战性质的著作,借着介绍英国而抨击法国。

33、3邮票美术馆—冬宫艺术品3-1966珍藏-银壶

34、关于这个历史观的问题,伏尔泰后来在他的《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里说他发现了一个新的书写历史的原则,那就是,用叙述社会运动和社会势力、文化和思想进步为中心的历史取代以叙述国王、战争和屠杀为中心的历史。

35、经常被说起,只是因为我们一直都没有自由说话的权利。

36、——第二层意思是“修身”,自我克制、约束,调节自己的行为;

37、于是,他们几个人一道寻找古内宫。当他们见到古内宫时,老妇人也在那里。老实人看到古内宫已经变得丑陋不堪,他把古内宫和老妇人一同赎了出来。尽管古内宫变得丑陋,为了履行誓言,老实人还是打算娶她。可古内宫的哥哥仍然非常傲慢,他不能容忍妹妹做出有辱出身的事情,不允许妹妹嫁给一个低于男爵地位的人。老实人跟众人商议此事,决定把古内宫的哥哥再还回给船主做划船的奴隶。

38、1762年3月,一则消息传到他这里:图卢兹一户胡格诺人家受到迫害。让·卡拉是一位亚麻布商人,他被错误地指控谋杀了自己的儿子(其实是儿子因为债台高筑而自杀身亡),以防他皈依天主教。通过一种巨大的歪曲,在无知、迷信和大众偏执的引领下,卡拉斯一家被宣布犯下反对天主教会的罪行,遭到逮捕和刑罚。后来在市政广场上众目睽睽之下把卡拉车裂处死,而后又焚尸灭迹。

39、教师补充:伏尔泰虽然历经坎坷,但他自始至终都忠于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信仰。他的这种为求真理,不怕迫害的大无畏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40、在若弗兰夫人沙龙里诵读伏尔泰悲剧《中国孤儿》 勒莫尼耶

41、伏尔泰把哲理小说也作为唤醒精神的方式,像是寓言的力量。围绕的主题是命运、幸福、乐观或者悲观的信念,文明与智慧。

42、据说富兰克林带着他的孙子见伏尔泰时,请伏尔泰给孩子祝福,伏尔泰抚摸着孩子的头说:“上帝和自由”。

43、伏尔泰在法国并未得到真心的欢迎,所以他转向永恒的自由堡垒。1754年,他在法国和瑞士边境上一个叫凡尔纳的地方买了一处房产定居下来,并把它命名为德利斯(LesDelices),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最终这样安排了自己的生活:既在瑞士,又在日内瓦领土上,同时又在法国享受着独立。”这里有花园,有树木,有鸡,有牛,世界似乎离这里很远。“我在这里生活得如此高兴,”他写道,“以至于我很惭愧。”

44、伏尔泰在这次事件中的积极表现让人想起后来的佐拉的德雷福斯事件。

45、他的灵柩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他拓展了人类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46、比如我这么分享哲学史,每次都是几千字,半个小时的冗长的絮叨,人也不帅,嗓音难听,没有趣图,没有视频,肯定是没几个人看。

47、到达理想之国。他们觉得此地不宜久留,便决定去卡宴(法属圭亚那的首府)。然而,他们经历千难万险,却在无意间来到了厄尔多拉多。这里是传说中秘鲁的“黄金之国”,他们的祖先是印加人。这里简直就是世外桃源,非常富有,随处可见用来装饰的黄金和宝石。当地人认为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的石子和泥土,不解为何贪婪的西班牙人会为了这些东西而大肆屠杀。老实人接着向当地人询问他们的宗教情况。当地人虽然信仰上帝,但认为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们觉得多神论、祈祷、牧师、修道士、火刑,这些都无法理解。见识了黄金之国后,老实人觉得原来的一切并非都是完美的了。他们被送去国王宫殿会见国王,又得知,会见国王不需要繁文缛节,只需要拥抱国王并亲吻国王的两颊。国王非常睿智、友善、优雅,还给了他们优厚的款待。之后,有人带领他们又进一步参观了这个城市。他们发现,这里没有法院、议会、监狱等机构,只有科学宫,里面是各种数学和自然科学的仪器。

