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的诗句古诗(47句文案短句)
热爱祖国的诗句古诗
1、 《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创作的一首词。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
2、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吴潜《满江红·送李御带珙》(热爱祖国的诗句古诗)。
3、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4、 这首古诗,截取了一个生动的场面,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有对话,完全可以作为一篇小小说来看。环境背景,是第一句的交代,州桥,是一个特定的环境,因为其南北是御路,作者经过此地,不直写自己内心的亡国之痛,而是从对面写来,写中原父老的感情。丧国的痛楚,沦为异邦蹂躏的凄惨,令中原父老苦不欲生。这里,“父老”是宋金两个时期的人,他们对故国的怀念远比青年人深切,所以让其出场很典型;同时,这也是实情。他们盼了几十年,忽然见到宋朝使者,有多少委曲要诉说呀!可他们强行忍住,因为屈辱的遭遇虽然难堪,盼望官军的情绪最是激烈。接下来,两句忍泪失声的询问,是这个场面的高潮,突然收结。从内容上看,这样更深刻地表现了中原人民盼望北伐的心情;从艺术上说,在感情的顶点收结是诗歌创作的妙法,往往起到语尽不尽的效果。此诗正是如此,诗在到达顶点时戛然而止,可是并非语意都尽,而是余音袅袅。诗人没有以使者身份回答“父老”的问题,也没有以作者口吻发表议论;但他的感情已经与诗笔叙说的事实、描绘的形象融合为一了。如果一定要作想象的话,那范成大可能只是无言以对,因为南宋统治者的既定政策根本不想收复失地,这是十分可悲的。因此此诗对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也有一定的批判。(热爱祖国的诗句古诗)。
5、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6、⑵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⑶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8、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
9、岳飞是民族英雄,在国家危亡之际,力挽狂澜,成为中华民族英雄的象征。在抗日战争时,有无数个岳飞,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10、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曹植《怨歌行》
11、高楼上我借酒抒怀,遥望云水相隔的那一方。云间山峰依稀笼罩着大海的雾气,岸边的红枫远映着赤城山的殷红。双飞的日月显得那么的神采奕奕,破碎的山河等待着补天的女娲。我白白学了屠龙的本领,如今却束手无策,可是我的宝剑却在跳跃,并闪烁出冰冷的寒光。
12、尾联写杜甫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杜甫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杜甫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杜甫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13、释义:生平早有报国心,却未能报国留下遗憾,留下忠魂作厉鬼仍要为国除害杀敌作补偿。
14、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卒,年追赠五官,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1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17、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18、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19、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20、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1、皇情眷亿兆,割念俯怀柔。郑愔《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22、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23、满江红宋·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24、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25、译文: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6、释义: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7、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热爱祖国的古诗热爱祖国的古诗
2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9、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30、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陆游《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31、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32、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33、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李还消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
3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35、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36、 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拟人化手法,这种修辞方式,把一些抽象概念表现得形象生动,把石灰人格化。对石灰赋予人的思想感情。拟人化,写出了吟咏事物的特有属性,和人的思想感情相吻合。(4) 全诗语言简谱。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却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37、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38、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39、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城早秋》
40、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41、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42、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43、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两汉乐府.《悲歌》)
44、 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45、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46、最经典的名言当属明 (王夫之) 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