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变形记思维导图【文案100句】

2023-02-02 10:35:24

一、卡夫卡变形记

1、而这场注定失败的「逃生」中那些琐碎的细节,借助卡夫卡精湛的叙事技巧,在过去与现实之间自由转换。卡夫卡的文字也在拥有近乎无限丰富叙述资源的同时,具有了强大的张力。

2、最后,甲虫格里高尔无声无息地死了。

3、然而,当格里高尔终于打开门后,他的母亲吓得晕倒了,经理逃走了。父亲凶狠地把格里高尔赶回卧室,然后紧紧地关上了门。不知过了多久,大家从最初的恐慌,逐渐接受了现实。但显然格里高尔不能再回去工作了。这个家庭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年迈的父母不得不重新开始工作,而妹妹不得不放弃她的音乐梦想,开始做一名零售店员。

4、回复“测试”,可获取古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5、《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6、这封信后来常常附在卡夫卡的作品集中出版,有一些小说集,因收录此信而直接以「致父亲」来命名。这封信可以说是人们窥探卡夫卡「父亲情结」的一扇窗。

7、作者描写这种人情反差,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变形记》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8、▲卡夫卡的素描 《低头坐下的男子》

9、在卡夫卡的童年记忆中,父亲很多类似的「教育」行为令他无法理解,其中印象最深的,当属那次卡夫卡因喝水而为自己招来的「祸患」。

10、所以他尝试寻找尚未被父亲的阴影笼罩到的缝隙与角落。其中他最勇敢的尝试,莫过于婚姻了。

11、父亲的世界是卡夫卡遥不可及的,而作为儿子的他却自然而然的以「奴隶」自居,这段父子关系的异常可见一斑。

12、1919年,卡夫卡写了一封近一百页的长信控诉父亲。而这封始终没有寄出的信,便是《变形记》的精神内核。

13、现在他变成了甲虫,在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之后,全家人很快失去了耐心。

14、因此,卡夫卡称自己是一个「有着某种卡夫卡气质的洛维」。他软弱、羸小、瘦削……总之一切都显得与父亲背道而驰,而与母系家族诡异和怪癖一脉相承。

15、初见《变形记》三字,本以为是一个有趣的故事,阅读时才发现与自己的想法大相径庭,合上书后是对格里高尔的同情和对其家人的厌恶。与其说“变形”的是格里高尔的外形,不如说变的是其家人的人性,在格里高尔的那个年代,社会充斥着的是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扭曲了他们的心理。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卡夫卡用荒诞的手法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爱到底存不存在?”格里高尔爱他的妹妹,夸奖她,愿意为她支付高昂的学费,妹妹是第一个提出要照顾他的人,但也是第一个提出抛弃他的人,此类情节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性的扭曲,人格的丧失和生存的痛苦。《变形记》中人性的扭曲、亲情的冷漠正是作者卡夫卡的亲身遭遇,这样,内心的悲凉感又会加重一分。

16、这固然可怕,但是这些显然头脑清醒而又单纯的人却以种种不同的方式让自己适应一种令人痛苦的境遇”。这正反映了表现主义所要求的突破表面现象直取实质的艺术主张。卡夫卡以他痛苦的小说,充当了一个梦魇般的时代见证人的角色。

17、于是,卡夫卡就这样从与父亲「共识」的美好想象里,毫无反抗余地地陷入了「污秽」之中。

18、开篇明义,《变形记》写于1912年,是奥地利德语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最为出色的中篇小说。

19、▲卡夫卡的父母 赫尔曼·卡夫卡与朱莉·卡夫卡

20、当然,卡夫卡的父亲也不总是如此恐怖,起码在卡夫卡的记忆中,还是有个别温情时刻的。比如当母亲生病,父亲浑身颤抖默默啜泣的时候,当星期天父亲筋疲力尽地赶到山庄与孩子和妻子相聚的时候,以及在卡夫卡写信前不久生病卧床,父亲蹑手蹑脚地去探望他的时候。

二、卡夫卡变形记思维导图

1、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2、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却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却又看不到出路。其中非常具典型性的一个代表,便是短篇小说《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格尔。

3、而面对父亲这样一连串异常的举动和莫名其妙的判决,格奥本格丝毫没有反抗,而是「快步跃出大门,穿过马路,向河边跑去」,最后跳入河中。

4、勃罗德在《卡夫卡传》中记叙道,在卡夫卡生命的后期,他时常会与朵拉谈论父亲带他去平民学校学游泳的经历。不过这时,他想与父亲说的话,已与《致父亲》截然不同:

5、格里格尔,一个普通的旅行推销员,在一觉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甲虫。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之后,他不再是家里的顶梁柱,悲惨地变成了全家人的负担与累赘。在忧郁与绝望中,格里格尔开始绝食,并在家人的嫌恶与放弃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点。这并不是一个情节复杂的故事,但一读开头,便能感受到卡夫卡那“剑走偏锋”的想象力,并且随着情节的推进,越来越感到恐惧与绝望。

6、格里高尔的家人见到大甲虫,立刻表现出惊恐、厌恶的态度。

7、我所写的一切都是关于您

8、卡夫卡变形记最着名的一段话:我要好好的活着,用心的活着,等到有一天上天把他欠我的全都还给我!

9、从公司里来找我,因为不到七点公司就开门了。”于是他开始有节奏地来回晃动自己的整个

10、▲卡夫卡的素描 《头靠在桌上的男人》

11、「你应该仔细体会一下,一个魁梧的男人手里牵着一个小小的、畏怯的骨头架子是什么样子,体会一下比如说我们在小更衣室内怎么在暗中脱衣服,然后他怎么拽我出去,因为我感到害羞,他怎么想要把他所谓的游泳本领教给我,等等。可是在此之后有啤酒喝!」

12、格蕾特:哥哥对她有多好,格雷特最后还是“背叛”了哥哥。她是一个没有自己立场和态度的人。

13、卡夫卡创作变形记的社保环境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4、卡夫卡于1903年开始创作第一部小说《一场斗争的描写》,留下的作品主要有四部短篇小说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部分作品都没有发表,他的三部长篇也始终没有完成。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荼毒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卡夫卡时常采用寓言体,因而不同的读者读卡夫卡,便能读出不一样的寓意。

15、在这封致父亲的信中,卡夫卡表示,父亲在生活方面、精神方面,以及宗教(犹太教)信仰方面,都是「绝对」权威,是卡夫卡「衡量一切的标准」,包括对自己的否定。

16、也有论者认为,卡夫卡在《变形记》中运用的是一种变形的话语方式。它以不可思议的开头,把主人公和读者一起“抛入”一个变了形的审美语境,其叙事时间寓变化于简单、叙事体态采用复合式的双重视角、叙事语式多用虚拟语气和推测性的词汇。

17、本书为卡夫卡中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了《一次斗争的描述》《变形记》《在流放地》《普罗米修斯》《饥饿艺术家》等38篇作品,其中《变形记》为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名旅行推销员,以微薄的薪资供养薄情寡义的家人.有一天他突然变成了甲虫,再也无法对家庭做出一丝贡献.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妺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在饥饿中孤独痛苦地死去.

18、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19、他只需来回晃动,逐渐挪过去就行了——他忽然想起如果有人帮忙,这件事该是多么简单。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他想到了他的父亲和那个使女——就足够了;他们只需把胳臂伸到他那圆鼓鼓的背后,抬他下床,放下他们的负担,然后耐心地等他在地板上翻过身来就行了,一碰到地板他的腿自然会发挥作用的。那么,姑且不管所有的门都是锁着的,他是否真的应该叫人帮忙呢?尽管处境非常困难,想到这一层,他却禁不住透出一丝微笑。

20、《变形记》对“变形”的真正指向,绝不是人变成虫的意象,而是在格里变形之后给这个家庭每个人带来的生活上思想上的变形。再深入点说,是对这些人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存在主义的变化扭曲的透视。

三、卡夫卡变形记告诉我们的道理

1、在他的小说《判决》中,格奥本格·本德曼是一位即将订婚的年轻商人,他以为自己有能力接手父亲的生意,进而摆脱父亲的阴影。可当他把病弱的父亲卷在被褥里放到床上时,老父亲却猛地掀起被子,「直挺挺地站在床上」,他「一只手轻巧地撑在天花板上」,大骂格奥本格为「一个没有人性的人」,并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判决:「我现在判你去投河淹死 !」

2、在小说中一直活动的其实只是这只大甲虫,具有虫性、仍具人的思维、仍能听懂别人话的大甲虫,想爬出去看看母亲时,父亲看着他的样子,竟然气坏了,将一个个苹果无情地掷向了格里高尔。

3、对卡夫卡而言,父亲处在一个近乎真理的位置,他的权威不容挑战。父亲自以为是、为我独尊的行事风格令卡夫卡心怀畏惧,也让他更注意到父亲鲜活表象下的细微特征。

4、格里高尔本人和他的家人从来没想过就人变甲虫这一事实来个刨根问底,这是整个故事中最匪夷所思的地方,这样离奇的事情,除了恐惧和厌恶之外,难道不该表现出同样程度的惊讶与好奇么?

