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62句文案短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
1、在忙碌与闲暇之间,在束缚与自由之间,在辛劳所得与不劳而获之间,在坚守责任与推卸责任之间,人们往往避“重”就“轻”,趋“利”避“害”,倾向后者,而逃避前者。但试想一下,太多的闲暇是否就是空虚,人们究竟是要工作时的忙碌还是退休后的闲暇?无限的自由就是灵魂的无所依托,如同断线的风筝四处飘零;不劳而获的人,对待财富乃至对待人生往往流于轻狂、浮躁,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辛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责任的人,看似一身轻松、了无牵挂,以为这样就可以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牵挂、不被需要无异于被亲人、朋友、战友、同事遗弃。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最终还是会比惯于推卸责任的人走的更远。
2、有时候,就是给你选择,那选择又是何等的艰难?电影《苏菲的选择》中,苏菲右手抱着女儿、左手牵着儿子瑟瑟踯躅在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队伍里,当纳粹军官责令苏菲只能留下一个孩子,另一个必须马上送往焚化炉时候,儿子还是女儿?这种活生生将人撕扯成两半的痛苦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3、注意:以上为202020级第二课堂必须参与的活动内容,参加读好书活动与看好剧活动可二选一。
4、《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5、推开门,在绵绵的细雨里,从城市规划馆高科技影片里的浦东航站楼出发,打着伞,在朦胧的暮色里,我走进了上海的外婆河——苏州河.......
6、看完这本书,让我对男女主人公那种为了爱情而奋不顾身地抗争精神印象深刻,他们勇敢地追求爱情,即使备受相思的煎熬也不放弃。他们是不幸的,生活在封建皇朝中,受到父母之命等摆布,无法自由追求爱情。但同时他们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对爱情坚定不移的追求,让他们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结为夫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
7、《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达的是一个人在四种状态下的“非如此不可”:爱---特丽莎,同情----托马斯,反叛----萨宾娜,梦想----弗兰茨。文章围绕主人公托马斯展开,他与前妻离异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并决定一直保持单身。特丽莎走进托马斯的生活,这个在托马斯看来是由六个偶然给他带来的女人,与托马斯纠缠、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马斯仍然醉心于与众多女人的“性友谊”,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寻找、开拓和征服每一个女人与其他女人的百万分之一的差异。但特丽莎的身影反反复复出现在托马斯医生临窗犹豫与沉思中,严厉地拷问着托马斯对自我,对命运,对情爱,对沉重与价值的决断。这就是轻与重的对立,对婚姻的忠诚是重;与情人的幽会是轻。托马斯在轻和重之间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着特丽莎;在特丽莎面前又坦然承认与情妇在一起。千里追妻,放弃国外安稳的生活跟着特丽莎回到布拉格,却依旧不忠特丽莎。为了给妻子一个平静的生活拒绝在请愿书上签字,又在第二天忘记拒签的目的......终于他在被布拉格统治者逼迫的情况下同意了特丽莎的提议去了乡下。
8、 生活中,刻奇的媚态比比皆是,昆德拉认为“刻奇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将人强行拖入集体性之中,消除了人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与尊严”。尽管如此,昆德拉也认为,“我们中没有一个是超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刻奇。不管我们对它如何蔑视,刻奇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
9、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希望国际部每一位同学都能爱上阅读,勤于思考。
10、上面那个说法,我第一次没有读懂,后来是看到了网上关于“刻奇”这个词层层推进的含义,才恍然大悟。它层层推进的含义如下:
11、没有标准,大抵因为从人民公意转至自由个体伦理,社会中个人的作用在一瞬间凸显,我不管社会,只管自我张扬。大概可以套用那句老掉牙的话“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所以你不该强求因为人民公意的社会已经不再了。地球上人太多了,所以我们的信仰就不应该有一个标准,而该个体、个性化。
12、初读该书是在高在人人自危,奔赴高考无暇旁顾的高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不是正因异国情味,不是正因超多的性描述,而是当时的我,16岁青年,背负着父母的期望,朋友间的承诺,跨过高考这座桥就有无限可能,尽管会迷茫但依旧信心满满的我,无法明白这份“生命之轻”究竟是什么。生命是多么沉重啊,即使只有16岁,我也满心疲惫得感慨。
1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3000字作文
14、沿着浙江路一路向南,走过北京路那高高的红色“科技京城”建筑群,如今的苏州河静安区段“苏河湾”就蜿蜒流转、赫然在目。
15、读《影的告别》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一首诀别诗,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被抛弃的凄恨。影子在控告抛弃它的“人”。天堂,地狱,甚至黄金世界,影子都不肯去,却一直跟随着“人”,为什么,因为是人把影子带到这个世界上,赋予影子的灵魂,所以在影子的世界里,人就是它的全部。可是在人的世界里,影子却可有可无。最后,影子决定离开,离开便是灭亡。“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很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终究是生命之重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16、姨娘的故事令人同情,和书中的福贵一样,生活不幸,却仍坚强地活在这世上。人这一辈子,活着才是大事!
