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篇盖全唐(21句文案短句)

2023-05-10 12:18:43

孤篇盖全唐

1、诗人是有感而发,实时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绝不会想太多关于后续的影响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首诗在唐诗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也有着深远影响。

2、真正让《春江花月夜》走上神坛的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他在《宫体诗的自赎》这篇文章中,将它称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认为“一切的赞叹都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自此《春江花月夜》才获得了它“孤篇压全唐”的地位。

3、最后,“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这句话到底是谁总结的也是查无此人,只是大家的一种普遍认知,后经大众口口相传下来的。

4、先是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旧唐书》

5、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玉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6、“孤篇盖全唐”,我们说了这首诗指的是闻一多先生极力评价的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7、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8、  诗的最后八句写游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闲潭花落,大好春光将尽,可是归家之期依旧邈邈,春残月阑,更衬托出那一份焦急的心情。斜月沉沉,月光渐隐,一切都要谢幕了,而归途依旧遥遥,不知道能有几人趁着这良辰美景乘月而归,终有怀念之情难以排遣,怎么办?——“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句真情欲滴。情感充沛,诗人在无限风光即将逝去之时,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有情天地永恒存在之境,将相思之情推向了高峰,也在高峰处为其找到了寄托与慰藉。

9、喜欢诗词的朋友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那么这个说法是谁说的呢?指哪首诗词呢?又是什么意思呢?关于这些问题,大概不少朋友也都非常想知道,下面我就对这些个问题来解答,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批评指正。

10、“孤篇盖全唐”,我们说了这首诗指的是闻一多先生极力评价的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11、①.夕阳箫鼓;②.花蕊散回风;③.关山临却月;④.临水斜阳;⑤.枫荻秋声;⑥.巫峡千寻;⑦.箫声红树里;⑧.临江晚眺;⑨.渔舟唱晚;⑩.夕阳影里一归舟。

12、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是七言长篇歌行。作者用陈隋乐府旧题,全诗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这个纽带,统领全诗。

13、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14、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15、  说到唐朝的诗人,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家喻户晓的大诗人,再不济,也有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王维、孟浩然等等,我们都在语文课本上背过他们的诗,然而有着“孤篇盖全唐”的美誉的诗人,并不在他们当中,他是同样生在大唐的唐代文人张若虚。

16、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一开篇就勾勒出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明月潮生。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月光将这大千世界染上了梦幻的色彩,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境界。

17、闻一多先生给这首诗的评价是:“孤篇压倒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为什么他会给这首诗这么高的评价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18、清初学者陈廷焯在他的《云韶集》中曾评价岳飞的《满江红》说:“真有气魄!好大的志气!千载之后读来,凛然而有生气。”所以,岳飞的《满江红》一词能“一词压两宋”也是实至名归,让人信服。

19、辛弃疾和柳永类似,两个人都致力于填词,一个婉约大家,一个豪放派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0、  读者可以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易经十句最高深的话(42句文案短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