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文案100句】
一、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1、下面这十句,尤其精彩,堪称说尽了心学的高明境界。
2、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3、原句: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4、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雪上加霜。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5、只知逃避永远没出息
6、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7、出自《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8、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9、要善恶分明,更要爱恨分明
10、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11、出自《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性是心的本体,天是行的本源,完善心的功能就是完善性的功能。
12、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1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阳明名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名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的经典语录:
14、仅仅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15、故事背景: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16、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17、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18、总体上,理学,作为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对中央集权的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统治起了稳定和维护作用。
19、你要去推广他,首先你得懂他,或者说你要自己先能做到,但其实他这套东西谁做到了谁都不愿意出来推广,做到的人大部分都躲起来了。
20、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二、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1、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2、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3、王阳明(1472年—1529年),幼名“雲”,五岁更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修道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朝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书法家、教育家、政治家,精通儒释道三家,阳明心学宗师。
4、诋毁他人,耽误的是自己
5、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
6、王阳明: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7、宋代是谈论格物致知比较多的朝代。一代名儒司马光,曾专门作《致知在格物论》,畅述己意。他首先指出:“人情莫不好善而恶恶,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盖寡,恶且非者实多。何哉?皆物诱之,物迫之,而旋至于莫之知;富贵汩其智,贫贱翳其心故也”。从这种认识出发,他解释格物致知说:“《大学》曰:‘致知在格物。’格,犹?I也,御也。能?I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他批评郑玄说:“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司马光强调要抵御物质生活的引诱,认为这样可以保持一个人的高风亮节,不为物欲遮蔽自己的聪明才智。
8、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9、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10、荒村灯夕偶逢晴,野烧峰头处处明。内苑但知鳌作岭,九门空说火为城。
11、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12、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13、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14、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15、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6、感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样,但要更深一些——学不仅关系到才,更关系到涵养。所以人是不能不学的,如果学不下去,那就是你的意志不坚定,志向不牢固。
17、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认为的样子罢了。
18、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诸葛亮、王阳明和毛泽东。
19、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20、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三、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1、因此,朱熹的“格物致知”,是“理一元论哲学”的认识论。
2、王阳明: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3、我说:照你这样一说确实也有点道理,但是我不同意,我觉得人人都有学习王阳明的权利。他说:好东西随便拿出来泛滥,是会被别人用坏的,因为不会用的人或者说不想好好用他的人太多了。真正想用他或者说与他有缘的,他自己会去找他。真跟他有缘,真正能跟王阳明心学有缘的人,他自己修到了一定的时候,可能就拿起书本来看那么一两句就明白了。这个时候他就能跟王阳明灵魂合一隔着时空对上话了。
4、首先,致良知的来源,良知和致知。
5、搞心学的,那都是吃了饭闲的慌,没什么事干。也知道自己赚不了太多钱,就拿着王阳明心学来研究研究,想在灵魂上有点突破,这都是老实人,善良人,可怜人,弱势群体懂不?
6、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
7、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8、古人言: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所以立志一定要高,那样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人生目标,至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9、王阳明:光不仅在烛上
10、——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便能无往而不胜。
11、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2、二百多年后明代王守仁,号阳明,与陆九渊为“心一元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格物致知”认识论,自然以“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13、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14、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15、“格物致知”出自《大学》,确实不是阳明先生提的,但阳明先生的学问却由“格物致知”而来。“格物致知”的理论在北宋经朱熹、程颐等人的宣讲而发扬光大,被称“程朱理学”,其主要观点是“存天理灭人欲”。到了明朝,发生了件好笑的事,太祖朱元璋在修家谱的时候,把他们老朱家和朱熹扯上了关系,说自己是朱熹的后人,并尊朱熹学说为《四书》的唯一权威解释,由官方给予认证。于是“格物致知”在明朝得到了彻底的大发展。
16、我说为啥呢?他既然这么好,把他推广开来不好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越来越多人了解他,越来越多的人去认识他,不是有利于咱们的传统文化精髓吗?
17、点题:用尽一生,去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18、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19、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这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解决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
20、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王阳明。
四、王阳明最经典的十句话
1、这里要插上几句。前面说到,朱熹属于“理一元论哲学”。他在程颐融合佛教观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理一分殊”的思想,即“总合天地万物之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又各自有一个理;然而千差万殊的事物,都是那一个理的体现”。
2、“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3、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4、遇到恶人,最好的办法是置之不理
5、故事背景: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6、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7、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
8、他说,“格”,为至为尽;“物”为事。“格物”,是“即物而穷尽事物之理”。“致知”,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
9、良知来源于孟“人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种天生的能力被称为‘良知良能’,陆九渊发挥孟子的思想,认为孟子的‘良知良能’就是‘吾之本心’。
10、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11、长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
12、——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被人利用。
13、原句: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14、王阳明: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15、敬请关注:易居房产律师网
16、故事背景: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17、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18、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
19、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20、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五、王阳明名言十句(精读)
1、——真正的光明,只存在于心中。
2、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3、王阳明:一切顺其自然,老天自有安排!
4、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5、王阳明最要紧30句话:潜心做事,用心做人
6、最有深意的就是王阳明的最后一句话——“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友爱和善意;而这样的人,谁不愿亲近?谁不会爱戴?自然“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确实已经是真正的圣人。
7、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8、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9、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傲视,则会受损。
10、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王阳明。
11、外求无尽,唯有内观
12、王阳明习传录中有个著名的典故就是
13、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14、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15、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6、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17、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18、出自《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
19、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20、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