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简介【文案100句】
一、卡夫卡简介
1、卡夫卡有过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除了对于婚姻的恐惧,还来自于对写作的挚爱,在各种矛盾中,他拒绝了调和,在仅存的空间里,做了没有选择的选择。
2、胡志明:《“变形”的美学——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的话语方式》,《山东师大学报》,2001第5期。
3、卡夫卡的第一部小说集《观察》第一版共印了800册,5年后还有一大半积压在仓库里。卡夫卡自己说,在布拉格一家著名的书店里,几年来共售出了11册书,“其中10册很容易找到买主,因为是他自己买的,不过,他一直想知道究竟是谁买走了那第11册?”
4、卡夫卡作品的超前之处也正在于此,他超越时代,在当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他的小说中许多场景令人似曾相识,因为他“用大量篇幅准确描绘了不再理解世界的现代人身处其中的疏离感”。葩普赛克先生认为,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是欧洲社会正在系统化、机械性的时段,这与我们当下的时代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会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5、卡夫卡几乎一生供职于工伤事故保险公司,写作对于他更像是“业余爱好”,但他凭着“业余爱好”影响至今。
6、如果你看不懂今天的社会,那就去看看出生在19世纪卡夫卡的著作,今天我们之所以还在讨论卡夫卡,因为他在上上个世纪就预言了我们今天遇到的困境。
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vCWEfZsC8Hvp5V1QmbJVA提取码:WMYB书名:卡夫卡小说全集(全三册)
8、但是,一回到家中,他就变成了一只不受父亲待见的甲虫。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完美地继承了犹太人善于经商的基因,白手起家,从经营一间高档时装礼品店到拥有自己的品牌。卡夫卡算是一个非典型富二代。像很多富二代一样,小时候的他缺少父母的陪伴,长大后的他因为职业被父亲讨厌。与典型的富二代不一样的是,他想买什么,父亲就不给他买什么。在卡夫卡家里,父亲掌握绝对权威,父亲说什么全家人就必须照着做。
9、各式各样的体恤衫上;大大小小的搪瓷杯上;商店琳琅满目的招贴……精明的布拉格人,巧妙地将卡夫卡纳入到通畅的商业轨道,满足不同游客的好奇与需要。这一点,当我参观完卡夫卡出生地纪念馆之后印象尤为深刻。
10、弗兰兹·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西方现代文学的鼻祖。卡夫卡生前在德语文坛鲜为人知,死后却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代表作《变形记》发表于1915年,是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卡夫卡式”小说沉重、阴郁,表达着一种无法解脱的痛苦,在非理性的外壳下讲述着现实世界的困惑。
11、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12、保罗·高更:离开文明,是离开了众多的敌人
13、我之所以对找到这个地点格外有兴趣,与自己的一篇文章有关。大约一九八四年,萧乾先生借我一本英文版的卡夫卡致费丽丝书信集,从中我第一次知道两人的故事,颇感好奇,还忍不住在笔记本上选译过几封,另写一篇短文《卡夫卡的情书》在《中国青年报》开设的个人专栏“人地书”中发表。这也是我最早写到卡夫卡。
14、叶廷芳在《卡夫卡——荒诞文学的始作俑者》中指出,卡夫卡的《变形记》是整体荒诞而细节真实。“细节真实”是因为作者始终用极其冷静的笔调,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后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人的心理活动。而“荒诞”则是由于整个故事的框架,是人变成虫这一神奇事件,它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是不真实的,而作者正是借助于这种假定性的手段,达到了作品的象征与譬喻的意义。
