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80句文案短句)

2023-04-25 12:17:00

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体现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我国之所以在抗疫战中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指导准则。

2、部分电视剧的娱乐化,近年来,电视剧的生产更加市场化,全球化的经济市场形成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如前段时间热播的网剧《上瘾》一段跨越性别之爱的青春励志爱情故事。

3、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信凌曾指出:第发言主体“开放性”与“隐蔽性”共存,难以获知舆论主体的真实身份和真实意图。第话题切中公众“痛点”,与公众利益相关度越高,就越能引起注意和讨论。第部分媒体“姑妄听之,姑妄信之”的态度推波助澜,使得舆论向非理性化的方向滑坡,扩大事态后果。()

4、这一变量主要考察某流行语是否被纳入官方话语场,即有无被主流媒体所采用。在中国的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体的报道一般代表了主流媒体的观点,可以说传统媒体参与报道意味着某议题被纳入了官方话语体系,这一因素也可能影响流行语的传播程度。但本文并未以是否被传统主流媒体采纳作为某流行语是否被纳入官方话语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只要是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重要的主流媒体一般都会提及,只不过有的是正面采用,有的是负面批判,因此主流媒体是否报道并非明显而确切的判断依据。本文所采取的依据是,对于那些受到主流媒体负面批判的流行语则视为未被纳入官方话语场。数据显示,这十二个公共事件中的流行语33%被纳入了官方话语场,而67%的流行语受到了主流媒体的批判。

5、(声声)补充一点,就新媒介的特点而言,现在这样的语言它作为对情绪的反映,在新媒介上的出现方式和存在方式本身就不太具有或者说不常具有一种深刻性。媒介的娱乐化(即时、碎片)特性消减了这种信念或思考的本身的力量,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注定了它的寿命必然是短暂的。同时,人们需要随时随地的信息更新,在高速的信息洪流中,注意力周期迅速衰退变短——如果从更大的历史维度上梳理,和时尚的易逝结合起来,人类本身对新奇的事物的注意周期就有限,现在可能更短了。(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6、如:“王宝强离婚事件”发酵而来的捉奸视频、给孩子验DNA、马宋机场被抓、马宋偷情视频等等子虚乌有的案例,竟还有网民因为‘宝强离婚事件’双方观点不合而导致离婚。上海女逃饭门事件让众多网民雾里看花结果虚惊一场。

7、▲《咬文嚼字》收录的 2011-202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8、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我们认知能力有限时,我们所接受的信息也许和所持有的意见或者先前的理解并不相符,因此就会产生认知层面的“失调”,这种失调是“由于产生了心理上的不舒服,而这种不舒服会促使人试图减轻这种不和谐感,以达到和谐。”认知失调理论中最有趣之处是对信息的寻求与躲避,通常称之为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注意。有些研究者提出,个人一般不会选择或拒绝全部信息(即选择性接触),因为我们无法事先就知道消息的内容。所以说,我们在信息的选择和使用上也存在一个“舒适区”大家更加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已有认知体系中信息相和谐的部分,这样往往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下图···

9、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待网络事件类流行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反映了在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心态。

10、这类词汇往往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突破词汇“能指”范围,在“所指”上由一个具体概念域转换为一个抽象概念,赋予词汇特定涵义。

11、及时甄别、规范传播网络流行语,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12、再如,“酷”、“囧”,都是旧瓶装新酒。“酷”是在它原有的义项上再引申;“囧”是利用它的“形”(从“义”的角度看,我以为倒是相反的),它们已经显示了较强的生命力。

13、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每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都包含着两个方面:根据该社会现象影响的积极性来看,可以分为正面积极的影响和反面消极的影响,分别简称正功能和负功能;根据影响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即显在的已经表现出来的和潜在的未预知的功能。网络流行语对网络社会、现实社会的影响及对网民公民意识和行为的影响等客观社会后果,网络流行语在舆论监督、民意表达、推进民主、安全阀作用等方面的正功能以及对社会稳定影响方面的负功能,网络话语阶层结构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是否协调,网络流行语能否体现出网络社会新权力和新权威等,如何比较全面地考察网络流行语的客观后果,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14、鸭梨:出处:“鸭梨”是“压力”的谐音。百度贴吧中某才子有意无意间将“压力”打成“鸭梨”,引得贴吧中无数人模仿。而“鸭梨山大”也逐渐走红。

