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最经典的一句话(42句文案短句)
康德最经典的一句话
1、耶拿大学发生的一件怪事说明,研究学习《纯粹理性批判》有时甚至是很危险的:有位学生对他的一个同学说,这本书很难,你要弄懂它,起码得钻研三十年。对方当然觉得这是门缝里看人,但又想不出其他办法来反击,只好遵循能言善辩不如一剑的古训要和这位侮辱他的同学决斗一场。(康德最经典的一句话)。
2、而先天的条件追溯到最终就是自由,自由就是普遍存在的法则,这些先天的条件就是法的形而上学基础。
3、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4、 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5、所谓宗教,就是把我们的义务的一切都看作是神的命令
6、冯晓虎《学习康德好榜样》:“有两事充盈性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叹日新,敬畏月益:头顶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
7、知乎上有个提问:“你什么时候开始体会到生活的不易?”
8、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 1724年4月22日生于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康德出身一个家境贫寒,子女众多的马鞍匠家庭。他的祖辈是十七世纪从苏格兰迁来欧洲大陆生活的。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45年毕业。离开大学后康德去乡下一个贵族家庭任职家庭教师。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任讲师。1770年康德被评为教授,1786年升任校长。在校期间他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科恩科学院的院士。1797年康德辞去大学的教学工作。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
9、实践哲学所有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实际上就是论证这样一个道德法则,什么法则呢?这样行动,你行为的准则始终要成为一种普遍的法则。人要怎么样做事情呢?
10、他1949年随父亲迁居台湾后,一直有一种强烈的大中华情怀,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国民党是如何失去大陆的,共产党最后怎么取得胜利的?这与他的家庭身世,与他个人的生命经历是有关系的。他曾告诉我,他读台湾大学历史系时,能看到的大陆资料很少,到哈佛大学读博士期间时能看到大陆的各种资料,突然被毛泽东的乌托邦理想所吸引,甚至着迷。他在美国见到林毓生的时候,对林说:“润之的思想很有魅力啊!”林毓生不大以为然。在美国的华人学者中,凡是思想比较深刻的早年大都有一段左派经历,后来他们幡然醒悟,意识到革命不仅有美丽的乌托邦的一面,也有残酷现实的一面,张灏也有这样一段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
11、想到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而且要做得彻底。
12、第二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能够通过单一(einzigen)的物体被表象的东西就必须是被直观的,所以他是把“一”和直观联系起来。康德通过“一”性区分两种表象方式,从而论证了时间是直观而不是概念的观点。将时间与直观联系起来,以及把它与概念断开,是康德在第四个阐明的开头想做的事。他具体做的方式是第二句话,第二句话把时间的“一”性突出出来,把“一”性跟直观联系起来,隐含的观点是:对于概念来说,它不是只对应于一个物体,比如说红的概念可以对应许多个红的东西,“红”不是只能通过单一的对象被给予。而比如说你们对我这个人的直观,虽然是一个感性直观,但仍然只能通过我这个物体被表象。
13、实在法就和自然法不一样了,如果实在法不颁布它就没有强制性,一个现实的只有法律颁布出来才有强制性。
14、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15、关于南湜教授说法,我想提出两点意见:其试图将康德和黑格尔归入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传统,并做一类比,说哪一个更像康德,哪一个更像黑格尔,这个类比是不妥的,但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要比柏拉图更高,黑格尔要容纳经验的部分,这显然是柏拉图哲学没有的东西,因此如果一定要比的话,那么一定是康德更像柏拉图,黑格尔更像亚里士多德,但这个类比当然本身也是不妥的。这是一个小问题。其通过康德读马克思,通过马克思读康德,然后把黑格尔逐出场外,这实际上是将康德与黑格尔的对立起来。但在我看来,主张黑格尔的人,并不承认这种对立,因为黑格尔哲学承认了康德最伟大的成就,主观性的、彻底的维度。黑格尔讲到康德的时候说,先验范畴演绎是康德哲学中最美丽的部分。但又说批判哲学竟然将对真理的无知,对现实的无知冒充为良知,这种哲学竟然自诩为哲学。而主张康德的人,则力图剪除从黑格尔当中发展出来的东西。主张黑格尔的并不否定康德,因为主观性和彻底性是从康德和费希特那里生发出来的,因此只有主张从康德来解读马克思的人才主张存在这个对立,并要剪除黑格尔的现实性、具体性、社会和总体性等诸如此类,康德哲学发展出来最主要的东西就是主观性,只是黑格尔要求把它进行调和。
