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代表作(70句文案短句)
孟德斯鸠代表作
1、因而,我们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说,在1731至1733年写就的《思考》一文中,孟德斯鸠在论述查理十二时,并没有提供太多有利于决定论的内容。孟德斯鸠强调的是查理自己的行为和他作为一名统帅的种种缺陷。查理十二顽固的决定并不是由事物的神秘性或者事物的常轨所决定的,正如路易十一和菲利普二世同样引发灾难的政策选择一样。与孟德斯鸠在《论政治》中描绘英格兰查理一世的方式相比,瑞典国王查理十二绝不是命定就要失败。在最终的分析中,瑞典的君主制才造成了他的死亡。
2、 公民的权利平等通常导致财富平等,并为政治机体的每个部分带来富足和活力。
3、作为哲学家的笛卡尔,是公认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4、雕像也反映出当时两河平原涌动的新思潮:一种对人生昙花一现、即使贵为天子也难逃死亡结局的悲观思考。这尊头像的面部细节能刻画出人物的年龄、性格和情感状态,而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上的雕像则完全不同——身处正式礼仪活动中国王静止、毫无人格特征,法典上方的雕像显然是为远观而设计的。
5、▲罗马景象:卡匹托山上通往阿拉科埃利圣母教堂的阶梯
6、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思想武器。
7、卢梭——在我们的生命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在死亡和诞生
8、孟德斯鸠1755年去世后,他的儿子让-巴蒂斯特怀接手经营酒庄,尽管经历了变幻莫测的法国大革命和财产扣押,他仍然守护着他的拉布雷德城堡,
9、农业革命以前,一个人类部落的规模大约是几十人,那时候大家也没什么值钱的财产,最多有一些工具和石头项链啊这样的首饰,晚上扎营,白天说走就走。
10、“最优秀的人则献身于发现生活本身的意义和目的。他设法揭示自然的奥秘,热爱知识,这种人就是哲学家。”
11、人民的倾向,政府所处的状况,国家的一般情况以及不同团体的利益就是那样的,所以,无论起作用的原因或掌权的统治者如何改变,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页114)
12、《论政治》实际上应该得到比现在更多的关注。现在还没有对其内容的广泛分析,甚至还没有英译本。这篇论文最初是《论义务》(Traitédesdevoirs,1725)一书的结论章节,这本书显示出,孟德斯鸠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深切关注强调正义的绝对性(absolutesofjustice)的自然法理论,实定法应当服从自然法。不幸的是,这本《论义务》全文已不复存在。1818年,Joseph-CyrilledeMontesquieu寄了一组手稿给他远在英格兰的堂兄弟Charles-LouisdeMontesquieu,这组手稿就收有这篇《论政治》,而且ProsperdeMontesquieu的一份保存在波尔多的真迹笔记表明,在1828年,Charles-Louis死后,这篇文章和其它一些作品被寄回法国。但在那时或者后来的某个时候,它消失了。
13、他的全部著作多达1 000多卷。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
14、孟德斯鸠谈论了路易十五摄政期间的法国,试图以此表明一种主导性的(社会)基调能够起到的决定论所具有的支配力。孟德斯鸠声称,尽管那一时期发生的那些事件的性质不同寻常,但当时的一般“基调”就是那样,所以,即便那些掌权者完全不同,即便掌权者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政策,那些事件的总体进程也不会受到影响:
15、费奈隆(Fénelon)只会同情那些事实贩子,他们除了年代顺序的原则之外,就没有任何其他的处理原则(principleoforder),他们深受事实的蒙蔽,所以,无法看清“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的种种变化”。孔狄亚克(Condillac)评论道,将历史仅仅看成是若干事实的堆砌,乃“一种徒劳而幼稚的好奇心”。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无视事实,毋宁说这是一个精准地寻找那些事实的问题,那些有助于阐明种种事件的整体范式的事实。颇为称赞孟德斯鸠的罗马史著作的吉本注意到,要像孟德斯鸠那样的“天才”,才能“在那些事实掺杂其中的杂乱无章的大量事件当中”,寻找出实际上确实能够起到解释作用的关键。无论这项任务如何艰巨,它都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使得历史更易于为人类理性理解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16、(文章及图片综合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若图文资源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17、 人大凡有一点优势,总是权欲熏心,而之所以想要独占一切,恰恰因为拥有太多。
