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出塞(48句文案短句)
王昌龄的诗出塞
1、“乐府诗”这个词与汉乐府相关,汉乐府是主管歌舞教习的机构,它收集整理的诗就称作乐府诗。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人曾发起一场新乐府运动,仿古写今,王昌龄《出塞》是汉乐府《横吹曲》旧题,因此也属于乐府诗。
2、陵墓中的宝玉频频被盗掘,神明又能怎么办呢。
3、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4、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王昌龄的诗出塞)。
5、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6、从字数、平仄、韵脚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一首七绝。七绝是唐诗中常见一种诗体,算是诗人写诗的一个基本功,脍炙人口的七绝诗篇数目也非常多。
7、他忍不住流下了几行眼泪,悲慨之中竟然唱起了那令人闻而生悲的《行路难》。
8、自己虽然还想为国出力,但无奈已年老体衰,希望能好好休养。
9、[51]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第102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11、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12、[21]王昌龄:《王昌龄诗注》,李云逸注,第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3、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14、唐朝实现了不让胡马度阴山,而汉朝对匈战争则是另一番形势。互有胜负,以将资敌,是汉朝尤其武帝时多次发生的事情。一方面,匈奴降汉者不计其数,多受重用,封侯者竟达27人。出塞汉军中时常活跃着“匈奴归义”者的身影,如霍去病初次建功,随军三人封侯,皆匈奴归汉者。降将及降兵对汉朝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此我们也就需要重新审视李广未能封侯的断语:“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101]另一方面,汉将叛降也屡屡发生。元朔六年,前将军赵信军败而降匈奴。李陵败降后,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结果“广利败,降匈奴”[102]。浚稽将军赵破奴尽没其所率二万骑而降,“居匈奴中十岁”[103]。韩王信降匈奴生子韩颓当,后亦在匈奴娶妻生子。与李陵同时,受单于宠信的卫律、管敢、李绪等皆汉将。降敌并非不赦之罪,降而无归才是李陵悲剧。断绝李陵归汉之路的是一则谣言,而李广利、赵破奴等则受巫蛊之祸所害。败因在塞外,降因则在朝内。因此,李陵对苏武所言“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104],这才是李陵滞留不归的根本原因。
15、评价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16、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17、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18、其“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意为惟愿、只求,是条件性假设,句式如崔湜《大漠行》“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但使封侯龙额贵,讵随中妇凤楼寒”,李白《客中行》“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白居易《思子台有感》“但使武皇心似烛,江充不敢作江充”[26]。此外只是为了,而非假设。如陶渊明《归园田居》“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7],孔稚圭《白马篇》“但使强胡灭,何须甲第成”[28],萧衍《阊阖篇》“但使丹砂就,能令亿万年”[29],庾信《园庭诗》“但使相知厚,当能来结交”[30]。此外现有状态的持续,条件已经具备,还希望持续下去。如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崔峒《刘展下判官相招以诗答之》“但使忠贞在,甘从玉石焚”,刘驾《效陶》“但使长兀然,始见天地祖”[31]。此外假设指向将来,而不是过去。如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芜”,钱起《锄药咏》“但使芝兰出萧艾,不辞手足皆胼胝”,章碣《下第有怀》“但使他年遇公道,月轮长在桂珊珊”[32]。这几重意思在王昌龄诗中都可以解释得通,尤其义项之现有条件的继续而保持不突破、不改变,将来仍然如此。匈奴由漠南退至漠北,祭天处也发生了变化,不可能再到漠南茏城祭天。李陵身为右校王,每年都会随匈奴到龙城参加祭天。“龙城”“飞将”本无相关,却因此关联,即加前缀而成特指。“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33]的经历与功业,皆不足以震慑或吓阻敌军。此人系“飞将”“龙城”双关,又不同于众所周知的“飞将李广”。
19、“寒雁”二首用苏武雁足传书故事及《与李陵诗》“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45]之句,指苏李诀别时节。“归去尽”,即无复交通信息、归还之可能,亦即“音书杜绝”之义。“出门肠断草萋萋”写李陵触目伤怀之情,《答苏武书》云:“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46]《乐府诗集》及早期唐诗选本将两诗并列,不为无因。两首诗的主题相同,作者亦应一致,非如《乐府诗集》所谓之“无名氏”。
20、关键词 王昌龄;龙城飞将;李陵;《从军行》;互文性
21、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虽说还不是秋天,边塞却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能在严霜中风餐露宿。在战场上,兵士们被分成五道作战,孤军奋战,身经百战。战士们虽然英勇,结果功劳多的反而会被下狱,想起这,真是让战士们伤心啊。
22、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独上 一作:独坐)
23、于是跟往常一样,晚上依然留宿在扶风这个地方,买酒独自消遣。
