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简介(85句文案短句)

2023-03-08 14:10:09

米兰昆德拉简介

1、1929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米兰·昆德拉出生了。他从小学习作曲,阅读名著,在大学选择了哲学系进修,最终将音乐、哲学都完美的融入了他的小说中。《不朽》是他的一部长篇小说,正如这部作品,昆德拉本人也是一个接近“不朽”的文学家:在这一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与结构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阐释。他对人关于“存在”的思考,也在反复无常的小说情节中再一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2、你否认你的正常仇恨,抑制你的正常憎恶,只是为了对自己证明你是多么高尚。这虽然是动人的,但也是不自然的,完全不必要的。

3、作品简介:青年知识分子路德维克因为与女友开了个玩笑,被朋友泽马内克陷害,送入苦役营。归来后他为了报复泽马内克设计勾引其妻海伦娜。计划成功后,他才发现:泽马内克早想抛弃妻子,他的报复成了一个毫无作用的“玩笑”。昆德拉自从1960年以《玩笑》一举成名之后,先后获得六次国际大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不同凡响的震撼。阿拉贡称之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华盛顿邮报》称之为“欧美最杰出的和最为有趣的小说家之一”。

4、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5、我是一个灵魂高贵的杀人犯,他对自己说,似乎有点好笑和悲伤。

6、米兰·昆德拉是陀氏“复调小说”的忠实信徒,也是“复调”理论的坚定实践者。“复调”式叙事或者“多声部”叙事是米兰·昆德拉十分迷恋,应用得十分得心应手的叙事技巧。

7、一个沿着海崖行走,伸出手臂挥舞提灯的很可能是一个怪人。可是在夜里,当海浪把船引入歧途时,这个人确是一个救星。

8、▲朗读|豌豆 垫乐|DavidHicken-Desiree

9、米兰·昆德拉小说非常注重故事视角和时间视角的选择。传统叙事一般不外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即使偶有第二人称语式的叙述,也只不过是前两种人称叙述的变异而已。米兰·昆德拉在叙述人称选择上与人别无二致。但是,米兰·昆德拉在用第一或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时,却能营造一种非常特殊的效果。故事的发生与作者的写作、读者的阅读同步进行,二者之间构成一种共时状态,从而使作品获得一种前所末有的真实感,有种切肤的“现场直播”式的“在场”感。

10、会的,因为它将成为一个突出的硬疣,永远存在,此举之愚蠢将不可饶恕。

11、本书聚焦小说赖以为根的幽默精神、它与音乐的奥妙渊源、它三阶段的历史发展进程、现代小说的美学,以及小说的生命智能。

12、与此同时,这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极其聪明地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米兰昆德拉简介)。

13、但他没有把她撵出门。他看到了她,就靠在萨比娜的画室的墙上,把针往指甲缝里刺。他双手捂着她的手指,抚摸着,把它们送到唇边,吻着,好像上面还留有丝丝血痕。

14、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

15、米兰·昆德拉常常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顺手拈来,揉进自己的小说中,同时讲述两种甚至几种故事。在其作品中,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杂揉在一起,既可随意拆开,也可随意拼装。拆开来是各自独立的故事,组装起来就是一部诗意的“复调式”小说。

16、  米兰·昆德拉说““我把缺乏经验看作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性质之一。……人的大地是缺乏经验的世界”。正因为“缺乏经验”是人类生存处境,故而经验才弥足珍贵、“过去”才应倍加珍惜。如果说现实是重负-----因为现实承载了过去,是过去的延续和在场------那么,这种负重状态正是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存要求。如果失去了重负,人将失去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方向,继而否定生命和生活本身。我们在面对艰难困苦的境遇和非常的磨难时,基于过去经历的生命执守往往能促使我们呼唤出生存的勇气和生活的信心,但当我们一旦“勇敢”决绝地抛弃一切(我们从前所珍视和依赖的东西)后,我们发现面对的是彻底的虚无,但这种虚无却能将我们的生命意志彻底摧垮,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另外,呼唤“过去”的回归和对历史的重视,并不等于认同和赞美“重复”,相反在人类历史上一次次重演重复(错误)的悲剧正在于忽视过去的经验和历史存在。“现代人”立足于彻底抛弃,追求与过去的决裂而一味的“开辟”和“创新”,导致其反倒不可避免地堕入尼采所谓的永恒轮回当中,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那才是真正的地狱重现(米兰·昆德拉如是说:“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无数次的重复”恰恰是因为没有“历史”或忽视“历史”,而固持、反省和回望因延续了历史的“意义”或避免了历史的窠臼,反倒在坚实的现实大地上开出了新异的花朵,“人”的创新和超越不在于抛弃而恰恰在于持守----如果一切只“经历一次,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固然只有一次,人生也只能经历一次,但就个人所面对的人类整体而言,我们皆可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浩如烟海的他人生存境遇中去寻找我们行为的坐标和定位,并且理解我们行为的意义(我们全部的创造和反传统的行为也恰恰是基于对过去和历史的坐标定位才显出其“意义”,否则就什么不是。)。在此,米兰·昆德拉又给了我们一次重大的反拨-----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未来”而在于“过去”,不在于纯粹和无休止的反叛、创造和抛弃,而在于某种坚守和保持,也就是说,人总要固守些什么东西才成其为“人”吧,至少才能活得坦然和自在些。

