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风筝实验课文【文案100句】
一、富兰克林风筝实验
1、播出时间:2月4日18:50
2、他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如气象学、生物学、地质学、化学、农学和数学等方面,而且都取得了不少成就。当然,最大的成就是在电学研究中取得的。
3、婉拒“中国核潜艇之父”,隐姓埋名30年,如今他让全世界赞叹
4、实际上,之前有个俄罗斯物理学家,曾经用金属杆子引雷电,自己握住,结果因此被活活电死。
5、(11)使易燃物着火;
6、铁棒是导电的,按在风筝上,是为了捕捉到雷电,然后求证天雷电和人间电是同一东西的假说。
7、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决定“疯狂”一次。
8、他可能做过类似实验,但应该也只是用金属杆子引雷电,自己站在远处观察。
9、1706年1月17日,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在北美洲的波士顿。
10、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电荷运动所带来的现象。自然界的闪电就是电的一种现象。电是像电子和质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之间产生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的`一种属性。它是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
11、富兰克林可没有这么傻,人家可是上了美钞的。
12、第富兰克林从没有承认做过这个实验。
13、接着他们把风筝线弄湿,风筝上的静电量进一步增大。但是把手指靠近钥匙,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触电感觉。为了增大电量,终结者找了一个大金属球形状的电荷产生器代替海边的空气作为电荷来源,这个大金属球产生的电荷远远高过空气中的静电产生的电荷,但是比起真正的闪电还是微不足道的。当风筝靠近这个金属球时,就会被击中,如果把一个探头靠近钥匙,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有微弱的火花。第二件事也证实了。
14、他首先将两种电荷定名为正电和负电;提出单流体说;提出电荷守恒原理;做了著名的费城风筝实验,统一了天电和地电;发明了避雷针。 富兰克林于1706年1月17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他的父母都是英国移民,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8岁时,富兰克林被送进学校,学习成绩优良。但是,由于他的兄弟姊妹众多(共10个,他排第八),父母收入不多,生活非常贫寒,10岁时便辍学了,从此再也没进学校学习过。
15、富兰克林在成功地进行了捕捉雷电的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验,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
16、 1743年,他在费城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科学团体「北美增进有用知识哲学会」,后来这个哲学会发展成为美国的首批大学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 从1746年,40岁的富兰克林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7、↑↑点上面蓝色小字|关注↑↑
18、①用自书座右铭及列举美德表来自律,有目的进行道德自觉,克服缺点;
19、约瑟夫普里斯特利于1767年提供了关于富兰克林实验的更完整的描述,他可能直接从富兰克林那里了解到了具体的细节,富兰克林在普里斯特利写这本书时曾在伦敦。
20、说美国是先有大学后立国。说的就是富兰克林们。美国八所常春藤大学的年龄都比美国建国时间长。
二、富兰克林风筝实验课文
1、在普林格尔的坚持下,避雷针终究没有变成“避雷球”。
2、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及“电”的形声字。西周初期,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電”字。
3、这张报纸不但使他的个人声望大大提高,而且为他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4、后来他在自传里对伦敦的这段生活做了简要的总结:「我就这样在伦敦大约住了18个月,大部分时间都辛勤地工作,除看戏和读书外,很少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我结识了一些聪明智慧的人,跟他们交谈使我受益匪浅,并且我还读了许多书。」 1727年,富兰克林同几位好友共同创办了一个青年组织—「共进社」,帮助普通人进行自学。
5、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6、华夏始祖伏羲在《易经》中曾著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两仪”就预示自然界的阴阳和谐,即万事万物总是存在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共生的成分,太极图极其简洁地表达了这一观点。有意思的是,在科学研究上,两极的观点同样层出不穷,电学研究便是其中最早的代表之一。
7、4公厕的蹲便和坐便到底哪个更脏?知道真相后我都不会上厕所了!
8、100美元上的这个人物是谁?
