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及翻译注解(79句文案短句)

2023-04-21 12:08:19

论语全文及翻译注解

1、②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2、字词解释: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普通人、男子汉,夺;改变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4、(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论语全文及翻译注解)。

5、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6、(注释)(1)禘: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2)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3)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7、(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8、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0、②十:指数的全体,旧注云:“数之数;数之终。”

11、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

12、⑤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13、③三年:很多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14、(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5、(注释)①逝:通“折”,摧折。② 欺、罔:《孟子-万章上》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所以,“欺”是指用合乎情理的话欺骗人;“罔” 则是指用不合情理的话去愚弄人。

16、①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17、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18、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违仁,其余则日月②至焉而已矣。”

19、《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看看下面的论语原文及翻译吧!

20、①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1、(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2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23、7子夏1)曰:“贤贤(⑵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25、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26、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

27、(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28、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①。”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29、(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30、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3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

3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33、①言:约言,约定之言,即商量确定的话;复:实践,履行。 

34、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35、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

36、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37、②远(yuàn):使远离,可以译为避免。 

38、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39、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4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1、(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42、③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

43、(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4、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5、(注释)①祭:这一个“祭”指祭鬼(死去的祖先),与下句祭神对举。②与:参与,参加。

46、(注释)①伯夷、叔齐;商代时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因互相推让王位而都逃到周文工那里。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时,他们俩拦住车马劝阻。周朝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可耻,饿死于首阳山。孔子称他们二人为“古之贤人”(《述而》)。②旧恶:宿怨,旧仇。③是用:是以,因此。希④:通“稀”,少。

47、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48、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9、⑦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者:未来的事,这里借喻为未知的事。 

50、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51、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52、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53、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54、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5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6、10子曰:“禘①自既灌②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③。”

57、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②与天道③,不可得而闻也。”

58、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59、(译文)(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60、(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61、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62、③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

63、(译文) 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64、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兢兢业业。

65、注释: 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②者:代词,……的人。

66、(注释)①太庙:太祖(开国之君)的庙。周公旦是鲁国的始封之君,所以,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的庙。②鄹(zou)人之子:指孔子,鄹又作陬,地名,即《史记.孔子世家》所说的“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的“陬”,是孔子的出生地。鄹人则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做过鄹大夫,所以称为鄹人。

67、(译文)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68、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

69、⑧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70、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71、(译文)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72、(注释)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禄:干,求。禄,官吏的俸给。干禄也就是求做官。阙疑:阙,同“缺”,保留的意思。阙疑即对有疑问的地方持保留态度。尤:错误。阙殆:殆与疑是同义词,阙疑和阙殆意思一样,是“互文”见义的写作手法。

73、字词解释:博:广泛,笃:忠实、坚守,切:恳切,仁:仁德。

74、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75、19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76、大意: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77、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78、(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2023吕运计的悲伤微信说说(去陪你喜欢的人吧至少你快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