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对中国的评价(23句文案短句)
伏尔泰对中国的评价
1、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叙述道,他在孔夫子石像下写下了如下的几行字,以表达他对这位圣贤的尊敬心情。“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伏尔泰对中国的评价)。
2、对中国哲学典籍译介出版历史进行梳理,我们更加清晰认识到中国哲学不能跟着西方走,不能套用西方哲学框架。哲学译介传播必须根植于中国,考虑到中国哲学的民族性,还原中国哲学自身的原貌与特点。所以,中国哲学走出去要基于中华文化,做到文化自信与主体自信相结合。
3、 ────〖李约瑟〗英国现代著名科技史家
4、(来源:《未来属于中国:汤因比的中国观》)
5、 如果说北京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进步是一种迹象的话,那么,中国到21世纪定会作为一个世界极技术大国之一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可能会使中国在亚洲的竞争者,甚至使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公司产生一阵前所未有的头痛。
6、 如果中国经济大统大陆、港澳、台湾三方经济合流,中国经济立时就会震撼全球,西太平洋中国海岸就会形成大中国经济场,出现世界工厂、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大中国将在规模上赶超欧洲,实力上赶超美国,质量上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机,成为环球贸易的中心。
7、(13) 许明龙主编:《中西文化交流先驱——从利玛窦到郎世宁》,313页。
8、在另外一封书简中,伏尔泰写到:“这位孔夫子事实上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他是理性之友,狂热之敌,他仁慈且安详,一点都不将真理与谎言相混。”
9、孔子一个人由于在神明的问题上,提出了人类理性所能形成的最圣洁的看法而受之无愧的荣誉。(注:伏尔泰:《风俗论》上册,第219页)(伏尔泰对中国的评价)。
10、 也许全人类将来真会创造出一种融合各种文化而成的共同价值系统。中国的“大同”梦想未必永远没有实现的一天。但是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中国人还必须发掘自己已有的精神资源,更新自己既成的价值系统。我们毫不讳言在某些方面中国必须“西化”。但是从整体地看,中国文化是经得起现代化以至后现代化的挑战而不致失去它的存在根据的。
11、杜博斯也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批评家,其《诗画杂感》认为艺术的裁判人是广大民众,而非专业的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
12、 亚洲最大经济体、世界最大市尝最大的工厂、国际策略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任何人都可以用最高级的形容词来描述中国。
13、西方艺术批评的兴盛要从文艺复兴时期算起,或者说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艺术批评的“自觉时代”。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高度的批评意识的批评家如但丁、卡斯特尔维多、钦提奥、斯卡利格、维达、塔棱、瓜里尼、丹尼厄罗等。最负盛名的批评家是明屠尔诺。这是一个保守思想的批评家,他在《论诗人》和《诗的艺术》等著作中要求诗歌等各门艺术都应该遵循古典规范,尤其是亚理士多德和贺拉斯。他认为诗人阿里斯托奥的传奇体叙事诗《罗兰的疯狂》不符合古典法度,所以予以猛烈批判。瓜里尼也是一位诗人,他写的悲喜混杂剧《牧羊人斐多》受到保守派批评家激烈抨击,于是他写《论悲喜剧混杂剧作诗的纲领》进行辩护和反驳。
14、 伏尔泰甚至从传教士的记载中发现康熙皇帝还能写诗,一个管理如此大帝国的人怎么能有时间作诗呢?原来皇帝自己就是个文人。伏尔泰在他的《巴比伦公主》第12章中有对古代中国首都的描述,它宏大壮观,具有与巴比伦完全不同的风俗。异国风情让巴比伦公主倾倒。她佩服中国皇帝公正,智慧、彬彬有礼。中国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以至于伏尔泰动情地说,如果他有机会去周游世界,他将像耶稣会士那样去中国做官。这真是老伏尔泰的终身遗憾,他没能亲自去中国。按照他的感情,那里是一个幸福的王国。
15、伏尔泰所处的时代是经过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科学和思想在欧洲都取得重大进步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的一切,重新确定新的价值标准,他们著书立说,直接向旧有的宗教势力宣战。