15、年轻时的卡夫卡以及手稿
16、就我而言,寻访的意外收获其实不在老城区广场周边,而是与广场有段距离的Skorepka街。这条街的拐角处,有一座MaxBrod公寓大楼——一九一二年,卡夫卡正是在这座公寓顶楼的一间寓所里,与费丽丝一见钟情。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们两度订婚,均又取消,对婚姻的无名恐惧,始终困绕卡夫卡,直至病逝。
17、忽然发现,卡夫卡墓碑对面的围墙上,还嵌着一块又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如他的妹妹们的墓碑相同。每块墓碑上不止一个人的名字,而他们去世的时间都是在一九四四年前后——无疑,他们都是种族灭绝灾难中的罹难者。仔细一看,有几块墓碑上的死者,不是根据家族排列,而是根据他们的职业。
18、许多年后,有机会伫立在卡夫卡与费丽丝初次见面的大楼前,布拉格的寻访,仿佛一下子有了亲近的感觉。
19、卡夫卡的全名叫做“弗兰兹卡夫卡”,是奥地利人,是一名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犹太商人的家庭,这可是令人羡慕的犹太基因哦。他喜欢文学和戏剧,18岁就进入了布拉格大学。他从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并曾通宵写出了短篇小说《判决》,他的小说想法比较奇特诡异,手法也是别开生面。
20、后来买来一张《卡夫卡的布拉格》地图,上面标有布拉格与卡夫卡有关的三十四处地点,这座雕像为最后一处。雕像2003年落成,位置即在犹太人区的中心——卡夫卡成长与生活、工作的区域。雕像出自捷克雕塑家JaroslavRona之手。
二、卡夫卡简介
1、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2、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3、在保险协会的办公室里,他人缘也很好。上司欣赏他的认真负责,同事们喜欢他的老实没心机。卡夫卡的朋友,哲学家韦尔奇笔下的他几乎没有缺点:
4、我在《卡夫卡的情书》中这样写道:“《变形记》、《城堡》中的卡夫卡,是冰冷到极点的忧郁和孤独,读时让你感到无名的压抑。情书中的卡夫卡,却是热得让人难以置信的思念和柔情,读时让你觉得看到了一颗爱得近乎发狂的心。卡夫卡写给费丽丝的信,几百封,厚达五百多页。
5、去啃他的 说都头皮发麻 ,卡夫卡的小说应用了大量的意识流和象征性的手法
6、和朋友在一起,他特别喜欢讲笑话,而且总爱在大家刚讨论完严肃话题时搞突然袭击。他的好基友布洛德说,卡夫卡是他见过的最有趣的人之一。他那一群朋友总是凑在一起办小型朗诵会,每次在朗诵会上搞事的人总是他。卡夫卡喜欢朗诵,也是个感情充沛的好朗诵者。在他心里,朗诵比音乐更美。
7、在老陀和老托手中,小说的审美被固化到写典型人物上,只有写出人物性格成长史,能契合时代,能展现生命的本质,才算优秀的创作。但严格来说,这种塑造往往以失败告终,特别是正面典型人物,由于附带时代、背景的东西太多,往往压倒了合理性,造成“现实主义的塌陷”。
8、细雨纷纷,飘洒在林荫道的葱翠树冠,只有少许水滴,溅到布满青苔的沙砾小道。偌大的墓地,冷清而静谧,只有我们夫妇两人打着伞走在小道上。太冷清了,静得能听到雨敲打树冠与伞,听到脚底发出的被雨水打湿的细微声。
9、卡夫卡生前发表作品很少,不为世人注意。《变形记》(1915)是他生前发表过的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起,卡夫卡开始受到西方评论界的重视,形成“卡夫卡热”。中国大陆对于卡夫卡的介绍相对较晚。《世界文学》1979年第1期首次介绍卡夫卡及其作品,最早被译成中文的是《变形记》(李文俊所译),以后这篇小说又有了张荣昌等译本。中国对这篇小说的研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进行,并且从一般介绍逐步进入对这篇作品的多侧面的较为深入的研究。
10、卡夫卡画画不强调技巧,不强调透视关系和比例,只是“我手画我心”。
11、有种说法是,某次跑工地调查时,卡夫卡看到工人们在大晴天穿着雨衣工作,他一问究竟。那一片鸟特别多,工人们怕鸟屎落一身就穿上了雨衣。在这个故事的启发下,卡夫卡他发明了一种帽子,使工人们更加安全。这就是第一批平民可以用上的安全帽。
12、在旅游开发上,卡夫卡无处不在。不过,让人疑惑的是,充分商业化、世俗化之后的卡夫卡,还是那个孤独、忧郁甚至畏惧婚姻生活的卡夫卡吗?
