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75句文案短句)

2023-03-10 14:21:29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

1、该书的改编电影获得了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提名,1988年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英国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奖项。

2、穿插在故事中的关于媚俗的定义,自然而然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部经典中,作者用生动辛辣的笔调,将媚俗的实质反讽的揭露出来。而萨比娜在那里扮演了一个与媚俗坚决对抗的主角*。作者幽默的从上帝是否排泄的问题入手,将媚俗虚伪的一面很好的展现,于是就有了上帝只吃喝不排泄的可笑理论。“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不予理解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那是一种虚假的完美,他将一切对人类不利的对立都排除,甚至成了”掩盖死亡的屏风”,强调绝对,反对相对,作者将它概括为一种对于生命的绝对认同。萨比娜痛恨游行,正因媚俗在那里展现的无以复加,一致的口号,坚信绝对的真理,这些在萨比娜看来才是真正的恶。这让我想到了王小波对于“”的看法,一群善良的人发疯是最可怕的,正因媚俗掩盖了一切,人性*的真实被研磨在迷狂似的发疯的口号中。米兰昆德拉在那里用一种辨证的角度看待了人类间的所谓的绝对的正义,“每一次反对的是一方的屠杀,每一次支持的是另一方的屠杀。”这就是人类的实质,正义实际上是胜利者的欢呼,比弱肉强食更可怕的是----忘记真实。弗兰茨最终为他的媚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我看来,这种媚俗的实质是对自己价值的过度肯定,当整个人类都坚信自己能够战胜死亡,代表正义时媚俗就显现出它的最大化。在媚俗面前,生命之轻被完全忽略了。

3、你让一个不谙床事的小透明,去解释灵肉分离,实在是太勉强了。

4、群众需要站队。在站队中集合,他们终于找到了自身的重量,然而这重量同时又是逃避责任的一种轻,也是下面要大段论述的“刻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

5、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

6、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

7、然而换想之,站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长河来看,整个人类无限生命的轮回,却也是个人不可重来的生命的重复。

8、男生使女生幻灭,也最终导致自身的幻灭。托马斯搬到乡下,停止做爱;而弗兰茨在临死之际最后意识到自己应当守护女大学生,尽管他可笑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再也无法保护任何女生。

9、鲁迅先生曾言:“一个人死了,在死者自身和他的眷属是悲惨的事,但在一村一镇的人看起来不算什么,一村一镇的人都死了,在一府一省的人看起来不算什么。”鲁迅先生点出了个体生命的卑微与渺小,生命的短骤与易逝。写至此处,我的思维不禁跳出中午在《中文国际》频道所看到的国际疫情最新播报的画面,全球死亡人数以万为单位在攀升,泠泠的数字背后是一条又一条活泼泼的生命,生命在病毒面前似乎脆弱异常。可是与此同时,画面中一个又一个来去匆匆的白衣身影又让人觉得暖心不已,疫情当前,奔赴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披上白大褂,穿上防护服,主动挑起生命赋予他们的责任重担,他们是女儿、妻子、母亲,同时也是医生、护士、白衣天使,他们是战疫中“最美的逆行者”。每每看到镜头前白衣天使们笑靥如花,总是会油然地对他们的生命产生某种敬重感,康德认为敬重感便是崇高,医务工作者们面对疫情,面对疫区,不是选择逃离,也不是将保护个人安全作为片面追求生命之轻的遮羞布,而是极其自觉地将救人的使命加之于身,他们的生命因其负重前行而愈显崇高,愈显其生而为医的价值与意义。

10、交通:地铁2号线芙蓉广场站,下车步行十分钟可到。附近公交站有小吴门站、八一桥站、松桂园站等。

11、所以,我们开头第一节,关于巴门尼德的哲学观点,“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思想是轻,存在是重,二者是同一体的才是和谐的——用来解释这本书中昆德拉所要阐述的哲学命题,是具有可行性的。