24、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5、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2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27、[15][16][17][45][46]萧统编:《文选》,李善注,第1850页、第1848页,第745页,第1857—1858页,第1355页,第1847—18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8、这首《出塞》被誉为“神品”“为唐绝第一”[110]。但胡震亨却认为“发端句虽奇,而后劲尚属中驷”[111]。孙鑛也说:“是诗特前二句佳耳,后二句无论太直,且应上不响。‘但使’‘不教’四字,既露且率,无高致,而著力唤应,愈觉趣短,以压万首可乎?”[112]按照原来意思理解,有些过于直露,如果不从字面而是从意有所指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婉而多讽,体现了“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113]的特征。王昌龄“绪微而思清”[114],“用事造句皆典实”[115],绝句造诣在盛唐堪称独步,并非一味豪言作英雄语。
2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0、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1、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
32、[40]李百药:《北齐书》,第79页,中华书局1972年版。
33、黠戛斯的归附,一方面固然是基于共同的敌人和利益,另一方面则是“同宗”这一因缘,后者在交往中被一再提及、强调。俟利发初次入唐便称“归国”,宴会上“结骨酣醉,欢甚,因谓曰:‘臣既一心归国,愿授国家官职,执笏而还。’”[91]面对吐蕃尤其后突厥的威胁,唐朝特别倚重黯戛斯对后突厥的牵制作用,黯戛斯与李唐同宗地位也获得了官方认可,唐中宗曾慰劳其使者说:“而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92]这层亲缘关系,还要追溯到李陵。
34、元光六年(前129),汉武帝“拜(卫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颜师古注“笼读与龙同”[6],因此一般将“笼城”等同“龙城”。因匈奴在此祭祀龙神和祖先,故称。“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茏城,祭其先、天地、鬼神。”[7]但是“笼城”与“龙城”并非一地,司马迁《史记》所载“茏城”在漠南,班固《汉书》所载“龙城”在漠北。李广未曾到过茏城或龙城,卫青也只到过漠南茏城,而没到过漠北龙城,后者已大大超出了汉军的作战范围。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35、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36、觉得不错,请在页尾点赞和“在看”哦......
37、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
38、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39、[49][52]乐史:《太平寰宇记》,第2946页,第2943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40、 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
41、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42、李陵的英勇形象在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人们普遍对其遭遇深表同情。庾信羁留西魏,作诗文每以苏李自比,如“李陵之双凫永去,苏武之一雁空飞”“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62]。唐诗咏苏李的诗篇颇夥,多从正面赞颂,尤其对李陵遭遇给予深切同情。王维《李陵咏》写李陵报汉无门和遭遇不公云:“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63]王维还到居延凭吊李陵遗迹,写有“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等诗句。[64]李白《苏武》诗吟道:“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65]刘湾《李陵别苏武》:“汉武爱边功,李陵提步卒。转战单于庭,身随汉军没。李陵不爱死,心存归汉阙。誓欲还国恩,不为匈奴屈。身辱家已无,长居虎狼窟。胡天无春风,虏地多积雪。穷阴愁杀人,况与苏武别。发声天地哀,执手肺肠绝。白日为我愁,阴云为我结。生为汉宫臣,死为胡地骨。万里长相思,终身望南月。”[66]设身处地为李陵剖白心迹和抱屈不平。胡曾《李陵台》云:“北入单于万里疆,五千兵败滞穷荒。英雄不伏蛮夷死,更筑高台望故乡。”[67]李陵台是唐代草原地区的重要文化景观,该诗写其身处异域而心系故乡、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苦。至清代李光地还有“李陵不负汉”的论调[68],庄学和《辑甘州志咏四十韵》也载河西各地“每称遮虏夸陵勇,凡遇牧羊诩武忠”[69]。
43、[6][11][12][13][14][18][19][24][34][37][39][44][48][102][103][104]班固:《汉书》,颜师古注,第2472—2473页,第2453页,第2729—2730页,第2457—2458页,第2457页、第2455页,第1392页,第2458页,第2451页,第2457页,第2457页,第2457页,第2466页,第2457页,第209页,第2943页,第2464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44、回到长安后,乡里亲朋都已四处分散,而祖上的坟墓也早已破败不堪。
45、开元六年唐军进讨后突厥,坚昆骨笃禄毗伽可汗率众参加征讨。因其兵众英勇善战,唐玄宗盛赞“弧矢之利,所向无前”[89],加封骨笃禄毗伽可汗为右武卫大将军兼领坚昆都督。唐朝除授坚昆都督、将军,有时还会加授郎将等职。开元十年,“坚昆大首领伊悉钵舍友者毕施颉斤来朝,授中郎将”;开元十一年,“坚昆大首领俱力贫贺志颉斤来朝,授郎将”[90]。仅玄宗时期,黯戛斯就六次遣使入朝。840年以前,唐朝和黯戛斯互派使者至少十五次。
46、把马的缰绳系住,我依靠在白杨树上,有谁知道我的怀抱所向呢。
47、如果你生在盛唐,有这样一个单选题:当代哪个诗人写绝句最厉害?A李白B王维C王昌龄D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