15、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而如果它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将很快的被网友抛弃。

16、而《跑男》中的部分经典台词在现实生活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广为运用,邓超的:“Weare伐木累”原意是指我们一家人,在一个游戏环节,跑男们在指压板上跳大绳,大家很绝望,邓超为了动员大家,说出了“WeAre伐木累!”又出现一句网络新词。

17、   在亚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博弈中,娱乐是网络亚文化情感结构构成的主要要素。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具有明显娱乐性。网络流行语往往从日常生活、网络综艺、游戏中来,缺乏传统文学的庄重和严肃,具有特有的幽默、诙谐,甚至是恶搞。网络流行语集拼贴、戏仿、夸张等手段于一身,话语逻辑跳跃性较大,颠覆惯常的思维习惯。例如“积极废人”,这种就是一种词语的组合拼贴,制造出了符合当下青年状态且有一种反差的幽默效果。另一方面其符号内容具有娱乐性。幽默、搞笑是网络流行语的基调,在这种话语表达中,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娱乐的方式进行解读。比如来自方言的网络流行语“皮一下很开心”,不仅是网络上盛行,甚至已延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成幽默的象征性语言,人们在化解尴尬宣泄自我心理的的同时,也获得轻松语境下的愉悦。

18、   2018年,李诞火了,一个立志做一名诗人,结果开始写小说,最后因为脱口秀走红的80后。“人间不值得”出自最早出自于李诞的一条微博,其内容是“开心点朋友,人间不值得。“有一种强烈的“丧”气的氛围,被各种网友奉为人生信条,被视为“看淡人生”的金句也成为了一句网络流行语言。

19、陈阳(2015).《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法)米歇尔·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

21、另一方面,在本研究中,公共事件中衍生网络流行语涉及到传播媒介的多样化、社会情绪复杂化等因素,导致公共事件产生高热度流行语的因素是多重并发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组合产生的结果,而QCA分析的前提正是认为导致某种结果发生的因素组合是多样的。

22、另一方面,人类情感的内容也非常复杂。比如喜、怒、哀、乐、愁是最基本的划分标准,喜悦、悲伤、愤怒、哀愁、诧异、惊惧、低落、羞耻、惭愧、嫉妒、自豪等等有更加细分的情绪种类,不过总体上可以简单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维度。根据案例样本的事件内容和网民的情绪表达对不同,流行语所包含的社会情绪可以进行简单分类,公共事件一般涉及公共利益,影响公众情绪,流行语本身就是社会情绪的反映,公众通过流行语既可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并期待得到改善,也可以参与社会娱乐,因此可以从表达不满情绪和未表达不满情绪这两个角度划分流行语的情绪内容。比如在“海南万宁小学校长找学生开房”事件中,“校长开房找我”这样的流行语传达了公众对强权的愤怒和对弱者的同情,很明显表达了不满情绪。而复旦校园投毒案中,“感谢室友不杀之恩”则是网民一种调侃的方式,背后有着对悲剧的无奈和叹息,流行语本身未表示明显的不满情绪。根据十二个案例的统计数据,在情绪内容中,表达不满情绪的事件占据67%的比重,可见大部分流行语的爆发体现了网民的不满情绪。

23、(5)胡疆峰.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

24、本期二零二主题:网络流行语的“生”与“死”

25、马征(2009).网络舆论对公共事件的影响.兰州大学.