5、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考研复习签到内容;

6、文案、排版|新媒体社饶航渊(国际经济与旅游管理学院)

7、最后,作者安排,只有冷眼看世界才能看清社会残酷的本质,而作者和我们都是通过主人公的眼来看待金钱社会、

8、从《变形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卡夫卡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的作家,面对人们生活的疾苦,卡夫卡认真地思考,在作品中,卡夫卡对格里高尔悲惨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出了社会现实的残忍和悲哀。

9、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驱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10、一天,妹妹和母亲商量着替他搬走一些房里的家具,让他有更大的空间活动身体,而格里高尔为了留下一张他喜欢的画像,就爬到墙上,紧紧地抱着那张画,母亲壮起胆子走进了他的房间,一眼瞥见墙上的大虫就昏了过去,父亲见了,气得不断地向他扔苹果,把他往房间里赶,其中一只击中了他的后背,深深地陷了进去,并对他造成严重的伤害。

11、“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他的房间,虽是嫌小了些,的确是普普通通

12、卡夫卡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海尔曼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由于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头脑简单而务实,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家长式专制统治。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

13、《变形记》中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14、我们应该感谢卡夫卡,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是这种对利益的追逐在这样扩张下去,或许故事真的有可能变成现实,这样,我们的家园会变成什么样子,醒悟吧,人们,让我们重新呼唤我们的精神世界,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15、崇庆余、姜建国:《〈变形记〉——现实主义杰作》,徐州师院学报,1989第3期

16、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因为沉重的肉身和在精神上挤压,让人失去了自己的实质,异化理论为不是人,它叙述了人与人的这类无力感与距离感,即人和人之间,市场竞争恶化、情感消除、关系紧张,换句话说这种关系既荒诞又难以沟通交流。销售员一觉醒来发现自身变为昆虫,尽管它也有人的感情与心理状态,但虫的外观设计让他慢慢化作半兽人,形变却被全球丢弃是他的心情极其凄凉。

17、格里高尔的眼睛接着又朝窗口望去,天空很阴暗——可以听到雨点敲打在窗槛上的声音

18、《变形记》卡夫卡甲虫特征:

19、故事写的是格里高尔是个推销员,和亲人住在一起,全家人靠格里高尔的工资生活。但突然有一天,格里格尔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条甲虫,但是格里高尔在这个时候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走出房间,因为这时候已经超过了格里高尔的工作时间,而他以前从不迟到,外面有人敲门,是格里高尔的家人和公司经理。

20、直到薄暮时分格里高尔才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与其说是沉睡还不如说是昏厥。其实再

四、卡夫卡变形记原文

1、卡夫卡的挚友马克斯·勃罗德(Max Brod)在为卡夫卡写的传记中,摘取了一段卡夫卡的日记:

2、一只苹果“打中了他的背并且还陷了进去”,从此以后腐烂的苹果就和格里高尔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一直到他生命的结束。

3、第二天早晨,家人冷静地接受了这一切,觉得从此卸下了沉重的包袱,他们决定这一天暂不工作,去郊外旅游,以纪念新生活的开始。

4、艺术是一面镜子,它有时像一个走得快的钟,走在前面。

5、首先他要静悄悄地不受打扰地起床,穿好衣服,最要紧的是吃饱早饭,再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因为他非常明白,躺在床上瞎想一气是想不出什么名堂来的。他还记得过去也许是因为睡觉姿势不好,躺在床上时往往会觉得这儿那儿隐隐作痛,及至起来,就知道纯属心理作用,所以他殷切地盼望今天早晨的幻觉会逐渐消逝。他也深信,他之所以变声音不是因为别的而仅仅是重感冒的朕兆,这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

6、这一切都飞快地在他脑子里闪过,他还是没有下决心起床——闹钟敲六点三刻了——这

7、——他的心情也变得忧郁了。“要是再睡一会儿,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那该多好。”他