18、当然,孟德斯鸠罗马史著作整体的历史哲学是决定论的。然而,如果仅仅关注他的那部著作,我们必然会曲解其历史思想的真正复杂性。只需简要研究孟德斯鸠更少受人研究的历史著作,我们就会发现,孟德斯鸠充分意识到历史事件可能有很多意外的曲折变化,而这些变化取决于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所作出的决定。然而,孟德斯鸠同时充分意识到在罗马人的历史(Romanhistory)中起作用的潜在的普遍原因,这使得他能够在那个背景下超越表面上的种种纷乱——即布罗代尔(Braudel)所称的“编年史”(l’histoireévénementielle),进而关注结构性历史(structuralhistory)的领域,关注影响既定历史发展的那些力量的潜在格局。
19、他明确地将自己哲学的目的定位于道德上的至善,即达到人生最高的完美境界。
20、罗马共和国之所以衰落,是因为领土扩张带来了一种政治心态(politicalmentality),这种心态不可避免地导致庞培和凯撒这类人出现。事实上,孟德斯鸠确信,即使没有凯撒和庞培,其他的罗马统帅也会沿着大体相同的线索扮演同样的角色。构成历史的偶然要素的细节可能有所不同,但形成罗马历史“总趋势”的“普遍原因”却不会改变,罗马的历史事件走向的最终结局也不会改变:
21、在我们从宇宙的这一端到另一端所看到的多数巨变(revolutions)中,出现了种种原因的宿命论的联系,这领着人们前行,就如同风吹拂起波浪和沙子一般。
22、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孟德斯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很高的荣誉,曾被选为波尔多科学院院士、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
23、最早的自然社会,没有财产、婚姻制度,也没有约束和保障它们的法律。人们之间关系只靠风俗来规范。风俗都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内心里是信服的,如果有谁冒犯了风俗,就会招致普遍的敌对。
24、很明显,在《论政治》中显而易见的决定论倾向并没有发展为一种教条主义立场。在《思考》中,孟德斯鸠放弃了他先前坚定的决定论,甚至在提及同一位君主时也是如此,先前他用这同一位君主作为例子,来论证决定论在历史中的作用。孟德斯鸠现在声称,查理一世自身要为他遭遇的敌意负责。查理一世羸弱、迷信、带有偏见,他要么是过分大胆,要么是过分怯懦,他更关心讨好自己的情妇,而不意在讨好自己的臣民。其结果就是,其臣民最初的憎恨情绪很快就变为蔑视之情(页526)。因此,查理一世之所以会在清教徒手上遭遇这样的命运,是因为其个人的缺点,而不是《论政治》中讨论的反君主的普遍的社会基调。
25、汉谟拉比是一个聪明绝顶、脾气火爆的青年国王,他率领部队翻山越岭,来去如风,每战必胜。他对待敌人和叛徒手段残酷,最喜欢的刑罚方式是五马分尸。
26、那时候的人们没有“集体”的概念,犯罪是私人的事情。所以,当有人冒犯风俗、侵害他人,被害者就诉诸个人之间的残酷报复。在大部分原始部落里,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警察,甚至如今美国的印第安部落里,还存在靠个人的报复来执行正义的情况。
27、 ●何兆武|没有哲学深度,就不能真正理解历史
28、在这本比较历史社会学(comparativehistoricalsociology)著作中,孟德斯鸠认为,某地法律的起源、特性和演变过程,首先是由当地的气候和土壤决定,再次由当地人民的生理情况、经济活动、政府形态和宗教信仰、道德礼俗决定。他显然想将自然法和历史中假定的规律归为同一。
29、 神往往不具有完美无缺的品质,因为这样反而会使他变得不完美;为他设限的从来只是他自己,因为他本身就是他的必要性。
30、鉴于那些在罗马历史中产生影响的普遍原因,对孟德斯鸠而言,共和制(republicanism)的消亡便是一种先定的必然性。