17、刻奇的根源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对于取悦于自己的刻奇,我们无法摆脱,其实也没有必要摆脱,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个让自己感动的理由,需要一个让自己热血沸腾的说法,但是如果你想将这种个人的刻奇推而广之,让其成为集体的刻奇,那我们就应该警醒了。
18、刻奇这个词按照自媚理解的话,可以分为个人自媚和集体自媚。
19、顾彬说,我最讨厌现代主义,它没有标准。我还有信仰,我还完全相信传统。我觉得现代性是一个完全的错误……到了现代性以后,我们什么都丢了,没有什么基础,所以什么都是暧昧的……原来是一个皇帝,一个上帝,我们听他们的,现在没有了,我们要自己决定,你能决定吗?……20世纪发生了群众现象。群众最怕的是作为个人。但是现代性要求的是你要成为个人。
20、从学习的内容来说,除了听说读写,还有两种能力:一个是感受能力,即心灵的感受能力;还有一个是思,即独立思考的能力。
21、《从文自传:岁月沉淀后灵魂的自我对话》/沈从文
22、公平公正是每个人都期盼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权利说:“我们也需要公平的。”人的一生艰难而坎坷,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去观察就一定会有收获,但是社会又为何是这样的呢?
23、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或是重,在两位主人公身上反应的尤为明显。
24、再谈一下托马斯的儿子,西蒙。虽然他始终生活在“重”中,但他其实是一直向往“轻”的。我看了一些书评,大家都在探讨以上四个角色的轻与重,却忽略了这个角色。虽然他至小就被父亲托马斯抛弃,但他却从来就没有恨过托马斯,甚至在18岁从学校毕业后,那个时候托马斯已经变成了玻璃擦洗工,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但他依然想通过报社那位驼背记者接触托马斯,这说明,他对托马斯的“轻”是认同的。两年后,他们父子在乡下见面,西蒙的结巴居然不治痊愈,这说明,西蒙身处在“轻”中,是内心是愉悦的,轻松的,自由的,唯有此,才能解释他的结巴忽然消失的原因。虽然他们父子这次见面后的四个月,托马斯就去世了,但之后,他联系上了萨比娜,而萨比娜代替了托马斯,成为了他心中的精神火焰。此后,即使萨比娜比娜去了美国,甚至到了她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这中间至少有将近5年的时间,而萨比娜几乎不给他回信,甚至他的很多信,萨比娜都没有拆开看,但他一直坚持给萨比娜去信,可见西蒙和弗兰茨一样,萨比娜成为了他唯一的精神信仰力量。可见,西蒙虽然生活在乡村的世俗生活里的“重”中,但灵魂却坚守着对“轻”的认同。
25、做完了以后他按照标准答案给我打分,我得了69分。他特高兴,因为他得了71分,比我高。
26、“我”前岛老师自认为低调冷静聪明,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像隐身在学校中,总感觉任何事情都不会惹上他。“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估计是他的信条。他是一个高深莫测的数学老师,同时又是射箭社的教练,能文能武,估计对女孩子很有杀伤力吧,我认为他有这个信心的。也确实如此,他的妻子裕美子学生高阳原子杉田惠子最初也是被他这种气质所吸引。但接触的久了,才发现他所谓的冷静低调不过是用来掩盖他的极度自私。实际上在别人眼中他不过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极度自私自利,他不会对任何人付出真心,也不会对任何人付出一点点感情,他就是这样一个极度冷漠的人。所以这些钟情于他的女人们对他的感情逐个幻灭,慢慢的离他而去。
27、Kitsch是一个德语词,我手中的这本书将它翻译成了媚俗,“刻奇”是对它的音译,我们日常交谈中的媚俗,指的是追求低俗,昆德拉所说的媚俗(刻奇)与此不同,准确的应该叫“自媚”。我们生活里语义最接近的是“自以为是”。媚俗(刻奇)是盲目信任某种价值标准,并认为他人也应该信任这种价值标准,将集体的盲从上升到美学地位,从而掩盖个体的灵魂肿胀症。
28、因此,即使我们心中一直相随的形影的概念也要被打破了,影要告别体,它不要再象曾经那样追随体了。但告别了体后却没有找到要去的地方,无论是地狱,天堂,还是黄金世界,都不想。因此,它只能彷徨于无地,要问无地是什么?我想这是作者能够意会的吧!不管无地是怎样一个地方或者不是地方,我想我都极其佩服影的勇敢。《影的告别》读后感篇4鲁迅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作家,最最熟悉的作家就是他了。佩服他在那样的一个残破的中国要挣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的时代,是为数不多的清醒者,满怀激情,用笔杆子去唤醒愚昧的国民,你也曾经彷徨,曾经呐喊,曾经伤逝,为的是激励一代代的有志青年,为的是追寻那一片光明。