48、卡拉斯的血激怒了伏尔泰,正好卡拉斯的儿子逃难来到瑞士日内瓦,经过亲自调查和访谈,伏尔泰更是坚信了卡拉斯的无辜。为了还无辜之人以公道,伏尔泰利用他的个人威望,他说服了当时的海军大臣、外交家舒瓦瑟尔公爵,推动重审此案。舒瓦瑟尔公爵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知道一件事就够了,在他的力主下法国买下了科西嘉岛,三年后岛上出生了一个叫拿破仑的男孩。除了本国重臣,伏尔泰还给自己的笔友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写信介绍卡拉斯事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49、《哲学通信》里却很少专门谈哲学,专业的谈哲学,大众也未必喜欢读。

50、——第一层意义当然就是“爱人”,要像对人那样对待同类,不管这个人的社会阶层、地位如何;

51、4邮票美术馆—冬宫艺术邮票4-1966珍藏-鲁特琴演奏者

52、启蒙运动萌芽于英国,却在法国达到鼎盛。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无可争议的领袖和导师。作为启蒙大师,伏尔泰在欧洲名望相当之高,很多王室成员都以结交伏尔泰为荣。不过,那个时候的法国,君主专制,卖官鬻爵,君主闭目塞听。因此,他用犀利的语言,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开明的君主制度。他还批判教会的腐朽黑暗,把天主教教宗比作“两足禽兽”,传教士是“文明恶棍”,基督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追求一种纯理性的价值观、社会观。不过,伏尔泰本人并不是无神论者,他是一个自然神论者,提倡对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宽容。

53、所幸此次坐牢时间不长。伏尔泰给负责管理巴士底狱的部长寄去请求信,事情就有了转圜余地:在不引起大的轰动情况下结束令人不快的洛汉事件。伏尔泰“乞求获准在狱吏处用餐和见客,还急切请求放他到英国去”。他期盼在英国比在波旁王族专制统治下拥有更自由的生活;他听人说,海峡彼岸贵族与市民的社会地位差异不很重要。王室很快对伏尔泰的命运作出决定,两周后他获准去英国,而且刻不容缓。后来狱吏被告知,伏尔泰事实上已从加来港乘船去英国了。

54、有人说意大利有文艺复兴,德国有宗教改革,但是法国有伏尔泰,他对这个国家而言,既是文艺复兴,又是宗教改革,还有一半的革命。

55、事情要从1761年说起,法国图卢兹有一位名声颇佳的老商人,叫做卡拉斯,他是非常虔诚的新教徒,但同时又是一位非常宽容的人,比如他的六儿子改宗了天主教,卡拉斯并没有反对。要知道在法国天主教和新教有着非常激烈的斗争史,发生过宗教战争,所以卡拉斯允许儿子改宗是不容易的。而卡拉斯的大儿子一心想做律师,但是当地规定只有天主教徒才能够从事法律专业,为此他心情十分压抑。一天卡拉斯家有客人拜访,送别客人时,大家发现大儿子上吊自杀了。当时的图卢兹市长是狂热的天主教徒,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判定大儿子要改宗天主教,却被家人伙同访客谋杀,起诉卡拉斯。卡拉斯在酷刑之下没有屈打成招,只是说对不起那天来访的客人,所以连口供都没有。被天主教势力控制的当地法院在1762年以8比5判处卡拉斯死刑,过程极为残忍,本文就不记叙了,想了解具体情况可以自己搜索。

56、本书将描述欧洲史和记述西方哲学人物传记结合起来,市场上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图书较少。

