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48句文案短句)

2023-05-04 10:33:30

卡夫卡

1、为了安慰小女孩,卡夫卡说布娃娃动身去旅行了,并写了信给女孩。

2、有一天,黄昏时分——是第一个还是第一千个黄昏,我不知道——我的思绪总是乱糟糟的,总是在打转。夏日的黄昏时分,溪水的哗哗声越来越闷,这时我听到一个男人的脚步声!向我走来,越来越近——桥啊,伸直你的身躯吧,你这无栏之桥啊,站好,准备扶住这个托付给你的人吧!悄悄地把他不稳的步伐弄平衡吧!但假如他左右摇摆,那就露一露你的本色,像山神那样把他抛到岸上去。(卡夫卡)。

3、他用上牙紧紧地咬住下唇,目注前方,一动不动。“你这样是毫无意义的。到底出了什么事?你的生意不算太好,可也并不糟糕。再说,即使破了产——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你也很容易找到新的出路,你又年轻又健康,学过经济学,人很能干,需要你操心的只有你自己和你的母亲,所以我要求你振作起来,告诉我,你为什么大白天把我叫来,又为什么这个样子坐着?”接着出现了小小的间歇,这时我坐在窗台上,他坐在屋子中央一把椅子上。他终于开口了,说道:“好吧,我这就都告诉你。你所说的全都没错,可是你想想,从昨天开始雨一直下个不停,大概是从下午五点开始的吧。”他看了看表,“昨天开始下雨,而今天都四点了,还一直在下。这本来不是什么值得深思的事。但是平时街上下雨,屋子里不下,这回好像全颠倒了。你看看窗外,看看,下面是干的,对不对?好吧。可这里的水位不断地上涨着。它爱涨就涨吧。这很糟糕,但我能够忍受。只要想开一点,这事还是可以忍受的,我只不过连同我的椅子漂得高一点,整个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变,所有东西都在漂,只不过我漂得更高一点。可是雨点在我头上的敲打使我无法忍受。这看上去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偏偏这件小事是我无法忍受的,或者不如说,这我也许甚至也能够忍受,我所不能忍受的仅仅是我的束手无策。我实在是无计可施了,我戴上一顶帽子,我撑开一把雨伞,我把一块木板顶在头上,全都是白费力气,不是这场雨穿透一切,就是在帽子下,雨伞下,木板下又下起了一场新的雨,雨点的敲击力丝毫不减。”

4、“博士先生,那您怎么看待那些新的文学呢,您不觉得它们很有趣么?它们难道不是已经在开始一个新的时代么?”

5、《城堡》是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作品讲述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

6、人们是永远不可能坦白一切的。甚至往昔那些看上去似乎彻底坦白出来的事情,后来也显示出还有根子留在内心深处。

7、“亲爱的雅诺施,如果说有什么新的事情会发生,那一定不会发生在文学上,您应该再读一读歌德,伟大的歌德,我们只不过在以某种方式重复他而已,而您要知道,在文学里,形式永远都不重要。”

8、两个时钟走得不一致。内心的那个时钟发疯似的,或者说是着魔似的或者说无论如何以一种非人的方式猛跑着,外部的那个则慢吞吞地以平常的速度走着。除了两个不同世界的互相分裂之外,还能有什幺呢?而这两个世界是以一种可怕的方式分裂着,或者至少在互相撕裂着。

9、卡夫卡看出了雅诺施善意的犹豫,用手拢住两声咳嗽,等它们过去,尽量挺直身体,用修长、灵巧得让人羡慕的手势辅助语言,说服雅诺施和他一起吃午饭。“我们还没讨论完诗歌呢,雅诺施,难道您不想听听我的想法么,关于读书这件事情?”像之前每一次一样,雅诺施留下来了。(卡夫卡)。

10、有趣的是,在大学期间,他还被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德国作家汉斯·海尔曼编译了一部《中国的抒情诗选——从公元前十二世纪至今》,其中李白、杜甫、苏东坡、杨万里等人的诗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中国绘画和中国木刻艺术成为他赞叹不已的对象。而《论语》、《中庸》、《道德经》和《南华经》等书籍成为他最钟爱的书。

11、本书是由卡夫卡的忘年交雅诺施记述的卡夫卡谈话录,雅诺施比卡夫卡小二十岁,是其同事的儿子,经常去卡氏就职的布拉格劳工工伤保险公司探访他。本书谈话发生的时间跨度,在1920年3月底雅诺施初次拜访卡夫卡和1922年7月初卡夫卡退休离开保险公司去疗养之间。两年多的时间里,无数次工间休息见缝插针的聚谈,或是漫步在布拉格老城环形道的边走边聊,见证了晚年卡夫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观,从中可以看到这位貌不惊人的“鬼才”的许多真知灼见和思想火花。谈话的即兴式和交流的无拘束,决定了该书“思想罐头”似的什锦面貌和浓缩程度,为卡夫卡的思想风貌和性格特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照和佐证,并成为人们现在引用卡夫卡一些著名观点的重要出处。