29、打开书的扉页,已不知是谁用狂草写下“劲草之美”,也不知何时曾认真读过。细想来,年少不经事的心看着那苍白的字眼,只觉一丝枯燥。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以至于我平淡的读完此书,再无勇气打开。现如今,若不是某些偶然和必然,它早已成为尘封已久的秘密了。打开书,看到的是别样的风景,想必这就是经典。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阅历下,看到的是不一样作者,听到的是灵魂深处潜藏已久的心。我不知道,下次启程是何时,只是如今,我准备延续这份丢失已久的冷静。
30、开学之初,我给学生做过一个名为“为什么读经典”的指导讲座,讲了经典阅读的理论知识,基本上照搬了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的“绪论”部分。
31、是你亲手培养了“低效的勤奋者”和“隐性的逃课者”
32、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急欲与小姐相见,便而入,莺莺见他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33、以下还有几个个人的刻奇的例子,“清君侧不是造反,这是朱棣的刻奇;窃书不能算作偷,这是孔乙己的刻奇;是真爱就不能算出轨,这是甄嬛的刻奇;摸下维纳斯的乳房是为了让自己沾染点艺术气息,这是游客的刻奇。”
34、他把《红楼梦》力捧到“文学圣经”的高度,跟白先勇先生在《细说红楼梦》一书中将《红楼梦》推崇到“天下第一书”不谋而合。据我在学生中简单的调查发现,中学生读完《红楼梦》的人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在中学生中推广阅读《红楼梦》的重要性,所以我把它列在我推荐的“国学六书”之中。
35、生命,我多么喜欢的词语。写文章时候,我爱使用生命这个词,来显示自己在思考。生命之轻,何其忧伤的的词语。生命轻飘飘如羽毛,被空气托起来,无法控制自己的飞翔方向,难道不让人伤感吗?这让我想起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那飘飞的羽毛,是不是暗示生命之轻?生命之轻,竟然无法承受?!哲学意味多么浓啊。
36、关注个体的生命感受,首先就得关注肉体。“想必在惊动了如我般后现代众生的同时也曾(也许仍然)深深惊动小枫。基于对Leibe的普遍理解,即纯粹的物理性的“肉体”,自由主义伦理分裂了。人义论者义无反顾地沿着他们所以为尼采所指明的大道去了,而神义论者却背对尼采向古代张望,希望找回被尼采一笔勾销的灵魂。可是现代之后,每个人都惶惑,以昆德拉为代表的人义论者因大道渐渐展宽为茫茫荒野,突然发现不知何去何从,以基斯洛夫斯基为代表的神义论者却因不能找到精神故国,空具一副渴望灵魂的躯壳。
37、村桥老师,竹井老师,麻生老师,这一群体表面上为人师表,好像很负责的当老师。但实际上个个表面正人君子,暗地里都是卑鄙小人。有人以欺负学生为乐,有人毁掉学生的前途就像掐灭了一根烟一样简单,有人生活放荡但又装作像月光一样白。
38、另外就是考课文归结知识的问题。从内容上来说,归结为某些知识要点,什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哪个句子背后什么含义……当把语文归结为知识的时候,实际上是缩小了语文的概念。
39、有一次我到北京一所中学,有个男同学站起来说:周老师,你还活着啊?他说我以为你是民国时期的人物呢,因为课本里面老出现的人恐怕就应该是一个古人了吧?当时我非常快乐,也非常惭愧地向他道歉:“因为我还活着”。
40、《西厢记》直接切入生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情与欲的不可遏制和正当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与出于势利考虑的家长意志之间的冲突。
41、但是该小说目的不是讲故事,故事只是一个载体,小说好像由许多“哲思散文”组成。作者在书中,一章接着一章大发议论,发表哲学高见。就是这些高见影响了故事的流畅性,也加深了小说的思想深度和高度。不过,这些高见倒是合乎我胃口,我只是不喜欢小说写得如此艰深抽象。所以我在此好心提醒,没有一定人生阅历又不喜欢思辨的人不要看这本书,看了也白看,因为你看不懂。
42、现代与性有关的小说十分多,我觉得就是作家也在反应这一事实——即即使陷入深爱,彼此身体纠缠,依旧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43、首先模拟翠翠的身份,给出走的傩送写一封信,交代爷爷去世前后的心路历程,然后模拟傩送的身份,给翠翠写一封回信,交代自己出走前后的心路历程。每封信1000字左右,要求学生把原著中所有的叙事线索都收拢起来,给读者一个比较明确的结尾。
44、祝福你,我心中的外婆河——苏州河,永远都是那样恒久弥新!
