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的精髓的八字(75句文案短句)

2023-04-27 16:50:54

阳明心学的精髓的八字

1、陆九渊说“明心”,要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实现增进道德境界的目的。

2、王阳明说良知如佛说的“本来面目”。它是人生的“根,根,是能生的意思。也就是说它是“元意义”,是人生各种意义的根据、本体。这个本体却是个虚灵,不能着一物,如眼里容不得一粒,不管是沙子还是金子。然而它又是根本慧:做事情,它是成所作智;看人情事变,它是妙观察智;在任何环境中,它是贯通心物、建立意义的平等性智;它是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让人生生不息进取超越的大圆镜智。地,无水是焦土;人,无智是僵尸。良知能给我们的就是这个根本慧,让我们随我的“分”去建立意义通道。致良知即明心见性,性即是见,见即是性。不可以智更断智,智智相害,即智亦不可得。

3、有情绪都是正常的,不要过分和执着就行了,处理情绪的时候以致良知与中正平和的心态来处理就是是比较好的。(阳明心学的精髓的八字)。

4、那么,阳明先生实际上是认可朱子的观点的。那么差异处在哪呢?

5、王阳明把他的“致良知”学说概括为“四句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第256页)指出了“致良知”的真谛。

6、――――――――――――――――――――――――――

7、已经有200多年的时间,我们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没有如此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你还等待什么?

8、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9、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至善。”

10、其次,把握这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局。我们如此的幸运,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是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第二大经济体,拥有第三大国土面积,在今天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当中,有4家来自于中国。已经有200多年的时间,我们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没有如此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你还等待什么?上午东华老师讲过,不要等到“大势已成”。最近这一两年,我们从经济的高速发展,降到中高速发展,但我们仍然有六点多的GDP增长速度。中国经济的体量大、韧性足、回旋余地大。这就是大局。

11、――――――――――――――――――――――――――

12、在王阳明看来,人人都是圣人,人人都有良知。关键是很多人的良知被遮蔽了。有个典故,王阳明抓住一个小偷,他不是简单粗暴地打屁股教育,而是想以德服人,于是大吼一声:把你的良知交出来!

13、我们知道,隋唐之后,被佛道占据优势和上风的局面终于被打破。这个“打破”就是从北宋周敦颐开始的,其中在雩都巡视之后创作的《爱莲说》就是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

14、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尚未到来,活在当下,专注眼前,才是最好的选择。

15、但在王阳明的概念里,不是这样。知行合一的意思,是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两个字说的是一件事,不存在脱离知的行,当然也就不存在脱离行的知。

16、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本次论坛有600余位企业家共襄盛举,100余位志愿者无私奉献,10余位知名企业家深度分享致良知心得。精彩不容错过!

17、所以,致良知的目的,我们用一句话去概括它,目的是什么?首先致良知是为了提升我们的境界。你今天住在2楼,当你站在3楼、9楼的时候,一眼望去,一望无际,一览无余,这是致良知可以让我们拥有的一份境界。可是,境界有时候大家觉得不解渴,那今天我们换一个词,致良知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你和你团队的能量。

18、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19、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20、先生曰:“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个像恭色庄、不坚不介的,纵然没一个人说他,他的恶慝终须一日发露。所以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在外的,安能避得?只要自修何如尔。”

21、我再讲两点:“致良知+领导力”,上午康恩贝胡总分享了领导力,就是“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致良知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致良知是真理的力量融入到人格的力量,使之合二为一。因而,真正的领导力不是能力,也不是力量,真正的领导力是能量。作为企业家,如何提升和培养你以及你团队的能量?

22、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臆。夫逆诈,即诈也。臆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

23、后面4个字叫:行而易偏。阳明心学确实很简单,一听就明白,但是一走就偏。因为阳明心学是关于“心”的学问,大家都知道我们最大的奥秘就在我们心中。因而,所有有关“心”的学问都是最深的学问。所以,我们学习阳明心学,最忌讳的是浅尝辄止:一听就明白,明白之后就开始践行,这是好的;能够听到致良知,对此有共鸣、呼应,开始去践行,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表明你已经明白善恶,你愿意“为善去恶”。如此,你已经走在朝向圣贤的路上。

24、王阳明是典型的儒家学者,是深受孟子思想影响的思想家,孟子坚持认为,人的本性善,人人心中有善端,因此人皆可以为尧舜。而王阳明的致良知,其实也是孟子思想的升级版。王阳明认为,人人心里都有“良知”,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质。不过,世间大多数人的“良知”被自己的偏见妄见所遮蔽,自己并不知道而已。所以说,王阳明的致良知的学说,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认识你自己!相信你自己!

