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言图片(54句文案短句)
王阳明名言图片
1、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2、孔子在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圣人这件事是毫无疑问的,那么王阳明可不可以和他并称为圣人呢?在我个人看来这是可以,虽然王阳明要比孔子晚出生几千年,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可以被称为圣人。
3、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4、0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5、三十七期 三十八期 三十九期 四十期
6、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7、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8、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9、21 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着。且如受人馈送,也有今日当受的,他日不当受的。也有今日不当受的,他日当受的。你若执着了今日当受的,便一切受去。执着了今日不当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适莫。便不是良知的本体。如何唤得做义?
10、“乐是心之本体。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原无间隔。”
11、1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2、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13、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14、《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
15、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16、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1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18、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9、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20、至今还公认的评价说:中国历史上只有2个圣人,就是孔子和王阳明。王阳明是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心学之集大成者,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21、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柏格森
22、1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23、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24、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
25、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26、“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一深沉的思索是王阳明心学智慧的一个重要部分。阳明心学的一大特点是“以正人心为本”,所谓的心中贼,其实就是那些我们常见的消极情绪、念头、习惯、恶行等等。王阳明心学认为,人们的各种私欲植根于心,只有通过自省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按照道德规范去进行和生活,这就是“破心中贼难”之所在。也就是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从自己内心开始,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
27、王阳明回到老家后,立刻收起了青少年时的精灵鬼怪。开始研习程朱理学,反思自己从南昌回来的收获。说起来命运也是非常的奇妙。王阳明后来平宁王朱宸濠之乱。宁王就是在南昌,而宁王妃就是娄谅的女儿。命运早早的就把他们交织在了一起,这又是另一码事了。说回这头,有一天,王阳明和他一个姓钱的同学一起讨论理学的成圣之道。王阳明说“既然朱夫子说成圣要格物致知,那我们就来格物吧”。既然要格物,就得找个物来格。格什么呢。王阳明家最多的就是竹子,从那爷爷号竹轩公就知道,他家就是竹子窝。然后这位钱同学自告奋勇,说我先来。一头扎进竹林里头,坐在一根竹子面前,瞪大眼睛死死的盯着竹子,锲而不舍的看了三天之后,这位钱同学实在熬不住了,眼前一黑就栽倒在竹林里头。后来他对王阳明说“我是不行了,看来这圣人的办法我这一般人是学不了了,你继续”。王阳明瞥他一眼,想成为圣人怎么能这么没有恒心呢。王阳明攒着一股劲,也坐竹林里头去了。这一坐就是整整七天。把所有的精气神都花在了眼前的竹子上。最后体力透支殆尽,出现幻觉,气血攻心,吐了口血就晕了过去。这就是著名的阳明格竹。
28、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29、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30、15 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
31、你不需要真正的站立,但在精神上要站起一个真正的人来 --王阳明
32、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33、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34、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35、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6、朱熹说“知先行后”,他说:“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传习录》中)“知行如何分得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答顾东桥书》)。“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事,故有一念发动虽有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实质是恪守儒家伦理,成为圣人。
37、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38、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39、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40、冬天的时候想到父母的寒冷,要想办法让父母感到温暖;夏天时想到父母的热,要想办法让父母感到凉爽。这些行为是必要的,但只是枝叶,最根本的还是你那颗孝敬父母的心,这些行为都是从纯孝之心这个根本而生发出来的。
41、1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
42、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43、1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
44、王阳明“龙场悟道”十分有名,但是龙场其实是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跟随王阳明一起来到龙场的人大都病倒,只有他安然无恙。王阳明在龙场受了两年的磨难,依然安康,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
45、自负对任何艺术是一种毁灭。骄傲是可怕的不幸。——季米特洛夫
46、1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
47、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48、9 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9、王阳明这段话大意是说,你无需别人来判断你做得对不对、说得对不对,只要你心中有数就行了;而不管别人能否看见、听见,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你也应该坚持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这样,你的内心才能实现真正的强大。
50、“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阳明夫子年谱》)“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露、雷、电、阴霾、噎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只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此。……一悟本体,即见功夫,物我内外,一齐尽透。……二君以后与学者言,务要依我四句宗旨。”(同上注)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独立人格。圣人权威动摇:“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之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传习录》中)最后“满街都是圣人”。去恶为善“致良知”学说具有道德实践意义。与王守仁同时的还有两位气本论思想家,即王廷相(1474—15河南人)和罗钦顺(1465—15江西人),两人都主张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原,理在气中,气变理也变,既批判了朱熹“理在气先”和“理与气是二物“的说法,也反对阳明“心学”,和王守仁进行了多次辩论,强调天地万物绝非心的产物。
51、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52、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
53、1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