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结过几次婚?【文案100句】
一、史铁生简介及人生经历
1、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
2、史铁生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尿毒症,需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3、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
4、而使史铁生的人生态度更加明确的,不仅仅是母亲,还有十多年中出现于地坛这座古园中的形形色色的“关键他人”。他们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一个爱唱歌的小伙子,他每天都到园中练声,凭着对艺术的热爱,一唱就是一上午,这样坚持了好多年;一个捕鸟的汉子,单等一种过去很多而现在非常罕见的鸟,这一等便是很多年;一个最有天赋的长跑家,盼望用长跑成绩获得政治上的解放,却生不逢时;当然还有那个让人读来动容的弱智小姑娘……他们面对人生的诸多苦难,仍然保持着真诚的心。在他们身上,史铁生看到了人生的无常,看到了苦难的必然,看到了命运的不公,更重要的是他在看穿了生死之后,开始自觉地去思索如何找到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而这一点,也成为他中后期作品经常涉及到的主题。
5、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无论你在空间的哪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哪一个时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6、主管我的何教授四十多岁,人很和蔼。他给出了两种治疗方案:一是保守矫正治疗,但后面很大概率会无法行走不得不坐轮椅甚至会因为压迫主动脉和神经而有生命危险;二是手术治疗,但风险非常大,尽管何教授临床经验非常丰富,可是我的病情极为复杂,在国内没有先例,他只有60%的把握,最坏的结果就是下不了手术台。
7、于是父亲从学校图书馆给我借回来了一摞又一摞的书,姐姐给我带回来很多报刊杂志。那段时间,我读了很多名著。国外的有司汤达的《红与黑》、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等;国内的有《三国演义》、《红楼梦》、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甚至还有父亲不让我看而我偷着看的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梁晓声的《泯灭》。同时还阅读了大量的报刊杂志,比如那时流行的《读者》、《青年文摘》、《意林》、《参考消息》等,后来甚至还看了一本《厚黑学》。
8、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
9、史铁生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10、1981年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
11、作者:投稿请附百字简介、两张生活照整理成档
12、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3、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无尽的爱
14、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
15、20岁那年,史铁生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无处可躲。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原上,只剩下暴雨中的史铁生和一头老牛。
16、馆藏地址:图书馆三楼文学书库
17、在1951年出生在北京,他学习成绩优异,靠自己的努力下考上了当时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年轻时候的他爱的热爱田径运动,并且从小成绩优异。是大家邻居口中的好学生好孩子。1969年的时候,他志愿到延安的农村插队。当时他发现自己经常腿疼,最开始觉得可能是太辛苦了,所以没太在意。可是没过多久他突然高烧不退,住进了医院里面。而他那时候被诊断为双腿已经残废,无法再能站起来了。世事无常啊,从那之后他的下半生就一直坐在轮椅上,但是家里人不愿意放弃母亲,为了给他治病,把所有的钱都花出去了,可是还是没有用。后来的她觉得自己不能再颓废了,所以就振作起来,到处找工作。
18、“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延,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破碎而成片断。互相埋没的心流,在孤单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圆。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
19、而秋天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和母亲一起看菊花的经历,作者认为“菊花”是母亲坚韧、乐观精神的象征,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鲜艳、灿烂,让他明白了要好好活,活出精彩,做生活的强者。
20、他常常使人忘记他和你不一样,因此,同他说话就无所顾忌。有一次,与他聊天,聊到有些外来妹在城市扎根的事情,我随口就说“或者嫁个瘸腿的”,话出口多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犯忌,先就尴尬起来。我一尴尬,他便也不自在,这局面确是有些难堪的。后来,我在他的一篇小说里看到了一个相类似的细节,一个少女对一个瘸腿的男青年说到一只鸽子的名字叫“点子”,说这名字叫人以为它是个瘸子。这小说是多年前的,这也许说明史铁生早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这种情形在他身上发生已不止一次。
二、史铁生结过几次婚?