25、我们将这本书分为了三个部分来解读,前面为大家分享了:

26、王阳明提出的良知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

27、先生听后,对他说:“我何尝教你放弃文件案件而悬空去讲学?你既然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习,如此才是真正的格物。例如,当你判案时,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不能因为别人的诋毁和陷害而随别人的意愿去处理。这里所讲的一切情况都是私,唯你个人清楚。你必须仔细省察克治,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枉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处理文件与诉讼,全是切实的学问。如果抛开事物去学,反而会不着边际。”

28、(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29、仕途的不顺并没有对王阳明产生太大的影响,反而让王阳明磨炼了心智,他曾对学生们说:

30、(解读)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知是行的开端,行则为知的完成,二者互为始末。一件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后,才能体悟其中顺、逆的切实情境。

31、这种念头的流动,王阳明用明镜照物进行了比喻:“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32、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禅宗的经典嘴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PK“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王阳明的心学也一直被质疑外儒内禅,这里暂且不讨论。

33、王阳明认为,平时对善恶的判断往往出于对利益、毁誉、得失的考虑,这不是真良知。若真从良知出发判断,答案也许完全不同。只从利益考虑,而不从是非出发,不是从良知出发,就容易残害自己的良知。所以,他强调:学者的真切功夫还应当用在“致良知”这个根本上,也就是“能实致其良知”。

34、格物致知的修养论。格物致知,从而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35、第一点,你要有信仰,而且是铁一般的信仰。相信天理良知,相信正义必胜,相信真理必胜,相信人民必胜,这就叫信仰。所谓信仰,是可以用生命去捍卫的东西,当你还没有确立这样的信仰的时候,你是漂浮不定的,你的力量、你的能量是没有根的。

36、先生说:“我在南京以前,尚有一些言行不符的表现。如今,我确信良知的真是真非,随手拈来,再也不用隐藏着。现在我终于有了一个‘狂者’的胸襟。即便全天下人都讲我言行不符也毫无关系。”

37、再说第二方面,王阳明有什么理论创新呢?就是说,他的哲学有什么特别的“好”呢?

38、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我们的“小我”,也即心理学家们所说的“自我”。通常,当你说“我如何如何”时,你其实说的都是这个“小我”。我们很容易执著于“小我”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

39、注意,这个真实的世界是相对于你自己,能够逻辑通恰或者理性通恰的世界。至于你未能或者无法感知到的世界,它在你的感知之外,这就是“心外无物”的意思。

4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41、王阳明如此大胆地告诉你:你所有的知识、道理,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鸟语花香,不过是你感知到的世界,这个被你感知到的世界才是真实世界。

42、关联阅读:稻盛和夫:我今生所有的经验,总结起来,不过这36条!讲透了企业管理和经营的本质,更是管理哲学...

43、第三点,要有铁一样的纪律,没有规矩不足以成方圆。互联网时代,个体确实开始崛起,但也伴随着沉沦。所以,如果没有规矩、没有纪律,何以打造成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所以,致良知一定不是小善,致良知一定不是小爱,致良知要致出自己的能量以及团队的能量。

44、所以,如果只是从物体的有无来理解这句话,就找错路了。从物的角度,人是人、花是花,王阳明不可能连这道理都不懂。

45、在北京有一个公园叫东风公园,在里面有一个四合院,叫致良知四合院。四合院很小,大体只能容纳50人左右在那里学习。这是我们第一次走出四合院,把我们学习致良知的感受跟各位报告。

46、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47、――――――――――――――――――――――――――

48、每个人的“小我”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追求快乐,将快乐视为最重要的事情;有人经常沉溺在痛苦中,视痛苦为必然;有人视助人为绝对原则,有人则将索取视为理所应当……总之,我们都在“小我”之墙所围成的院落内,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

49、这时,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被我们的心念加工过的,被我们的成见扭曲过的,而偏离了真实。我们的行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滑向深渊。

50、“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51、这就像是一个笑话一样,我们大部分人都是骑驴找驴,而不知道驴就在自己的身下。我们的心中有良知这个宝藏,却不知道,到处去找,而良知却就在自己的心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像是拥有无限宝藏的乞丐!

52、所以,阳明心学是有关“心”的学问,是很深的路径,需要我们一生去践行。既然“简而易行,行而易偏”,我们如何既能践行在致良知的路上,又不至于走偏?我大体上做一个总结,也是两点。

53、第相信你自己的力量。在台上分享的企业家能做到的事情,你也可以做到,你要做的是超越自己。你怎么知道自己在超越自己?如何验证自己在超越自己?下面分给大家分享几个观点,你可以以此作为试金石,看看你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超越自己。