57、赶出家门。小说的主角是一个年轻人,他出生在德国一位男爵的华丽城堡里,是男爵妹妹的私生子。这位年轻人脾气好,为人厚道,因此,别人叫他老实人。

58、伏尔泰此后辗转于上流社会,流连于巴黎的各种沙龙。

59、《哲学辞典》的主要部分是应百科全书派的《百科全书》要求写的词条,是写给公众的而不是专家的哲学通俗读物。

60、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强的学习和写作能力,10岁能做文写诗。

61、我们应该找寻所有各种经验——吸收所有的知识,思考所有的想法,感受所有的情感。

62、写到这里,有必要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位我们书本中的人物了。伏尔泰(Voltaire),这实际是他的笔名,是他家乡附近城堡的名字,他的真名叫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Arouet,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灵魂,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崇尚自由与平等,提倡宽容与宗教自由,主张开明君主制。他崇高的威望、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推动着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并使其影响扩展到整个欧洲。他是欧洲的良心,法国的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

63、▲ 伏尔泰1738版《牛顿哲学原理》扉画,画中他上方为牛顿与夏特莱夫人

64、与教会的斗争使他感到身心疲惫,他对于在理论上改变世界的可能性他也越来越产生怀疑,对大众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还太缺乏信心。

65、作者正是通过荒诞不经的故事和人物,把18世纪法国封建社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鞭挞官吏的贪婪、教会人士的虚伪、宗教裁判所对自由思想的残酷迫害等。在里斯本,由于地震把城市毁了四分之为了防止全城毁灭,宗教裁判所要在庄严的仪式中,用文火活活烧死人,说这是阻止地震万试万灵的秘方。

66、  让·安东尼·乌东(JeanAntonieHoudon,1741-1828),是十八世纪末伟大的法国肖像雕刻家,法兰西学院成员。1741年乌东生于凡尔赛,他的父亲是皇家绘画雕刻学院附属学校一个门房,乌东七岁时便进入了这所学校学习。可以说,乌东从很小的年龄就置身于美术环境之中,而且他的才华很快就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十五岁时因成绩优秀而获得金质奖章。1764-1768年之间,乌东在意大利学习,之后回到法国。归国后的乌东与百科全书派哲学家狄德罗很亲近,受到启蒙思想影响,不同于洛可可的繁复与矫揉造作,乌东的艺术自然而率直的、是对真实的冷静刻画。他的艺术是现实主义的,他非常善于塑造人物,自古罗马以来,雕塑史上以肖像为专长的大师,乌东可谓首屈一指。他非常善于塑造人物面部灵活多变的表情,对眼睛的刻画尤其灵动,经他点化过的人物肖像,或英武而睿智,或温柔而含蓄,无不给人以晶莹、透明的丰富感觉。

67、正因如此,两千多年后,当伏尔泰的人本主义有缘遇见孔子的人本主义时,便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一个法谚准确地描述了这种精神交汇,叫着:“两个伟大的思想相遇了”(Lesdeuxgrandsesprits serencontrent) 。

68、两人正说着,犹太银行家进屋来享受他的“特权”了。他发现老实人在这里,便拔剑刺向他,结果老实人也拔剑反击,将犹太银行家刺死。几个人正在商量怎么办好时,宗教法庭大判官又进来享受他的“特权”。老实人把宗教法庭大判官也一起给杀了。古内宫正不知所措之时,老妇人建议三个人一起骑马出逃。