45、我想,如果从“形而上”理解,整个世界是“轻”的,它是没有终极意义的。但我们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鲜活实在的生活在“形而下”的人,那么该怎么理解这种“轻”呢?
46、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提出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轻为积极,重为消极。昆德拉却认为这种二分法很幼稚,认为“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然后他追问“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47、当她与张生离别时,她从不像其他的女子希望自己的丈夫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在她的眼里“情”字是第名利功禄,是是非非,她统统都可以不管。“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在回复张生的诗里,她将自己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她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她对张生的爱恋,但最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在“听琴”的时候,她的心被张生琴中那份热切的呼唤深深的感动着,但她那一颗被封建道德教育束缚的心控制着她,尽管她早已泪水涟涟。此时此刻,她心中的爱情正与封建教育进行激烈的争吵,最终爱情战胜了封建传统思想。
48、读完这本书,我哭了好几次,泪水打湿了一大片枕巾。第一个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有庆给他老师输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么懂事、可爱的小孩,每天上学前、放学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还那么孝顺好学!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块长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庆被活活愁死的悲剧呢?我想可能是这个社会现实造成的吧!作为当时的医生,能救活县长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处的,而救不活却可能招来祸患!而一个平常农家孩子的命能值几个钱?臭死了大不了赔几个钱!在他们看来有庆的命就像一只羊、一头猪,用得上已经很好了!这不仅有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篇报道。同坐一辆车的农民和工程师一块出车祸死亡,工程时被补偿了几十万,而农民却只有5000!难道工程师的命是命,农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要分等级?为什么法律上写着平等公平,而一边又做出违背自己诺言的事?我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
49、每个人开始来到这个世界上,有欢笑,也有泪水。凭什么在那个时候贫苦任的泪水就要比富有人的泪水流的多些。
50、但是如果母语方面是空白的话,或者是基础很差的话,那你将来就不知道自己什么样,你就觉得自己没有定位,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不光是一个技巧的问题,一个对付我们现在学习的问题,它就是培养一个文化上有根的人。
51、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遇见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52、东野圭吾是靠推理小说成名的,他最初的几部小说推理的占比还很重,后期的书慢慢的减弱了推理的比重。所以推理的核心圈子不认为东野圭吾是推理大师的,而普遍认为他是社会派推理作家。
5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600字5篇
54、是的,忙碌、束缚、辛劳、责任,种.种的负担,是让我们从浮躁的云端坠落的重力,让我们根植于脚下的大地,让我们触摸到生命的质感,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真实!
55、母亲有一个亲妹妹,我唤她一声姨娘。姨娘读书少,只读过一二年级,也许是因为家里没钱,也许是因为外公重男轻女,也许是因为姨娘经常闹出“趴(扒)地瓜”的笑话。总之,姨娘大字不识一个。不过,姨娘是一个干活的好帮手,母亲小时候很懒,常耍滑头让姨娘干活,姨娘也不吭声,闷着头就把活全干了。一个午后,空气黏腻闷燥,知了扯着嗓子卖力地叫喊着,姨娘独自在院里干活。猪草机发出的“嗡嗡”声充斥着整个院子。倏地,声音没了,母亲跑来看怎么回事,当即吓傻了。她看到姨娘的两个指头,掉了,血嘟嘟地往外冒,母亲”哇”地一声哭了,反倒是姨娘,眉头皱得紧,嘴里发“嘶一嘶一”地吸气声,眼泪硬是没掉半滴。外婆刚从田里干活回来,镰刀都来及卸地背着姨娘往诊所赶……猪草洒落了一地,知了也不叫了,只有空气黏腻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56、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只有有钱的人才能幸福,但事实上,钱并不是万能的。
57、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但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
58、这几个人都想通过奋斗,去过更好的生活,但他们无时无刻不与自己矛盾着,展现着人类虚伪荒诞的一面。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们自己的意义,而这些人所作的事都是空虚的。他们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59、《西厢记》剧情上关目的布置巧妙,写得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山重水复、萦回曲折的复杂情节,是一般短篇杂剧不可能具有的。它不仅使得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以很高的艺术水平来展现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动人。剧中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红娘,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彼此衬托,相映成辉;在这部多本的杂剧中,各本由不同的人物主唱,有时一本中有几个人的唱,这也为通过剧中人物的抒情塑造形象提供了便利。
60、鲁迅的文字很深邃,让人看不透,却总会让人有新的收获。我读《影的告别》也能够强烈感受到鲁迅文字的魅力,以为自己读懂了,好像又没有读懂,处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中。
61、所以我就有一个问题:像这样一种测试方式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