16、时间是作为一切直观之基础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表象。人们尽管完全可以从时间中除去显象,但就一般显象而言却不能取消时间自身。因此,时间是先天地被给予的。惟有在时间中,显象的一切现实性才是可能的。这些显象全都可以去掉,但时间自身(作为显象的可能性的普遍条件)却不能被取消。出处:《纯粹理性批判》
17、在艰苦的日子里要坚强,在幸福的日子里要谨慎。
18、 所谓宗教,就是把我们的义务的一切都看作是神的命令
19、我不能让人变得更好,除非他们身上还残存着善良;我不能让人变得更聪明,除非他们身上还有些许理智。——康德
20、男人是容易被考察的,女人却并不泄露自己的秘密。出处:《人类学》
21、与其错失机会后遗憾,不如把握当下,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人生更多选择。
22、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
23、放低姿态,不自以为是,才能认真过好这一生。
24、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25、自己的路,自己去闯;想要的生活,自己去争。
26、“剧中的人,正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理想甘愿抛洒满腔热血。共情的力量真的很伟大。”
27、”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28、黄裕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想象,把所有的现象都抽掉,还剩下时间;但是我无法想象,把时间抽掉了还有现象。
29、既然我已经站在了这条路上,那么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止我走下去。
30、即使所谓的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也不必因此而感到迷茫。
31、我个人认为,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价值取向,二是在这些取向上取得的成就。很显然,第一个方面是根本。倘若取向都变了,成就也就说不上,而且还会适得其反。----《思维的乐趣》
32、歌德说:“当你读完一页康德的著作,你就会有一种仿佛跨入明亮的厅堂的感觉。”康德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划时代的杰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另外他还着有《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言》(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1785年)和《永久和平》(1795年)等书。
33、问题6对“唯一的时间”的表象(直观)是否可能?
34、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爱你就像爱生命》
35、但是,康德并没有失望,也没有丧失信心。他坚信形而上学的“新生”就在眼前,而这一新生只能从理性的自我反思中才能产生。人的理性必须看清自己的本来领域和极限在什么地方。按照这一意图,《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详细地探讨和检查了人的认识能力所具有的“极其混杂的构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康德进行了艰难的研究。那种咬文嚼字的老学究特点这时便变成了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品德。他指出,如果我们认为现实直接地再现于人的精神之中,那么认识就根本无法得到正确的描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倒是人把某些决定性的东西,即对时间、空间的想象和其他基本的抽象概念带入了认识过程之中。我们将这些想象与概念应用在通过感官所得到的感觉上,这样才产生了认识对客体的图像。因此,认识中最根本的一部分是由认识者主体本身的参与组成的。康德由此而得出的重大结论是:人所看到的现实,并不是现实本身,而只是一个表象,依存于人所具有的特殊的认识能力。我们所掌握的,并不是物自体,而只是作为表象的事物。在认识这块领地上,这就是人作为一个有限的生物的命运。因此,那些意在探寻现实存在之外的形而上学方面的努力,本来就已超越了人所具有的相应的认识范围。它们之所以失败的最终原因也在于此。人总在不断地追求,想使自己的认识扩展到自己的极限之外,但这些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人还是被迫回到同一个老地方,即经验的范围,因为只有经验才是可靠的。人总想建造一座“通向天国的宝塔”,结果他还是只能修个简单的“住房”而已。“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立足于经验之上,因此对我们来说,这个简单的住房就已经够宽敞高大的了。”
36、7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37、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我一想起来便心生敬畏,那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38、有人说:“没有棱角的宽容,不仅不能向世界传达善意,反而输送了你的怯意。”
39、保持礼貌就等于我们订下一条闭嘴保持沉默的协议:我们都将互相忽略和避免责备对方在道德上和智力上的缺陷。----《人生的智慧》
40、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41、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