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简介(41句文案短句)

2023-04-27 17:28:30

孟浩然简介

1、唐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

2、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开门见山,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3、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4、    中二班的小朋友对古诗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孩子把对古诗的理解与生活常识结合起来。例如学习《春晓》,可以启发他们联想春天雨夜的声音是怎样的,诗人起床后的心情是怎样的,诗人居住的环境如何,他回想起昨夜的雨声有怎样的感想等等。孩子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头脑中自然产生了一幅山水画。此外,诗歌的学习可以与吟唱相结合,孩子们喜欢通过朗朗上口的歌谣学习诗歌,也许此时此刻他(她)们并不能完全理解诗歌的意思,但是潜移默化中他们对诗歌、韵律和情感的联系产生了自己的认知。中二班的小朋友们,我们继续一起加油诵读传统文化的经典哟:)

5、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6、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7、李白和孟浩然相识相交后,对这位诗坛前辈非常尊敬,并对他的为人给予高度评价(见《赠孟浩然》);他们还曾一起结伴游历,在开元二十年(732年)的阳春三月,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非常不舍,当即赋《送孟浩然之广陵》相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对浩然强烈的依依惜别之情;送走诗友后,李白久久不愿离去,留给世人的是一个无比孤独的身影!此诗写得飘逸而灵动、意永而不悲,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图,成为送别诗中有口皆碑的名篇!

8、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9、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孟浩然集》有诗267首,其中五言古诗63首,七言古诗6首,五言律诗130首,七言律诗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绝句19首,七言绝句8首。从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风外,全是近体诗,而五言律诗又最多。可以说他是盛唐诗人大量写作近体诗的第一人。但这些诗大都不能算是严格合律的近体诗。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还扬州》《洞庭湖寄阎九》《都下送辛大之鄂》《与诸子登岘山》等诗,皆与五言律诗的对偶不合。但诗品家对它们的评价却相当高。严羽《沧浪诗话》就说:“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孟浩然简介)。

10、房日晰先生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

11、为缅怀孟浩然这位执着文士,我心中渐渐泛起下面四句诗:

12、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

13、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长安求仕,不仕,当年孟浩然回襄阳。

14、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15、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16、他之前或之后的田园诗人,有他的才情,却没有他的天然。所以孟浩然的诗歌水平在大唐飞歌的年代里虽不能和李杜比肩,但是在李杜之后的第二梯队里是必然有一个位置的,还大大靠前。

17、唐开元十四年(726年),三月,浩然游扬州,途经武昌,遇李白。李白于黄鹤楼作诗送行。

18、   《春晓》是一首惜春诗,是诗人隐居在鹿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悠远深沉,韵味无穷。可以说是五言绝句中的一粒蓝宝石,脍炙人口,传之千古。  

19、诗魔-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0、“移舟泊烟渚”诗的首句,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这里的“泊”字,有着停船宿夜的含意,所以这句诗既点了题,也为下文开始写景和抒情作了铺垫。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说明在孟浩然舟泊暮宿的时候,产生了“愁”的思绪。

21、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赶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

22、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23、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园田居》)。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几分皈依了。

24、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25、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26、“处处闻啼鸟”就是天刚亮,到处都是鸟儿清脆的叫声啦!

27、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孟诗说:“语淡而味终不薄”。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赞誉孟诗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又说:“得到了‘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诗’了”。《诗选》(台湾戴君仁编)中说:“孟浩然的诗已经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了时人的倾慕”;又说:“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人,是王维的先行者”。

28、唐开元五年(717年),游洞庭湖。干谒张说。登岳阳楼,作《岳阳楼》诗以献。

29、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30、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本阇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31、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诗家天子王昌龄游襄阳,专访老友孟浩然,二人相见甚欢,饮酒赋诗作乐,结果,孟浩然背上即将痊愈的毒疮重新发作,不治身亡,终年五十一岁,一代诗坛巨星黯然陨落。

32、在开元二十八年秋冬之际,王维因公赴岭南,途径襄阳,此时孟浩然辞世不久,王维闻之后当即赋《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一诗,为浩然的悲情人生痛快一哭。此后,王维为纪念他,曾把孟浩然的像绘制在郢州刺史亭内,此厅被时人称之为“浩然”亭;唐僖宗年间,刺史郑諴认为贤人的名字不能冒犯,遂改名为“孟亭”。

33、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岁,韩思复任襄州刺史。卢馔为襄阳令,浩然与之为忘形之交。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

34、诗鬼-李贺,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

35、网课一个月,视力0降到0.1!看新华社(花漾PAD)怎样实力“宠眼”

36、贤相张九龄被排挤到荆州任职后,孟浩然有《陪张丞相登荆州城楼》、《和张相春朝对雪》等多首诗歌,叙写他们在一起的忘形之交;先后与他结为忘形之交的地方大员还有张说、韩朝宗、卢饌。贺知章是朝廷重臣,与陈子昂、宋之问、王适、李白、孟浩然、王维、卢藏用、毕构、司马承祯为“仙宗十友”,他曾向朝廷举荐孟浩然(但不知何因,孟始终未能与朝廷结缘,因诗句“不才明主弃”激怒唐玄宗之说显然不足信),孟浩然有《秦中苦雨归赠袁左丞贺侍郎》、《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诗作,记下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37、  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杜甫:清诗句句尽堪传。  苏轼:子瞻谓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闻一多: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38、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39、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这通过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这三首诗都写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异。第一首作于孟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第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荡之景写自己悲凉的内心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子情怀,它们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40、他也并非要当什么田园诗人的代表,这就是他的生活,他写诗不写田园生活就没得写。碰巧热爱自己这份生活,又喜欢写诗,便成就他单纯而率真清新的诗风。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2023柏研安的难过空间说说(你来时冬至但眉上风止)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