13、一阵风就能把卡夫卡吹走,但是瘦弱的身体并不能阻止他在工地跑来跑去,帮助工人领到工伤保险金。
14、实际上,卡夫卡并没有自己单独的墓碑,他与父母安葬在一起,三人为同一个墓碑。墓碑不大,约两米,灰色花岗岩,被雕刻成不规则的方尖碑状。卡夫卡一九二四年先于父母去世,父亲与母亲分别去世于一九三一九三四年。
15、卡夫卡父亲开办的第一家服饰用品商店,同在Celetna大街上,占据着与广场面对的最佳位置。作为一名犹太商人,父亲的创业从这里开始。与商店旧址相近,有一家名为Goldhammer的饭店,卡夫卡父母的婚礼,在饭店隔壁的一间房子里举行。
16、卡夫卡生前在家乡默默无闻,他在精神上遭受了极度的痛苦。他在才华尚未完全展现之时便英年早逝。痛失英才后的数十年间,仅有寥寥数人在德语文学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认为人类处于一种荒谬的窘境,而全人类都是上帝在“糟糕的一天”中的产物。于是,试图寻找生命的意义本身就显得毫无意义了。可正是这样自相矛盾的无意义状态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阅读卡夫卡的小说,诸如《审判》和《变形记》。生活本身的毫无意义让我们可以任意地赋予这些作品意义。
17、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
18、语言的弱势:卡夫卡是布拉格(捷克)的犹太人,一个少数族裔在一种主要语言内部缔造的文学,他所用的语言是一种弱势的语言,并未属于他的民族意志,且不断被逐出自己的领土——布拉格的德语属于一种脱离了领土的语言。
19、需要什么家具?当然是一扇屏风或者一个垫子,好练“穆勒”。那样就可以敞着窗户赤身练穆勒,而且对面的人也无法趁机跟着一起做了。
20、第二天早晨,家人冷静地接受了这一切,觉得从此卸下了沉重的包袱,他们决定这一天暂不工作,去郊外旅游,以纪念新生活的开始。
三、卡夫卡kafka
1、卡夫卡怕费丽丝寄给他的信丢失,还细心地在信纸上方特地加上一句:“我真有点神经过敏,担心有些信可能会丢失,大概是你没有把地址写准确。应该这样写:poric有两个勾,分别在r和c上面,另外,你还应该寄挂号。”
2、出于伦理学和美学的考虑,卡夫卡吃起了“草”。他本来是吃肉的,但在观察一条鱼之后,他再也吃不下了,“一个人坐在桌边谈笑风生,与此同时,牙齿之间的微小肉丝会产生腐烂和发酵的病菌,就像一只死老鼠被压在两块石头之间一样”。
3、如今,曾让卡夫卡感到陌生的世俗社会,慷慨而精明地接纳了他。他已融入布拉格的日常生活,一个无处不在的旅游资源。
4、在日内瓦的一个书摊,巧遇《卡夫卡情书》
5、其卡夫卡的小说反功利
6、1924年,卡夫卡辞世,世界大战,纳粹德国的恐怖,军国主义的盛行,人类的道德沦丧,延伸到现在,人在工厂里像螺丝一样的运转,金钱至上的风气中,精神家园的丧失,物质成了唯一的价值标尺,人也异化成了物质的一部分。
7、国内读者最熟悉的捷克作家毫无疑问是卡夫卡,许多人阅读过他的代表作《变形记》、《审判》和《城堡》,而这位二十世纪初期的文豪也早就成了捷克及其首都布拉格的一张文化名片。人们印象中的卡夫卡,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忧心忡忡的、有着深邃思想和荒诞讽刺的作家,但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寻找卡夫卡——他属于我们每个时代》(下文简称《寻找卡夫卡》)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真实而普通的人。
8、袁枚懂在布拉格小房间里熬夜的卡夫卡,布洛德也懂想烧掉自己作品的卡夫卡。百年之后的读者懂卡夫卡在1914年8月2日写下的那句“德国对俄罗斯宣战。下午游泳”。
9、老陀的东西最大特点在准确、完整,在写实主义的美学视野中,已入完美的境界,后来者只能最大化地接近老陀,只能靠地方色彩、个人特色来求不同,则小说之路顿显狭窄。
10、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考研复习签到内容;
11、但当他在某个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后,一切都改变了。老板抛弃了他,父母再也无法接纳他,就连他最爱的妹妹,最后也决定将他驱逐出家。
12、卡夫卡是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性人物,可以说,正是从卡夫卡开始,人类小说走向了现代小说。在文学评论中,这个巨大转折又被称为“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卡夫卡之变”。
