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49句文案短句)

2023-04-17 14:23:51

海德格尔

1、后来,他又发表了《论根据的本质》(1929);《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1929);《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1933);《赫尔德林与诗歌的本质》(1937);《论真理的本质》(1943);《论人道主义》(1949);《林中路》(1949);《形而上学导言》(1954);《什么叫思想》(1954);《演讲与论文集》(1954);《尼采》(1961-1962);《工艺与转向》(1962)。这些著作,都没有《存在与时间》的影响大。

2、http://site.douban.com/264305/(拜德雅小站)

3、《我的道路的必然性》这份文本是海德格尔在愤怒的情绪中写下的东西。为什么愤怒?一是因为海德格尔从1936年开始,就开辟了一条秘密写作之路,除去我们已经知道的《从本有而来》之外,一直到1944年,他又写下了七大本秘密手稿,做了太多的事情,然而这却是别人并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不能确定,这一秘密写作是否因为紧接而来的外部强制的原因而被迫终止。但我们知道的另一种事实是:1944年夏,海德格尔被纳粹送到莱茵河对岸的凯泽斯图尔挖战壕。二是因为自1945年以后,海德格尔就被占领军当局禁教审查,陷入与纳粹为伍的丑闻,直到1949年5月才获解禁,次年,海德格尔退休,并以退休教授的身份再次开设讲座。海德格尔深深地感到,自己那时“已经没有用处了”。1953年,海德格尔的学生兰茨胡特在出版自己书的第二版时,删除了涉及海德格尔的第一版序言。为此,海德格尔发出了上述感叹。(1)而具有反讽意义的事情还有,1944年,当时的弗莱堡大学纳粹校长将老师分为三类:有用、半无用和完全无用。海德格尔自己说,他名列完全无用的第一名。(2)这几年,对心比天高的海德格尔来说自然是屈辱的岁月。可能也是在这种时候,外部的公共力量又对他提出了某种要求,甚至是否定性的指责,这让海德格尔在背地里跳着脚骂人。这倒真是一反他过去在秘密写作中那种故作玄秘状,这一次,就是直接骂娘。(海德格尔)。

4、所谓异端邪说,无非是指那些只有少数人相信的东西;它是势盛者强加在势弱者的理论之上的罪名英格索尔

5、但是,此在并不知道这一点。海德格尔说,这种存在方式对日常此在越不起眼,它就越顽强而源始地起作用。那种生存论的疏离具体化为许多不同方式,上述三种此在的操心(消除差别、赶上别人、压制他人)就是例子。(海德格尔)。

6、(3)(德)海德格尔:《德国哲学的当代境遇和未来任务》,《海德格尔全集》第16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2000年。

7、在弗莱堡大学神学系学习期间,海德格尔得以亲聆卡尔·布莱格教授的教诲,并开始阅读布伦塔诺的学生胡塞尔于10年前写的《逻辑研究》,希望能从中找到被布伦塔诺唤起的关于存在问题的回答,此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外,胡塞尔的早期著作《算术哲学》使他对数有了全新的看法。

8、公开与秘密的自我评点:不同的思想道路之回顾

9、überwindung der Metaphysik 《克服形而上学》

10、真正的文明在于每个人把自己应得的权利刘给他人英格索尔

11、《存在与时间》中的那个“人的此在的存在论”主要是想使传统哲学的对象化存在者认知逻辑复归于存在本身,1930年之后,这一努力被直接定义为“克服形而上学”;而《从本有而来》的新计划则是将从形而上学复位的存在(根据,Grund)本身再打上叉,异轨性地跳出世界的存在状态,走上“绝弃存在”的另一条道路。所以,这是与《存在与时间》的内在争执。这不是什么从人类中心论向非中心论的转向,而是两个不同任务和计划的相继性链接。