69、在他晚年时为一件著名的宗教不宽容事件而奋力奔走,最终使得沉冤昭雪。

70、去世后,他的灵柩几经周折最终被安放在先贤祠,伏尔泰被亲切地称为“精神王子”。

71、另外,整部小说充满了伏尔泰对教会的讽刺和批判。比如说,庞格罗斯在述说自己遭遇的时候,提到自己染上了梅毒,并追溯了病的起源。起初,病是哥伦布的同伴从南美洲大陆带回来的。接着,传给了耶稣会士,侍从,侯爵夫人,骑兵上尉,伯爵夫人,圣方济会修道士,城堡的女佣,最后传给了自己。在这一条“传染链”当中,就有耶稣会士和圣方济会修道士。再比如,当老实人杀了宗教法庭大判官之后,他和古内宫、老妇人一起出逃的途中,一位圣方济会的修道士偷走了他们的钱财。再比如,当他们在苏里南看到黑人奴隶的时候,黑人奴隶对他们说,荷兰神父每个礼拜天都要向他们灌输黑人和白人是同一个父亲的孩子的思想。封建的宗教、教会,被人类贪婪的本性所利用,将它们作为统治的工具,社会矛盾越来越剧烈,使得封建宗教不得不被新的宗教或者理性主义所替代。

72、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远无穷尽,最短的也不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

73、老师因为学生成绩下降就在课堂上批评他,虽然初衷是为学生好,但也暴露出老师“唯分数论”的思想,以及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及时予以纠正。

74、对他做的那样。”伏尔泰的尊孔敬孔不只停留在口头上,且付诸行动。根据散落在伏尔泰作品中的各种片段描述,我们可以推知,为了能向中国“哲学家之王”表达敬意,伏尔泰在他拥有的三处住宅的每一处都设了一间“孔子室”。1760年,当杜尔哥到伏尔泰在瑞士日内瓦的寓所“快乐庄”拜访时,伏公安排他的贵宾住在一间挂有孔子像的房间里。

75、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76、伏尔泰对中国情有独钟,也可以说伏尔泰有着强烈的“中国情结”,他赞美中国的优点,包括当其他人对中国进行批判时,他也会为中国进行辩护,那么伏尔泰如何赞美中国的?

77、而我们更多的人的一生只是如草木一样,悄无声息来,无声无息走。

78、1694年,伏尔泰出生在巴黎,父母给其取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他的父亲叫弗朗索瓦·阿鲁埃(FrançoisArouet),是一位富有的资产者,先是在法院做公证人,后来成为地方金库的官员;他的母亲叫玛丽·玛格丽特·杜马(MarieMargueriteDaumard),是一个聪明活泼、口齿伶俐的女人,出身贵族家庭,举止优雅。弗朗索瓦是她五个孩子中最后一个,这个孩子这么小,这么弱,以至于他们以为他活不长。他们在他出生后第二天就让他受了洗礼。

79、“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80、接着,他又流浪到荷兰,因为他听说荷兰人民都很富有,而且人人都是基督徒。然而,老实人向荷兰人请求施舍,却遭到警告。后来,他找到了一位慈善演说家,并向他要施舍。演说家问他“你认为教皇是反基督的吗?”他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这些,只想要吃的。演说家发怒了,拒绝了老实人的请求。同时,演说家的妻子在楼上听说老实人怀疑教皇反基督,便向他头上泼水。这时,一位好心人雅克出于同情,把老实人救回了家。

81、作者盖尔是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对康德和启蒙时期的哲学家们有深入的研究,曾写过多部著作,功底深厚。如《康德的世界》一书2012年7月由中国编译出版社出版,可依托它来造势。《洪堡兄弟》在德国影响颇大。

82、此后他又因为和一名贵族骑士发生口角,他想和人家单挑,结果因为对方的势力大,警方有人,伏尔泰又在巴士底狱的牢房蹲了半个月。

83、1734年6月10日,法院对该书作出判决,指控该书“危言耸听,反对宗教、美德和人们对政府权力的尊重”。就在当天,书被巴黎行刑者当众“撕毁并付之一炬”。想不到一本书居然命丧火刑柴堆!当局马上获知“M.deV.”就是伏尔泰,于是下逮捕令。可是此令的执行却被延宕下来。

84、老实人跟自己的表妹,也就是男爵的女儿古内宫小姐彼此喜欢。跟老实人一样,古内宫也对庞格罗斯的这一套理论深信不疑。有一次,男爵看到两人亲吻在一起,便把老实人赶出了城堡。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名著好段摘抄加赏析(86句文案短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