9、第二年,他又漂洋过海到伦敦闯荡,并结交了一些有名的人物。
10、富兰克林是第一个提出用实验来证明天空中的闪电就是电的的科学家,那是在1750年但是第一个付诸于实践的却是法国科学家——他像图中那样观察到了铁棒上的火花,不过没有用身体近距离去碰铁棒。此后,还有一些研究者也做了类似的实验。在俄罗斯有一位物理学家在模仿这个实验时,因为操作不慎被雷电击死。
11、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故事:富兰克林用莱顿瓶收集的雷电,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雷电与普通电完全相同。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绝不是一时冲动所做的。早在数年前,他就致力于电的研究,并在当时人们不知“电为何物”的时代,指出了电的性质。
12、本文节选自2018年第7期
13、其实没什么必要。富兰克林是在1746年开始研究电学的,做了一系列实验,提出了新的电学理论,他发明的一些术语沿用至今,例如“正极”“负极”“电池”。当时北美还是英国的殖民地,世界科学的中心在欧洲,富兰克林只能是把他的研究成果写信告诉朋友、英国王家学会会员彼得·克里森,再由克里森报告给王家学会。1749年11月,富兰克林通过比较静电放电和闪电的相似性,得出结论说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这个结论并非富兰克林的首创,在此之前已经有欧洲的科学家提出过了。富兰克林的独创之处,是提出了验证这个假说的实验设想。
14、环球物理,以物理学习为主题,以传播物理文化为己任。专业于物理,致力于物理!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物理的兴趣为目标,分享物理的智慧,学会用物理思维去思考问题,为大家展现一个有趣,丰富多彩的,神奇的物理世界!
15、③用警句启迪人类的自我主权意志;
16、1752年,他用著名的风筝实验,证实了自己的观点:闪电就是一种放电现象。
17、其实,他更是当世雷神索尔的化身。
18、用麻绳是因为雨淋过之后,麻绳便成了可以导电的导体,麻生上有纤维可以准确判断麻绳是否带电;而用细线,准确地说是细铁丝或者一段彩带。用细铁丝绑在风筝上,可以吸收云中的电;用彩带则是为了让自己不触电。顺便将富兰克林的实验过程说一下:首先是让儿子将风筝放上天空,接着绑在风筝上的细铁丝便吸收云中的电,过了一会,天上下起倾盆大雨,麻绳淋湿后便导电了,于是富兰克林便用手去碰系在麻绳与彩带交接处的铜钥匙,如果自己触电,说明“天电”就是放电现象;如果没触电,就意味自己身败名裂。
19、在1750年7月29日致克里森的信中,富兰克林建议,在高处立一根金属杆,雷暴云来临时,就可以把云里的电荷通过金属杆引下来。如果金属杆和大地是绝缘的,电荷留在杆里跑不掉,就可以用来做电学实验,从而证明闪电是放电现象。如果金属杆接地,电荷就释放到地下,避免了雷击,就成了避雷针,之前在3月2日的信中富兰克林已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在这封信里他进一步做了说明。
20、富兰克林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想法,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光辉的证实:他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顿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
三、富兰克林风筝实验的故事是虚构的吗
1、本文作者:张虎岗、闫芳
2、他既没有放风筝,也没有握住金属杆。
3、14岁时,他开始练习写作,并有多篇文章在报上发表。
4、恕我很弱,我从没有在大雨天放风筝成功。
5、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那如铜钱般的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了下来。富兰克林让儿子威廉拉紧风筝线站到草地旁边的一所房子屋檐下,这样,靠近手的一节线就不会因淋湿而导电。这一切都是精心设计好的,风筝是绸子制的,不怕雨淋,线是麻绳很结实,靠乎的一节又换成绸带,不导电,麻绳与绸带间用金属线挂一把铜钥匙。
6、 他在风筝线上绑着金属钥匙,风筝的线被雨水打湿成了导体,富兰克林将手接近那串钥匙,立即发现钥匙上迸出一簇火花,手上也感到一阵发麻。证实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的猜想。
7、本期编辑|shanshan
8、富兰克林创造的“8阶完美幻方”
9、还好普林格尔是一位正直的科学家,他沉默片刻,说:“陛下,许多事情都可以按您的愿望去办,但是不能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呀!”