12、“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职责重负。”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好处---“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在书的开头,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一个轻的世界,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我们在没有好处的一次性*中,不断妄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期望得到肯定与唯故事便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当托马斯将特蕾莎比作树脂的篮子里抱出的孩子时,他们俩命运的缉畔便开始将他们牢牢束缚,再也不能放开。正因他们是昆德拉笔下的第三类人:“务必活在所爱的人的目光下。”他们透过爱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重,没有了爱,就务必应对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的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但这种重也使他们的处在不断斗争的过程中,正因人类的爱并不是只有无条件的付出,每个人都期望得到回报,期望得到和自己付出说相同的一份爱,正因只有这种回报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好处。在存在主义的世界里,认为人是无法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只有透过与他者的交流来找到自我。托马斯与特蕾莎也正是如此,为了找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他们互相爱着也互相纠结着。正如故事中所提到的,“他们为彼此造了一座地狱,尽管他们彼此相爱。”

13、这本书,从打开第一页,其别具风格的目录陈列让我耳目一新:

14、作者精心设计出这两个主人主人公进行一场肉体的贪恋与灵魂的忠诚的拔河,爱情中各取所需的轻还是互相束缚的重的探讨。灵与肉哪个更重要,轻与重那个是生命的答案?

15、“因为,有人掏钱让你做你想的创意,多酷啊!”

16、正如弗朗索瓦·里卡尔在《大写的牧歌与小写的牧歌》一文中所说“这种对被遗弃世界的怜悯,也是透过或进入遮蔽生命地幻景、意义和言说,直面生命,直面生命的赤裸和显然时的炫目。”

17、社会责任的重,就是个人良知责任的轻,而个人良知责任的重,又成了社会责任的轻,每个人都在重与轻的搏击中苟活。

18、声音:“你和所有人一样,你没有个性的权利。”这种恐惧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一种强烈的控制欲,她不断的改变着人生的轨迹,以便让托马斯追随她的脚步。这种考验,不是为了证明托马斯的价值,只是找到自己的那份重。因此在卡列宁的微笑那一章,充满了对这种爱的怀疑,她甚至觉得她对卡列宁的爱才是真正的感情,“她养它不是为了改变它(而男生总想改变女生,女生亦想改变男生)”只是期望它能够快乐。而在人类的感情中,幸福来的困难的多,正因我们的欲|望并不是“对重复的渴望”,时刻的变化让人处在一种永恒的无法摆脱的不安之中,谁都害怕被未来所弃,谁都不愿成为无足轻重。应为没有他者,我们什么都不是。

19、第最早时候的广告公司,强在专业的营销方法论,以及它作为“中介/代理”强大的资源协调能力。但这种优势,在互联网时代,都消失殆尽,因为信息壁垒被打破了。

20、第二滴眼泪说:看到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真美啊!

21、在小说的推进过程中,着几个关键词被分析、研究、定义、在定义,因而转变为存在的类别。小说建立在这几类别之上,如同一座房子建立在它的横梁之上。

22、再聊聊这本书的几个角色与“轻与重”的对应关系。

23、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E0ODc2Nw==&mid=2650425782&idx=1&sn=22e2f9f7b7b2bbb1ac73c8608b6eda05&chksm=bef20f068985861002c5e49b9474ba007866b5262dcfa0230515dba42cc486e2417c08493ac2&mpshare=1&scene=1&srcid=0922iuN0bp05fVLQUg9krNJo#rd

24、“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2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徘徊在轻重之间的迷茫

26、在忙碌与闲暇之间,在束缚与自由之间,在辛劳所得与不劳而获之间,在坚守职责与推卸职责之间,人们往往避“重”就“轻”,趋“利”避“害”,倾向后者,而逃避前者。但试想一下,太多的闲暇是否就是空虚,人们究竟是要工作时的忙碌还是退休后的闲暇?无限的自由就是灵魂的无所依托,如同断线的风筝四处飘零;不劳而获的人,对待财富乃至对待人生往往流于轻狂、浮躁,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辛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职责的人,看似一身简单、了无牵挂,以为这样就能够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牵挂、不被需要无异于被亲人、朋友、战友、同事遗弃。(lz13)一个勇于承担职责的人,最终还是会比惯于推卸职责的人走的更远。

