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什么意思怎解释(106句文案短句)

2023-04-15 01:39:52

哲学是什么意思怎解释

1、以数学理性方法处理恐惧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斯宾诺莎(1632—1677)。斯宾诺莎“在这个有关世界与人类心智的数学理论中,尝试迈出最后也是最具决定性的一步”。卡西尔评论道:“斯宾诺莎建构了一种新伦理……关于道德世界的数学理论。”众所周知的是,斯宾诺莎的著作充满了敏锐的心理学洞见,它们与当代科学的心理学理论相当近似,例如他曾说过心理与生理现象乃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面向。①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斯宾诺莎没有考量到焦虑的问题,并不是因为他缺乏心理学的洞观。在许多地方他已预见了后来的心理分析概念,例如,他提及热情(passion,意指某种情结(complex),而不是像克尔恺郭尔把它视为寄托(commitment)之意)“不再是热情,只要个人对它形成清晰的观念”。有趣的是,这预见了后来心理分析中厘清情绪的技术。(①他对情绪的界定乃是现代詹姆斯-朗格理论(James-Langetheory)的先驱:“我们借由情绪得以了解身体的调整状况,身体中的行动力量因此或增或减,或升或抑;我们间时也因此了解我们对于这些调整状况的想法。”)

2、1930年7月14日,爱因斯坦在位于柏林市郊的家中,迎接了印度诗人、哲学家泰戈尔。两位世界公认的智者及诺贝尔奖得主进行了世纪对话,探索着科学与宗教长久以来的摩擦。爱因斯坦问:“你相信神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吗?”泰戈尔答道:“并非孤立,人类以无穷的人性来领悟宇宙,因此没有任何事物是不能归于人性的。而这证明了宇宙的真理,事实上是人类的真理。”图源:ScienceandNonduality

3、如果想在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够有条有理,明明白白地过生活,就必须要学习哲学。

4、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

5、泛神论是一种将自然界与神等同起来,以强调自然界的至高无上的哲学观点。泛神论认为神就存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另外的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

6、虚无主义作为哲学意义,为怀疑主义的极致形式,认为世界、生命(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是没有客观意义、目的以及可以理解的真相的。(哲学是什么意思怎解释)。

7、dualism二元论/101010101010101010

8、objectivism客观主义/道德不需要信仰

9、认识了哲学,我们要了解一下哲学的起源。哲学源自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ein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

10、后来,明治维新又将这个词传入了中国。所以说,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是没有哲学这个词汇的。

11、决定论是哲学的一种命题,认为每个事件的发生,包括人类的认知、举止、决定和行动,都是因为先前的事而有原因地发生。

12、更彻底地体现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的,恐怕是第17集,《不一样的历史》(VictorMaldonado&AlfredoTorres)。

13、阿斯特卡则单枪匹马地对宇宙产生于大爆炸的传统观点发起了挑战,他认为宇宙诞生于一种永恒的世界构造,这种构造曾经一度出现收缩,而现在它正再次膨胀扩张。阿斯特卡甚至已经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建立一个与非西方哲学相辅相成的科学模型,在这样的模型中,人类的个体意识被嵌入一种遍布整个宇宙的更大的共同意识之中。

14、梦里的Suzy经常和Greta产生一种紧张关系,但是这位Suzy也并不是真正的Suzy,真实的Suzy也已经死了。Suzy其实是男主人公Thom脑海里形成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其实就是一个理性的防御机制。这与另一部电影《盗梦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哲学是什么意思怎解释)。

15、在17世纪的思想中,也同样要面对这个人孤立的问题,而它所提供的解决之道,对于减轻焦虑具有极佳的效果。这个解决方案相信,当每个人的理性被解放时,个人就会了解到人性的无所不在,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有一个和谐的系统存在。换言之,个人无须感到孤立,因为如果他能够勇敢地拓展他自己的理性,他的观点与利益最终都将会与他的同胞们一致,并将因此造就出一个和谐的社群来。此外,甚至还有某种可以克服孤独的形上思想被提出来,即追求普遍的理性(universalreason)将使个人与“普遍的真实”(universalreality)之间达成和谐。诚如卡西尔所言:“数学理性是个人与宇宙的连结。”