13、早上醒来,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震惊、痛苦、无助统统袭来……《变形记》是一则荒诞的寓言,用夸张的情节表现残酷的现实。卡夫卡所创造的那只甲虫,象征着一种还未实现的极端可能,预兆着我们的未来。
14、他笔下的主人公和大多数人一样,有着迷茫、孤独、自我身份的不确定感,但仍在尽力寻回隐约感受到的尊严。
15、《变形计》就是这样的卡夫卡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一部寓言式小说,小说分为三部分:
16、巧的是,十天之后,当我在瑞士日内瓦逛逛周六旧书摊时,一眼就看到了一本法文版的卡夫卡致费丽丝的情书集。赶紧为这本书拍照,与布拉格拍摄的第一张雕塑照片,正好形成一个有意思的衔接。
17、他这个书比较抽象,其实你要是读了很多他的书就会明白挪威的森林其实不算是他的主流风格,太写实了。海边的卡夫卡主要写的一个男孩离家出走,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遇到自己(他认为是)的姐姐和母亲,以及在一个图书馆生活的一段日子。另外还穿插了一个叫田中的找猫人的一些故事。村上春树的作品很喜欢穿插许多非现实的角色,挪威的森林里面很难得的没有任何不现实的东西。仅仅是一部伤感的青春小说。而他另外其他很多作品就不是这样了,所以不习惯的人就觉得他的其他作品都没有挪威的森林好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18、卡夫卡出生在战争阴云密布的年代。当时德法战争刚宣布停战,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开展得如火如荼,资本主义危机重重,祖国面临侵略,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卡夫卡个人一直生活在父亲权威下,遭遇各种失败只能归咎于自身,还几乎是“杞人忧天”般的担心家人的生活状况。卡夫卡的作品中充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卡夫卡对生活、工作、政治事件一直抱旁观态度,所以作品中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加上当时深受尼采、柏格森等人的主流哲学影响,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19、《视读卡夫卡》,安徽文艺出版社,大卫·赞恩·梅罗伍兹、罗伯特·克拉姆著,孙文龙译
20、如同爱因斯坦以前只是个小职员,而后来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卡夫卡生前只是个小公务员,死后被许多作家奉为导师!
四、卡夫卡简介英文
1、凝望墓碑,只有叹息。不敢设想,卡夫卡如果活到了二战爆发。爱因斯坦逃离了德国,茨威格逃离了奥地利,孤独的卡夫卡有可能逃离布拉格吗?他能摆脱与妹妹们一样的、与那些艺术家一样的结局吗?命运的幸或不幸,真的难以界定。
2、卡夫卡的小说还有很多特色,在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中,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爱伦·坡等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形式完整、思想到位的角度看,还是卡夫卡做的最好。
3、其次,卡夫卡的小说不太依赖故事
4、电影《第三人》奥逊·威尔斯参与编剧、主演
5、回复“测试”,可获取古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6、世俗化的布拉格,终于接纳了他
7、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卡夫卡的代表作是《审判》、《城堡》、《变形记》
8、卡夫卡的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9、与卡夫卡雕像不期而遇。于是,我的相机里有了布拉格之行的第一张留影。
10、大学毕业后,卡夫卡来到一家意大利大型保险公司工作,在那里呆了快一年。可是,他活得很丧。他对自己的工作时间表——从晚上8点到早上6点——感到不满。这让他错过了写作的黄金时间。辞职后,他在波希米亚王国工人意外保险协会找到了一份下午2点就可以下班的工作。
11、《卡夫卡的画笔——曾是伟大画家的弗兰茨·卡夫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尼尔斯·博克霍夫、玛丽耶克·凡·多尔斯特编,姜丽译