26、  反映民生社会诉求。如“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苹什么”,反映出民众对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的惊讶无奈。“被就业”“被捐款”“被代表”“被自愿”等“被XX”系列,反映了公众对知情权、参与权被剥夺的不满。类似的还有,“农妇、山泉、有点田”,显示在追求“成功”的快节奏时代,一些人对小富、安稳生活的向往;“十面霾伏”显示对严重空气污染的担忧,“逃离北上广”流行的背后,是进入一线城市的年轻人生活工作压力大、缺乏归属感等复杂感受。

27、这一变量主要从情绪表达方式和情绪内容两方面考虑。此前对流行语的研究已注意到其背后的情绪因素。网络流行语是文化环境多样化的产物,大部分网络流行语来自于公众,既反映了公众的情绪指向,又受到社会情绪的刺激而产生。公共事件一般是引发公众关注的事件,涉及到公众生活的社会环境,公众产生相应的社会情绪来应对环境的变动。而网络媒介具备高效性、交互性和隐匿性等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也给社会情绪的表达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因此社会情绪也是网络时代公共事件研究的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黄碧云,2011;王俊秀,2013)。

28、传统媒体的介入,加速了网络流行语关涉的社会舆情的传播”()如:罗斯福的炉边谈话,第一次炉边谈话拯救美国金融,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达到非常良好的效果。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描述出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29、可以说,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对现实语言系统的补充。现实社会中,当人们已经形成了某种社会心理和表达诉求,但现有的语言系统中又未找到合适的语言形式,网络环境的自由和网络群体的创造性,就会使语言系统中的缺口有可能迅速得到填补(盛若菁,2008)。网络流行语的意义还在于,它汇集了某段时间公众的集体记忆,流行语获得了集体认同并借助网络媒体进一步扩张,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符号(陈万怀,2013)。

30、还有,像“美眉”,既是谐音,又具借代和双关的意味,也没有必要拒绝使用。

31、该条件组合的含义是,当产生流行语的公共事件为政治事件时,流行语由公众杜撰而来,而且采用戏谑调侃的方式表达了不满情绪和特定的诉求,在这种情况下,该流行语更容易高热度传播。

32、“城会玩”是“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的缩写,使用场景多为当遇到新奇、前卫的事情时表示感叹、惊讶等情绪。“城会玩”的出现或许恰好印证了城乡二元对立结构深入人心,以自嘲的口气来自谦是村里人而看不懂,潜意识里仍然是将城里人与乡下人的身份隔离。

33、“洪荒之力”源于2015年上映的仙侠玄幻剧《花千骨》中的台词“我已控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洪荒之力”取自古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可以理解为天地初开之时一种足以毁灭世界的力量。2016年8月里约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傅园慧接受采访时用搞怪的表情说“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让“洪荒之力”一词瞬间刷爆网络。

34、(1)黄旦.“千手观音”:数字革命与中国场景(J).探索与争鸣,2016(11):20-

35、由以上分析数据可知:以下事件覆盖比例最高的三种组合是公共事件产生高热度传播网络流行语的最典型组合。

36、这些可都是去年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但如果今天再拿出来,我想,你只会感到满满的尴尬。甚至都不用追溯到那么远,就拿年初的:佛系、戏精、diss、油腻之类的词,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用?

37、在本研究中,“东莞扫黄事件”和“杨达才案”是这一条件组合的代表性事件,“东莞挺住”“表哥”都是产生于公共事件中的网络流行语。

38、网络流行语在受众心理诉求中产生和盛行。黄海波认为,以新颖性和幽默型为主要特征的娱乐心理、追求时尚心理、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寻找刺激的求异心理、打破世俗的逆反心理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心理动因。

39、而网民恰恰符合乌合之众的特质,在这样一个不受约束,开放性与隐蔽性共存的环境中极易发生从众行为。如浙江卫视某主持人在节目过程中将fashion的发音读成“欢醒”,观众不但没有及时纠正,都纷纷模仿从之,形成娱乐圈当中的一阵“欢醒”风,席卷整个网络世界。

