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什么(48句文案短句)

2023-05-15 01:08:50

哲学是什么

1、如果知晓哲学包含人道学,那么:应该不会有人,再去质疑前者的意义。哲学的终极意义,便是助人获得最高的智慧与幸福;当然,对常人而言,其最大的价值,便是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

2、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主体与客体(包括思维与存在)的对称关系是人与自然的最根本关系,所以哲学严格来讲就是对称哲学。

3、在汉语中,“哲”是聪明的意思,在希腊文中则意味着爱智慧,所以,按照字义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4、我们用哲学罗辑与推理什么人会上天堂?什么人会下地狱?(哲学是什么)。

5、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等普遍基本问题的总体认识,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6、黑格尔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的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活动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

7、如果说从当下世界摆脱出来而返回到源头处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解放过程,那么,从源头处打开可能性而打开未来,则是从无到有的创造事件。但是,不管是从有到无的解放,还是从无到有的创造,都是一种自由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哲学就在有无之间进行摆渡,那么,也可以说,哲学既是以自由为前提,又是对自由的实践与维护。就哲学从追寻本原开始而言,哲学一开始就基于自由;而就哲学以追问世界本原为使命而言,哲学就是以守护自由与维护自由为使命。

8、在这里,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时起飞来比喻哲学,旨在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下翱翔,“反思”当然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才悄然起飞了。

9、我们用哲学罗辑与推理什么人会上天堂?什么人会下地狱?

10、我们知道,人向来就存在于关系世界之中而作为关系角色存在,比如一出生就作为母-子、父-子、兄-弟等等关系中的一个角色出现,同时还与周围事物处于各种功能性关系之中。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个关系世界里,仅仅在这个关系世界里理解我们的存在与生活,那么,永远找不到这个世界的源头,永远远离这个绝对的本原。因为在这个关系世界里,我们能遇到的都是相对事物:一切功能性事物都会失去功能,正如父母都是会死的一样。难道这个关系世界的本原不在这个关系世界中?它既在这个关系世界中,又不仅仅在这个世界中。说它在这个关系世界中,是因为它从来就不曾离开过这个世界,它不在远处,既不在时间上的远处,也不在空间上的远处,因为我们循着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有限存在者,都能够遇见这个世界的源头;说它不仅仅在这个世界里,是因为它越出了这个世界,超出了这个世界,否则,它无法成为这个世界的本原。因此,如果我们只是作为关系角色而只看到关系事物,那么,我们永远也不能遇见它。

11、06节制5讲:完美的人生,就是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12、所以,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富有理性,易于理解;也各具特色,万紫千红,且常常文辞冗长。此外,西方的智者,喜好探讨各种哲学问题,而不大关心实用与否;恨不得将“人”拿来“解剖”,把每一个细节都弄明白。

13、13命运5讲:我不知道下一步走向哪里,但我必须走下去

14、哲学家之所以为哲学家,就是他们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从未停止怀疑与追问,穷尽一生智慧,为自己和世界寻找答案。

15、当然,直到临死才来考虑死的问题,才把死当作“自己的”问题来考虑,一般来说是“太晚”了。

16、 (本文原载《江苏行政学学报》2012第一期)

17、陈先达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躬耕哲学领域近七十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陈先生厚积薄发,先后撰写了一系列哲学随笔,如《静园夜语》《哲学心语》《静园夜话》《漫步遐思》等。近日,陈先生汇聚多年思想灵感,又推出新作,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哲学认知、人生智慧、人的地位与价值等命题,饱含生活气息,引人入胜。

18、科学是知其所以然的认识。不过说到“科学”,还有系统化的意思。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用episteme来称谓科学(知识),episteme和后来的scientia,本来也就是“知道”、“认识”之类,但后来专指成系统的知识,以与doxa(零星的偶发的见解)相对。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把“科学”理解为知其所以然的系统认识。

19、叔本华曾把客体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比喻为琴与琴拨子的关系,虽然人有同样的大脑但对相同的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像。为什么会这样?人们往往误解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味着对象相同,主体意识必然相同。这是一种机械反映论的观点,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观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于强调人的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它有其物质根源。那么,为什么面对相同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呢?这就涉及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们在接受外界的东西时,头脑中会经过一个重新构建的过程,从而形成对同样对象的不同反映。人不仅是通过大脑反映对象,而且人们原有的前识也参与认识的形成,这个过程中有评价的作用,不同的评价会影响对对象的反映。如果这样说,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关于“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岂非无用?不是的。它有用。因为当我们深入研究为什么对象相同而思想、意识不同,或者对象相同而形成的影像不同时,我们还要回到物质第一性,回到存在决定意识上来。因为不同的思想意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肯定有它的现实原因,这个原因不在主体自身而在主体之外的存在。用琴拨子弹琴,不同的人会弹出不同声音,原因就在于琴拨子的力度或弹琴者的手法不一样。如果没有琴拨子,琴永远不会发出声音,否则就是列宁说的发疯的钢琴,自我弹奏。