12、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13、“我永远都得不到足够的热量,所以我燃烧。因冷,而烧成灰烬。”——弗兰茨·卡夫卡评价卡夫卡的一生,我没见过比卡夫卡本人更深刻有力的。
14、所以我同意钱理群的看法。
15、附,来自乡下的犹太人的本土型语言是捷克语,然而捷克语却几乎处于被遗忘和受压抑的状态,德语是都市用语,是歌德笔下的德语,具有文化和所指对象的功能。语言领土的归属感,在卡夫卡与同为会捷克语的犹太作家密伦娜之间产生了重要的关联。“德语是我的母语,捷克语却让我感到亲切得多。”(致密伦娜的书信)
16、与他们同在的还有卡夫卡的三个妹妹。卡夫卡墓碑下方,另有一块薄薄的黑色大理石,上面刻着三个妹妹的名字。她们分别出生于一八八一八九〇、一八九去世的时间却模糊地统一写为“一九四二——一九四三”——显然,她们没有逃脱犹太人遭遇的种族灭绝之灾,在这期间死于纳粹集中营,遗骨难寻。如今,只有她们的名字被镌在石碑上,让每一个拜谒卡夫卡的人,为她们的悲剧命运而难过。
17、小说是否可以没有典型人物呢?在卡夫卡之前,恐怕人们连想都不敢这么想,毕竟小说是写人的,离开人这个核心,小说就没法运转了。
18、如今,这一墓地里现存一万多座墓碑,最古老的一块墓碑立于一四三九年。但这一墓地早在一七八七年被废弃。环绕墓地,有著名的教堂,二次大战期间,布拉格抵抗组织的最后一批成员就躲藏在教堂的地下室,被发现后全部遇难。墓地和教堂历史悠久,位置便利,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我看到有的人头戴小白帽,神情凝重,在苔藓斑斑参差歪斜的墓碑间缓缓走过。相信他们是犹太人,来这里凭吊先祖与先烈。
19、没听说过“与卡夫卡齐名”这种说法你说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卡夫卡是表现主义小说家,普鲁斯特是意识流,一个奥地利一个法国,俩人没什么联系,非要说有联系也就是宽泛的讲都是20世纪现代主义的作家,很牵强表现主义美国有个大家——奥尼尔,不过是写戏剧的,代表作有《琼斯皇》《毛猿》,跟卡夫卡也没多大联系
20、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荣誉是给平庸之辈的酬劳
五、卡夫卡简介及代表作品
1、本书既保留了原作无规则的标点符号和异乎寻常的书写方式,又突出了原作完成和未完成的两个部分,同时也纠正了其他一些版本的错误,原原本本地再现了作者手搞的风貌,为翻译和认识卡夫卡的作品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力图为我国的卡夫卡读者和卡夫卡研究再现一个新的视野范围。
2、卡夫卡曾在给菲丽斯的信中,多次讨论中国清代诗人袁枚的《寒夜》:“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中国古代文人向往的红袖添香夜读书,被卡夫卡根据自己的处境,理解成孤寂的夜读被女人打断,文人在读书与女人之间的两难选择。一首原本描写男女闺阁情趣的轻松俏皮、温馨戏谑的诗,被卡夫卡赋予了西方艺术家、特别是他自己,在正常的婚姻生活和孤独的艺术家之间矛盾冲突、难以抉择的沉重意义。
3、内容简介:土地测量员K奉命赴城堡上任,不料却被阻止在城堡外。K暂住在城堡外的村庄,费尽心机想要进入城堡,但那如梦似幻的大雪、冷漠怪诞的村人、始终无法见其一面的城堡办公厅主任似乎都在千方百计阻挠他。城堡看似近在咫尺,K却无论如何都无法进入城堡。
4、我们从小学起就学习鲁迅的文章,他的文章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他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5、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6、第二部分:因为失业的他变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越加的对他嫌弃个厌恶,而他却关心父亲的债务,如何送妹妹上音乐学院。
7、内容简介 《失踪者》主人公卡尔·罗斯曼出生于布拉格一个富有人家,为人善良。他十六岁时被一个中年女仆引诱,与她生了孩子,被父亲逐出家门,只身流浪去美国。他在美国一次次陷入窘境,最终沦为无业游民的奴仆。小说到此中止,按原书设计,罗斯曼最终得以逃脱,在一家剧院找到了工作。小说通过罗斯曼的遭遇,描写了工业社会中人的无助与卑微。