17、一个男人可以向一个女人要求任何东西,但他必须尽可能使她的行为与她内心深处的自我欺骗和谐一致,除非他希望自己显得像个畜生。

1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昆德拉*有影响的作品,“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小说之昆德拉借此坚实地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华盛顿时报》)。  

19、米兰·昆德拉第9部长篇小说,出版于2000年,法国读书界称之为“遗忘三部曲”之述说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乡寻根,却在现实巨大的落差中经历迷惘、失望及寻找自我的过程,这是一个尤利西斯的故事,也是昆德拉精神上最彻底的异乡之书。

20、小说一共由七段组成,这是作者常用的布局。第一段用于引入,讲述我看到了阿涅丝,第二段则谈起了贝蒂娜与歌德的故事,第三段回归阿涅丝和与她相关那些所有人的故事,第四段古今交替,第五段通过我和阿弗纳琉斯教授的谈话诠释甚至评价阿涅丝等人,第六段单独出现了鲁本斯和他的经历,第七段作为结尾,是我和阿弗纳琉斯教授。海明威和歌德死后的对话穿插在二段和四段的末尾。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结构排布看上去是非常“乱”的,不过这也刚好符合了“小路艺术”的观念,所以叙述的非常缓慢而柔和,常常有很深刻的心理描写和思想碰撞。作者并不希望我们知道小说的终点,它的结局到底在哪里,否则我们十有八九又要着急忙慌的读下去就是为了接近那个结局了。再回到这个结构的排布,他自己将它称之为“复调”式的布局结构。它像交响乐一样,交相辉映,同时进行,不同的部分却相互之间有着微妙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有着音乐性的叙述节奏,时而省略内容,时而深入讨论,忽快忽慢却“莫不中音”。它如音乐一般有高潮和激烈的冲突(如姐妹吵架、贝蒂娜和歌德为了不朽的争斗、保罗的在电台的争吵、阿涅丝的死亡等),也有突如其来的安静(歌德与海明威的谈话、阿弗纳琉斯的叙述、评论家对贝蒂娜的看法等),交错纵横。本书的音乐性在读完全文之前更多地感觉到的可能是混乱,这与我们一昧想要寻找主线、末尾的倾向很相关,但在终结完全文,体会到不同部分联系之传神,总不免会有一种像交响乐一般的宏伟感。

21、我当然必须考虑,我将把我的孩子送进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他马上就会被赶进学校,在那儿,他的头脑里将灌满我曾终身与之搏斗的十足的谎言和废话。

22、爱、死、喜、悲,这些常见的主题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况下和各类媒体中都能找到。米兰·昆德拉通过在他笔下人物和读者之间架构起一种深层的精神联系,对上述每一种主题都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探索。昆德拉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自己的创作进行互动;同样地,他也邀请我们这些读者参与其中,请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建立起联系。贯穿昆德拉小说始终的是他大声疾呼的一个重要主题:人生不过是去往何方与来自何处的事情。在他的几部小说中,昆德拉从几个不同方向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展开阐释;通过昆德拉以哲学为导向的方法,这些阐释过程触及到了人类生活的观念问题。

23、米兰·昆德拉首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76年,始于玩笑、终于泻药的人生闹剧,其改编的同名电影被誉为捷克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作。

24、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

25、爱、死、喜、悲,这些常见的主题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况下和各类媒体中都能找到。米兰·昆德拉通过在他笔下人物和读者之间架构起一种深层的精神联系,对上述每一种主题都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探索。昆德拉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自己的创作进行互动;同样地,他也邀请我们这些读者参与其中,请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建立起联系。贯穿昆德拉小说始终的是他大声疾呼的一个重要主题:人生不过是去往何方与来自何处的事情。在他的几部小说中,昆德拉从几个不同方向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展开阐释;通过昆德拉以哲学为导向的方法,这些阐释过程触及到了人类生活的观念问题。