16、最重要的是,根据佩奇和乌特斯测算,如果有一个虚拟的超级旁观者可以将宇宙中相互分离的两部分综合起来观测,会看到个体部分内部的演化进程相互抵消掉了,所以以上帝视角由外向里看,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任何变化。正如德维特所预言的,整个宇宙的波函数万古长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亘古不变的宇宙中会有时间的流逝。

17、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还不了解,打雷闪电、山洪暴发等自然现象激起了人们对自然和自身的探索和认识,这便是宗教的早期雏形,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哲学解释宗教的形式存在。

18、所有见过林德的人都知道他对物理学有着极大的热情,但其实,他由衷地为自己陷入宇宙学窘境的“错误”和失策感到过痛苦。这位年轻的俄罗斯科学家在暴胀理论的发展中经历了暂时的精神挫败。林德以及其他科学家都没能最先提出合理的理论,解释宇宙为何不再以超光速膨胀,而是像如今这样,膨胀的速度已经温和得多。林德苦苦地陷于数学思考中,还没能最终解决这个难题,他就陷入了一种恐慌。那年正是他情绪的低谷,他的目光锁定在了不二论,一种强调个体与宇宙相统一的哲学。

19、关于哲学,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哲学思想也会有所差异。

20、终于,释伽牟尼做出了回应,他温和却坚定地说,这些问题根本不是佛祖禅悟的范畴。“我所讲的是人的疾苦和疾苦中的自由,”他说,“没有人叫你来,所以你永远可以想走就走。”

21、第七集的题目叫BeyondtheAquilaRift,中文被译成「裂缝之外」。

22、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是与通常局限于某种具体对象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问。

23、一方面,物理学家认为由于奇点太小,应该符合量子物理学定律,也就是控制微小物体运动的规律。量子论在我们描述微小物体的运动时提供了一个体系完整的数学框架,例如实验室实验中的原子、电子或光子。它们在实验中展现出来的很多奇异的特性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看到的。比如,两个量子物质可能变得密不可分,相互“纠缠”,在很远的距离以外相互影响。

24、观点主义认为人思想和价值判断来自不同的内心驱动坏人个人视角,并没有绝对的真理,只能去融合不同的观点。

25、实验的基础是人所体验到的一切最终都要在大脑中转化为神经信号。假设一个疯子科学家、机器或其他任何意识将一个大脑从人体取出,放入一个装有营养液的钵里维持它的生理活性。

26、资本主义的特色是私人拥有生产资料,且投资活动是由个人决策左右,而非由国家所控制,经济行为则以寻求利润为目标。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模式包括了自由的资本和雇佣流动、市场竞争以及价格机制的运行。

27、这块蓝色本来很小,最后却越来越大,最终齐马发布的作品就只剩下蓝色。他甚至用小行星作画,将真实的星系都喷上了蓝色。

28、讲座中,林德提出了宇宙学和古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学派的和解,不二论认为永恒之宇宙与自我同一不二。具体来说,他发现不二论和现代物理学家所发展的理论在解释时间之箭的单向性时产生了共鸣,即这种不可逆转的强大力量为何敦促着我们一路从襁褓最终走向坟墓。

29、所以黑格尔在讲到判断时说,第我们常常不能把“有”与“是”区分开来(还有“在”,这纯粹与西语中对“tobe”的理解有关);第我们又以为谓词是我们从“外面”强加给主词的一种属性,不知道属性只是主词在自身发展中所显示出来的一种规定性。而规定性应该是很多的,如“人是两腿直立无毛、会劳动会说话的动物”,“苹果是红的、甜的、好吃的水果”等等。这些潜在的特殊性是说不完的。

30、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1、这个故事也是整部系列动画里,画工、做工非常细腻的一集,作品的完成度相当高。

32、这可能就会产生一个人层面上的心理状态。这个心理状态就是,它会比较恋旧,会比较固执,会对相对较旧的经验产生较大的感情依赖,然后就会导致不停地回溯到原先的经验体系里去寻找某种心理安慰。 