10、但是受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弄不清楚雷电是怎么产生的,相信“雷泽有雷神,龙首人颊,鼓其腹则雷”的神话,误以为雷电毁屋击人是上天发怒,对人们进行罚诫。到了汉代,人们开始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理论来解释雷电现象,《淮南子·坠形训》认为“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即雷电是阴阳两气对立的产物。明代刘基(1311年~1375年)说得更为明确:“雷者,天气之郁而激而发也。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这说明,当时己经有人认识到雷电是同一自然现象的不同表现。
11、这些相似性指向一个结论:这两种现象是同一种物理现象。
12、百元美钞上的富兰克林头像
13、很多人追随着富兰克林的脚步,“疯狂”了重复着他的大气电实验(或者是实验的设想)。
14、(3)雷击人身伤害与防雷知识要点作者:梅忠恕
15、富兰克林推测油膜粒子和水粒子是互相排斥的,因此油在水面上无法积聚在一起而会迅速地扩张开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往水里加油,油膜覆盖在水面上,会降低表面的表面张力系数,这导致水面波浪幅度的降低。
16、比萨沙还无聊的洋鬼子做过实验。
17、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顿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想法,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光辉的证实。
18、富兰克林真正了不起的是以实验科学家特有的“求证”和“怀疑”精神,把这个实验在陆地上的湖泊又做了几次。他发现油膜会在湖面上迅速扩散,并真的具有平息湖水中波浪的作用。
19、然而有不少人对于本杰明·富兰克林当年是否真的进行了这样的实验,或实验到底是如何进行,还心存疑虑。美国Discovery频道《流言终结者》节目在第4季第5集利用实验证明了,如果本杰明·富兰克林真的把手靠近导下了雷电的钥匙,他将会被直接杀死。其实早已经有研究者发现富兰克林本人从来没有正式承认做过这个实验。
20、富兰克林有一连串的头衔——作家、发明家、出版商、科学家、外交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有评价说他是十八世纪仅次于华盛顿的名人。
四、富兰克林风筝实验的过程概括
1、②乐善好施,拒绝申请专利;
2、原来,我国古代建筑师最迟在17世纪后期就已经发明了避雷针。
3、富兰克林站在屋檐下紧张地注视着西边的天空,只见电光一道道闪过,雷声一声更比一声响亮。期盼的现象终于出现了:麻绳上的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这说明风筝线上已有电了。富兰克林小心翼翼地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钥匙上,使莱顿瓶充电。然后,他又使莱顿瓶放电。从而证明了聚集在瓶内的电是来自空中的闪电。瓶里的电也有火花,可以点燃酒精灯,可以用它做各种电气实验。天电、地电果然是一样的!
4、根据历史记载,这个实验是富兰克林在英国伦敦南部的一个湖里做的。他往湖水里倒了一勺橄榄油(大约5立方厘米),然后发现湖面上的油膜最终扩张为大约半英亩(2000平米),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油膜分子的厚度是大约5纳米。
5、第雨天怎么放风筝?
6、1753年7月26日下午一点钟左右,北方升起了一大片雷电乌云。我和利赫曼正出席一个科学院的会议,于是匆匆告别,想赶回家去观察“雷电器”。
7、富兰克林曾经与雷电有亲密接触。据说他将一把铜钥匙,系在风筝线的末端。风筝升入雷雨云层,闪电在风筝附近闪烁,雷声隆隆。一道闪电掠过,风筝线上有一小段直立起来,像被一种看不见的力移动着。富兰克林突然觉得他的手有麻木的感觉,就把手指靠近铜钥匙,顷刻之间,铜钥匙上射出一串火花。富兰克林大叫一声,赶紧把手远离了钥匙。他喊到:“威廉!我受到电击了!现在可以证明,闪电就是电”。
8、在1749年到1751年间,富兰克林仔细观察和研究了雷、闪电和云的形成,提出了云中的闪电和摩擦所产生的电性质相同的推测,提出了关于避雷针的建议。这一建议首先于1852年在法国马利大学得到应用。避雷针的发明不仅可以防止闪电所招致的严重危害,同时也破除了迷信,揭示了自然力的真实性质。
9、这7张震惊世界的照片,难道真的不是P出来的吗?!