26、  “我把缺乏经验看作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性质之一。人生下来就这么一次,人永远无法带着前世生活的经验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人走出儿童时代时,不知青年时代是什么样子,结婚时不知结了婚是什么样子,甚至步入老年时,也还不知道往哪里走: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大地是缺乏经验的世界”。——米兰·昆德拉

27、    夜半时分,她在睡梦中呻吟起来。托马斯叫醒她,可她一见他的脸,就恨恨地说:“你走!你走!”而后她给他讲了她的梦:他俩和萨比娜一起呆在某个地方。一个大大的房间。正中间有一张床,就像是剧院的舞台。她想用肉体的痛苦强压住灵魂的痛苦,便用针往指甲缝里刺。“真是钻心痛!”她边说边握紧拳头,好像她的手真的受了伤。

28、投稿、转载、合作请发邮件至:theysaid@1com

29、弗洛姆|王小波|毛姆|普鲁斯特|胡塞尼|卡尔维诺 |杜拉斯|奈保尔|黑塞|伍尔夫|诺曼·梅勒|加西亚·马尔克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王尔德|约翰·斯坦贝克|米兰·昆德拉|钱钟书|加缪|布罗茨基|村上春树|爱的艺术|追忆似水年华|追风筝的人|情人|红拂夜奔|为什么读经典|裸者与死者|不存在的骑士|霍乱时期的爱情|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悉达多|月亮与六便士|围城|人生的枷锁|局外人|悲伤与理智|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精子战争

30、▲朗读|小哆配乐|ValentinSilvestrov-PosludiumNo.3

31、作者简介: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小说家,当今世界*声名、最畅销的作家之曾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欧洲文学奖、赫尔德文学奖、捷克国家文学奖,以及多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32、昨日的行为被今天所掩盖,把我们与被遗忘不断吞噬的生活连在一起的最牢固的链环便是怀旧。

33、1929年4月1日,米兰·昆德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当过音乐学院院长。

34、一个妒忌的的人会觉得时间流逝得飞快。妒忌往往比最吸引人的精神工作都更加完全占据内心,没有一秒钟是空闲的。妒忌的受害者绝不知道厌倦。

35、米兰·昆德拉第四本文学随笔集,作家一如既往“出入于艺术之境”,在书中回忆了与弗朗西斯·培根、富恩特斯、勋伯格、阿纳托尔·法朗士等人的“相遇”,既是美学的“相遇”,也是几个时代的“相遇”、更是作者与其旧主题和旧爱的“相遇”。

36、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

37、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38、他把她拉到怀里(她身体直抖个不停),慢慢地,她又在他的怀中睡着了。

39、“人一思索,上帝就发笑。”昆德拉说,在这个格言的启发下,他喜欢想象:弗朗索瓦?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了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因此诞生了。小说艺术来到世界正是上帝笑声的回响。

40、米兰·昆德拉的戏剧代表作,剧本完成于1971年,先后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搬上舞台,改编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小说《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被公认为当代戏剧杰作之一切都被质疑,一切都是游戏,一切都是消遣。

41、只是玩笑过于沉重,一如昆德拉“不可承受”之常态。

42、人的残忍、卑鄙和狭隘常常掩盖在激情和伤感的面纱下。

43、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迷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之时,他们却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

44、专注于分享各种精彩书摘、影视台词,以及名人名言。

45、1947年,18岁的米兰·昆德拉加入捷克共产d。他最早沉迷于造型艺术,一心想当雕塑家和画家。他一度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画家,曾为剧院和出版社画过不少插图。之后,又狂热地爱上了音乐。在迷恋音乐的同时,昆德拉还投入到了写诗的热情之中。

46、    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47、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抛给我们一个严重而不可回避的问题,人能否真的与其“过去”割裂?“传统”能否抛弃?我们所曾固执的信念、秉持、操守、原则、理想、是非等等自我的“历史”甚至人的“历史”是否真能抛弃?这里所追问的不是道义上的“应不应当”,而是事实上的“可不可能”?米翁的回答简单而直接:负载于我们的“生命之重”不可能抛弃!不抛弃“过去”;不抛弃“历史”,最终就是不抛弃“自我”!