27、这个不得而知。不过我们可以在下面对小说的解读中,一窥昆德拉对于“轻”与“重”的哲学本意。

28、第效率比较低。做成一件事,实际动手的人和最终拍板的人中间隔了太多人。至少,即有:甲方领导-甲方职员-乙方客户部-乙方创意部。造成的结果是,做一张海报,或许都要一个星期。但在阿里这样的企业,一张海报放上去,十分钟后见数据不行,马上就换。这是进化,是敏捷迭代,在中国互联网近几十年发展过程里屡试不爽的东西,是K.K写在《失控》里的东西。

29、而你去翻他朋友圈,确是昨夜加班到凌晨四点,抱怨外卖都已经关门。

30、在极权的刻奇之王国,总是现有答案并排除一切新问题。所以极权的刻奇的真正对手就是爱发文的人。问题就像才开画布的刀让人看到隐藏其后的东西。

31、①自我感动及感伤;②难以拒绝的自我感动和感伤;③与别人一道分享的自我感动与感伤;④因为意识到与别人一道,感伤变得越发加倍;⑤滔滔不绝的汹涌感伤最终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体验感伤也就是体验崇高;⑥这种崇高是虚假的,附加含义大过实际含义;⑦当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个感伤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测。⑧这是最主要的,刻奇是一种自我愚弄。

32、“他跪在床头边,冒出一个念头:她是被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到他身边的。我已经说过,隐喻是危险的。爱由隐喻而起。换言之: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33、那些正职的同事,会常在下班后约你吃晚饭,闲谈里也会说起,“贵报”的如何如何,新媒体转型困境,纸媒萧条,盈利下滑,这期有哪份稿子做得不甚优雅。当然,也常有“毕竟南周,某稿只应南周有”的自豪。

34、昆德拉在书中谈到中欧共产主义制度的罪恶时认为,“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唯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的。他们大无畏地捍卫这条道路,并因此而夺取了许多人的生命。”希特勒认为自己是坏人吗?斯大林认为自己是坏人吗?显而易见不是。他们的错误是想将自己的宏大理想“刻奇”到他人身上,并用强权甚至不惜牺牲大批生命的方式推而广之。这也是昆德拉最反对刻奇的主要原因之一。

35、那昆德拉为什么将书的名字取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呢。我个人认为,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昆德拉还是偏向于生命承受之重而生活的,所以用一个“看似”相反的命题,其实只是卖个关子,正话反说而已。在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中,我们看到昆德拉向我们揭示:幸福来源于对俗常往复循环的渴望,就是对“重”的肯定,但这不等于说,他要让我们完全弃掉“轻”,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重是根,轻是花朵。没有重之根,花朵不会鲜美。但如果只是无根之花,再鲜美的花也终究会枯萎。同时,花朵需要根的仰视,而根也需要花朵的低头,在尊重彼此需求和存在的同时,又仰起头来做自己,这是一朵花朵之所以以“永恒的轮回”呈现出来,我们却始终能从中看到美的原由。

36、托马斯,是“轻”的代表,他蔑视世俗伦理道德和传统价值观,“抛妻弃子”,与二百个女子有过性关系,只是为了在她们身上追寻那万分之一的不同,不过,他用“三三原则”与这些女子保持着距离,他与她们只有肉体之欢,他认为爱和性是分离的,所以他对她们从来不会投入感情,更谈不上“爱”,这是他作为“唐璜”脸孔的一面。而另一面,他也具有“重”的特质,那便是他恪守着自己内心最基本的道德良知,他拒绝在“出版社将自己文章断章取义的声明”上签字,陷入政府和反对派的政治斗争,也拒绝在“特赦请愿书”上签名,只是担心警察骚扰特蕾莎。“他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无疑是美好的,但也很累人:总要瞒着什么,又是隐藏,又是假装,还得讲和,让她振作,给她安慰,翻来覆去地向她证明他爱她,还要忍受因为嫉妒、痛苦、做噩梦而产生的满腹怨艾。”在与特蕾莎相处的日子里,托马斯“特里斯丹”式的“重”开始苏醒,无论特蕾莎多么满腹哀怨,他从来没有忤逆过她,他从苏黎世返回布拉格,从一名吃皇粮的医生到擦玻璃工,从优渥的城市生活到朴素拮据的乡土生活,他一次次地顺从着特蕾莎的心意而改变生活的轨迹,直到他在去世前的两年,他终于让特蕾莎消除了嫉妒之心,也终于在牧歌之中让“轻与重”合二为一。