12、第二是此-在(DasDa-sein),而异质于作为个人主体的此在。《存在与时间》仍然属于“人的此在的存在论”,那里证伪性构境是从抽象的人和主体还原为历史时间中的有死者,可是,还原了的此在仍然处于存在论的作为主体的存在状态之中,而新的构境基础则是打断此在的存在状态,加了短线间隔的此-在。对此,海德格尔将此-在指认为“作为存有的真理的奠基”。这里有意思的文本细节是,海德格尔在新的思想构境中,对存在、存有和根据这些“本体”维度概念的证伪,通通使用了打叉弃用法的方式,而对其他非“本体”维度的概念则动用了短线间隔重构法。

13、绝弃存在:朝向“另一条道路”的隐性思想努力

14、(1)参见《海德格尔全集》第16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2000年,第32页,第37页,第247页,第350页,第41-45页。

15、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的“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思想意在克服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这个思想的着眼点是“瞬间”,以“永恒轮回”为特征的生成/变易之流不再具有线性时间特征,而是被落实于“瞬间”(Augenblick)以及以“瞬间”为焦点的三维循环涌现的时间性结构。对于行动的个体此在来说,当下瞬间的时机性决断才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置身于“瞬间”者,其行动才能深入到“将来”,同时把“过去”接受和肯定下来。貌似高超空洞的“永恒轮回”之说,实质上却是指向个体此在的当下存在。尼采仿佛是想“教”我们:你应当如此这般地生活在每个瞬间中,并且相信每个瞬间都是永恒的,是永恒轮回的。

16、之所以引述如此大段的文本,是因为它太重要了。但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海德格尔在这段文字中竟然没有一处使用强调性的下划线。海德格尔辨识说,1930年开始一直到1936年的尼釆讲座,通通是在一种他性之思中隐匿起来的努力。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奇怪的定位。仔细思考之后,我觉得这里的“他性之思”,即是海德格尔这些讲座仍然是在形而上学的逻辑中用传统哲学的话语言说,因为他不得不讲哲学家和学生们能听懂的行话。这还有三种讲座本身的外部要求:一是教学听众的需要,二是生成问题的训练,三是工艺性的技巧训练。这一切,将迫使海德格尔在讲座中通常只能进行某种表现性的学术思考和讨论。但是,海德格尔提示说,这些讲座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却是一种隐性的努力,即是在此-在(非《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之中对存有之真理(非存在之真理)之基础性追问的探索,这已经是异质于那种在第一开端中追问存在者本质之存在的主导性追问的努力,因为存有之真理是朝向另一开端的“真正的思想运动”。这显然已经是《哲学论稿》中的“绝弃存在”的思想构境了。但我认为,这是海德格尔的一个事后追认。因为在1936年以前,他还根本没有生成本有论的构境层。

17、Wer ist Nietzsches Zarathustra 《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

18、1889年9月26日,海德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州梅斯基尔希镇。其父亲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是位箍桶匠,其母亲约翰娜·肯普福·海德格乐出生于当地的农民家庭,也是一名天主教徒。

19、《道路回顾》(EinRükblickaufdenWeg)—文写于1937-1938年前后,这正是海德格尔决定开始写作秘密文献不久,《哲学论稿》正在写作过程的末端。为什么在这种时候,海德格尔会写下他一生中唯一一篇对以往思想发展的总结性文章?显见的理由,应该是海德格尔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不同于在形而上学学术场境(第一条道路)的另一道路的本真性运思构境层,双重思想构境的基本格局已经生成。这样,他可以一方面继续在形而上学学术场上进行必要的争执,更重要的是,他终于能够平静地在背地里生产自己先行于这个世界的本有思想。与上述那些建构特定他性阅读构境的做法不同,秘密思想构境中的自我小结没有了他性的阅读构境对象,它们通常是海德格尔自己弄清楚问题的自然运思。所以,这里的思想构境和运思现身基本是本真性的本有(Ereignis)。

20、(6)(8)(9)(德)海德格尔:《专题研究班:莱布尼茨—康德》,《海德格尔全集》第84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尚未出版。