40、在网络世界中,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语言容易吸引眼球,引起网民关注。为了能够“迅速传播”而“盛行一时”,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往往追求个性化表达,遵循“差异化”的逻辑。然而,当“差异化”作为网络流行语创造和传播逻辑被青少年遵循的时候,大量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被重新编码和重新语境化,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传统美德、社会秩序随时可能被解构和抛弃,主流意识形态权威随时可能被践踏和颠覆,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随时可能出现被消解的危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是统一严整的逻辑体系。网络流行语“差异化”的产生、传播逻辑,给青少年提供着权威可以颠覆、传统可以抛弃的心理暗示。网络为青少年情感宣泄提供了空间,在匿名的网络世界里,青少年可以尽情调侃权威、戏谑传统,而不用担心现实后果。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又给青少年的“离经叛道”找到了产生土壤、传播载体和认同对象,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青少年创造、传播网络流行语的“差异化”逻辑,弱化了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青少年创造、传播网络流行语的过程是寻找“认同者”的群体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在网络社会文化高频互动之中,无论哪位青少年,持有哪种人生态度,采用哪种方式,表达哪种观点,宣泄什么情绪,总能找到大批认同者,从而获得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在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的推动之下,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叛逆心理”被强化,理性思考和自我批判精神被弱化,叛逆主流、颠覆传统的言语、行为受到褒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受到消极影响。

41、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产生于网络社会中的交流互动的语言的狂欢。巴赫金指出:“狂欢是人们逃避日常限制、颠倒权力日常关系的时刻,狂欢让人们暂时从普遍真理和既定秩序中解放出来。”互联网特定的狂欢化语境为狂欢体验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其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与社会控制力减弱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宣泄情感。其当下的传播语境下网络流行语共通的意义空间,意义的模糊性和多样化的特征。其新媒体的匿名性传播使得人们在摆脱现实的社会身份的束缚同时,也获得了畅所欲言的渠道。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书写也不需要在乎身份的限制及利益的追遂,是一种完全自由自在的自我表达。网络流行语的组合和形式便不再收到原有语意主流文化的约束。

42、陈万怀(2013).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意义和功用解析.《新闻界》,17X47-50.

43、其实很简单。我们所追逐的不是流行语,而是一种认同感和优越感。一个词火了起来,立刻把它用到日常生活里,很多人正是凭借这一点来表现:看,我是一个多么紧跟时代潮流脉搏的人。

44、法国作家勒宠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写到:聚集成群的人们,感情和思想会转到同一个方向,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其心理特点是易冲动、易变和易躁,易受暗示,易于轻信,情绪夸张而单纯,也会出现偏执、专横、保守的倾向。

45、如果说,2008年以前,人们使用网络流行语是基于“提高沟通效率,节约交流成本”的话,2008年以后,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与热门事件结合,在演绎热门网络事件的同时,释放出强大的传播力,表达着网民的态度。网络流行语由最初的网民交流用语逐渐演变为反映社会重大舆情的流行语言。从“躲猫猫”到“我爸是李刚”,这种产生于热门事件的网络流行语成为人们进行舆情表达和社会参与的重要载体,生动地表达着社会集体意志。

46、受众是传媒信息的目的地、感受器,是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源。由于受众的不同社会性特征,使得传媒对其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

47、作为“交流工具”的网络流行语在文字符号意义上影响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48、由于概念界定不清,甚至把网络语言归入网络流行语范畴,导致对网络流行语类型划分和特征把握上众说纷纭。目前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说法。谢亚军认为,网络流行语有首字母缩略、数字谐音、符号语言、汉语谐音词、语码混合及语义迁移等几种类型。伍凌从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把其划分为语义偏离、语法偏离、借形赋义三种类型。也有学者根据其产生途径把网络流行语划分为“社会生活及政治生活变化中产生的新词”、“旧词语的重新流行”、“外来语词的使用”和“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等大众传媒中的经典语言”等。汤玫英在《网络语言新探》中将网络流行语分为单纯流行语和格式流行语。她认为,以完整的词语形式出现的流行语即为单纯流行语,如“打酱油”“俯卧撑”“范跑跑”“郭跳跳”“做人不能太CNN”等就是此类;以一定的语言格式出现的流行语即为格式流行语,其来源主要有走红的网络作品、畅销书籍、风靡的广告语、流行歌曲、热播电视剧、著名的电影对白等。这些都是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类型划分。

49、(WHO)谈过了出生,谈过了成长,似乎自然地就会聊到网络流行语死亡的问题。不同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中部分语言体系的消亡,网络语言内部不断上演着新陈代谢。试想,当某人在聊天中依然使用着“元芳你怎么看”、“伤不起”时,往往会被人评价out(=outoftime,指过时落伍),而“out”这个词本身似乎也在步向过时,尽管这些流行语的诞生距今不过十年。

