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舍生取义的诗句(60句文案短句)
体现舍生取义的诗句
1、屈原在《离骚》中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有未悔”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坚持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心志。
2、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
3、《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评分说明:(12分)第(1)题共8分,每空1分。错别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第(2)题共4分,第①题2分,“少年时期”的说法错误;第②题2分,答出修辞、炼字或表现手法等得1分,答出表达效果得1分。
5、孟子周游列国,却并非求官,而在于行“道”,所以有《孟子将朝王章》,对于齐王的非礼之召给予回击,表现出傲岸的个性。孟子虽然不视金钱如粪土,却也不追财逐利,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千古多少文人虽然在封建专制的重压下却都能保住气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6、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7、《陋室铭》中,作者将自己的“陋室”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比,表现了他的高尚情操。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9、吉鸿昌,1895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1913年入冯玉祥部当兵,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递升至军长。
10、《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1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3、《赤壁赋》中,写苏子扣舷而歌,抒发其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怅惘失意之情的句子是“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4、尾联“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5、《狱中题壁》近现代:谭嗣同原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译文: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16、出发时,燕太子丹同众宾客送荆轲至易水河畔,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一种形状似筝的古代乐器),荆轲高声地吟唱出这首短歌。
17、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就像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次北固山下》中,运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突出表现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郦道元《三峡》中,写三峡峰峦重叠,连绵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表达作者要为朝廷率师北上,统一南北,以得到功勋美名的两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1、《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中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愤怒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2、舍生取义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为国捐躯、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这在《鱼我所欲也》中的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又进而歌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意咸阳殿上有柱尚可环。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花鸟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也说过意思相近的话:“________________。”
2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27、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2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6分)
29、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30、①下列各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3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知错能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2、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33、《岳阳楼记》中能体现岳阳楼长联上“范希文两字关情”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4、刘禹锡《陋室铭》中“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两句,写出了居室主人摆脱官场俗务后的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35、苏轼《赤壁赋》中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36、这样,轩辕既指黄帝,代指中华民族,又指古老的中华大地和多灾多难的中华名族。“荃不察”出自屈原的《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37、《离骚》节选的开篇两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 , 哀民生之多艰 ”,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文情绪的抒发奠定了基调。它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语文月刊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38、《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典故,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的句子是: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40、《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1、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2、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直抒胸臆《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43、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44、《木兰诗》描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5、《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46、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2分。修辞1分,赏析1分)
47、宋仁宗非常信任晏殊,晏殊做宰相兼枢密使,女婿富弼做枢密副使。于是晏殊请求辞去所兼的枢密使职务,皇上也不允许。
48、边塞诗是这一时期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多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
49、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答案)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51、李商隐《无题》中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2、(答案)(3分)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53、(注)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②“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54、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写出了江面的开阔。
55、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56、李商隐的《无题》中通过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7、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舳舻千里 , 旌旗蔽空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58、陶渊明《饮酒》(其五)中,体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民族气节。(3分。抒情方法5分,内容分析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