1、读过您的《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后,我打算跟您写这封信。
2、如出满勤每月30元工钱,但他为了看书和尝试写作,每天只干半天,一月下来只能领到15元,这活儿他一干就是7年。
3、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
4、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
5、1980年代,史铁生是“知青情结”的第一个代言人,作品大受欢迎和推崇,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19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是中国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宗教哲理小说,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此书反应零落,似乎读者不多。
6、尽管您——史铁生先生已不在人世,但我仍希望您在天堂也能收到这封信。
7、F医生的结论是,这足以证明人的大脑和灵魂是两回事,一个是追踪者,一个是被追踪者。就是说那种灵魂的东西已经存在于你的命运中,你面临的问题是你能不能接近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它;如果你试图离开它,也许更糟糕。所以我觉得我的命运就是这样,绝大多数时间是坐在屋子里,看看书,想些事情。世界的空间性对我来说太小了。
8、邮箱:2714644207qq.com
9、您的一生都在与病魔打交道,但您却好好的活下来,写出一篇又一篇优美的文章,从未放弃过。
10、史铁生:最初的写作还是写一些社会问题,像《午餐半小时》,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文艺理论还是文艺要反映社会生活。这种观念是很顽固的,但很快我就变了,写残疾人,这可以归到人道主义范畴,比如《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再到后来写人的残疾的时候,就不是人道主义能够概括的了,或者说它是更大的人道。人存在的根本处境有可能是社会的,或者人道的,但从根本上它是人本的。
11、史铁生:那时的写作比较现实主义,那种写作的格调也没有延续下去,那时候还有一种比较虚假的乐观主义。我并不认为悲观是一个贬义词,在比较深层的意义上。但如果以自己的悲哀为坐标的悲观主义是不好的,以自己的某种温馨为出发点的乐观主义也是虚假的、浅薄的。真正的乐观和悲观都是在一个更深的层面,它是人的处境的根本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悲观和乐观没有高低之分。
12、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3、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当代作家,电影编剧,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4、知道作家史铁生先生去世的消息迟了,说明我离文学界远了。可这仍让我在桌前愣了许久,当时耳边响起一支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一篇小说,也是史铁生的成名作,我记得发表在一九八二年我供职的《青年文学》上,回首一算已近三十年矣。
15、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6、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17、记得有一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搞了一台文学晚会,我和知识青年史铁生,还有王朔、刘庆邦、刘恒、何志云等作家朋友们在一起。知青出身的作家各自诵读一段话,表示对那段岁月的态度。我们十几个人被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几位年轻导演,分配在场子四角上的平台,等待轮到自己说话。第一个发言的就是史铁生。开头是这样的:空廓的场子里暗了片刻,忽然亮起一束追光,光圈中空无一人,然后就响起了史铁生的声音。他是以探讨问题的口气,很中肯,也很平静,并且是列出“第一”“第二”,这同现场所营造的悲剧气氛格格不入。提起来的一口气一下子瘪下去的感觉。忍不住要笑,在这样的语气对比之下,周围所有一切都变得虚张声势了。
18、初读史铁生,只是觉得文字很美、很凄凉,并没有多么深刻的印象。时间的脚步很快到了初二结束后的暑假。那一年随着身体的发育,我被检查出患有脊柱疾病,父亲带着我在西安各大医院不断检查、咨询专家,最后决定去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治疗。
19、《我与地坛》以北京的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著的探索精神。
20、史铁生回陕北1980年代
三、史铁生简介及人生经历300字
1、一天中午在食堂,牛志强大呼小叫地喊我,我看见他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着一脸笑容的史铁生,我赶忙过去寒暄。面对史铁生这样的残障人,我总不知如何说话是好,话轻了,显得麻木;话重了,怕有闪失;不轻不重又拿捏不好,只好以笑对笑,偏过头去跟牛志强打岔。