31、他决定同时进攻法国、英格兰和低地国家,这完全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计划将宗教法庭引入荷兰并在那里建立西班牙式的政府,这说明“他既不了解弗兰德人民的品性,也不了解自由民族的品性,甚至也不懂得普遍意义上的人的品性(页522)。”他未经深思熟虑就插手法国内战,这只会徒劳消耗自己。
32、虽然孟德斯鸠的重点在于探讨法律作为统治人类的理性,他的自然法理论本身是相当单薄的,只一章匆匆带过。他认为统治人类的自然法则主要有四类:和平、生存、两性之间的吸引力以及对社会群居生活的向往。这些法则与其说是“法”,不如说是造物主赋予人类的自然禀性;只有进入社会之后,人类才开始制定自己的法。有趣的是,孟德斯鸠不同意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各自为战,而在于虚弱和恐惧;只是在进入社会、团结起来之后,人才变得强大,这时才发生国家(或部落)之间的战争。为了确立国家和国家以及国家和公民以及公民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社会相应需要国际法、政治权利法和民事权利法。但作为统治人类的理性,法律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和特定国家的风土人情乃至物理地貌紧密相连。《论法的精神》之所以洋洋洒洒、鸿篇巨制,正是为了系统探讨复杂人类关系的方方面面。
33、孟德斯鸠如此钦佩欣赏克伦威尔,所以,他认为拿克伦威尔和凯撒相媲美才算合理:
34、 “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
35、 邪恶的念头是从来不公开进攻的,它总是想方设法突然袭击,戴着假面具,甚至还往往披着道德的外衣。
36、被帅气又多金又有才华的孟德斯鸠迷住了吗???
37、联邦国家的两院制(美国式)设参议院和众议院。在美国,参议院议员以州为单位选出,为了防止人数较少的州利益受损,各州不论人口多少均在参议院中占有两个席位,美国现有50个州,参议院里就有100个议员。众议院中各州的席位数量以人口为基准,但至少都会有一个议员,目前美国众议院里有投票权的议员共有435名。两院各有一些对方没有的权力。
38、《论罗马盛衰的原因》(ConsiderationssurlescausesdelagrandeurdesRomainsetdeleurdecadence,1734年)
39、这部合乎正义的法典是一代明君汉谟拉比所指定的,是社会安宁、政治清明的根基。汉谟拉比是万民的保护者,无论苏美尔人或阿卡德人,他都给予同等重视。
40、随着新状况的层出不穷,偿付时也会出现价目表里没说清的情况,会引起纠纷,需要裁决。这就进入了法律的第三阶段,由酋长、长老组成法庭对犯罪者和受害人之间的纠纷进行裁决。也有些纠纷没有闹到法庭,由人们自愿和解或是接受调解。如果受害方认为判决不公,他们通常也会寻求私下报复。在公元3-5世纪,入侵罗马的日耳曼蛮族普遍就是这样解决司法问题的。
41、法律的第五阶段,是将这三种权力分给不同的机构来执行,也就是著名的三权分立学说。提起三权分立,大家第一反应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和美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先进的思想起源于法律领域的先驱,罗马。在罗马,首先出现了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离,而且还出现了原始的陪审团和专业的辩护律师——罗马人的生活作风是乱了点儿,但是法律,我服还不行吗?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称得上是“新罗马”。
42、2011年,孟德斯鸠酒业集团在中国设立孟德斯鸠(北京)酒业有限公司,开始开拓中国葡萄酒市场。
43、同样正确的是,孟德斯鸠的观点并没有包括寻求一元论的解释,这种解释在十九世纪成了某种令人沉迷的观念。他几乎肯定会让事实来限制他关于“每一个君主政体”的这类宽泛观点。他显然从来没有意在追求那种僵硬而教条的体系化论述,而十九世纪的智识人可能会着意追求这种东西。孟德斯鸠并不打算成为一个像马克思、斯宾格勒和汤因比(Toynbee)那样的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哲人。“历史哲人”这个短语,他甚至可能都不会接受。他更愿意做历史的研究者,时常就历史的内容做一些哲学性的评论。所以说,我们无法在其著作中看到一个已经完成的体系。他并不打算把一个一成不变的教条化的体系强加在所有的历史记载之上。
44、尽管很难找到哪两个人之间的差异比克伦威尔与凯撒之间的还要大,但谁都不能认为这个英国人的才干比不上那位罗马人。(同上)
45、穿越三千年的时空,站在法典石柱面前,我们能感觉到,汉谟拉比是个很负责的大哥。
46、林海.司法工作者孟德斯鸠(N).检察日报,2012-08-23(003).