50、这类议题主要围绕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认为网络流行语见证了社会变迁,反映了变迁过程中人们的社会心态。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反映出网民的自我实现心理、从众心理、求新求异心理、质疑批判心理、娱乐消遣心理、宣泄释放心理等。王清杰在《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分析》一文中提出,网络流行语是在迎合颠覆传统、求新求奇、减压宣泄、彰显个性的心理诉求中得以产生和盛行的。祖明远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话语表达———以“俯卧撑”、“躲猫猫”等为例》中提出,网络流行语往往与具体的社会事件有关,这些事件的特点都是官方的解释中另有隐情,信息公开的程度不高,网络流行语是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黄海波认为,以新颖性和幽默性为主要特征的娱乐心理、追求时尚的心理、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寻找刺激的求新心理、打破世俗的逆反心理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心理动因。

51、我们很多人都是电脑控,我也不例外。对于网络流行词的看法我不左倾也不右倾。有些网络流行词,创新意义较强,或表示一个新事物,或表达一个新内涵,既有不可替代性,又表达得特简洁、生动,为民众喜闻乐见,那么它就可能活下来。

52、网络社会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网络社会运行条件和环境的安全(技术控制、信息源控制);二是对人与人在网络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和需要(包含虚拟的需求)的控制。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控制研究,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从语言学角度,肯定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创新和形式创新,肯定对于丰富语言和表达方式的重要意义,同时因其不规范对汉语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提出引导和规范。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语言有自净化能力,不必强制规范。二是从社会学、政治学等角度,基于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管理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姜胜洪认为,首先要关注网络流行语中反映的民生,切实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其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原则,提高政府公信力。北京邮电大学刘德良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对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是大有裨益的,也是培养公民素养的一种较好方式。”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使得社会生活景观、政治图景的规约性特征式微,在悄无声息中颠覆了人们对美丑、善恶、荣辱、是非的区分,因此对它监测、引导、控制是必要的、合理的

53、从论文发表时间和文本数量特征上看,最早的研究始于2001年,但在2008年以前,发表的论文很少,仅10篇,约占发表总量的4%,发表的刊物主要是《中国青年研究》(2篇)和《语文建设》(2篇)以及几本大学学报。从2008年开始,相关研究论文呈显著上升趋势,几乎每年成倍增长。这种数量的增长与2008年中国“正式成为Web0强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与网民对话,并提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及网络媒体在近几年系列重大事件中的突出能量密切相关。2008年以来,“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欺实马”、“我爸是李刚”、“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Hold住”等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迅速在互联网及现实社会传播并产生较大影响,也直接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54、我一直对别人说:如果你想提高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那么第一步,就是多看一些严肃的文本,少看这些乱七八糟的热点词、流行词、和网络用语。

55、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交流工具”,还是社会文化载体,影响着青少年群体意识形态。广大青少年“在接收传媒信息和设法了解它们的过程中,在联系它们并与他人共享的过程中,人们重塑了他们经验的疆界,修正了他们对世界和对自己的理解。”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具有显著的偶然性、自发性特征。因此,要加强对网络流行语的甄别,规范传播网络流行语,限制危害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流行语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传播。

56、(WHO)另一方面,和过往的仓颉不同的是,我们如今“造词”的方式由临摹变为戏仿式的拼贴。仓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从鸟兽的足印痕迹得到启发,发明出原始的象形文字来临摹、勾画世间万物。网民则充分展现了民间智慧,流行语的创作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谐音(神马都是浮云)、双关(压力山大)、比喻(友谊的小船)、挪用(小目标)等,甚至还有诸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让人不明其所起的流行语。网民化身为文本世界的游牧人和“盗猎者”,在有限的边界内开疆拓土,肆意驰骋。先选择既有的文本作为可供挖掘的富矿,再将其中内容打成碎片化的基础元素,最后依照自己的逻辑、喜好进行拼贴黏合,从而创造出具有自我、群体或社会烙印的新文本。尽管相较于仓颉的“从0到1”式的开创贡献,从“1到2”的文本拼贴或许不足为外人道,但仍有助我们窥见社会的一隅。