33、哲学起源最早是在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引发的哲学思潮。

34、林德对于霍金的理论表现得尤为犹豫:人们不再随着岁月流逝,经历出生到最终死亡,当宇宙收缩时,时间也会倒退,“亡者从坟墓中站起身来,”林德嘲笑地说,“人们会变得越来越年轻,碎掉的玻璃会突然间从地板上跳起来,重新粘合在一起,恐龙也将回到地球。”尽管物理学家们并不会承认这便是这一理论明确的结局,“因为很明显这太荒唐了。”林德坚定地认为,这就是物理学的结局。“你可以认为这是霍金一生最大的错误。”

35、这听起来好像也不是一个很深的道理,为什么我们要拍一部科幻片来体现这个道理呢? 

36、一种解释,很可能就是外星人要对地球人进行一个灵魂的安慰,让你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和最中意的人在一起,这就是「临终关怀」。即便最后的真相依然相当残酷。

37、指那些我们所相信的、不容质疑的观念。宗教上指那些具有权威性的团体所确立的教理,信徒以此作为应该学习的真理课程。

38、二元论认为世界由两种力量统治:善与恶。善是精神,是灵魂,是善的力量创造的一切东西;而恶是物质,是肉体,是恶的力量创造的一切。这两种力量对抗着,共同支配世界。

39、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将主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又或许将其视为强大的外在的自然力量,还有一种更为东方的抽象概念,将神视为包容万物,绝对完美的化身。这种绝对完美并不对随时间流逝有任何改变,因为一旦有的话,那就意味着神要么是有一段并不完美的历史,要么就是会在将来变得不再完美。

40、当人们形成了一定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世界观也就成为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方法论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1、知道了哲学的起源,我们还需要知道哲学到底研究了什么问题,社会中有什么哲学体系。

42、我倾向于认为,这是成立的。因为机器和人虽然两者的具体构成非常不同,但仍然在某个非常抽象的层面上是一致的——我们都是有限的存在者,我们都要在有限的时间、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限制下,作出决策行动,来解决一些特定问题。

43、除了儒家之外,佛家亦有“体知”之语。唐道世(?—683)编的《法苑珠林》有云:

44、我们怎么样能够有效地利用我们现在所获得的经验呢?有一种办法就是,不管这个经验是先到的还是后到的,我们都一视同仁;另外一种办法是,先到的经验给我们的印象更较深,后到的经验带给我们的影响不会那么大。显然后面一种方法能够使得我们更快的投入决策活动。

45、认识论来源于希腊语知识和演讲,它是探讨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的一个哲学方法。目前知识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而也有人认为它们其实是存在一些密切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

46、对哲学的主题亦存在许多看法。一些人认为哲学是对问题本身过程的审查;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实质上存在着哲学必须去回答的哲学命题。

47、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

48、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不断探索,假设真有呢?

49、在好几个分析点上,斯宾诺莎站在焦虑问题的门槛上,例如,当他把恐惧与希望并列在一起来界定恐惧时便是。恐惧与希望在个体中同时出现,并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乃是心灵冲突的一个面向,这在后来的作者眼中,包括我自己在内,就是焦虑。但是斯宾诺莎并未跨越门槛进入焦虑问题的本身。他与19世纪的克尔恺郭尔形成鲜明的对照,他并不认为恐惧与希望之间的冲突会必然持续下去,他坚持恐惧会被勇敢献身理性的行为所击退,也因此他就没有遇到焦虑的问题。

50、自觉,内在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是人类有意识认识世界的意识行为。强调主体本身的主观能动性。

51、perspectivism观点主义/兼听则明

52、确信物理性质与人类身体可以经由机械与数学方法加以控制,具有庞大的焦虑驱逐效应。这不仅在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和克服自然威胁方面是如此,在使人类免于“非理性”恐惧与焦虑的干扰方面,亦复如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两百余年来的普遍焦虑,即对恶魔、巫师与幻术等的多重恐惧,于是开启了一条消解的道路。蒂利希指出,笛卡儿主义者借由灵魂不能影响身体的假说,便“将世界祛魅”(disenchanttheworld)了。例如,从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直到18世纪早期所盛行的处死女巫行动,在笛卡儿的二分法下便消弭无踪。

53、超级计算机通过神经末梢向大脑传递和原来一样的各种神经电信号,并对于大脑发出的信号给予和平时一样的信号反馈,则大脑所体验到的世界其实是计算机制造的一种虚拟现实,那么大脑能否意识到自己生活在虚拟现实之中?

