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81句文案短句)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1、“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年龄大小;不分资质高下……这是教育的平等与公平。
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指:一个人不到他倾全力去尝试了解事理,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启示他的。(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3、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强调忠信在教育上重要性。
4、l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
5、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6、l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不如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7、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8、解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教育具有启发和教育的重大意义。
9、思学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而不思考,就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也很危险。
10、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儒家思想代表了封建的根本。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道德,在纷乱当中凝聚了力量,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最庞大的文化核心。
11、在道德评价上,孔子以重道义为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告诫修德之人,要做到“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切不可做“见利忘义”之徒。孔子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分肯定并系统地阐述了道德教育作用与地位的教育家。他上承西周的敬德思想,明确提出了德治论,主张以德治国,以德育人。
12、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13、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4、孔子留给后世的形象中,“好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侧面,这在唐代以前的儒学中是不曾有过疑问的。而“好学”对于中国文化之传续、发达,也都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亦有其重要的塑造作用。当然这种对民族文化及心理的塑造并非可以独归孔子,而是和后世儒家传统的形成及各种社会教育机制的建立也密切相关。
15、孔子教育内容:“孔子教学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16、l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17、由于在人类文明的不同阶段,表达同一事物、同一意识或行为的用语,可能存在不同的选择。由于相关用语指称的对象不同,其语义便有区别。即使使用同一语词,也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在一词多义的情况下,一般依据语境,确定词义。以孔子研究为例,由于他所处时代通用的教育语汇,同此前、此后的教育语汇不尽一致。故运用什么语汇解读孔子,便成为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18、(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1
19、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20、在历史研究中,有道是“让史料说话”。这是由于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史实早被历史的烟尘所埋没,而史料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材料,较之后人添加于历史的这种或那种“事实判断”,更为可靠。问题在于史料即使是当事人的遗物,由于当事人不免受到个人文化修养、价值取向及同时代集体意识的影响,其中的记载,同当时的宏观事实,或有距离。何况就同一史事而言,除了史料是否周全,还存在史料中史实漏证的可能性。表明“让史料说话”,不等于“让史实说话”。由于对史料不可不信,又不必全信,故在“让史料说话”之前,还少不得“拿史料说话”。
21、(4)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述是一种创举。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2、再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共西华曰:“由也问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样的问题,由于询问者的情况不同,孔子的答复也不同,“一进之,一退之,所以约之于义理之中,而使之无过不及之患也”。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在他们问仁、问礼、问政、问孝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往往是深浅难易、繁简详略各不相同。
23、子曰:“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意指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
24、 美国的高收费的私立学校,为孩子和孩子家长提供高品质的教育管理服务。这类学校不仅收费高,以致于普通的美国家庭根本负担不起,而且管理极其严格,如果孩子的智力水平不达标也根本适应不了。只有具有良好的遗传基因和良好的家庭背景的美国家庭,才选择这样的学校。这类学校,不仅教孩子们学很多很多的知识和技能,还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精英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所以,美国的私立学校和中国的私立学校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中国的私立学校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是不一致的。
25、也就是说,教育学生不到他若思若想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角是什么样儿,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是什么样儿,那就不再教他了。
26、如今虽然无法得知各个弟子究竟提出什么问题,至少从乃师对不同弟子的回答中可反推出不同弟子所问之“题”的大致区别。例如,对司马牛的回答“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反映司马牛问的是德行之仁;对颜渊答以“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反映颜渊所问,或为德行之仁(即“仁者”);对子张的回答是“能行五者(指: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对子贡答以“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都同执政者及参政者之仁相关。
27、综上所述,孔子以自己一生的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和个人作用的肯定,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打破了贵族子弟对教育权的垄断,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的独到见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同时还给人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成为教育史上的一笔巨大的射富。
28、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1
29、谈到“启发式教学”,许多人都会想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产婆术”著称的启发教育,但事实上,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育,而且“启发”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所创造的。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其内涵要比苏格拉底更丰富、更为深刻。我们不妨将之称之为“产婆术”的苏格拉底启发式对话与孔子的启发教学作一下比较。
30、我们从孔子运用“因材施教”这一原则的经验中,可以受到两点启发:第教育和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第既要坚持共同目标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避免一刀切。
3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2、孟子曰:“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33、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社会、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34、“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与孔子的举贤才是一致的,从这句话中就体现了孔子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
35、l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尤病诸。” (《宪问》)
3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7、从这一段生动的对话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抓住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结论。
38、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非常重视教育,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因此至今仍有不朽的生命力,它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极大的教益和启示。
39、《荀子·法行》中载有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的传说,其中子贡的回答是:“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yǐn音隐,正木器)栝(正木器)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如此回答表明出入孔门之人,多为求学求教者,而求学求教者未必限于孔门弟子。因为其中以“病人”和“狂木”作比,如指孔门弟子,岂不是对其同门学友不恭?何况“师”“弟子”为名分,不存在“欲去者不止”的问题,只有一般求学求教者,才来去自由。由此看来,入门求学求教者未必都是入门弟子。问题在于孔子入门弟子同一般求学求教者的区别何在?