8、《寻找卡夫卡》书封面的一句话点出了全书的主旨:“卡夫卡与世界存在着分歧,而这个世界也对卡夫卡存在着误解。”毫无疑问,人们对卡夫卡是有刻板印象的,许多喜爱文学、稍微阅读过卡夫卡作品的人对卡夫卡的印象有三:其卡夫卡生于捷克布拉格,用德语写作,他的作品不多,在作家创作最成熟、最好的年纪41岁英年早逝;其在他最著名的小说里,主人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与父亲不合,工作不顺,与女人纠缠不清,书中随后幽默地写道,“要是再看他写作的内容和方式,你就会发现,他的麻烦远不止这三个”。
9、长篇小说简直不知所云 ,短篇小 说还好些
10、但我们看卡夫卡的小说,写的都是类型人物,他笔下的人物没有面貌,没有特征,没有性格成长史,他可以是阅读小说的每个人,照样非常有带入感。
11、第三部分:由于格里高尔不能挣钱,家里负担越来越重,妹妹提议把亲哥哥赶出家门,而格里高尔虽然饥寒交迫,重病患身,仍然心系家人。最后他陷入了绝望,怀着深情和对家人的爱,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12、要说卡夫卡伟大,可能谈不上,但他的影响力的确是巨大的。先不说别的,在他的作品的影响下,受到巨大启示的作家的名声都如雷贯耳一一马尔克斯,他正是在卡夫卡的影响下成为作家的,而莫言又深受马尔克斯的影响。光看这些,卡夫卡在世界文学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况且,还有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他的非同寻常的评价
13、作者简介: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生前在德语文坛上几乎鲜为人知,但死后却引起了世人广泛的注意,成为美学上、哲学上、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4、卡夫卡曾经说过:“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能摧毁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上则刻着:‘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15、墓碑上,卡夫卡的名字刻在最上面,下面依次是父亲和母亲。卡夫卡是否去世之后就被安葬于此,墓碑立于何时,未见说明。这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卡夫卡以这种形式永远与父母在一起,哪怕他生前总是恐惧父亲的威严与粗暴,但在他孤独辞世后,仍只有父母接纳他,并以合葬方式永远同在。
16、玛丽莲·梦露:6月1日出生,她本是一个快乐无忧的孩子
17、群体价值的弱势:当群体或民族意识“在外部生活当中往往不起作用,且一直在不断地瓦解”时,文学要肩负起的正是这种群体的,革命性的表述:群体精神的凝聚,如《一条狗的研究》里那只形单影只的狗呼唤另一种科学,如《歌女约瑟芬》放弃独自演唱,融入耗子民族的群体,如字母K所代表的的群体性。
18、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三次悔婚,离41岁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因肺病引起喉咙疼痛,无法吞咽食物而饿死。他笔下的主角总是孤零零的,要么一觉醒来变成了被家人嫌弃的甲虫(《变形记》),要么刚起床就被逮捕(《审判》),要么莫名其妙成了全村的敌人(《城堡》)……
19、叶廷芳说:“许多卡夫卡的作品,今天依旧有意义,比如说他的《城堡》,说的是一个人办居住证这样一件很简单的事,卡夫卡用了23万字的篇幅来写这个事,但到最后还是没办成。他把人的这种荒诞处境,可以说推到了极致。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单位有一位搞基建的同事,他说那时候盖一栋房子,要盖72个章才能够动工。恰恰如《城堡》一样,看得见却总也走不到,求爷爷告奶奶也不行,现实就是这么个玩意儿。再如他的《诉讼》,一个人无缘无故被捕,但想尽一切办法却终归徒劳。生活中,人生中,总会有一些障碍,或者说,人生其实也是一场无穷无尽的诉讼,卡夫卡在他的作品中,揭示的正是这些东西。”
20、1914年7月31日,离一次世界大战开战还有两天,这一天,卡夫卡说,“要不顾一切地写东西,这是我维持自己生存的斗争。”一战全面开战当天,卡夫卡写下的日记是,“8月2日。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去游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