54、我们的讨论以17世纪为起点,因为主导现代的思想系统,是在那个时候成形的。虽然指引该世纪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许多发展原则,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浮现,但是一直要等到17世纪,这个由笛卡儿、帕斯卡、莱布尼茨、洛克、霍布斯、伽利略、牛顿等大家所塑造的经典时代,这些原则才得以形成系统。

55、我们一出生就意味着,我们面向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就是和别人结合产生新的生命,把我们的生命之歌谱写下去;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不停地面对各种死亡的可能。

56、没人会承认物理学的进步将来要依靠挖掘古印度经文来获得灵感。当然,二元论学家们也不会对于科学事实有更多特别的见解。但是,将青年时代读到的哲学思想和当今物理学世界逐渐兴起的理论猜想相互交映的点子有时候确实可以让这些猜想看起来更有说服力。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相较之下,林德会更被佩奇和乌斯特对于时间问题的解释所吸引,而不是霍金的理论。

57、“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在《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形而上学的中文名称取自《易经·系辞上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1874年,日本启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论》中首先用汉文“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

58、如果我们把这里的“你我他”换成“人类”这样一个超级主词,如果全人类都有这样一种透视的能力,能够看到可能世界中的人类,能够看到未来的人类,那么人类未来的发展就可能更有保障。

59、中国哲人所讲的“体验”,大致包含了三层意义。首先,就生命本体而言,存在即是体验。一个生命的历程就是不间断的体验之流。体验不是另有一个外在化的过程,更没有脱离生命本身的独立形式,而是和生命本体的存有状态高度融洽、始终如一:生命就是体验。孔子所谓的“为己之学”,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宋明儒所理解的德性生命和大力倡扬的“变化气质”,均是在本体意义上来展示人生之体验的。朱子训门人谓:

60、哲学是人类思想的顶峰,它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它是用来指导其他学科的一门学科。

61、哲学是元理,科学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

62、斯多葛主义认为,重要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沉着,学会情感和生理的自我控制,以求得内心的平和与力量,获得更好的生活。斯多葛主义认为它的对立面激情是“背离理性和违反自然的精神冲动”。

63、这时期的哲学研究对象,包含了具体科学的对象,哲学和科学浑然一体。

64、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两大对立派别。

65、“当时的大环境是抑制宗教,所以为了思考特殊的哲学问题,我成了当时周围最信教的人。”

66、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乐高积木

67、所以说哲学应该是所有学科的顶峰,他是能够知道所有学科的一门理学科。

68、在这一集里,做了一个假设:如果希特勒在1908年,因为各种各样不同的意外情况死了,人类的历史可能会发生什么样不同的走向?

69、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钉子户

70、齐马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现代派艺术家,它喜欢描绘星空。但特殊的是,他每次发布的作品里都会出现一个蓝色的天窗。

71、机器人,它不仅仅是指机器人这项技术本身,还指广义上的信息技术,广义上的计算机技术等。

72、如今,林德作为宇宙暴胀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声名鹊起。上世纪80年代他在俄罗斯提出了这一理论,他认为早期宇宙经历了一次快速膨胀,速度远远超过光速,不过和大爆炸后的第二次暴胀速度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然后进入了较为平缓的扩张时期。这种理论虽然没有经过充分证明,但目前已经成为宇宙学领域的主流学派,得以广泛传播。

73、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这个世界会有一个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也就是世界观。但这些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是自发形成的,把这些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自觉地用精密的逻辑,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就成为了哲学。从本质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最高表现。