12、这无疑给卡夫卡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在尝试失败的失望之余,卡夫卡又寻得了一丝聊以自慰的欣喜。因为他以为,自己与父亲起码是拥有一个「共识」的,那就是他们都视婚姻为「伤风败俗」的事情。

13、在《地洞》中,那只鼹鼠过着不见天日的日子。虽然鼹鼠有坚固的地洞和丰富的储粮,但仍然每日生活在巨大的恐惧当中。它说:「即使从墙上掉下来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 当面对敌人的时候,它会想:「也许他对我的了解和我对他的了解一样少」。这只鼹鼠一生都在矛盾与自我否定中奔波,耗尽生命。

14、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卡夫卡照片中,他常西装革履,衬托着一张严肃拘谨、端正清秀的脸庞,眼神自始至终带着一种望不到尽头的忧郁。

15、《城堡》是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作品讲述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

16、 “我觉得一切书信都毫无价值,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写信意味着在幽灵们面前裸露自己的身体,这正是幽灵们企盼着的。写在信里的吻到达不了它们的目的地,它们在中途就会被幽灵们吮吸干净。”(卡夫卡致密莱娜)

17、在书中,我们能感觉到维持人际关系的不是亲情和爱,而是赤裸裸利益,社会是有人组成的,个人把这种唯利关系反馈给社会,最后社会也会变本加厉的还给个人,格里高尔在接受命运的感受,不正是每个人在面对这个社会时的孤独和无奈。如果唯利主义发展到极端,每个人都难逃格里高尔的厄运。

18、所有看上去不依赖于你的想法从一开始就被你的贬斥压得很沉重;承受这样的评判,以致完整而连贯地阐明我的想法,都几乎是不可能的。”

19、正是凭着这种旅行者的距离感,卡夫卡有机会细细观察布拉格之外的欧洲大都会的生活场景。德国传记作家阿尔特在他的《卡夫卡传》中专门辟出一章来呈现作为“旅行者”的卡夫卡,他写道:

20、但恰恰是这些散发着荒诞、恐惧味道的作品,让人窒息,使人产生一种冲破现实牢笼,达到理想天堂的冲动,一种绝望后的希望!

21、1916年深秋,卡夫卡为了能够专心写作,不受任何干扰,便租了一个“​小街​像童话里一样安静”的公寓,公寓很小,仅有一个房间和一个小厨房。这个位于三楼的住所“冷且有穿堂风”,把他吹得患了肺结核。

22、“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们早已讨论过了,雅诺施,我更想建议您去看更早的经典作品,比如福楼拜,如果您也认同寻找文学上的宁静和坚定是如此重要的话。”

23、卡夫卡沉浸于和自我的交往,像一个严格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观察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对心灵的任何活动都具有无比精细的感受力,把它们一一记录。用日记进行经年累月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表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读者对作家个性的判断。近年来陆续出版了三本卡夫卡不同时期传记的德国作家雷纳·斯塔赫这样分析卡夫卡的自我观察癖:“在卡夫卡那里,自我本身是一个远处的有生命之物,它似乎像哈雷彗星那样正在远远离去。只有通过写作,作家才能将自我置于更易于看到的视野之内,让自我受到观察和审查。”日记和书信像一个望远镜,它逐渐移近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构自我的过程。卡夫卡有意识地在这类写作中创造出一个自我。

24、您何苦读这种昙花一现的东西?大多数现代书籍只不过是对今天的短暂耀眼的反映。这点光芒很快就会熄灭。您应该多读古书、古典文学、歌德。古典的东西把它最内在的价值表露到了外面——持久性。时新的东西是短暂的,今天是美好的,明天就是可笑的。这就是文学的道理。

25、她帮助卡夫卡下定决心扯碎一切羁绊,摆脱了他的家庭,离开了布拉格。

26、卡夫卡父母亲经媒人牵线相亲成功,结婚十个月后,卡夫卡在1883年7月3日出生。

27、从我的存货中,他们也拿了几双好鞋。可是,比起肉铺老板的损失,我就不用抱怨了。他的货一到,就被这些游牧民族一抢而空,吞进了肚子。连他们的马也吃肉。常常可以看到,骑兵躺在他的马旁,人马共吃同一块肉,各吃一头。肉铺老板胆小怕事,不敢停止供肉。我们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于是凑钱帮他。要是这些游牧民族得不到肉,谁知道他们会想出什么招数来。就是他们天天得到肉,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会做出什么事来。前不久,店老板想,他至少可以省点力,不屠宰了,于是一天早上牵来一只活公牛。这种事他不能再做了。那些游牧民族从四面八方向公牛扑过去。用牙齿一口一口咬下热乎乎的肉,疼得公牛发出撕心裂肺的吼叫声。我不忍听牛的惨叫声,躲到鞋铺的后头,蒙上我所有的衣服、被子、垫子,躺在地板上大约一个小时。惨叫声停了很久以后。我才壮起胆子走出店铺。那些人精疲力竭,东倒西歪地躺在公牛残骸四周,就像酒鬼围着酒桶。