54、作为企业,我要向最优秀的企业看齐,同时,我们要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协调、融合起来。这个世界看起来纷繁复杂,可是,当你回到那个本质的时候,它又如此清晰而简洁。日月星辰、车水马龙,从运动的角度讲,叫“世间万象”;假如你回到牛顿的那个时代,当你跟牛顿坐在一条板凳的时候,当你们一起去展示牛顿三大定律的时候,从牛顿三大定律来看,这个世界森罗万象,却是如此秩序井然。所以,不管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企业的发展,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座的各位都读过许多的书,关于战略的书,我们再超越一下自己:今天你检视一下你自己企业的发展战略,在这五个方面,你分别可以给自己打多少分,1分到10分:

55、先生又说:“这个念头不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头也不能有一点。例如,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就不能睁开。”

56、第三点,绿色。白象方便面是农业企业,它会大量的种植农作物,也会养殖一些牛羊。在座各位的企业家,都每天和大自然打交道,你是否秉持着对自然的那一份敬畏,在多大程度上你和大自然和谐共生,协同发展?

57、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58、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我们的“小我”,也即心理学家们所说的“自我”。通常,当你说“我如何如何”时,你其实说的都是这个“小我”。我们很容易执著于“小我”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

59、这样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观点,毕竟王阳明这样的思想家是在保证有物质基础,有政治基础上才产生自己思想的。

60、那人问:“承蒙先生开导,奈何我资质愚钝,实在难以免除牵累。听说穷困与通达都由命运决定,天资卓著的人恐怕对科举的事业不屑一顾;而资质驽钝的人则会为声名利禄所牵绊,心甘情愿为科举而读书,却又为此痛苦。如果想要放弃科举,又迫于父母的压力,无法舍弃,这该如何是好?”

61、王阳明的心学,不仅仅指的是人类的伦理学,还指向了世界的终极。他的心即理的理,其实指的是人类的终极追求或者是终极规律。王阳明在中秋的时候,想到月圆月缺,乃无法改变的自然的规律,但是有一点可以改变的是,人的心。只要你的心光明了,世界就会一片大光明。所以王阳明在临终前说,此心光明,夫复何求!这首诗是他的心即理的学说的通俗阐发。

62、在“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理念指引下,王阳明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他一生打仗无数,未尝败绩。他去世前一年,两广再次叛乱,其他人无法平叛,朝廷不得已再请王阳明出山。孰料,叛匪一听说鼎鼎大名的王阳明要来,立即就投降了。

63、先生说:“思虑念头,怎么能打消它?只能让它归于正统。”

64、当焦点集中在别人身上,结果就只能是不断地猜测和焦虑。男人会说,他的成就感来自于能否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女人会说,她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妈妈会说,孩子好好学习,她就快乐;孩子会说,如果父母给他包容与认可,他才能轻松……这些想法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含义:我的人生不是我负责,而是另外的人负责的。

65、所以将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监视自己,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对一个人帮助最大的从来不是他所受的教育,哪个大师或哪本书,而是对自己的反省和认识。并且,当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时,就会感觉双脚踏实地踩在大地上,心里会安宁很多。

66、《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阳明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它是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67、乍一听还是有点懵逼。你一看花花草草,花的颜色就明亮起来,你问过花的感受吗?这好像还是有点狡辩。野花也是有尊严的,就算它是寂寞开无主,也不能否认人家的存在吧?

68、返身自省,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如果只是去指责别人,只会看到别人的不是。每天当你要指责别人的时候,就当做一大私欲予以克治。如果实在无法沟通相处,远离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69、正是因为这种心境,王明阳出世入世都是坦然的,他只遵从于自己的内心,受自己良知的指引去行动,不疑虑不后悔。恰恰也正是因为拥有这坦坦荡荡的心,王阳明能够在外物上战无不胜,能够得到不同阶级不同年龄的信众的拥戴,能够将阳明心学发展壮大,成为一代圣贤。

70、恭侃站出来说:“有这份自信心,才是圣人的真血脉啊!”

71、――――――――――――――――――――――――――

72、阳明心学合内外、一知行,形而上、形而下一以贯之,顾东桥昧于此,故而难明。而且,阳明心学的格物致知,是通过诚意而正心,意诚、心正、知致,知既致即是真知,真知即行,从而知行合与佛家的功夫也不同。

73、 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那么多烦恼,你觉得现在烦恼多,其实是把未来的事情挪到当下了。

74、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王阳明南下广西的路上,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接待。在江西广信,他的弟子蜂拥而至,就连远在贵州的信仰者都跑来向他求教心学大义,由于弟子太多,有些人还见不上王阳明的面;到了当年平定宁王的南浦,曾受他恩惠被解救出水火的老百姓也都簇拥着他,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只因百姓们想看一眼他们的人生导师;到了南昌城,前来的百姓近乎疯狂,未经当地政府同意,就自发地带着水果和刚出炉的主食,出城列队迎接王阳明。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钟毅的心寒qq说说(因为过得太规规矩矩,才会在四下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