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来历(49句文案短句)

2023-04-25 12:53:40

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来历

1、历史上真正吃月饼、送月饼习俗是从明祖朱元章时起的。

2、在满洲占领初期,中国人(南明)曾分别在弘光帝、隆武帝和鲁监国、永历皇帝、国姓爷(郑成功)、夔东十三家的领导下坚持抵抗,给予满洲殖民者以极大打击,但终因抗清复明势力内部矛盾重重而失败,前后坚持抗战达39年之久!

3、中秋节的第一主角是月饼。关于月饼的来历,传说很多,较流行的观点是出现在唐朝。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行军总管),反击突厥,最终得胜。

4、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来历)。

5、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6、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在民间流传。说“杀鞑子”本来是在农历五月初后因不慎泄密,“鞑子”有了防备,五月初五“杀鞑子”的计划落空。所以,五月初五又叫“五月耽误”,后来叫“五月单五”,再后来改称“五月端五”。是真是假,已不可考,但“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民间传说,却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7、住在户上的家鞑子,都是穷凶极恶的歹徒。不但将兵器没收,连切菜刀都得由他保存,用时去领,用后即还。哪家有大闺女、小媳妇,都要出高价钱向他买门槛子。谁家不买门槛子,不管是闺女房还是洞房,都可以随意出入。如果拿钱买了门槛子,他就稍微规矩一些。门槛子这玩意儿,又没有固定的牌价,他说多少就是多少,又不许你还口。这样,富户能买得起,穷户就作了难,一个门槛子,就能让你倾家荡产。实在买不起的,妻女只得任其糟蹋。

8、因为元末蒙古人的统治极残暴,各地百姓纷纷组织起义军。为了能够串联各路义军,从而保证起义成功,朱元璋听从军师刘伯温的意见,通过在月饼里夹带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条,将准备起义的消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各地义军。从而在八月十五各路义军纷纷同时起义,成功推翻了大元朝。

9、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10、那么,这个“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11、当时由于元朝官兵搜查的严密,苦于无法传递信息,于是军事刘伯温就想到了一条妙计,当时赶上快到农历的八月他命手下人制作了圆形的烧饼,在里面包上核头仁加糖的馅,在把写有“八月十五月圆夜杀鞑子”的纸条放在圆饼里面,然后用火烤熟,这样里面的纸条不会坏,这种圆形的饼子就叫月饼。

12、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来历)。

13、由于北方草原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利于农耕,只适合放牧。当一处草地被牛羊连根啃光,一片荒芜之后,胡人鞑子便举族迁徙到下一处水草丰茂的地方,如此循环。胡人在这种极端低等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形成了与汉族农耕文明截然不同的游牧、渔猎文明体系。

14、(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等谒祭明孝陵合影)

15、元顺帝末年,颍州刘福通及各地老百姓纷纷揭竿起义,闹得朝廷老心神不宁,坐卧不安。为了巩固反动统治,他们一面派兵血腥镇压起义军,一面派家鞑子到各家各户进行控制,大伙儿被卡得苦不堪言。

16、洪门是一个庞大的、全国性的帮会和社会组织,虽支流众多,但都以“洪门”为正宗,统一于“明大复兴一”(倒过来念即为“一心复大明”)五字真言的号令下,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清力量。

17、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18、中秋的传说多是美妙的,但这个“杀鞑子”的故事却渗透了一段不愉快,它与元末农民起义的传说有关。

19、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20、这些家鞑子——穷凶极恶的蒙古歹徒。不但将各家兵器没收,连菜刀都得由他保存,用时去领用后即还。哪家有大闺女小媳妇,都要出高价钱向他买“门槛子”。谁家不买门槛子,不管是闺房还是洞房,他都可以随意出入。门槛子没有固定牌价,他说多少就是多少。一个门槛子,就能让你倾家荡产。

21、武侠小说对“八月十五杀鞑子”传说的推波助澜

22、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近代反满复国革命党和洪门等会党有巨大的交集,他们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驱除鞑虏(清国),恢复中华(中国)!而当代历史教材却指鹿为马,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定义为:“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只字不提辛亥革命的反满复国性质,是大错特错的!

23、  汉人家里吃好吃的,还得给蒙古人送去。第到过年的时候,蒙古人要到县城里汇报村里汉人的情况。所以到腊月各家各户的汉人就把好吃的送给蒙古人,让蒙古人到县里说好话。我们现在的灶君爷穿的就是蒙古人的衣服。元朝末年,汉人实在忍不下去了,因为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蒙古人全占了。湖北的陈友谅、安徽凤阳的朱元璋等纷纷揭竿而起,举义消息不胫而走。有一天,朱元璋向军师刘伯温讨计策。刘伯温说:“天下人都对鞑子有刻骨仇恨,如果大家一齐动手,就能把鞑子斩尽杀绝。”

24、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饼”,如与梅尧臣齐名的宋代文学家苏舜卿有诗句:“云头艳艳开金饼”、“金饼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如“明嘉靖《威县志》称,“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25、元朝末年,爆发了红巾军起义,有先期到本地的红巾军秘密到每个村庄做宣传,定于当年中秋节一起造反迎接红巾军。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这时,有人想出一条计策,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夕,烙出许多面饼,把藏有“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纸条夹在饼子里面,分化送到各家各户,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那天晚上,以甩鞭子为暗号,届时一举诛杀鞑子。

26、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27、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从佛教和道教延伸出的民间宗教团体。其中比较著名的,除了大名鼎鼎的白莲教以外,还有天理教、青莲教等一系列宗教团体。

28、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道教祖师爷爷太上天君,天君刚刚用八卦芦练成一种长生不老之药,天地间不少神灵与人吃了他的药后,一个个都修成超凡的仙人,得了正果,上了三十三洞天。太上天君是下凡私访寻找与仙有缘之人,祖师爷爷十分佩服后羿的神力,敬重后羿为民造福的功德,便赐给后羿一包长生不死之药。