20、讲道理是说话的一种形式,取了讲道理的形式,不一定真有道理,谁说谎谁鼻子长疮,所以不能说谎,这说法取了讲道理的形式,但其中的所谓道理可能根本不成道理。反过来,不取讲道理的形式,绝不意味着讲得不合道理。林妹妹进了荣府,“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房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云云,那是描述,不是在讲道理,但讲得有条有理。不仅描述等等需要合乎道理,甚至不讲道理也得合乎道理地讲,“我是流氓我怕谁”够不讲理的,但这讲法本身合乎道理,要么他怎么不说“我是小学语文老师我怕谁”哪?“道”和“说话”意思差不多,“道理”和“说话之理”差不多,说话要让人听懂,就得在某个层面上讲道理,与此相应,讲道理的科学也就在某个意义上是说话的科学或语言的科学。哲学是广义的逻辑,逻辑或Logik,来自希腊话里的logos、logein,就是“说话”的意思,“道理”的意思。

21、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科学。然而,中国人很早就记录了行星位置的变化,很早就对日蚀月蚀或无数其他现象提出了“科学的解释”,那么,怎能说中国人没有科学呢?说中国没有科学,显然是说没有发展出牛顿、伽利略那样的近代科学体系,而不是说中国人从来只有迷信,没有客观可靠的知识。沿着这样的思路来想,我的大致看法是这样的:从孔子以后到魏晋,中国曾有一段哲学的繁荣。孔子讲了好多重要而深刻的道理,但我不认为孔子建立了一门讲道理的科学。孔子讲了一套道理,墨子讲了一套道理,都是事关华夏文明何去何从的要紧道理,于是大家来琢磨哪套道理是真道理,怎样就成道理怎样就不成道理。在这种环境里发展出了哲学,典型的像庄子、老子、孟子、后期墨家、荀子,一直到魏晋玄学的辩名析理。魏晋之后,哲学渐渐衰微。后来有道学理学,听起来像是讲道理的科学,实际上不大关心科学。海德格尔多数时候也是这样使用“思想”和“哲学”这两个词的,所以他说希腊思想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手里才成了哲学。只不过他多数时候从消极方面看待这种转变,这一点我不大同意。

22、哲学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的意思。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23、在我看来,这本带着薄荷气息的《季风青少年哲学课》,给人最大的启示就在这里,这是出版界向教育界重新主动伸出的淡绿色的橄榄枝,这是1949年以来,第一本以书店为营地、以书房为课堂、化讲章为教材的书,遥遥地呼应着一个世纪前商务印书馆《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上海世界书局《国语新读本》,开明书店《开明国语课本》等哺育了数代人的伟大教材。

24、作为这种纯粹的科学,哲学同时也是一门奉献虔诚、呼唤虔诚的学问。哲学不仅要求一切科学所要求的严谨与严肃,而且更要求思想的虔诚。唯有虔诚,能为真理与正义而抗拒诱惑,唯有虔诚能因真理与责任而抗拒浮躁,也唯有虔诚能为真理与信仰而忍耐苦难和不幸。简单说,唯有思想的虔诚,才能突破对功名利禄与派生事物的迷执而进入本原,回到自由。

25、姜宇辉,他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最受欢迎的教授之是学生口中渊博、风趣的“姜帅”;

26、中国文化,崇尚厚重,不事浮华。因而,古代的圣贤,注重“有利于人,有功于世”;对于不大实用的哲学问题,谈论较少——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此类典籍乏人问津而难以流传。

27、在哲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区别意见和真理。意见是个人的,真理才是属于大家的。真理如磁石,它永远指向正确的方向,而意见尤其是荒谬的意见,则是错误的路牌,它把人指向错误的方向。真理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它会不断丰富,但不会被推翻。即便在一段时期内由于误解或社会原因被遮蔽,但浮云难以遮日,真理归根到底会被承认。而一种错误的哲学不管它如何流行,如何符合一定时期人们的某种需要而成为显学,但终究会烟消云散,成为过眼烟云。正如一种时髦可以流行于一时,但不会永远流行。

28、也许,中国人真的只配搞些“应用哲学”之类的玩意儿让人开心,大学里面的“广告哲学”、“技术哲学”之类的课程肯定会比其他哲学课吃香。

29、作为一种返乡之旅,我们也可以说,哲学在打开一个“过去”的世界的同时,也就让我们能够以过去的眼光看当下,能够以过去的立场看现在,把“过去”当作理解我们当前的生活与世界的维度,使当下世界不只是具有实用的意义,还呈现出“历史的意义”。儒家强调述古追远,并不是为了真相与故事,而是为了获得一种超越当下、超越“眼前”的一种立场,一种拥有本原力量的超越性立场。