2、在高中时就读过史铁生的散文集。可当时并未深入了解过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可谓知人论世,往往要了解作者,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其情感与精神。天高云阔,草长莺飞,月圆月缺,都是生命的不同姿态,而地坛,便成为了人们的纪念地点,是史铁生留给人们的一种思想空间。《我与地坛》是一场苦难与救赎,一种宿命与超越,是史铁生特殊的人生经历和他独特的精神世界引导下的一种人生的感悟。
3、《史铁生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9月版。本书精选史铁生散文若干篇,另有二十余幅珍贵老照片,展示了这位不甘向命运低头的写作者对生活、生命、人生、艺术的感悟,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
4、性与爱情,这一对千年不死的游魂。缠绵缱绻,若即若离;其来有自,不知所终。因为“自从那无花果叶飘然而至,遮蔽了爱恋者独具的语言……我们就成了别人。”于是我们相互寻找,无限接近;于是有了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学。《我的丁一之旅》是一部奇特的小说,爱情是它的主线,主线之下,或鲜明或隐晦、或迷离或清晰地敷设着故事的网络,挑战你的好奇心和思考力。
5、看史铁生的作品,常常无端地陷入一种思索。但是,这种思索相对于文字的内涵来说也往往显得浅薄。他对于写作的宁静和执着,对于生命的冷静和超脱,对于亲情的感悟和回忆,对于每一个关心他的人的友善和热情——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亲切而意味深长。
6、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7、父母和家里亲戚都很纠结,一时拿不定主意,便来征求我的意见。还记得当时我笑着说:“爸、妈,咱做手术,没事,生死各有天命”。于是2000年的九月底,我躺在了手术台上,伴随着全麻而逐渐模糊了眼前的无影灯。
8、今天是1月4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今天我想写写我与史铁生的故事。
9、史铁生:关于读书,我不想说得太具体,各人有各人的爱好与关注。我的体会是,一味地追求多而新,倒可能弄得自己颠三倒四不知所从。根本的问题,先哲们都想过了。其实,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只不过布景和道具日新月异,读书和思考只为不被它弄得找不着北。这只是我的看法,并无典型意义。
10、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也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11、乘坐公交13路、231路、28路到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站下车即到。
12、于是,一个摇着轮椅的小伙子,一天到晚耗在这荒芜的园子里,思考着关于生与死的问题。也许这是自人类有思想以来,一个亘古不变的哲学命题:形销骨铄的乔达摩•悉达多在菩提树下冥思,穷困潦倒的庄周在濮水边苦想,还有被放逐的屈原、遭受腐刑的司马迁……如许的先贤都曾考虑过这个问题,并从各自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给出了答案。而史铁生在想了几年后,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13、我可以把我的友谊在水彩画幅创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义。也许有一天,当时间流逝,早已不小心掉进了遗忘的心湖。记忆的湖水冲淡了美丽的色彩,淡却了当年的铁胆铮铮之情,笑傲江湖,乘风破浪。那幅画早已变的却是龌龊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
14、以梦对应四季,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
15、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16、很喜欢看史铁生的作品。从《务虚笔记》《我与地坛》到《病隙碎笔》。他去古园了,我们便随他“去古园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是他作品的魅力。
17、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第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是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第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就意味着恐惧。上帝用这三种东西来折磨我们。不过有可能我们理解错了,上帝原是要给我们三种获得欢乐的机会。
18、以艺术形式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
19、1974年,史铁生为了生计,在北新桥街道工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在这里上班既没有公费医疗,也没有任何劳保,所干的活儿是在仿古家具上画山水和花鸟,有时还画彩蛋。。
20、问:您的作品涉及残疾人,但又超越了平常意义的残疾。
四、史铁生《我与地坛》
1、史铁生:十年前我搬了家,离地坛远了,加之行动不便,现在很少去了。偶尔请朋友开车特意送我去看它,发现它已面目全非;这正是日新月异的布景和道具之所为吧。唯园中那些老柏树依然令我感动——历无数春秋寒暑依然镇定自若,散发着深厚而悠远的气息,不被流光掠影所迷。
2、问:常常和朋友谈起您的作品,大家都很关心您的身体,近来您的身体状况怎么样?一天能写多长时间?您是怎么安排写作和读书时间的?