8、第二天早上,卡夫卡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不是虫子了。他伸伸胳膊,伸伸腿,赶紧爬下床,穿好衣服,站到镜子前。

9、家里闲置的房子被租出去了,生活的压力倾泻在这个家庭身上。虽然格雷格尔的身体已经变成了虫子,但他仍然有人类的意识,这是他最痛苦的事情。但是,这家人对格里高尔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觉得格里高尔是个负担,因为格里高尔再也不能挣钱养家了,父亲甚至开始打击他。有一次,一个苹果被砸到了格里高尔的背上,从那以后,苹果就一直留在他的背上,慢慢腐烂,每个人都想尽快摆脱他。

10、于是,「恨屋及乌」就几乎成了必然。父亲会不留情面地贬损从未见过的卡夫卡的朋友。他们之所以该骂,只因为他们是卡夫卡的朋友,因为「谁和狗躺在一起,起来之后便有了跳蚤」。

11、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Hermann Kafka)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商人。老卡夫卡依靠自己的劳动,辛苦支撑起这个家,给孩子们带来还算不错的经济条件。但是,对卡夫卡而言,与父亲专制式的权威以及无时不在的否定、嘲讽相比,所有这些看得见摸得到的物质满足,都不值一提。

12、格里高尔失措无助,惊慌不已,然而却没有人关心他,父亲愤怒的将他赶回到卧室之中,母亲和妹妹的温情在时光的流淌之下,渐渐被冲刷的淡泊,格里高尔从一开始的期盼,渐渐放弃了挣扎。

13、写这封信的时候,卡夫卡已经36岁,他将自幼以来心中的郁结和盘托出。他向父亲诉说,自己是多么崇拜他,畏惧他;面对精明能干、强壮高大的父亲,自己又是多么无能为力。他明言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痛苦与无奈,告诉父亲自己在充满嘲讽、欺凌和戏弄的阴暗环境下,如何对自己心生厌恶。

14、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5、卡夫卡的甲虫日子结束了。

16、「您的干涉让我们很不愉快,因为我们的需求完全不同。深深吸引我的东西,您总是无动于衷,反之亦然;您认为清白无辜的事情,在我这儿可能就是一种罪过,反之亦然;在您那儿毫无作用的东西,也许就是我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

17、尽管格里高尔一直保持着人类的心理活动,但他很快就丧失了人类的语言能力,生活习惯也逐渐向甲虫靠拢,最重要的是,所有见过格里高尔的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是一只大甲虫。从他变形那一刻开始,他就再也没有走出过家门。大部分时间里,格里高尔被关在自己的卧室中,丧失了人的一切权利,而走出房门的努力,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18、身子,想把自己甩出床去。倘若他这样翻下床去,可以昂起脑袋,头部不至于受伤。他的背似乎很硬,看来跌在地毯上并不打紧。他最担心的还是自己控制不了的巨大响声,这声音一定会在所有的房间里引起焦虑,即使不是恐惧。可是,他还是得冒这个险。

19、胡志明在《父亲:剥去了圣衣的上帝》一文中认为,格里高尔的变形反映了卡夫卡的“父亲情结”,“格里高尔因父亲破产而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当他想以变形的方式从儿子所必须承担的重任中解脱出来时,结果就遭到了父亲的严惩”。所以,格里高尔在被父亲的苹果砸伤后,“很快地领悟了父亲的‘如果他能懂得我们的意思’的言外之意,……坚定了‘消灭自己的决心’”。作品中父亲成了儿子的审判者,如同上帝是众生的主宰,卡夫卡在小说中赋予了一个平常的父亲以全能和全知的上帝的表征,“父亲/上帝”是卡夫卡郁结终生的“父亲情结”和“原罪感”。而这种情结的产生与犹太民族的宗教观念和卡夫卡个人的家庭生活有关,并凝结着卡夫卡对西方这个充满悖谬性的世界的深切的体会。

20、在卡夫卡眼中,父亲高大、强壮、健康、食欲旺盛、坚忍不拔、慷慨好爽……似乎世上一切象征勇气、魄力与积极向上的词汇都可以用来形容父亲。他身上具有着一切「卡夫卡家族的特质」,值得尊敬甚至仰慕。但另一面,父亲又「具有一切暴君所具有的神秘特性:他们的权利不是基于他们的思想,而是他们本人。」

