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文案100句】
一、老子道德经
1、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老子
4、老子提醒我们,处虚空,懂知止。虚才能看清放下外物,不把持,不占有。《论语》记载,曾参称赞颜回:“有若无,实若虚。”有好像没有,实的好像空虚,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5、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惟不厭,是以不厭。
6、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
7、《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8、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10、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1、(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12、善行无辙(zhé)迹;
13、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14、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5、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6、如果细心观察,在社会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当前某些叱咤风云的商界大佬,非常成功各种荣耀和光环,可谓呼风唤雨,风光无限。
17、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18、叫《老子》是从作者角度,用主要撰著人的姓氏加“子”字来命名该书,就像墨子的书叫《墨子》、庄子的书叫《庄子》、孟子的书叫《孟子》,这是一种中国先秦古籍普遍使用的命名方式。
19、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20、关于老子的故里,历来有一些争论:
二、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1、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mǔ)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
2、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3、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
4、(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5、——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6、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yāng),是谓袭常。
8、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9、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10、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彊。
11、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12、所以,中国的古圣先贤,不怎么谈利,而是喜欢谈吉凶,谈祸福。吉和福看重长期累积的效果,而不注重当下一城一地利益的得失。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14、致虚极,守静笃(dǔ)。
15、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16、搞不懂,也不知所云。老子PK道德经那不就是自己PK自己吗!如果李耳老兄想PK阴阳五行学说,相信他还没有那个本事。如果让他自己去PK自己,那么理由又是什么了?难道是越活越湖涂了吗!
17、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18、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19、上天要毁灭你之前,必会先把金钱、名利、鲜花、掌声统统送到你的面前,来考验你的德行,如果你心生傲慢,轻狂自大,不能厚德载物!
20、——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三、老子道德经十句名言
1、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2、(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4、善閉,無關犍而不可開。
5、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6、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7、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
8、《史记》记载“结草为楼,夜观天象。”,“子将隐居,强为我著书。”
9、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0、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11、一个懂得道的人做事方正而不会莽撞,有棱角讲原则也不会去伤害别人,为人正直而不会放纵自己,有了成就也不会因此而炫耀。
1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13、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老子
1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15、真实的话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话不见得真实。行为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者不是善良的人。有专门知识的人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懂的人不会有真正的专门知识。圣人没有积蓄,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力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道有利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道即使做点什么,也不跟人家争夺。
16、或似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17、(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18、——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19、(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20、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四、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聖人之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
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4、求学问天天增加,求道天天减少,减少再减少,以至于达到无为的境地,虽然无为而没有不是他所为的。治理天下不要经常进行干扰。如果经常干扰,就不可能治理好天下。
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6、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7、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9、道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动向他归化。归化后如果有欲望发作,我就用“无名之扑”来镇服他。无名之扑也就是根绝欲望。根绝欲望可以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
10、天下事物都有个开头儿,要把这个开头儿当作天下事物的根本。已经得知了万物的根本,就能认识万物。既然认识了万物,还必须坚守着万物的根本,就一辈子没危险。塞着窟窿,关闭门户,终身不生疾病,敞开窟窿,济了他们的事,终身不可救治。观察细微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强。用它的光亮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身带来灾殃,这就是熟习常道。
11、——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12、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13、与人相交,不要太过以自我为中心、太过强势,要圆融处事,随和待人。我们常说:本事越小的人脾气越大,本事越大的人越没脾气,层次越低的人越强势,境界越高的人越随和。
14、"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老子《道德经》"
15、(感悟)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16、——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17、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8、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19、(译文)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20、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五、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1、信不足,有不信。猶兮其貴言。
2、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
3、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
4、用正大光明的方法治国,用奇谲诡异的方法用兵,以不扰民来掌握天下。我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困;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们的技术越巧,奇怪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盗贼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所作为人民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扰,人民自然富裕,我没有贪欲,人民自然淳朴。
5、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这是天下百川所归附的地方,自居于雌性地位。雌性经常以安静战胜雄性,就在于她安静而居下。所以,大国对于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谦下可以信任人,谦下可以被人信任。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小国,小国不过分要求事奉大国,大国小国都适当的满足自的要求,大国应特别注意谦下。
6、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7、这段话的意思是,手握容器不停地往里面注入,累积到了满盈,不如及时停止;刀磨的太锐利,不能长久保持;家里金山银山,没人能守得住;
8、打算治理天下用妄为的办法,我看他是得不到什么的。天下诗歌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妄为的。妄为的人要失败,想据为己有的要丢失。所以一切事物有前行的有后随的,有轻嘘的有急吹的,有强壮的有瘦弱的,有小挫的有全毁的。所以圣人要去掉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措施。
9、(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10、◎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11、政治宽松,人民就淳朴。政治苛刻,人民就狡诈。灾害啊,幸福就在它身边,幸福啊,灾害就藏在里边。谁知它最后会怎么样?它没有定论。正常的可能变为反常,善良可能变为妖孽。人们的迷惑,由来已经很久了!因此圣人虽是方正的但不是切割的,虽是锋利的,但不伤人,虽是坦直的,但不放肆,虽是光亮的到不刺眼。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13、假如我有点知识,我就在大道上行走,怕的是走邪路。大路很平坦,而人却喜欢走捷径。朝政很腐败,农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而穿着锦绣衣服,带着锋利宝剑,吃厌了精美饮食,占有过多的财富,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多么不和乎道呀!
14、精神与形体合能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顺,能象婴儿吗?洗清杂念,深入内省,能没有缺点吗?爱民治国,能不耍小聪明吗?五官与外界接触,能甘于示弱吗?什么都明白,能不妄为吗?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自己无所仗恃,统领万物而不自居为,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1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老子《道德经》
17、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示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生于看不见的“无”。
1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9、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20、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