21、在本书中,海德格尔的尼采解释的基本立场未变,但侧重点和切入点有所不同:是要围绕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从人的本质规定性出发进入尼采的形而上学。尼采有言:“人是尚未被确定的动物。”以往的哲学在感性—超感性(非感性)的二元对立意义上把人规定为animalrationale(理性的动物),或者说,人被规定为超肉身、超形体的东西,但在这种规定中,传统哲学既没有深思“感性”,也没有深思“非感性”,因此在传统的人的规定中,人是尚未被确定的动物。处于传统规定中的人被尼采称为“末人”,而为了超越这种“末人”,尼采提出“超人”(Übermensch)理想。关于“超人”,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一段经典表述:

22、我们知道,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在纷乱不堪的战争年代里,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讲了差不多十年之久的尼采,后来亲自整理出煌煌巨著《尼采》两卷本,因此造就了一个“哲学的尼采”或者说“形而上学的尼采”。可以说,正是由于海德格尔的尼采解释,尼采这位向来不被看作正经哲学家、经常被当作文学家的异类思想人物,才获得了“大哲学家”的地位。在海德格尔的解释中,尼采晚期通过“权力意志”和“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两大概念,回答了西方—欧洲形而上学的“本质”(essentia)与“实存”(existentia)两大问题,即先验—存在学和超验—实存哲学/神学的两大问题,同时,尼采哲学因其极端主体性特征和历史虚无主义规定,构成西方形而上学的极端类型和完成形态。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可以把尼采称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23、(2)依我的最新研究心得,我发现面对神学、学术和政治三种大他者,海德格尔的文本可依自己保蔵的本真思想与专为不同层面他性观看所制作的“学术逻辑建构”,区分为被迫臣服式的表演性(vorführen)文本、争执式的表现性(Ausdrücklich)文本、垂直在场的现身性(Gegenwart)文本和隐匿性的神秘(Geheimnis)文本。参见拙文:《海德格尔学术思想文本中的“怎样”(Wie)》,《哲学研究》2011年第7期。

24、早在学术教学活动的一开始我就清楚,在实际上坚持天主教的信仰观点的情况下,不受所有的保留和隐蔽的约束影响的真正的科学研究是不可能的。对我自身来讲,通过在现代宗教历史学派的意义之中对早期基督教的不间断研究变得不再能够持续。于是,在我的讲座里,我不再提及神学家了。

25、Identität und Differenz (1955-57) 《同一与差异》

26、(3)(德)海德格尔:《哲学基本问题.“逻辑学”若干“问题”》,《海德格尔全集》第45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84年。

27、1930年后,海德格尔对斯宾格勒的评价再度趋于负面。1936年至1937年的尼采讲座上,海德格尔称斯宾格勒只是一个尼采的“做了机智且风趣的通俗化”解释者;1940年后海德格尔提及斯宾格勒时总是指责其思想是浅薄的。然而,在经历了毁灭性的二战与纳粹的彻底失败之后,海德格尔在1951年的《何谓思?》一文中提及斯宾格勒时又多了些同情性的理解和认可:“人们今天再度更加认同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的警句,除了一些外在的缘由之外,其原因在于,斯宾格勒的话虽然是消极的,但却是尼采的名言‘荒芜正在生长’的正确推论。我们要强调,此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是句真话。”

28、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其哲学思想在我国也日益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海德格尔自述》一书,摘选了《海德格尔全集》中若干篇重要的海德格尔对自己思想道路的总结性文章和早年撰写的生平、履历。其中,以《道路回顾》一文为代表,海德格尔绝无仅有地系统总结了自己青年时期走向存在之途的思想道路;而几篇海德格尔的简历、生平,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独特视角。同时,不同时期自述中微妙的差异,也恰恰是我们洞察海德格尔思想境遇的十分难得的切入点。

29、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1936-1938, 1989年出版) 《对哲学的贡献》

30、“生平”从弗莱堡大学的学习开始,青年海德格尔说,虽然我作为神学院的学生学习天主教神学,但却“主要热衷于哲学”。这显然与1915年的前述有细微差异。神学的学习中,即倾向着眼于思想渊源,也在教义解释学中学会了“将被给予的东西(dasGebotene)清除出去的努力”。这是显现自己的方法论功底。有趣的话语现象是,关于他退岀神学学习,这份自述中给出了一个新的解释:

31、马丁·海德格尔是本世纪最有深远影响的西方哲学思想家。十几年来,海德格尔思想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也不断上升。这本传记从海德格尔人生与其思想的相互关联角度,介绍并研究了《海德格尔全集》第75卷所提供的重要材料,对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海德格尔与道家之间严格意义上的思想联系,特别是自1919年他的哲理独特性形成时开始的、孕育《存在与时间》阶段的学说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意在帮助读者减轻阅读海德格尔时的困难。

32、现在,当谈论杜尚、沃霍尔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想到他们和这一事件的潜在联系,这并不奇怪,因为从表面上,执着于现代技术现成物的他们似乎是海德格尔最激励的反叛者。但是,如果我们带着这些装置艺术家的视角重读海德格尔的这篇文章,也许会惊奇的发现海德格尔在此处就像一个装置艺术家:他陈置一个物,剥夺物的原初语境,使得物只能介入到他的论述当中,这并不是“真理的自然介入”,而是“物的被迫介入”。而当复制技术开始泛滥的时代,梵高的《鞋》,某工匠的便池和盒子,它们都是受迫之物。

33、海德格尔的上述思想,在五六年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人们认为,他开始回避回答《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问题。

34、当然,正是在这种在形而上学传统逻辑中的“失败”表演,才会使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发生一种内在的全新改变,即走上“克服形而上学”的漫长道路。这种新改变有两个重要的入口和新路向,海德格尔说,正是在失败的形而上学逻辑废墟之上,

35、(2)(德)海德格尔:《关于真理的本质》,《海德格尔全集》第80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尚未岀版。

36、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观可表达为“两端论”:前苏格拉底思想向苏格拉底—柏拉图形而上学哲学的转向构成一端,为“第一开端的脱落”;西方形而上学在尼采那里的完成与后哲学思想的开启构成另一端,为存在历史的“另一开端”。在《什么叫思想?》中,海德格尔抓住了“两端”,以两个讲座分别处理尼采与巴门尼德,前者为“形而上学之完成”,而后者为“开端性的思想家”中的标志性人物(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海德格尔推崇的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三位)。我想,海德格尔的《什么叫思想?》之所以重要,原因恐怕也在于此了。

37、海德格尔提供了史上第一个装置艺术的理论原型,我们不妨将这一作品称为《这双鞋没有穿着梵高》,它就立刻有了现代艺术的气质。装置艺术的原型在海德格尔的著述中几乎无处不在:黑夜木屋、罗马喷泉、精致古瓮,这些物都在海德格尔的笔下成为了一种脱离了原初生产及其生产者的纯然之物,受迫于一种装置艺术的摆布。而一旦我们站在这个视角重新审视“天地神人”的“四方域”,也许会发现这一模型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温和,它更像是一个极具统治力的策展:在“天地神”三角结构的稳定系统下,“人”不过是一个被加入的“器官”。无论这个“人”指的是观众还是原初作者,尽管“四方域”四者彼此敞开,但是“人”的所持往往是最少也是最微不足道的。“人”就像一个被迫开放关口的国度,海德格尔的策展,最终指向的其实是人对形而上学以及形而上学家的臣服。

38、这是海德格尔第一次公开正面回答关于“另一种思想”的追问。他显然并不乐观,他不想自己的本有之思在短时间内被廉价抛售,所以他宁可不说,它的被理解并对学术思想产生真正的影响要有300年的时间。这显然是赌气之语。说老实话,即使他的本有之思问世之后,也没有人能廉价抛售它,因为真不知道要将其当作什么卖,更不用说“一年之内”了。

39、在这期间胡塞尔来到了这里,我找到了从我大学第一学期就希望得到的机会,系统地熟悉现象学研究。我中断了我的讲座,因为兵役(为战地服务而做培训)对我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通过每周一次下午的会面我都从胡塞尔那里收到了一些决定性的帮助(Förderung),直到我去往前线。

40、(5)参见拙著:《无调式的辩证想象——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解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章。