47、孟德斯鸠既没有保留波舒哀(Bossuet)对神意(Divineprovidence)的目的论式的强调,也不像其同时代的许多智识人那样,通过目的论式地强调基于科学进展的持续不断的进步,来设想取代神意。在努力“将历史从终极因(finalcauses)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并把历史带回到真实的经验性原因”的运动当中,孟德斯鸠是其中的一份子(Cassirer,前揭,页220)。尽管孟德斯鸠对自然科学兴趣浓厚,但他并没有和那帮人坚持同样的论调:因为自然越来越屈从于人类的控制而预言着无限进步。他或许会认为,与他同世纪的杜尔哥(1727-1781)和孔多塞的进步论观点,或者下个世纪的圣西门(1760-1825)和孔德(1798-1857)的进步论观点,其实只是一种主观而又不确定的说法(gloss)。
48、《论法的精神》洋洋洒洒百万余字,涉猎了两三个世纪以前的大量风土人情、政治文化与法律制度,却一点不让今天的读者感到乏味,原因在于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经典。每当你对古代风俗习惯的长篇大论开始厌倦的时候,他总会从中总结出一条在当代仍然熠熠闪光的格言。
49、一个对法律心怀畏惧的个体,即便缺乏道德,他甚至不由自主地成为一个好公民;但是,一个没有道德的君主却始终是洪水猛兽。
50、在这里的讨论中,休谟并没有触及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够发现的原因,一旦它们初现端倪,是否就会产生一个先定的因果链条呢?然而,当时的其他哲学式史家确实提出过这个根本问题。譬如,伏尔泰有时写道,历史似乎被源于普遍原因(generalcauses)的必然之流所推动。他在《论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中写道,那种通常被视作“命运之手笔”的事情,“说到底不是其他,而是宇宙中所有事件的必然联系。”
51、孟德斯鸠认定,不同性质的政体和政体规模直接相关。这一论断有时被上升到“孟德斯鸠定律”的高度,并稍后直接为卢梭借鉴。他认为大国只有专制才能维持,中等规模国家更适合君主制;共和则只有在小国才能生存,理由是大型共和国必然积聚大量财富,“因而温和精神式微”;“在小国,公共利益更为直观、更为人所知、更贴近每一个公民,公权滥用则不那么普遍,因而也不那么容易受到保护。”今天看来,这一论断稍显粗略,尤其是美国联邦制的建构打破了“定律”关于“共和只适合小国”的预言;但是这一论断提出的命题是不朽的,即便对于实行高度地方自治的美国等联邦国家,大国的民主仍然是一个难题。
52、“除了哲学和一般学问的钻研而外,我对任何东西都感到一种不可抑制的嫌恶。”
53、与《论政治》一样,我们也应该更全面地审视孟德斯鸠的《对某些君主的秉性及其某些生平事件的思考》(以下简称《思考》)。目前,这篇文章还没有英译本,绝大部分研究孟德斯鸠的学者也很少关注这篇文章。就像写作《论政治》一样,孟德斯鸠也没有明确打算将《思考》写成一篇关于历史的哲学论述。然而,既然这篇文章在其中概述了好几个有影响力的君主的生平,因此,关于这些君主和围绕着他们的历史进程的关系,孟德斯鸠就禁不住要做一些重要的判断。一种关于历史的哲学观点因而随之形成。
54、拉伯雷是法国文艺复兴时的“文艺巨匠”,代表作 《巨人传》作为法国早期讽刺小说的名作。小说以夸张的手法对宗教进行了批判,赞美了知识巨人的力量,无情地批判了封建国家的黑暗与罪恶,并描绘了希望中的理想世界。
55、和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一样,这件汉谟拉比头像雕塑发现于古国埃兰的城市苏萨(今伊朗境内),很可能是在公元前12世纪作为战利品一起被埃兰国王带走的。
56、这些日常细节不断地唤起必须铭刻在心中的一种感情,而正是每个人心中的这种感情构成了中华帝国的治国精神,我们就会明白,此类具体行为没有一件是可有可无的。
57、在康德哲学的影响下,费希特建构了自己以“自我”为起点的哲学体系,他称之为“知识学”。
58、公元前5世纪,在平民(plebians)的强烈要求下,罗马共和国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法律,刻在罗马广场的十二只青铜表(也就是青铜板)上,每一个表上是一种法律,因此被称为十二铜表法(TwelveTables),可惜在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入侵罗马的战火中全部被毁。
59、因为共和国注定要垮台,问题只是什么时候和谁把它搞垮而已。
