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代表作(15句文案短句)
茨威格代表作
1、浙江大学教授缪哲评:“删芜枝,取大要;对各时代的标志性形式,及其与当时文化的关系,亦片言指要,殊得其本;欣赏的余墨,也本心而发,不滔滔自运,失其所谓。对陌生于西方艺术,又行将驶入其茫茫之海的读者而言,是可比作一简便的海图的。”(茨威格代表作)。
2、1942年2月22日,在完成了最后一部小说《象棋的故事》后,茨威格与第二任妻子绿蒂在巴西的家中自杀。在绝命书中,他感激巴西给他带来的美好,但最后,自己的力量还是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于是,他决定不失尊严地结束生命。
3、《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
4、茨威格为何选择自杀?这是超脱还是觉悟还是绝望?我想答案就在他生前最后的一部作品里,也是他的自传——《昨日的世界》。他在扉页里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哲学家对自己的要求是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而对文学家来说,只能深入这个时代。昨日的世界,法西斯的世界,是茨威格深陷其中的世界。他努力抗争,而一人之力终究无法逆转所谓的时代潮流,激流勇退后他无力面对家园沦陷的沮丧,只能将自己与沦落的文化分隔开来。
5、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并不是个和平世界,貌似安全的表象下隐藏着动荡不安,战争阴云的笼罩使到处呈现出血腥和混乱。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欧洲人难免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环境变异历带来的负面结果:物质的贫乏、环境的压抑与精神的负担。尽管茨威格小说中的人物在物质生活上属于不愁温饱、生存不受威胁的有产者阶层,然而茨威格知道饱食终日的物质生活安宁并不能逃避精神的困扰,为了体验,茨威格给他的人物设置了种种特殊的环境:陌生女人的“生活天地非常狭小”,“设法向别人诉说心事”,没有人“指点,提醒,毫无阅历”,“失情少女心冷怠沉”;而马来狂人由于挪用医院的公款被逐出鹿特丹,他没有被放到“有人、有俱乐部、有高尔夫球、有书报的城市里去”,而是去了一个离最近的城市还有两天的路程的地方,社交圈子只有几个令人乏味的官员和几个混血儿,其他的就是茫茫无尽的森林、种植园、沼木丛和沼泽地。他们沉溺于自我内心世界的人,是一些被遗弃者,这些人物通常是有些空虚、孤独和自闭的,他们缺乏正常社交的机会,缺乏正常且平庸日子的充实,久而久之、也随之失去了社交的能力和愿望,感情也失去了一个正常的解放管道。但心灵的积累越多,受得压抑就愈大,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契机,它爆发时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6、《机器学习从认知到实践(第2辑)》(套装3册)
7、《地中海史诗三部曲》由英国历史学家罗杰·克劳利创作,包含《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和《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三本书涵盖的时间达四个世纪之久,从1200到1600年,地中海地区的不同文明和互相竞争的各大帝国,为了领土、宗教信仰和贸易控制而激烈地冲突。
8、茨威格保持着富裕市民的生活方式,经常旅行。他1910年踏足印度,两年后踏足美国。
9、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然后整理这篇文章的编辑对这部电影特别想吐槽,内容如下:
10、“他太困了,怎么也睁不开眼睛。这时他觉得有人喘气,用自己的脸柔和地、温暖地、甜蜜地揉擦着他的脸。他知道这是母亲,她现在在吻她,用手抚摸他的头发。他感到了亲吻,他感觉到她的泪水。他温柔地回答了母亲的爱抚,把这当作是和解,当作是对他的沉默的答谢。直到以后,多年以后他才认识到这泪水是一个老之将至的人的誓言。从现在起,她只属于他,属于她的孩子,这意味着她放弃风流生涯,意味着她与自己的欲念诀别。
11、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小编借镇店之宝,向你引荐那些笔底千秋的大师,邀请你读斯蒂芬·茨威格、苏珊·桑塔格、罗杰·克劳利、罗兰·米勒、菲利普·津巴多、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弗朗西斯·福山、斯蒂芬·金……
12、这身体魁梧、肩膀宽阔、一脸灰白胡子的老人后退了一步,侧着头细加端详。“是的,我想没有什么毛病了。”
13、出品: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本唐出版
14、包含《政治秩序的起源》《金与铁》《创造日本》《国家构建》《战争、枪炮与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