28、8月6日,欧洲已经陷入严重危机。卡夫卡在日记中写道:“描绘我的梦幻般的内心活动的意识已经使别的一切东西变得无关紧要,它们以一种可怕的方式失去了活力并正在不住地失去活力。”也许,正是外部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使得这个敏感的犹太人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局外人身份,他决意要把未来的生活全部献给文学创作。在战争爆发后的头几个月里,卡夫卡的写作进入一个井喷期,他感觉“自己又沉浸在写作中了”。长篇小说《诉讼》的大部分,以及中篇小说《在流放地》和《失踪者》就是这段时期的产物。

29、《变形记》在整体上是荒诞的,这个看似荒诞古怪的故事正是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写照。在金钱社会中,竞争异常激烈,生存的压力使许多人精神被扭曲、摧毁。作家阎连科评价这本书,《变形记》是20世纪最为异类的经典作品之给整个世界文学带来的启示和变化,无异于一粒种子和数年后满布各国的一片粮禾,一粒星火与几乎燎原了整个世界的一片红光。

30、卡夫卡也渴望得到象征「至高权威」的父亲的鼓励与肯定,但每每只迎来「一声嘲笑的叹息,一阵摇头,一个敲桌子的动作」,以及一句「这就是你做的?」

31、虽然相比红二技能的晕眩效果,卡夫卡使得敌人进入沉睡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方干员对于目标的输出,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仍旧可能发挥奇效,而且由于进入沉睡状态下的敌人是无敌的,因此如果各位博士要在众多敌人中“筛选”掉部分并不需要立刻进行清理的目标,也可以考虑使用这个技能哦。

32、雅诺施的脑袋伸进来快速巡视一圈,伴随着还未停下的气喘吁吁和泛红泛汗的脸庞,有点断续地问:“博士先生,就您一个人吗?”

33、卡夫卡来到妹妹的农庄,帮助“喂牲口,修篱笆,种菜园子”,离开喧嚣的闹市,他觉得“没有比这更舒适,更自由的乡间生活了”。但是有了自由的时间,他却没有创作灵感了,终日无所事事,除了帮农场干活,就是读书,还有写日记。

34、要么一觉醒来变成了被家人嫌弃的甲虫《变形记》,要么刚起床就被逮捕《审判》,要么莫名其妙成了全村的敌人《城堡》……

35、卡夫卡的《城堡》写得云山雾罩,扑朔迷离,更像是一次离奇的梦游。

36、他喜欢听音乐会看舞剧、逛博物馆和艺术展览。

37、城堡成为一种象征:不同生存处境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比如农民工有没有获得城市户籍的联想?大学毕业生有没有进入公务员圈子的联想?

38、至于说到卡夫卡对待职业的态度,如果不是因健康受损而不得不提前退休,卡夫卡完全称得上一个称职的并“富有才干”(英国学者里奇·罗伯森评价)的保险公司职员。由于专门负责工伤事故防护鉴定,卡夫卡对奥匈帝国波希米亚地区的官僚体系了如指掌,他熟悉办公室文案工作的所有细节,还得经常去各个工厂实地视察。正是这份必须务实严谨的工作给卡夫卡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在职业关系中耗竭身心的小职员形象。

39、我第九个儿子风度翩翩,天生一双对女人甜甜蜜蜜的眼睛有时甚至能把我迷住,虽然我知道,这不凡的风采用一块湿海绵就足可以抹去但这小子的不寻常之处是他压根没有诱惑人的意图一辈子仰卧在沙发上,目光盯着天花板,他会感到心满意足;或者,闭目养神更是美妙每当进入这样的美妙境界时,他便话匣大开,而且,高雅不俗,用词简练,直观明了不过话题仅限于狭小的范围,而他又不可避免地要越出这范围的限制,一旦超越,话语便空洞无味但是,如果人们还有一线希望觉得能被他那睡意浓浓的目光注意到,就会示意他就此打住