57、网络流行语首先是网络时代的产物。首先,网络的普及及网民群体的壮大都要求语言发生改变以适应新的交际方式。同时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成为常态,各种新颖的表达形式也层出不穷,但这些新的表达形式没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却能依托于网络开放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而首先出现在网络交际中,这也是网络流行语不断出新的原因所在。其次,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社会转型的阵痛与复杂的社会心理交织融合,使得社会热点事件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加之网络恶搞的推波助澜,网络语言自然成为了大众调侃、娱乐或表达个人爱憎的不二选择。

58、据此,本研究发现了网络流行语高热度传播的三种微观路径: 

59、以上三种条件组合的事件覆盖比例均为25%,是本文研究条件下公共事件产生高热度流行语最典型的条件组合。

60、我爸是李刚:出处:10月16日晚发生在河北保定的一起交通事故中,肇事的官二代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此事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也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更衍生出“鲤冈鲅”这一生物,并虚构其生性好斗凶残,通常为官宦饲养。

61、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的反应和反应系统,而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文艺作品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和感染是社会感染中常见的形式。

62、本研究将公共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流行热度作为结果变量,以流行语在特定周期内的百度指数平均值为衡量热度高低的标准。本文设定在事件结束之日之后的50天中,百度搜索指数平均值仍维持在1以上的1000则为高热度流行,不足1000M则为低热度。因为每个事件持续的时间长度不同,所以在选择时间信息搜索的起始时间时,以事件的结束时间为准,这样每个案例的取值都是从同样性质的时间点出发,使搜索结果更具合理性和可信度。

63、  反映集体的认同和感受。如马学良、瞿霭堂所言,“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是社会集体意志的产物。”在海量信息中,只有那些最能触动公众心理的话语,才可能迅速引起相当数量网民的关注认同,进而爆炸性地传播开来。而互联网则为社会情绪、社会意见的这种汇集、整合、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土壤。

64、“内卷”、“打工人”、“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黑话”、“讲武德”、“这夺笋哪”……信息加速的流转之间,网络流行语以令人目眩的速度不断被抛出,破圈引发热烈讨论之后,又往往迅速被新的一批话语替代而归于沉寂。这短暂的“朝生夕死”的过程,是网络流行语必然的宿命吗?在当下,如何跳出对单一流行语的注目,看待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类集合性的表达,在线上与线下的流转及其消逝?

65、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认为,在今天“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技术时代,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逻辑,公众成为新的新闻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网络上人人都是传播者,作为传统媒介机构和职业记者,更应该担负起公共责任。

66、这类议题在目前研究中占有较大比重。从新认知语用学角度,杨青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个认知语用现象,它是交际者对典型语用场合的知识的运用,与人们的认知紧密相连。伍文忠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认为新媒体作用、受众影响以及语境关联的推动三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媒大学方毅华等认为,网络流行语源于社会生活的变迁,其成因有社会经济背景、社会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其中社会心理包括网民的从众心理、逆反心理、求变心理和求异心理等。网络流行语与网民从众从优的群体意识,性别地域等社会因素,从众心理、压力宣泄心理、语言游戏心理、尚简求快心理、猎奇求新心理和委婉含蓄心理等心理因素紧密相关。刘国强等认为,公共言论空间的匮乏和当代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67、(CPG)我想补充一下你说到的这个“复眼”的比喻,所谓的“复眼”,除了指观察和获取信息的渠道的多元打通之外,我想还可以联系到对于信息的处理问题——现在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播者,知识和信息的所有权从精英迈向了大众。这种“知识的平民化”因此就使得从前没有展现出来的老百姓的某些情感、态度、思想观点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展现,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变化与问题。

68、   但由于圈层文化的高墙筑起,一个群体热烈讨论的内容可能对另一个群体是基本陌生的。比如“吃鸡”这种有着特定圈层的网络流行语,它从网络游戏中兴起并迅速走红。如果来句“今晚吃鸡”,也许不懂的人会想到的是今晚的晚餐,而懂得“吃鸡”圈内人就立刻明白此意为“大吉大利,今晚吃鸡”,即指的是《绝地求生》游戏中取得第一。这种“只有关注才能进入,只有只进入才能知晓”的情况,一方面是人们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过滤信息的一种方式选择,同时也筑成了圈层外的社交壁垒。