74、“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75、尽管一开始这只是一个数学猜想,但很快就进入了实验论证阶段,在一个终极缩减版的宇宙中,包含着极简的两部分,模型体的复杂程度可能并不足以还原宇宙中所有炫美的存在,而是仅仅能够对这一理论学说进行测试。2013年,意大利国家计量研究所的量子物理学家马尔科·吉诺维斯(MarcoGenovese)和同事用两个光子代表卫星宇宙中分割的两端。两个光子都经过了极化,这意味着每个光子会沿量尺振动。马尔科的团队将这对光子以一种特殊形式相互纠缠,如果监测到第一个光子的偏振上下浮动,与之纠缠的另一个光子就会随即左右振动。

76、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产生了近代实证科学,各门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中独立出去,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哲学研究对象又缩小了。

77、不论是日常生活,包括做科学研究的话,也必须运用到哲学当中的一些思想和理论。只不过大多数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这是某种哲学想罢了。也就是常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78、所以哲学已死,说的是西方哲学。未来东方哲学的深入,发展将会为哲学这门学科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并且有望再一次达到顶峰。指引科学技术的新一轮发展。

79、探索焦虑问题的哲学背景,对于了解当代的焦虑有两点帮助。首先,最明显的助益就是,我们可以在这些哲学家的著作中,寻觅出焦虑意义的洞观;例如克尔恺郭尔所见的这类观点,不仅预示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到来,更在某些方面预测了弗洛伊德以后的发展。其次,这样的探索也可以澄清我们社会中焦虑问题的历史背景。由于个体的焦虑受限于他所在的历史文化处境,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个体的焦虑,就不能不对他的文化以及形塑他成长氛围的主要观念有所了解。因此,本章研讨说明的重点是,对当代的焦虑具关键影响的某些文化议题与态度,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80、如世界的本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世界的基本状态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唯物唯心两大派系。

81、relativism相对主义/“中国特色”

82、存在于斯宾诺莎与19世纪哲学家之间的类似差异,同样也可以在他们处理信心与绝望的议题上找到证据。根据斯宾诺莎的说法,当怀疑的因子从希望中被移除,也就是我们确定好事会发生时,我们便充满信心。而当怀疑的因子从恐惧中被移除,也就是我们确定坏事将发生或已发生时,我们便感到绝望。相反地,对克尔恺郭尔而言,信心并非去除怀疑(或焦虑)而是抱持着即便有怀疑和焦虑,依然勇往直前的态度。

83、齐马最早所看到的这个小小的蓝色世界,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了他的经验之锚的抛锚之地,构成了他以后感知整个世界,甚至整个宇宙的一个第一印象。

84、又称享乐主义。它倾向于用纯粹生物学的或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的行为与需要,认为人们以求得快乐为生活目的,包括肉体与心灵的快乐。

85、是在具体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点。

86、平均主义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对人人应该予以同样、平等对待。

87、当科学解释或解决了某一阶段的某些问题,可是又引发了一糸列新的问题。甚至是有些问题压根科学就解释不了,于是,西方人就想到了哲学。

88、在传统物理学中,不知从哪里冒出这样的线学说其实已有先例。比如,物理学家们对于光的量子解释:光粒子,或者光子其实是电磁场背景下崛起的一束束活跃的能量,就像从另一片寂静的海水中荡漾开来的水波。甚至,量子论的不可预测性也延伸到了看似空洞的真空,所以我们永远无法确定是否存在绝对的真空。这使得成对的“虚拟光子”在它们重新组合和消失之前得以从显而易见的空洞中快速建立。阿斯特卡提出的圈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了这些已经建立起来的量子概念,它还自然而然地对“量子几何”这一假想的领域表现出振荡,阿斯特卡认为这一领域永远无处不在。之后,这些圈相互链接,织就成一张网,将时空编织在一起。

89、自在, 指不应他物的在场或不在场的存在。是本身的存有,纯粹的与他的对立相区分。着重在客观存在。

90、倘若这邻人的需求没有被纳入考量,那么新的焦虑之路便为之敞开。

91、在接下来的讨论里,我将不会把哲学的解释系统当成事件的因果,而是把它们视为该时代整体文化发展的一种表现。那些哲学解释系统对当时和后世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例如我们将在本章中提到的哲学家),正是那些能成功穿透和传达文化发展之主流意义与方向的人士。因此,由某个时代知识领袖提出的解释系统,便会以无意识认定的形式,成为后世许多人们的共同看法。