10、在我国最早出现的避雷设施是避雷室。南朝刘宋时人盛弘之的《荆州记》中记载:“湖阳县,春秋寥国,樊重之邑也。重母畏雷,为母玄石室,叫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至今犹存。”这段话的意思是,樊重为母亲建造避雷室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是文石。文石很可能就是大理石,具有绝缘作用。由大理石建造的屋室当然是可以避雷的。
11、抛出手提箱在空中炸开,撒下美元对碰触到的敌人造成物理伤害;
12、你有避雷针,我有龙吻脊
13、(1)TheLightningDischarge作者:MartinA.Uman
14、富兰克林用手拿卷线圈的铁丝,在雷电雨夜闪电划过风筝,富兰克林的手有麻木感,他激动地大叫“我被电击了!”回到家,他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实验瓶,进行电学实验,果然科学家的假说成立。
15、单分子油膜形成示意。
16、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美国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
17、他就是美国国父之一富兰克林,我们没有因为他是领导人、慈善家、出版商、等等的多重身份而熟知他,却因为小学课本上熟知的故事“风筝实验”而记住他。
18、电是本来就存在的自然现象,比如说闪电、静电,所以电不是谁发明的,应该用发现。最早提出电这个概念的是公元前五六百年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直到1752年,富兰克林做了风筝实验, 创造的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等,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
19、富兰克林生前身后自然流传着很多故事,这个带电风筝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流传已久的经典传说,很多美国人深信不疑。在国内,作为语文教科书里的“老段子”,同样人尽皆知。可是这到底是个神话还是真有其事呢?
20、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五、富兰克林风筝实验图片
1、 1723年,17岁的富兰克林忍受不了哥哥对他经常的吹毛求疵和故意挑剔,独自一人到费城谋生,并在一家印刷所里当上了正式的印刷工人。
2、回复“订阅”,了解杂志订阅方式
3、这一场闹剧也算是避雷针应用史上一件趣闻吧!
4、为了对电进行探索,传说他曾经做过著名的“风筝实验”:1752年,富兰克林在雷雨天气中放风筝,用金属丝连接钥匙和莱顿瓶,以证明“雷电”是由电力造成。
5、(“数学史”上的今天)栏目简介
6、那时,他认识了几何书店的学徒和一些藏书爱好者,便晚间向人借书,彻夜阅读,第二天一早就送还。
7、本杰明·富兰克林同时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他是美国独立战争时重要的领导人之参与了多项重要文件的草拟,并曾出任美国驻法国大使,成功取得法国支持美国独立。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进行多项关于电的实验,并且发明了避雷针,最早提出电荷守恒定律。他还发明了双焦点眼镜,蛙鞋等等。本杰明·富兰克林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他曾是美国首位邮政局长。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评价富兰克林:“他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
8、那股电流是否足以让放风筝者心跳停止。
9、富兰克林一直在等待这样的机会,他想展示闪电产生的电气特性,为此,他需要一场雷雨。
10、题图来源:pixabay
11、流入钥匙的电流量是否足以电到富兰克林的手指;
12、这个命题在今天看来是很“突兀”的,但在富兰克林的年代似乎是海上水手们的常识,也是普林尼,普鲁塔克等古典作家曾经讨论过的现象。
13、1752年7月的一天,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儿子威廉的帮助下,进行了电学史上著名的“风筝实验”。 他感受到了闪电沿风箏线传来的电击,向人们证明了天上的雷电和地上的电击是一回事。
14、打开门,通往世界另一面
15、尽管这种猜想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观点,但破除了人们对上天雷神的迷信,于是各种征服雷电的设施也就陆续出现了。
16、1732年,美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认为电是一种没有重量的流体,存在于所有物体中。富兰克林做了多次实验,并首次提出了电流的概念。富兰克林的这一说法,在当时确实能够比较圆满地解释一些电的现象,但对于电的本质的认识与我们的“两个物体互相磨擦时,易移动的恰恰是带负电的电子”的看法却是相反。
17、(7)在水中或冰里存在;
18、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名商大厦1101环球物理
19、小朋友们,富兰克林是不是很厉害呀?不过宝贝们千万不要模仿他,千万不要在雷雨天放风筝哦!嘿嘿,宝贝们,你们喜欢看今晚的动画故事吗?如果你们有其他想听的故事,记得在文末下方留言告诉我哦~好了,明晚18点,精彩继续,我还在小太阳人故事乐园等你们,咱们不见不散吧~
20、然而,他对科学的贡献主要还是在物理学上。其中以电学为主——他是探索电学的先驱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