48、说到底,我在一个女人身上所爱的不是她的本身,而是她给我提供的东西,她对我所具有的意义。如果没有俄斯特拉发的景致,没有那些通过栅栏献上的玫瑰,没有那些褴褛的衣服,没有我自己那些无穷无尽的绝望日子,露西便将不再是我爱过的那个露西。

49、雅库布惊异地意识到,实际上他从来不知道美,他忽略了它,从未为它而活着。这个女人的美丽强烈吸引了他,他突然觉得,由于一个疏忽,他先前所有的决定都变形了。

50、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主旨素以多义、矛盾和自我消解著称,他对于“爱情”和“政治”的观念及反思就更显其复杂,至今众说纷纭且多有穿凿曲解者。另外,书中对“人”之“过去”和“历史”的反思问题亦大有探究和讨论的必要。虽然如此,笔者在此作为解读和阐释者还是希望能清晰明了地揭示出小说主旨,尽量给读者一个简单明确的指引,为读者进一步深入研读提供一点帮助。

51、分享者:TheySaid精品读书群/许西瓜

52、    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53、对于米兰·昆德拉而言,小说叙述形式的选择是他痛苦的追求,也带给他创造的欢欣。应该说,他的这种追求是卓有成效的。他为小说叙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验。他的共时性叙述方式和复调叙述方式,分别从叙述者感知角度和故事主人公的话语角度,为文本故事建立了一个时序和逻辑框架。叙述语态和语式的各不相同,使得作品获得了一种形式和内容上的真实感。米兰·昆德拉梦幻叙述的灵感源于卡夫卡、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等小说大师。但米兰·昆德拉对它的迷恋和熟悉丝毫不比他的老师们逊色。对它的机巧运用,使得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获得了一种朦胧的美学意境,也使他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小说找到了一条接近小说主题的捷径。因为似花非花既是一种含混的美学意境,又是一种存在主义者们眼中生存状态的模拟写真。

54、    若十四世纪这两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永恒轮回,无数次地重复,那么战争本身是否会有所改变?

55、米兰·昆德拉对小说艺术思考的总结,了解其小说创作理念的最佳入门书籍,从福楼拜、卡夫卡、普鲁斯特到乔伊斯,米兰·昆德拉用七堂小说公开课,描绘了小说的一路变迁以及为人类带来的精神慰藉,道出小说的幽默精神。

56、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对它不必太在意,它就像是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一次战争,尽管这期间有三十万黑人在难以描绘的凄惨中死去,也丝毫改变不了世界的面目。

57、《为了告别的聚会》又名《告别圆舞曲》曾荣获意大利最佳外国文学奖,是米兰·昆德拉于1969-1970年间在波希米亚完成的其小说代表作之该作品构思巧妙,极富黑色幽默风格,小说只写了五天里发生的事,但涉及了很多的人物,每个人物的生活又展开得非常丰满。是公认的当代文学杰作。

58、《玩笑》,一本讲述强奸的书,一本自身也时常遭到强奸的书,其本身就是一个玩笑。“书籍自有书籍的命运。”《玩笑》在“布拉格之春”的前一年出人意料地被出版,苏联入侵捷克后又被查禁。《玩笑》和当时的万事万物一样,在被强调又接着被遗忘的闹剧里,成为时代同波西米亚人开的一个巨大的玩笑。

59、  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要注意:虽然米兰·昆德拉给了我们现代人一个重大反拨,似乎有拨乱反正的意思,但这绝不等于他又回到了“宏大叙事”,更并不等于他替我们现代人解决了问题。米兰·昆德拉自称只是个“小说家”,小说家只提出问题,而不回答问题。“小说家”不是哲学家不是政治家更不是先知,他不能为问题作出回答,并且他似乎也认为并不存在确定的答案。“小说家”对各种“私人叙事”虽也有所怀疑(注意:“怀疑”是“现代性”的第一要义),且依据个人感受提出“新”的问题,但却并不准备提供答案。

60、俄斯特拉发是一个阴郁污秽的地方,几乎没有什么野生的东西留下来——到处是垃圾堆、栅栏、空地,东一簇西一簇覆盖着煤灰的灌木丛。只有公墓里有一些美丽的花。崇高的花,庄严的花。

61、小说依托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背景,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等人物,以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灵魂与肉体,拯救与放逐,忠诚与背叛,昆德拉把一个个的矛盾摆在面前:“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重与轻不再是物理上的简单对立,而是如作家所说——“是所有对立中神秘、模糊的”。

62、当我们每一个行为都像尘世本身一样卑下之时,我们却在浪费时间企图在思想和言语上攀往高处。

63、    会的,因为它将成为一个突出的硬疣,永远存在,此举之愚蠢将不可饶恕。

64、米兰·昆德拉是陀氏“复调小说”的忠实信徒,也是“复调”理论的坚定实践者。“复调”式叙事或者“多声部”叙事是米兰·昆德拉十分迷恋,应用得十分得心应手的叙事技巧。