40、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还为他盖了孔府,孔庙,大成殿和孔林,这几个地方。
41、由此可见,他认为任何人只要受到教育都可以成为圣人,他强调学而后知,不仅是谦虚,也是他的信念。
42、l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43、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44、也就是多听,有疑问先保留下来,然后疑则生问,问则求解,这样,学习才能不断深入。
45、其次,仁人君子必须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一要“修已”,二要“安人”。“修己”是自我人格的完善,“安人”是从政惠民管好国家。而且“知所以修身,则知以治人”,即只有能“修己”,才能去“治人”。孔子把智、仁、勇作为天下之大德,作为健全人格的必备条件。他说:“君子之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他认为,“君子信而后劳其民”,“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才能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对于君子怎样修养自己的仁德,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种美德就是恭、宽、信、敏、惠。即君子要做到庄矜郑重、宽厚待人、诚实谨慎、勤勉机敏和慈惠和平。
46、l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47、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48、其次,孔子认为学离不开思,思有助于学。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倡“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三思”等等。同时,孔子还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举一反三”“能近取譬”“告诸往而知来者”,做到善于演绎和推理。孔子“以思促学”“学思并重”的思想,不仅在中外教育史上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地位,而且在现代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49、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意指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人学习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而在培养目标上,孔子注重“举贤才”为国家培养人才也是孔子教育的目标。“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与孔子的举贤才是一致的,从这句话中就体现了孔子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孔子告诫学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孔子推荐学生担当政治事务,在举荐人才时有原则,首先,学习不优异,不可做官:其次,要在国家政治开明时才可做官,否则宁可隐退。所以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只有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和“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50、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同时塑造了中国人传统的道德品质。“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51、强调“知行”结合,注重实践。强调知行合一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孔子要求人们应“言行一致”,强调“力行”,坚持“言必行,行必果”。子曰:“君子学以致其道”,“行以达其道”,“力行近乎仁”。朱熹也十分重视“力行”,朱子曰:“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他所说的力行就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强调实践。
52、l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53、020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述而》)
54、第近代以来,人们在职业分工、专业分化活动中,已经累积了称之为“教学”的教与学活动的实践经验,也就可能参照古代私学、官学以及现代教学的样式,想象孔子的授业,或者把孔子想象为“教书先生”。问题在于如就孔子的履历来说,其授业同后世的授业之间的可比性相当有限。反之,时至现代,如同先师授业比较,专注于课堂,不理世事,对社会改造置若罔闻的专职教师,不也成为问题么?
55、摘要:在东方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产生影响。解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教育具有启发和教育的重大意义。
56、l 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57、l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朱熹:《四书集注》)
58、①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孔子主张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当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同时,孔子还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59、l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60、据记载,孔子门生三千,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被贵族子弟垄断,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生,是因为孔子首次提出“由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无论贫贱之人,还是富贵之人,都有接受的权利。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这并非孔子受他的礼,而愿意教他学习,只是“束修”是当时人们都能承担的,任何人均可到他们下接受学习。这是其中之另一个故事跟能说明孔子对待受教育者资格的要求。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一个人肯进取,不管其曾经怎样,只要现在能洁身自爱,以求获得教育机会,我们就不可以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充分说明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
61、“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62、然而,由于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能超越出封建思想的界限,其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可能具有完全的民主性,并且,其思想中明显地透露出对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鄙视,这可以从其教育内容上看出,因而,我们在宣扬孔子的积极思想的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局限,扬长避短。
63、这种伦理思想上升到中华民族精神意志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掌握及创造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应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功。
6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5、所以,孔子和孟子都强调,要择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普通人,只要学会了基本的生存技能和琴棋书画等娱乐技能,可以快快乐乐的过完一生就可以了。不要向智力水平低的人讲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他们听不懂,也学不会,会越来越痛苦。教育不应该是人越来越痛苦,应该让人越来越字自信,越来越快。
66、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雍也》第21章)意思是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
67、l 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68、这些课程,德、智、体、美,样样俱全。既有人文涵养,又有自然知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这应该成为我们当今素质教育的基本参考。
69、“忠孝”。孝于父母,忠于朝廷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直以来遵循的原则。儒家要求孝顺父母、忠君爱国。孔子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提倡大家“入则孝,出则悌”,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长幼有序。以“孝悌”的原则推广至国家,便是要忠君爱国。同时,对待周围的人事要“忠恕”,这便是为“仁”之道。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0、 以上关于教育历史研究中相关语言的分析,只是孔子研究中的一个前提性质的问题。重要的是对《论语》记载中的相关语词进行语义的分析。
71、l (《卫灵公》)
72、l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四书集注》)
73、由于孔门之教,早为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烟尘所湮没,尽管恢复其原貌几乎不可能,如今既然以此为研究的课题,至少不拿孔子说这种或那种外在的事情,不在其中添加层层涂林,也就算得上沾些微的史德了。
74、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
75、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76、知行合一。孔子的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不单纯传授理念和知识,而是要求付诸实践。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习”,不只是复习,也包含着练习与演练。他对人的评价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主张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7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78、在当时,办一个学校很难,必须通过官府和贵族的教育,才能办学校,但是孔子自己办了私人学校,他接收任何的穷家子弟,只要是孔子教的学生
79、现如今,儒家思想依然是许多中国社会民众所信奉的核心价值观,这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以及民族传统的一个重要标志。
80、因材施教。古人云“性相近,习相远”,孔子做到了对每个学生的个人、家庭情况都有所了解,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施以不同教育,子曰:“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师也过,商也不及”、“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孔子能做到对三千弟子的情况熟悉了解并施以教育,实在令后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