30、当科学解释或解决了某一阶段的某些问题,可是又引发了一糸列新的问题。甚至是有些问题压根科学就解释不了,于是,西方人就想到了哲学。

31、有很多种讲道理的方式。一类是为命令和行为提供理由:“别出去”,“为什么”,“外面冷得很”——因为冷得很所以不要出门。我们似乎还可以接着问:“天为什么冷”,“因为起风了”,“为什么起风”等等,这样的追问没个头,但这是另外一种追问了,是对自然因果的追问,不再是为命令和行为提供理由,不属于狭义的讲道理。我们也许不追问一个原因的原因,而疑问某一个理由何以成为理由,就是说,不问为什么天冷,而问“为什么天冷就不出门呀?”——“这么冷的天出门会冻掉鼻子”这不是向外追溯因果,而是把原来提供的理由(天冷)分解为一个因果(天冷会冻掉鼻子)和一个理由(因为会冻掉鼻子所以不要出门)。这种向内的追问通常不过两三道我们就无言以对。因果可以无穷追问,理由却很快有到头的时候。

32、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不同,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指哲学中探究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而另一个则是黑格尔开始使用,马克思也沿用的术语,它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33、哲学最初是作为追问本原-始基问题的一种努力出现。本原问题并非简单只是一个世界的本质问题。本原问题的提出意味着人类的起源意识的觉醒:人们觉察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有来源的,而我们自己是有来历的。这种起源意识使我们不停滞在眼下(也即现在)的事物,不满足于眼下事物;动物只能滞留于眼下的功能事物,也满足于眼下的功能事物。而人因起源意识对一切眼下事物与自己的身份持有怀疑与不信任,所以,人们不安于眼下事物而要越过眼下的事物,去追寻构成眼下事物存在之理由与根据的存在,这也就是在前或在先的存在。起源意识让我们获得一种超越性的眼光,让我们能够越超眼下事物,透过眼下事物,而瞥见源头事物。也可以说,因起源意识,我们能够开眼看“过去”,能够张开一只看“过去”的眼睛。动物是张不开这样的眼睛的,既使它有千里眼,它看到的永远也只是当下的东西。动物只有眼力,而没有眼光。眼力只能看到眼睛能看到的东西,而眼光则能看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

34、15绝望5讲:为什么所有的一切都在摧毁我?

35、对于起源意识来说,不仅眼前的一切事物都是不可靠的,而且连我们自身的身份都是可疑的:我们并不仅仅是当下的关系存在者,不仅仅是眼下的关系角色。

36、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37、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这并不是说每个答案都是正确的与合理的,例如“幸福就是像猪一样活着”这个答案在我看来就不合理,虽然我们有时很羡慕猪不知忧愁、没心没肺地活着,但想必没有人是愿意成为猪的。

38、◉ 有两种不同的知识,有时称之为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这两种知识的区别,有时称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或理性不及的认知和理性认知,或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科学”可以理解为知其所以然的系统认识。

39、还有一类讲道理,不是从具体事例到大道理,而是直接从道理到道理。例如从甲在乙左推出乙在甲右,例如一个人说如果A所以B,今非B所以非A,另一个人可以说他推论错误,这些都是在纯道理层面上讲道理。

40、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41、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问。

42、真正的哲学的生长不能依靠编织纯粹的抽象概念,而只能以我们对外在与内在世界的观察和经验为基础。要在哲学领域里做出真正的成就,不可能通过组合概念就能实现。哲学就如艺术和文学,其源泉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把握。而且,无论一个人怎样沉迷于仰望星空,而忽视地上的一切陈设,他也不可能在世界发展中保持冷血,始终不投入行动并切身感受世界发展带来的震撼。

43、哲学还有第三种用处,让人此在而又超越。因为哲学不是生活的装饰品,而是生命的醒觉;不是为了更雅致,而是回到本初的质朴,凝神谛听到那些君临的永恒法则,“某种更高的生活以奇异的刹那在我尚未察觉的情况下忽然掠过我最惨淡的时刻”(梅特林克),把一切都点亮,重新确立生活的意义,刷新灵魂的态度,并持续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44、C刊公号热文——艺术学、民族学与文化学(二季度)

45、哲学当然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科学知识,因为它必须面对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没有知识依据的玄思冥想只能是空洞的思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来源说,既包括对人类知识积累的继承,也包括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的总结,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依据。但就哲学的对象和功能来说,它并不研究具体科学,因为具体科学只研究世界某个特定领域,而哲学研究世界的整体,是以普遍规律而不是以特殊规律为对象。

46、实际上,一切定义式的发问都隐含着对同一性规定的反思。在“哲学是什么?”这种追问中,就是对哲学之同一性规定的反思,或者说,是要在反思中把握哲学的同一性规定。

47、◉ “艺术”既泛指方式方法,又特指优秀的方式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那么那么造句(14句文案短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