29、故此,由于民间广泛的附会流传,再加上两大武侠小说家的推波助澜,很多人都对“八月十五杀鞑子”一事信以为真了。

30、上述法规,就是不准老百姓制造能够作为兵器的铁器。但并没有没收菜刀的传闻,也没有买门槛子之事。

31、相传元朝时,中原广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欲联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因而一举推翻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因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特别在北方地区,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

32、但这个传说似乎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当时此饼并不叫月饼。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仍不叫月饼的。有的学者称“月饼”一词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中,我查了一下,并无此词。

33、“北国鞑子”在基层村,实行连坐制,十家为一保,一人犯法,十家连坐。每个村子派一个蒙古家庭管理整个村子的汉人。汉人姑娘要结婚,这位姑娘的初夜也是属于蒙古人的;汉族老人到了60岁,必须送到野地的一个墓穴里等死,这个墓穴也就是老人们说的“花墓”。

34、家鞑子比自家的老祖宗还有尊贵,好东西得尽着他吃他用,稍不顺心,不是打就是骂,甚至处死你都无处伸冤。平时三朋四友在一起聚会,或者两个在一处说悄悄话,你要惹着他,他诬赖你想谋反,连命都没有了,所以那时候,天黑就吹灯,谁也不敢胡遛乱逛,免得祸从天降。

35、中秋节很美,中秋节的传说亦美。但最美的还是源自中秋节,四个优美典故的传说,全世界地球人都应该知道的,下面老朽就一一道来。

36、古代中国社会有:“南蛮北鞑”之说。这是中原汉人的俗称。从华夏历史中,北方与南方的少数民族多次入侵中原地区,汉族区域的人对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区域的人通称“鞑子”,最初称呼是专指鞑靼人,这个称呼其实指的也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即满族人)。而汉族区域的人对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区域的人通称“蛮子”,其意大概是说这些区域的人没文化,野蛮不讲理。近代,中华56个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这些诬俗也被淡忘了,汉族也出现新观念,即逐渐认可南方少数民族的始祖蚩尢与黄帝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37、嫦娥身单力薄,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知道自己打不过坏人,便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果断地一口吞下腹中。不料药性发作,嫦娥吞下药后觉得自己身轻如燕,身子一下子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宫中成了仙。

38、到了八月十五那天晚上,听到甩鞭子声音,人们一齐出动,抓住鞑子,当即处死。因此留下了八月十五甩鞭子的习俗,也就留下了“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

39、1909年,孙中山在美演说,听者无不感动,当时有一青年上前叩头说:“我要追随先生!”孙中山说:“革命是要杀头的,你有这个胆量?”青年答曰:“杀头!我不怕!”这个青年就是现代国术家、技击家马湘先生。后来马湘成为孙中山的卫队长,直至孙中山逝世。1914年和1924年,袁世凯及其残余势力暗杀孙中山,都靠马湘率众严加保卫。

40、此故事结合刘伯温《烧饼歌》谶言满清灭亡的传说,以蒙古影射满清,配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汉民族独立运动的宣传,在满据末年至民国的反清排满浪潮中迅速传播,变为家传户诵的中秋民间传说。(“八月十五杀鞑子”传说引自网络)

41、金庸的《倚天屠龙记》第二十五章“举火燎天何煌煌”这样写道:“八月十五晚,明教教主张无忌聚教众于蝴蝶谷,焚火烧香,吃饼议事,共商抗元”。

42、1271年,元朝建立。元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为汉人,第四等是南人。辽州(现左权县)所处的地方属于历史书上的“汉人”,元朝在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的同时,还设立了专门的理财机构,聚敛钱财,盘剥百姓。他们穷兵黩武,劳民伤财,致使民怨沸腾,汉人称其为“北国鞑子”。

43、其实,这个传说并不能作为月饼起源的依据。上古时,中国古人对日、月、星辰等天体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风俗,在拜月时,都会供上一种圆圆的小饼子,这个小饼子才是月饼的雏形。

44、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45、“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奇故事起源于满据时期,故事的本意是:期望中国在遭受满洲鞑子近300年的亡国奴役之后,在整个汉族社会万马齐喑、麻木不仁的境况下唤起汉人的血性和自强意识!

46、甩鞭 左权民间有八月十五甩鞭子的习俗。中秋夜晚,年轻小伙子拿皮鞭到村外宽敞地带甩,由于人多、响声大,加上大山的回音,好似神州大地都在“哇哇作响。传说,古时居住在蒙古的人每7至10户为一族,每族有一鞑子把持。鞑子狂妄歹毒,对人苛刻,除由各家各户养活之外,凡遇谁家新娶媳妇,必须先与鞑子圆房,百姓对其恨之入骨,欲除之。于是在中秋节,人们将除鞑子的信号书于纸条,包在月饼里,以互相告知。中秋节晚上,以甩鞭为号,各族一举除掉了鞑子,百姓获得解救。为防止野鬼干扰,人们仍以中秋节前后甩鞭子驱逐鬼怪的办法祈求平安。同时民间还流传着“八月十五刷刷鞭,大仓坎堆小仓满”之谚语,有祈求五谷丰登之意。20世纪70年代以后,甩鞭的习俗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则是燃放鞭炮,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

47、(西元1644年5月28日,千古罪人、汉奸吴三桂引导清国侵略军攻入山海关!)

48、说了月饼来历的传说,再说月饼这个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如李渊说的“胡饼”,还有“小饼”、“月团”、“宫饼”、“金饼”(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他们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何君诚的心酸快手说说(你是我半截的诗不许别人更改一个字)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