3、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4、校图书馆新媒体部干事,就读于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学院语教1702班。
5、那次去看他,是到国子监的路上,已经到了雍和宫大街,要躲过史铁生,就躲不过去了似的。否则,还是要推迟。因为这个见面是那么重大,叫人觉得有着遥远的距离,总也走不近,总也做不好准备。现在,却兀自到了眼前,无法回头了。
6、说到这儿,我真是有些惭愧,因为我很少能照顾到读者。所以,“源源不断地有好作品奉献出来”这话我实在是不敢当。
7、我曾在《病隙碎笔》中写过:“我的写作说到底是为谋生。但分出几个层面,先为衣食住行,然后不够了,看见价值和虚荣,然后又不够了,却看见荒唐。荒唐就够了吗?所以被送上这条不见终点的路。”“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8、史铁生散文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9、秋天,作者母亲为了唤起作者对生活的希望,带作者去北海看菊花。所以怀念秋天,以此来告慰母亲,不仅自己要好好活着,还要带着妹妹好好的活,让母亲在九泉之下放心。
10、命运从来可以摧残一切光鲜皮囊,却杀不死坚强灵魂。现实是残酷的,生活是艰难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用微笑,努力让它们变得柔软。聪明的人是能认清生活的真相,而睿智的人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它,这正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11、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
12、百度百科里介绍史铁生的文字是这样开始的:“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3、史铁生的传奇人生经历对我们的启示是坚强;史铁生的作品,看到人的软弱如同芦苇,但决不会看到人的乞求,看到作者的怯懦和惶恐。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14、也许是女娲给人类创造了甜美彩画,怕人类不珍惜,加点神水的斑迹,希望给人类带来多姿多彩的画面,在坎坷中锻造人类的灵性吧。
15、问:《病隙碎笔》是在什么状况下写的?
16、《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7、1979年,由于下肢麻痹、肾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不得不造漏排尿。紧接着,由于肌肉萎缩,血液循环受阻,再加上每天长时间地坐压,褥疮发作,前景是败血症。
18、问:《务虚笔记》思辨性很强,有些章节完全可以看作“冥思录”。
19、史铁生: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当然,用目前流行的话说“这有点儿累”,所以这历程也并不像上面说的那么轻松。
20、问:您还常去地坛吗?平常您都还有什么爱好?
五、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品
1、题材:思想丰富鲜明,风格朴实易懂,时代个性
2、然后开始渐渐读他的一些其他作品,他笔下的奶奶,他命中的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在陕北插队生活的画卷,他对命运坦然接受,和他的《命若琴弦》里的小瞎子一样,生命总是要继续的,活着的盼头是多么重要,心灵的依托能支撑一个人一直走下去。他接受上天给予他的命运,老天爷要求他承担这一切,那么他只能背着厚厚的行囊往前走,至死方休。《我与地坛》里有一句话我至今铭记:
3、经历过伤痛,就明白了人生
4、您在天堂过得好吗?终于能摆脱轮椅,自由行走了吗?在天堂见到母亲了吧,把您成功的事说给她听,她一定很开心吧。
5、新浪微博:@季羡林国学讲堂
6、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2010年12月31日逝世。1967年初中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常年透析。病情稳定后,出版有随笔集《病隙碎笔》和散文集《记忆与印象》等。作品多次获奖。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散文《病隙碎笔》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7、“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直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2010年,“轮椅上的巨人”史铁生永远地离开我们,只有他生前写下的文字,仍闪烁着生的光芒。
8、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插图典藏版),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12月版。
9、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10、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
11、史铁生许多小说有强烈的自传要素,如中篇小说《宿命》就是作者的精神自传;他有强烈的宗教情怀,甚至精深的宗教哲学,在作品中思索人的救赎需要和终极关怀,追寻上帝,反映世人以意识形态名义推翻亲情灭绝爱心,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和信仰。
12、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
13、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
14、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
15、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6、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17、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18、我想,这可能就是心态吧。
19、课文中没有提及到我的父亲;本文记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未能如愿的经历,记录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我细腻而敏感的情感世界,母亲从早到晚操持家务的辛劳。作者简介: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
20、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