92、有人说这好像是一个心理学的东西,和哲学有什么关系呢?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齐马不是人,他是个人工智能系统。

93、(www.johnboccio.com/research/quantum/notes/PhysRevD2728pdf)

94、“在我的精神生活中,我能够保持几个小时集中注意力,对此我由衷感到自豪,”他说。“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可能会完全脱离轨道,而有时我会感觉很不好。”不过,这个问题在持续深度冥想所召集的强大意识力的作用下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阿斯特卡像一个无助的孩子。“他们确实说过第一次冥想就像一场’心灵的手术’,可以使意识得到非常非常深刻的净化。”他说。

95、但是,如果你把所有的先到的和后到的经验全部一视同仁的话,那么你即使吃了三个果子,你心里还会有很多疑问,你会觉得这三个果子只是偶然的被我吃到了,下面的果子它到底是怎么样的就不知道了。所以你会一直处在犹豫状态之中,由此也得不出一般性的判断。

96、唯美主义者的人生目的就是去创造和享受一切美的东西。

97、在冥想练习的启发下,阿斯特卡正在训练自己用科学的视角观察佛教哲学的其他方面。冥想练习传授的是一种被未来的启蒙或者涅槃打破的个体轮回的循环。阿斯特卡一直在思考是否有可能建立一种与此相符的物理学意识模型。他的观点与林德所推崇的二元论类似,认为有一片广大的意识领域嵌在我们每个个体中。

98、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社会不是统计数字

99、尽管宇宙学家很大程度上对宇宙诞生以后的世界持相同的见解,但他们对于发生暴胀以前的物理学世界以及大爆炸本身,也就是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宇宙起源依然感到困惑非常。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尝试探索宇宙诞生之刻的秘密,这不但激起了关于时间本质的激烈辩论,使人们对时间本身的存在性产生质疑,而且还与古老的非西方哲学产生了许多共鸣,这些思想远比宇宙学家更早涉足这一领域。

100、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的文化一直对“理性的”、机械的现象过度热衷,却对所谓“非理性的”经验加以抑制。因为焦虑总是有些不理性,于是我们的文化便倾向压抑这样的经验。我们不妨以两个问题来探讨这项议题:为何直到19世纪中期,焦虑才被认为是问题而浮上台面?为何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以前,尽管针对恐惧的研究在心理学界已成为主流达半世纪之久,但是心理学各家学派却根本不把焦虑这个问题当一回事(精神分析学派除外)?在诸多分歧的回应中,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答案是,自从文艺复兴时代以后,我们对“非理性”现象的观察,便普遍采取一种保持距离的态度。我们只有当某些经验能够被“理性地”表达——也就是能提出知识上的“理由”时,才会认可这些经验,并把它们纳人合理的研究范围。我们在本书几个关于未婚妈妈焦虑研究的案例中,便可以看到这样的倾向。让我们特別看看海伦(第九章)这个例子。她因未婚怀孕而十分焦虑,但是她却不断地关注自己怀孕的客观“事实”,以此压抑焦虑。海伦把理智上不能“接受”和解释的想法与感受,都排除在意识觉察之外的做法,乃是我们这个社会中许多人的缩影。

101、但是,国内也有一些人跟着他们乱叫,这种人不是蠢就是坏,大家一定要注意。也正是由于我国的哲学思想,一般蕴含在那些经书典籍当中。

102、所以阅读了解的门槛比较高,导致很少人能够掌握,更别说去探索创新了。

103、(journals.aps.org/prd/abstract/1103/PhysRevD.2489)

104、所以说,中国的哲学思想一般是文哲不分的。是蕴含在这个语言文字当中的。有些人说中国没有哲学,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这种人大部分是不会去看中国的,一些古文经书典籍的。

105、自为,也是本身的存有,与自在相比着重于主观的意识存在。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赵楚然的分手快手说说(你越动情他越得意忘形)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