60、农业革命之后,多余的粮食必须储存起来,为了集中人力、抵御灾害、抵抗外侵,成百上千的人们开始居住在一起,甚至形成了城市,修起了城墙。新石器时代最早的人类定居点之一位于现在的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地区的杰里科(Jericho),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可以容纳两千人的大规模房屋群。
61、毫不奇怪的是,《论政治》中最具决定论意味的因而是最引起轰动的段落,是最为人所知的。事实上,它们几乎就是二手评论者曾经引用过的唯一段落。最常被引用的这一段落带有明显的决定论倾向(deterministtwist),表现出孟德斯鸠早期关于“普遍精神”(espritgénéral)的某种说法:
62、他投身于许多伟大的事业,却从来都不知道如何安排,以便让自己能够成功。(页521)
63、孟德斯鸠除了流传于世的《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这三部长篇作品以外,还撰写了很多文章,有的在他生前已经发表,有的在他身后方被发现;此外,孟德斯鸠还留下了诸如《随想录》《随笔》那样内容丰富的笔记,这些由于语言原因而鲜为中国读者所知的著作,对于了解、认识和研究孟德斯鸠,都是极好的第一手材料。本书所选篇目,曾转请法国孟德斯鸠研究会会长、里昂师范大学的伏比拉克教授过目并获得首肯。本书编译的宗旨是较为全面地展现孟德斯鸠的学术面貌,因此,既收入了不少政治、法律、经济和宗教方面的文章,也收进了几篇不妨称之为小说的故事,甚至还收进了几篇纯属自然科学的论文;安排在本书最后的两首诗虽不足以证明孟德斯鸠是个诗人,却可以让大家知道他也写过诗。
64、孟德斯鸠用来表明偶然事件在决定历史发展的作用的第二个例子,是法王路易十一(1461-1483)的生平。路易十一统治期间的重大偶然事件是,在其不妥协的封臣(intransigentvassal)大胆查理(CharlestheBold)在1476年遇害后,他没能获得勃艮第的继承权。孟德斯鸠把这件事称为“无可挽回的失策”(页114)。孟德斯鸠无疑指的是,路易十一原本可以达成协议,让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查理八世和大胆查理的唯一继承人即勃艮第的玛丽(MaryofBurgundy)联姻。这一联姻本来会把勃艮第的属地尼德兰划入法国版图。
65、考虑到孟德斯鸠在哲学式的历史领域的深刻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对其次要的历史著作的关注却少得令人吃惊。如果我们对孟德斯鸠关于历史的思想的理解要加以充实的话,那么,有两篇独特的论文会脱颖而出,作为有可能被分析的文章。这两篇论文分别是《论政治》(Delapolitique,1725)和《关于某些君主的秉性及其生平事件的思考》(Réflexionssurlecaractèredequelquesprincesetsurquelquesévénementsdeleurvie,1731-1733)。
66、1707年,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1709年,第一次在巴黎游历。17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1716年,继承了波尔多法院庭长(孟德斯鸠的祖父、伯父一直占有这个职务)职务,并获男爵封号。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
67、“凡是真正的哲学家都会同意,从动物到人并不是一个剧烈的转变。”
68、孟德斯鸠强调普遍原因作为解释历史的主导模式,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忽视机运在罗马历史中的作用。他完全意识到那些影响马略(Marius)、苏拉(Sulla)、庞培和凯撒这些人的生平的不可预见的偶然因素,他们这些人的命运正是要去实现罗马历史发展的规划。有一处文本使我们想起帕斯卡的断言——克勒奥帕特拉(Cleopatra)鼻子的形状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孟德斯鸠在这一处文本中断言,凯撒对克勒奥帕特拉的爱情使他至少进行了四场战争。
69、黑格尔认为,在中世纪,真正的哲学是从爱留根纳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