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32句文案短句)

2023-05-11 09:20:22

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1、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3、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4、致良知的另外一层意思,我们的私欲蒙蔽了我们的良知,我们把蒙蔽我们的‘良知’擦干净,按王阳明的话就是“他本来体用而已”,恢复良知的本来面目,恢复它的向外流行推致的攻用。

5、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6、他说:凡是真正好的东西,多数都不太适合明面上大型推广。

7、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8、(出处)《静心录之续编二》(译文)做学问的根本在于立志,志向一旦立定那么做学问的功夫已经成功一半了。

9、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10、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11、这个故事,同时告诉了我们修养和做事的秘诀。

12、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13、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14、此说当然有其不可磨灭之处,但亦未必合乎古人原意。他与郑玄一样,在此问题上都“师心自用”了。“格物致知”到了宋代,被朱熹提到了特别崇高的位置。朱熹认为,《大学》一书缺了对格物致知进行解释的一章,他补上了这一章。朱熹增补的内容是:要获得知识,必须考察事物,以求认识事物的理。任何事物都有理,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知识。求学者应该把心中已知的理作为基础,进一步努力,以求达到认识的顶点。经过长期努力,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好像突然之间明白了一切,这就是认识的顶点。

15、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1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7、致良知通俗的说就是,行‘良知’(王阳明知行合一),把人先天具有的道德良知从人心之本体向外推广,使其发用流行,贯彻于人的一举一动,一思一念之中。

18、“格物”,唐孔颖达《疏》云:“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来也”。这是说,“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

19、宋代是谈论格物致知比较多的朝代。一代名儒司马光,曾专门作《致知在格物论》,畅述己意。他首先指出:“人情莫不好善而恶恶,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盖寡,恶且非者实多。何哉?皆物诱之,物迫之,而旋至于莫之知;富贵汩其智,贫贱翳其心故也”。从这种认识出发,他解释格物致知说:“《大学》曰:‘致知在格物。’格,犹?I也,御也。能?I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他批评郑玄说:“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司马光强调要抵御物质生活的引诱,认为这样可以保持一个人的高风亮节,不为物欲遮蔽自己的聪明才智。

20、点题:这个世界不欠你的,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21、王阳明举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家,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22、我说:照你这样一说确实也有点道理,但是我不同意,我觉得人人都有学习王阳明的权利。他说:好东西随便拿出来泛滥,是会被别人用坏的,因为不会用的人或者说不想好好用他的人太多了。真正想用他或者说与他有缘的,他自己会去找他。真跟他有缘,真正能跟王阳明心学有缘的人,他自己修到了一定的时候,可能就拿起书本来看那么一两句就明白了。这个时候他就能跟王阳明灵魂合一隔着时空对上话了。

23、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24、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感化。这就是慈悲。

25、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则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

26、山石犹有理,山木犹有枝。人生非木石,别久宁无思!

27、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28、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29、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30、对于修养,为什么“他一疑,事就成了”?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一心不动,于是就有了被人迷惑和利用的可能。计谋、策略只能应对一事,修养则可以应对一生。前者总是悔之晚矣,后者往往有备无患。

31、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名人语录经典长句(93句文案短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