41、这当然不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而是在胡塞尔之上走岀的“青年海德格尔成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语)的第一步,从胡塞尔意识现象学走向传统被视作基始“本体论”的那个东西,它将第一次被解构为面对生命实际生活的历史存在论。在一种由真实的人与外部对象打交道的行为方式中建构起来的三重世界:一是周围世界,即交道关照中建立的效用关系场;二是人们之间的共同生存关系场境;三是自身建构的复杂主体世界。这就是1922年他即将写就的那个著名的“那托普报告”的基本内容了。

42、恐怕,这是海德格尔感到绝望的开始。因为,一旦一个人在大他者面前失宠,那么,同样依附于大他者的常人们也就会去除通常的表演性的粉饰,道岀一些平时未必能说的真话。况且,海德格尔在与纳粹的关系、在对待犹太学者(包括他自己的老师胡塞尔、老朋友雅斯贝尔斯)的态度上,真的存在不对的地方。这是让海德格尔十分难受的事情。加之海德格尔自己蓄意筑成的双层思想构境,他在形而上学的表面学术场中的争执往往引人误入歧路,使得学术界根本无法真正把握他的本真想法。固然,在一些非形而上学的诗学和艺术作品的硏究中,他也开始让本有思想构境不时地凸现“伟大的瞬间”,甚至在学术讨论里,他也不断暗示绝弃存在的本有思境的彼在,生成了一批现身性文本,可是,真的没有人知道他在说什么。人们要么仍然固化于海德格尔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将其肯定或否定为一个存在论者(它的粗俗形态则是法国的“存在主义”),要么开始猜测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着一个放弃《存在与时间》的人类中心论进而走向晚年非主体性诗学的“转向”。对此,海德格尔真是哭笑不得。这是真正的绝望的开始。

43、在本书第二个讲座中(1952年夏季学期),海德格尔主要提供给我们关于巴门尼德的解释,其实主要是对巴门尼德的一个箴言(残篇第六)的解释。这个箴言说的是:

44、对于尼采“永恒轮回”学说的这样一种实存论意义,海德格尔在其《尼采》书中做了如下总结:

45、这些研究在他们原则的问题倾向中的一个简要的概况,在关于雅斯贝尔斯“世界观的心理学”的论文中已经描绘出了。

46、生活在城里的人一般只是从所谓的“逗留乡间”获得一点“刺激”,我的工作却是整个儿被这里的一切所支持和引导。后来,我在小屋里的工作一次次被各种各样的研讨会、演讲邀请、会议和弗莱堡的教职所打断。然而,只要我一回到那里,甚至是在那小屋里“存在”的最初几个小时里,以前追问思索的整个世界就会以我离去时的原样重新向我涌来。我只是进入工作自身的节奏,从根本意义上讲,我自己并不能操纵它。城市人总担心,在山里和农民呆那么长时间,生活一无变化,人会不会觉得寂寞?其实,在这里体会到的不是寂寞,而是孤独。大都市中,人们像在其他地方一样,并不难感到寂寞,但绝对想象不出这份孤独。孤独有某种特别的原始魔力,不是孤立我们,而是将我们整个存在抛入所有到场事物本质而确凿的近处。

47、年轻时,海德格尔是一个狂热的滑雪爱好者,滑技娴熟,甚至专门作过这方面的讲座。那些当年的弟子们永远不会忘记,海德格尔怎样先在弗赖堡大院讲解柏拉图,接着踏上雪橇,传授滑雪技巧。有时出点小小的意外,当然是无法避免的。有一次,海德格尔在做单橇转弯示范时,不慎跌倒在雪地上。这一跤大煞风景,几乎断送了他身为人师的表率作用。我们可以想象,雪地上的这一跤也许比哲学上的任何一种可能的失误都更深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学生们呆呆地站着,显得有点不知所措。海德格尔自己也有点精神恍惚。但是,随后他还是一跃而起,恢复了常态。学生们也就平静下来了。

48、但是有一条可以肯定,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属于理性主义。但到了海德格尔,尽管他的哲学从现象学出发,然而他所表述的“存在”,即便不是反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所以,他曾经认为,全部哲学史,没有按照他的思路来分析阐述,结果把“存在”这件事耽误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严绳孙的表白抖音说说(我最喜欢你因为你让我活的最像自己)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