69、    另一个很有趣的调查结果同样可以从侧面证实这一点,根据我们的调查,52%的用户会在线下的实际生活中使用网络流行语。

70、今天由互联网所引发的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革命,正以极其迅捷的速度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全方位地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改变着我们的思考方式、行为倾向、社区形态以及自我认同。

71、标新立异。网络语言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创造方面作用较大,对常规语法是一种突破。

72、进一步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代表了网络民意的崛起(吴丹,2011),流行语中暗含的特定诉求也成为推动流行语高热度传播的重要因素。网络流行语需要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注意,如何才能及时回应、有效应对,以化解可能出现的舆论危机和信任危机。而在公共事件中,政治事件更容易引发公众关注,更容易刺激公众情绪和涉及公共利益,随着公众对政治事件的关注热度越来越高,这类事件产生的流行收语也更易于传播。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提升,民主政治备受关注,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民主监督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公众对政治的敏感度也大大提升,政治性公共事件中产生的流行语对政府施政行为的调整也将更具现实意义。

73、作为一种以案例研究为取向的研究方法,QCA可以帮助研究者进行理论与经验的对话,并能系统地分析中小样本的数据(黄荣贵,桂勇,2009)。本文所研究的公共事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正是具有因素组合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结果变量(流行语传播热度)的设置也属于一般的一分变量,因此,对本文来说,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QCA)是一种比较合适的研究方法。

74、2.政治事件+大众杜撰+戏谑调侃+不满情绪+有特定诉求

75、这类研究主要从传统舆论学研究的视角,将网络流行语生成和传播中网民的意见情绪表达等同于社会舆论的表达,往往以个案为主,在对个案剖析的过程中分析网络舆论生成规律,但其中分析到的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天津社科院舆情研究所姜胜洪以2009年度网络流行语为例,认为网络流行语不仅描绘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权利焦虑”,而且流露出网民对公权的质疑和讽刺,以及对关乎公共利益的真相的期盼和渴求。笔者在《理解网络文化》一书中提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深层社会原因,它是深层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情绪在网络上的反映,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矛盾激化、弱势群体权利保护不足、政府公信力不足、核心价值缺失、释压渠道不足等问题。

76、尽情宣泄自我情感。在网络世界里,平时忙碌的人们可以卸下现实生活中的面具,毫不掩饰地尽显人真实的一面,轻轻松松地与素不相识的朋友聊天,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语言表现出人们的内心真实写照。

77、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将贫富差距悬殊、城乡差异显著等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矛盾呈现在大众面前,大众也借助网络流行语这种轻松、自嘲的语言对社会问题进行评判。

78、该条件组合的含义是,当某公共事件的流行语是由事件当事人自主创造,而且被官方话语所釆纳,又采用了戏谑调侃的情绪衷达方式时,该公共事件的流行语容易高热度传播。

79、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至2008年前后,主要体现作为“交流工具”的功能。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随着网络的普及,QQ聊天室、网络论坛的出现,网络交流成为青少年日常的沟通方式。为了降低交流成本,提高沟通效率,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并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中“恣意”蔓延。网络流行语以其突出特点受到了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推崇,在网络空间中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并迅速向现实生活扩散,随即开始了由线上“产生—传播”到线下“再产生—再传播”的蔓延。网络流行语一经出现,就引起了社会的激烈争论。人们对作为网络交流工具的网络流行语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分歧到统从困惑质疑到包容发展的认识过程。在对网络流行语的功能和价值认识上,争论双方一般选择“先表态,再讨论”的研究模式,态度鲜明、情绪饱满,对待网络流行语乐于作出“是”或“否”的判断,形成了3个代表性的观点,即“语言垃圾论”“语言创新论”“语言发展淘汰论”。这3个观点涵盖了当时社会各界对网络流行语所持的态度,至今仍有较大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2023朱智贤的唯美qq空间说说(陪你最多的人还是你自己,所以做自)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