65、雅库布热爱崇高和优美,但是他认识到这些不是人类的特性,他非常了解人,因此不喜欢他们。

66、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小说家,当今世界*声名、最畅销的作家之曾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欧洲文学奖、赫尔德文学奖、捷克国家文学奖,以及多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67、他的谋杀行为是一个奇特的行为:没有任何动机,从中什么也得不到。那么,它有什么意义?显然,它唯一的意义是使他看到自己是一个杀人犯。

68、无辜的人应当承担罪人的罪行,这正是生活的一个奥秘。

69、迄今为止,历史不过是还未遗忘的事物的涓涓细流,被引向已被遗忘的事物的汪洋大海。

70、他之所以能在每部小说中对主题和人物进行如此深刻的描写,之所以能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如此渊博的知识,原因就在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最能体现出他对笔下人物有着亲身体验的例子就在他的小说《无知》中。昆德拉跟小说中的两位流亡者伊雷娜和约瑟夫一样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捷克共和国,而且和伊雷娜一样,他也移居到了法国并居住了30年左右。他的个人经历融入到了他的小说以及他与书中人物的深层联系之中,这有助于让他小说中的情境在读者眼中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作为一名深受他人影响的作家,昆德拉还从他个人生活之外的地方汲取灵感;他围绕着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和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等人的思想创作了一些作品。穆齐尔最著名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与昆德拉的一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没有个性的人》审视了社会道德和智力的下降,并观察了众多人物的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尼采着重讨论了永恒轮回和“最沉重负担”的理论,这也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重要主旨。这种来源于外部的影响与自己生活的影响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大了昆德拉作品主题的深度。

71、米兰·昆德拉第7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95年,法国读书界称之为“遗忘三部曲”之是作家正式移民法国后用法文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关注现代人心灵生活的“慢”小说,通篇“没有一句正经话”,思考在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人们该如何寻回慢的艺术。

72、 她没有设法否认,回答说:“是的!那把我撵出门去呀!”

73、米兰·昆德拉小说非常注重故事视角和时间视角的选择。传统叙事一般不外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即使偶有第二人称语式的叙述,也只不过是前两种人称叙述的变异而已。米兰·昆德拉在叙述人称选择上与人别无二致。但是,米兰·昆德拉在用第一或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时,却能营造一种非常特殊的效果。故事的发生与作者的写作、读者的阅读同步进行,二者之间构成一种共时状态,从而使作品获得一种前所末有的真实感,有种切肤的“现场直播”式的“在场”感。

74、今天推荐的书是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75、塞万提斯派堂吉诃德游走世界,从此撕开由传奇、预先阐释织成的掩盖现实本质的“帷幕”……作为昆德拉的第三部文学随笔,作家以更自由的笔触探索与历史和生活现实交混的小说艺术世界,对小说、文学乃至艺术的诸多观念进行正名。

76、    不久前,我被自己体会到的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所震惊: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我被其中几幅他的照片所触动。它们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好几位亲人都死在纳粹集中营里。但与这张令我追忆起生命的往昔,追忆起不复返的往昔的希特勒的照片相比,他们的死又算得了什么?

77、    且说永恒轮回的想法表达了这样一种视角,事物并不像是我们所认知的一样,因为事情在我们看来并不因为转瞬即逝就具有减罪之情状。的确,减罪之情状往往阻止我们对事情妄下断论。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我们能去谴责吗?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

78、我相信生命是应该绝对承认的,这是十诫中最重要的一条。今天已经发生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我们对未来总是一无所知。我想说的是,对生命的绝对承认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承认,而婴儿正是不可预知的事物,他的本质就是不可预知的,你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人,他对你将以为着什么,这就是你所以必须欢迎他的原因,否则,你的生命只有一半,就像一个蹩脚的游泳者,在海边的浅水中划水,而真正的大海却是始于深水的地方。

79、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80、“即使高山是纸和墨水,即使星星是书记,即使整个世界都帮助他们思考,他们也不能起草我情人的真正遗嘱。”我在这些歌曲里感到愉快,在这里悲伤不是调侃,仇恨不是羞怯,在这里人们用他们的整个肉体和灵魂去爱(是的,露西,肉体和灵魂),在这里人们因欢乐而跳舞,因绝望而跳进多瑙河,在这里爱情仍然是爱情,痛苦仍然是痛苦,价值摆脱了蹂躏。

81、 最糟糕的是这封信标有日期。信是新近写的,特蕾莎住到托马斯家都好一阵子了。

82、在遇到不幸时,我们往往把自己的悲伤与别人的悲伤联系起来,藉以寻求安慰。

83、一个源泉是不可能被组织的,如果它不涌出,它就不存在。

84、投稿、转载、合作请发邮件至:theysaid@1com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感恩母亲的一段话(31句文案短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