40、通信也构成了卡夫卡日常生活的一个重心,他留下了1500封信和12本抄录了自己信件的笔记本。有相当一部分信件是他有意用文学的笔触“加工”过的,卡夫卡的信件比他同时代所有作家的信件都更具文学性。它们非常绵长,即便没有通信对象,也自成一体。在1912年的三个月内,卡夫卡就给当时的女友菲丽丝·鲍尔写了近九十封信。若信件未及时寄到,卡夫卡就会魂不守舍,而信件的丢失简直就是“灾难的顶峰”了,他因此茶饭不思,喋喋抱怨。 “最亲爱的,信丢失了,丢失了,或许我患上被追踪妄想症了。”通信构成了一种卡夫卡生活中特有的现实,那就是生活仿佛是为了这些信件而运转,它们引导了生活的方向,而不是反过来。频繁的文字往来代替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卡夫卡和菲丽丝·鲍尔几次订婚都以失败告终。卡夫卡自己对此有过评论:

41、“但是,您不觉得希望和善良如此虚妄不真么?现实残酷多了,仿佛上帝已经不再照看我们了。”

42、第一部分: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醒来变成了甲壳虫(寓意主人公失去了挣钱的能力),这一变故,给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被父亲赶到了自己的卧室。

43、回到一开始的命题:《卡夫卡:早年》是否回答了“卡夫卡何以成为卡夫卡”?作者施塔赫本身是专业德语文学研究者,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卡夫卡的,他深谙素人卡夫卡与作家卡夫卡,以及卡夫卡的生活与卡夫卡的作品之间缠绕不清的关系。有意思的是,仿佛是为了与卡夫卡本人及其作品风格相匹配,施塔赫创作的三卷本《卡夫卡传》并没有按照传主的生平时间顺序来写,《早年》居然是最后创作出版的一册。其主要原因在于,《早年》所记录的1883年到1910年期间的关于卡夫卡的资料(尤其是文字资料)非常少:不算卡夫卡写给菲莉丝和后来的情人米伦娜的信,已经出版的卡夫卡给朋友们的信有将近500页,1910年之前的只占六分之一。卡夫卡本人的日记更是寥寥无几,因为他从1910年起才开始有规律地写日记,用施塔赫的话说:“实际上卡夫卡更多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利用笔记本记录并塑造他所关注的一切,并带有不同程度的虚构性”。

44、对于健康的人来说,生就是对人必有一死这种意识的无意识的、没有明言的逃遁。疾病总是警告,同时又是较量,因此,疾病、痛苦、病痛也是虔诚的极重要的源泉。

45、卡夫卡的性格也并不孤僻,他朋友不少,而且在朋友面前,他也能谈笑风生,敞开心扉。其中有一位密友是非常特殊的,他不但是卡夫卡从大学就在一起的知心朋友,两人还时常结伴出行,交流文学观点,互相朗读分享自己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违背”了卡夫卡的遗嘱,将卡夫卡希望烧毁的手稿付梓出版,卡夫卡的许多名作都在其中。这位好友便是《卡夫卡传》的作者马克斯·布罗德。如果没有他,读者不会看到这些经典之作,恐怕卡夫卡本人也无法位列文学大师之席。布罗德在1966年出版的作品《布拉格的圈子》中讲到了包括卡夫卡和自己在内的,由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等组成了艺术圈。

46、个人遭遇:时代的不幸本已让人痛苦,而家庭的不幸则使卡夫卡的痛苦雪上加霜。父亲的酗酒及专制暴君的性格使卡夫卡提心吊胆,他只能在父亲给他安排的人生路上跌跌撞撞。作为保险公司的职员,卡夫卡极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身体羸弱,只好长期休假。

47、走过查理大桥时,他的速度会慢一些,虽然以现在的体质,他总会在伏尔塔瓦河薄似轻纱的水雾中咳嗽起来,但缓慢走过查理大桥,已经是他的习惯了。自他对布拉格真正的街道和建筑有印象开始,查理大桥就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他喜欢伏尔塔瓦河的水流穿过脚下的桥孔,恒久地向一个方向运动。怎么会有这么无穷无尽的水,你可以放心它一直流淌而不干涸、而不改变方向呢?它流到哪里去了?仿佛布拉格只是这个运动的大地绳子上的一颗珠子,也是一个笼子,关住一只叫卡夫卡的寒鸦的笼子,当飞出笼子已经没有什么可能的时候,剩下的就只能是仔细观察它那些栅格的纵横交错了。不远处老城区的街道也正是这样旋转着交错着的,也正是这样将布拉格人、波西米亚人或一切外来人悄悄地锁在大地上。所以,有时候也可以说,每天醒来重新记起和认识布拉格,也并非一件坏事,总是有新发现的机会,即便发现过去已经知晓的东西,在每一个发现它似曾相识的时刻,也仍然是新的。自从打梅林地疗养回来,他也在尝试更积极地去观察这座城市。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田七花的忧伤微信说说(我没有你那么洒脱爱或不爱都能随口)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