16、中国哲学典籍译介经历数百年,然而其译介历史研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海外尚未出现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典籍译介史的著作,相关的研究零星出现于中西文化交流或者海外汉学历史研究中。西方汉学家如安田朴、毕诺、孟德卫、韦利、陈荣捷、葛瑞汉、万白安等介绍了中国哲学在西方的译介传播以及中西文化的接触与相互碰撞,但是把哲学典籍译介史作为主题史进行专门研究尚未引起西方学界的兴趣。无论是早期的《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还是20世纪末《中国哲学经典读本》都倾向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本体研究,未能对中国哲学典籍译介传播进行历时的整体性梳理。
17、 中国是世界历史的开始,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最古老、最持久的国家。
18、 在伏尔泰那里,摆着一个中国古代文化的样品,启蒙与这个样品不谋而合。准确地说,伏尔泰的《论风俗》从中国文明中得到启示。启示之一与天赋人权或人的自然权利有关,我们且不谈它的内容,只看它象征的意义,它预先设定了一个公理,它像康德的道德律一样是不可争论的,因为它也是一个“绝对命令”。在谈到古代东方民族特别是中国时,伏尔泰说:他们曾在所有方面是我们的先生。伏尔泰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自然法的推崇:虽然中国古代没有“人权”一词,但有与它相近的“仁”。孔子的《论语》有几十处谈到仁,尔后孟子提出人性善,它们都有近似的含义,属于自然的道德,也就是伏尔泰所说的自然法。读者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它与启蒙的关系(法国当代《欧洲启蒙世纪辞典》中启蒙词条认为,在启蒙时代道德成为第一哲学)。伏尔泰的中国印象与启蒙思想在“道德”中汇合,而这样的道德,与乌托邦一词的含义不无关系。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
20、主体,哲学上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是与客体相对应的存在,是客体存在意义的决定者。主体自信归根结底就是人的自信。“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习近平同志的这一重要论断不仅为我国哲学社科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哲学典籍译介出版指明了方向。当代哲学典籍译介存在两大问题:一为译介版本纷杂,译文质量参差;二是海外受众有限,传播影响力不足。纵观世界各国文化典籍的出版市场占有率,中国的典籍译著比例只占百分之四中国哲学走出去需要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逐步建立哲学译介出版的主体自信,并努力探索符合中华哲学特点的主体自信实现路径。
21、 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的独创性本身表现在航海方面正如在其他方面一样。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发现的中国内河船只的数目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中国的海军在公元1100年至1450年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22、在《巴比伦公主》中,伏尔泰让公主来到中国的首都。“这是一个比巴比伦还大的城市,辉煌无比!”,惹起公主惊异的其实是:实在太不一样了,完全是一个异域。她几乎一踏上中国土地就切实感到了新的风俗:中国皇帝听巴比伦公主远道而来,赶紧派四千名官员,身穿礼服出城门迎接,他们匍匐在公主面前,每人还送她一句赞美的话,用金字写在一块红丝绸上。多么热情真挚感人的风俗!上至皇帝、官员,下到百姓,儒家的风度,同时属于中国和他的皇帝。皇帝以身作则,和他的子民一样,耕作一块土地。他诏令天下,表彰美德,法律甚至不耻于惩罚。这是一块净土,所以皇帝驱逐西方和尚,因为后者试图迫使中国人象他们一样相信耶稣。皇帝对他们说,你们到这里来和在其他地方一样作恶,你们是在世界上最宽容的国家宣传你们的偏执教条,我并不严惩你们,只是把你们体面地送回国。公主听后很高兴,因为她自己就主张宽容,皇帝请她共进晚餐,并对她的请求一一允诺……她在中国度过了旅途中最愉快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