五、卡夫卡变形记的主人公是

1、卡夫卡创作的文学作品的主题,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有人认为《变形记》的主题是: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也有人认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2、卡夫卡拉开窗帘,看见一只虫子正从窗玻璃上爬过。“你应该昨天来,”他对虫子说,“那我们就可以一起玩了。”卡夫卡又嚷又叫,高高地跳到空中。“耶!”他大喊一声,冲下楼去,要给大家看看他小男孩的样子。

3、上述诸多作品,都充满了「儿子」对「父亲」的恐惧,对自身及周遭环境的怀疑。虽然《审判》和《城堡》中没有具体的「父亲」形象,但「法官」、「律师」、「警卫」和官僚机构,以及《城堡》中可望不可及的城堡,都是父亲绝对「权威」的象征,都喻指着那个难以抵达的,名为父亲的权威。

4、袁可嘉等人选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在论及《变形记》时认为,它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一篇重要作品,因为它尖锐地触及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许多带本质性的问题,如异化现象、人的灾难感和孤独感。索绍武在《亦幻亦真好精彩》一文中指出,由于卡夫卡处于一种“孤岛般”的环境,使卡夫卡产生了“异乡人”的失落感和异己感,格里高尔的极度悲凉的心情、孤独的感受,及凄惨的命运,实际上是作家本人内心的外化与宣泄。也有论者提出,《变形记》表现了卡夫卡对社会的批判和对自我批判的对立统一。作家将“异化”的批判与由于一种深沉的愧疚感和自觉的负罪感所引起的自我批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5、今天我想分享一篇我写的关于卡夫卡《变形记》的分析。

6、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小说中的格里高尔只是一个名字,一个符号,它实际上是没有所指的,没有对他的外貌描写,没有对他的性格描绘,甚至在小说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7、一方面,他希望获得父亲的认可,不停压抑自己,学习法律。另一方面,父亲对文学所表现出来的鄙夷,使他既痛苦又愤怒。

8、他和每一个你我一样,在社会这个不停运转的大机器中,是一颗孤独的螺丝钉。

9、主人公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很难想象还会有比这更虚妄的怪事。

10、弗兰茨·卡夫卡,这位中年早逝的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去世后名声却响彻世界文坛。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看到了人的异化,同时又发现了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的相互排斥以及主体的努力与结果之间的内在悖反。

11、甲虫又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并对其所受折磨产生了极为复杂的反应,更是不可思议。

12、我爱读《变形记》,它给我留下的思考实在太多太多。

13、第二部分,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数日之后,全家人都将格里高尔视为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以往的态度转变成了厌恶,嫌弃;

14、▲卡夫卡肖像 黑白补色版

15、但久而久之,家人对他的同情渐渐变为了恐慌、厌恶甚至是憎恨,盼着他能够早日死去。终于,在一天夜里,格里高尔怀着对家人的温柔和爱意,孤独地离开了人世。格里高尔死后,家人如释重负,都为此而感到庆幸。他们出外郊游,准备开始新的生活。

16、也许,比原来还要美好,在格力高尔妹妹的跳跃中,格里高尔被忘记了。不,他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过是幻觉,在一场闹剧过后,生活又滑回了原来的轨道,格力高尔,不过是萨姆莎一家生活中慢慢划过的一道流星……

17、比坐办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他觉得肚子上有点儿痒,就慢慢地挪动身子,靠近床头,好让自己头抬起来更容易些;他看清了发痒的地方,那儿布满着白色的小斑点,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想用一条腿去搔一搔,可是马上又缩了回来,因为这一碰使他浑身起了一阵寒颤。

18、有没有一种恐怖片结尾的感觉?这可是写于1912年的小说!

19、过一会儿他自己也会醒的,因为他觉得睡得很长久,已经睡够了,可是他仍觉得仿佛有一阵疾走的脚步声和轻轻关上通向前厅房门的声音惊醒了他。街上的电灯,在天花板和家具的上半部投下一重淡淡的光晕,可是在低处他躺着的地方,却是一片漆黑。他缓慢而笨拙地试了试他的触觉,只是到了这时,他才初次学会运用这个器官,接着便向门口爬去,想知道那儿发生了什么事。他觉得有一条长长的、绷得紧紧的不舒服的伤疤,他的两排腿事实上只能瘸着走了。而且有一条细小的腿在早晨的事件里受了重伤,现在是毫无用处地曳在身后--仅仅坏了一条腿,这倒真是个奇迹。

20、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努力拼搏图片【文案10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