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语音讲解【文案100句】
一、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2、治理大国,却像烹制小鱼一样,不须去肠去鳞等加工,只要直接烹制就可以了。这就是说要用无为的大道来作为治国的方法。根据大道来管理天下大事,鬼神也安于其所在,而不出来扰乱人世。其实不是鬼神不出来扰乱,而是即使出来也不伤人。不是鬼神出来之后不伤人,而是圣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也从不伤害人。神鬼和圣人都不相互伤害,所以,道德也就在圣人这里得到了结合与归宿。
3、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4、善行无辙迹(善于行动不会留下痕迹),
5、是谓无状之状(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
6、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7、(解释)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能认识自己的叫做明。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战胜自己缺点的叫做刚强。知道满足就感觉富有,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气,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就是长寿。
8、人总不得好死,我将引以为戒鉴。
9、不要妨害人们的安居,不要搅扰人们的生活。只要不令人们生厌,人们就不会厌恶权威。
10、人生最稀贵的是要顺其自然。这是因为狂风不可能刮一个早晨,暴雨也不可能下一整天,谁能做到永远属于你这一方面呢?天地间的自然现象尚且不能持久,何况是人类呢?因此,从事自然规律之道研究的人专门与道的研究捆在一起,研究与天的悟性和理性相一致的人就专门研究悟性和理性的贯通,而研究天文的人,就专门研究天文。总之,他们能顺其自然,正是由于他们明白这些道理,才可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成就。对这些道理,有人相信,有人模棱两可,有人则完全不信。
11、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在道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
12、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13、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
14、他说:要我告诉你老实话吗?
15、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
16、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7、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18、知之所以不殆(知道它的自然规律所以不会有危险)。
19、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20、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
二、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语音讲解
1、临事之纪,慎冬如始,此亡败事矣。
2、胜人者有力(能战胜别人的人有一定的实力),
3、大加嘲笑──觉得除非作为笑料,简直不值一提!所以,成语有说:使人明澈的道似乎让人懵懂愚昧;
4、天下人都说我所说的道太过普泛了,很难加以具体把握。要知道,正因为它是普泛的行为规范,
5、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6、爱民治国(爱护百姓治理国家),
7、将欲取①天下而为②之,吾见其不得已③。天下神器④,不可为也,不可执也⑤。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⑥,故无败,故无失。夫⑦物⑧或行或随⑨;或觑或吹⑩;或强或羸⑾;或载或隳⑿。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⒀。
8、贪得无厌的人必有大损害,囤积财富的人必有大失丧。
9、攻克己身、顺道而行的人有志气。
10、我说:我确实不知道怎么去认识这个事。
11、抟之不得(触不到形体),
12、(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13、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14、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15、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16、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
17、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来。
18、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19、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20、上将军居右(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
三、道德经全文及译文1至81章
1、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2、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
3、是以圣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
4、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5、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
6、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7、治理一个大国就如同烤一锅小鱼,(越是去翻越容易烂)。凭借自然法则来管理天下,即便有鬼魅,也不会显出灵气来干扰世态。这并不是说鬼无灵气,而是它的灵气不会伤人。为什么灵气不伤人呢?这是由于圣人遵从了自然法则,故不会伤害民众。这些互不伤害的原因,均是由于天地本来存在的理性交融统一的结果。
8、希言自然(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9、是以圣人之言曰:我亡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10、同于道者(于道相同的人),
11、(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七章)注:以规范治理国家,以无规律用兵,以无为治理天下治。我怎么知道呢?天下禁忌越多,而人民越叛乱的越厉害;人民先进的器具越多,国家就越容易混乱;人民的巧智越多,而奇怪事物就越兴盛;法令越是详明,盗贼就越多有。因此圣人说,我无所作而人民自觉富足,我无所为而人民自觉开化,我好清静而人民自己走上正道,我缺少欲望则民风自然纯补。
12、天地不能同人类比,就像石头不能与昆虫比一样。其实,人的价值越大,自我圈就越大。正由于他们不注重“小我”,故能成就“大我”。
13、无物之象(无物象之物象),
14、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15、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16、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17、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我的观念),
18、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19、听之不足闻(听到的也不是她的全部),
20、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而天下却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去实行。言论有宗旨用意,行
四、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最好的版本
1、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2、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4、含德深厚的行为者,就好比初生的婴儿: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骨
5、过俊躁的雄牡。这是因为她柔静而适应于处下的缘故。所以,大国比小国善于处下,则可以主导小
6、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7、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8、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9、重是轻的根基,静是躁的主人。
10、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1、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1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3、国;小国比大国善于处下,则可以谋求主导作用。所以,有的可以凭籍处下态势以占居主导地位,
14、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15、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1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1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8、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
19、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20、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五、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注释
1、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2、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3、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4、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5、人民不在乎死,是以为他们追求今生太过份,以致不在乎死。
6、世界有一个开始,那开始的,就是世界的母亲。既晓得有一位母亲,就知道我们是儿子。既知道我们是儿子,就应当回归守候母亲。若能这样,纵然身体消失,依旧安然无恙。
7、我独闷闷(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
8、何謂寵辱若惊?寵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謂寵辱若惊。
9、虽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于雌柔取态而处事,甘作天下的沟谿。甘作天下的沟谿,永恒的德性
10、它却感受不到它的拘管限制,可以显得无比浩大。就是因为它不自大于万物,所以能涵纳万物的归附
1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2、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13、读《道德经》要从断句开始,断句错误,《道德经》是不可能读懂的,怎么断句呢?特别是第一章,老子把宇宙分三个层次,宇宙之前的世界,老子称之为道,宇宙大爆炸之后的规律世界,老子称之为可以说的可道,而变化现象的美,老子称之为非常道。
14、我什么知道应该如此呢?根据我今日所见的情况。现在的天下充满着忌讳,有太多的教条,但是百姓却更加贫穷;百姓有太多的权谋计较,国家政治却更加昏暗;人们有太多的技能智巧,离奇古怪的东西却越来越多;法律命令越来越清楚,盗贼却照样非常众多。
15、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16、视之不足见(因为你看到的不是她的全部),
17、(解释)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出生在天地之前。无声啊,无形啊,不依靠外力而永远存在。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并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大到无边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大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18、是谓袭明(这是传承大道之明)。
19、(解释)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20、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