37、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在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历史背景下,以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为主线的故事展开的。以苏联入侵捷克为时代背景,描述民主改革,几位大师在政治压力下命运多舛,英雄外科医生托马斯的浪漫爱情史,渴望高尚精神生活的第二任妻子特丽莎,坚决鄙视媚俗情人萨宾娜,善良温顺地爱萨宾娜的弗兰茨,四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寻找自己的生活。

38、而今,疫情肆虐未熄,全球同胞都在与之抗争,毋庸置疑,一个个主动承担起责任重担,主动选择站在生命之重一端的人是最可爱的人。他们虽然放弃了生命之轻带来的轻松洒脱,但他们同时也因生命之重让个体生命的价值有所付丽。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个体生命的历程只是人类历史长河里的匆匆一瞬,但是既然我们拥有了生命,这是自然选择了我们,亦是上苍的馈赠,那就要活出生命的精彩,活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来,才不负这宝贵的一生。而如何活出价值与意义呢?我想生命之重早已告诉我们答案。

39、弗兰茨起初不允许自己伤害妻子,但他之后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幻想(即妻子身上的那个女生)是错误的,于是他抛弃了妻子。而萨比娜无法忍受不背叛,于是她叛离了弗兰茨。托马斯无法承受他失去特蕾莎,于是他一向追随她。而特蕾莎无法忍受什么?她是弱者,也许她无法忍受底层、低下,而实际上“出人头地”后的她却无限渴望落回底层,而且她惊恐的发现整个布拉格都在变得丑陋。

40、在这个故事中,萨比娜是个独特的存在,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她才是故事的主角,当特蕾莎,托马斯,弗兰茨,玛丽克洛德,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断追求着从轻到重的过程中时,她却用背叛,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在萨比娜的眼中,美是一个被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只有不断击破。背叛在萨比娜眼里有着无语伦比的美妙,“背叛,就是脱离自己原来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而萨比娜觉得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在这种背叛中,她不断抛弃自我,变换主角*,将生命的重的好处抛在脑后,而追求的就是一种破坏的快感。但是在不断的背叛中萨比娜最终发现她得到的只是一种虚空,那是“一切背叛的终极”,她开始明白;“赋予我们行为以好处的,我们往往全然不知”到最后发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自己的追求没有任何好处,作者在那里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目的就是这个吗?自从离开了日内瓦,她已朝这个目的越走越近了。”我之因此说萨比娜才是故事的主角,原因就是,她才是真正走到终点的人,其他人都不断追求的生命之重,这也就导致了他们永远也不能意识到自己之因此会无法停止脚步是正因害怕生命的无所适从。而萨比娜一向朝着相反的方向走着,最终在一片寂寞和恐惧中走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41、师妹也觉得我赚了,额外地索要一份书评做弥补。我答应了下来。

42、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43、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44、从Einmalistkeynmal的角度看,“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就像托马斯和特蕾莎是在6次偶然事件发生的前提下相遇的一样,一切事情都是在众缘和合才偶然地发生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差错事情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既然一连串的偶然成就了我们的生命之轻,我们的生活只是万千可能性之那么我们是否有理由认为“Esmusssein”是愚蠢可笑的呢?是否有理由认为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具有普世的审美价值观呢?

45、正如这个隐喻所示,南周人对自家报纸的不是,向来都直言不讳。

46、然后,我经常记不起自己上周做了什么。每夜里想起,多少有点自觉时光虚度。

47、       —— 荆兴梅 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48、那么“反媚俗“是否就是强调对生活的认真和思考,反对盲从,反对随大流。

49、这稿,除了书评。顺带也把之前答应的广告新闻行业现状,用书里的理论串起来讲了讲,大约在正文两千四百字左右的地方。以后就不要再找我要啦。

50、Kitsch是一个德语词,我手中的这本书将它翻译成了媚俗,“刻奇”是对它的音译,我们日常交谈中的媚俗,指的是追求低俗,昆德拉所说的媚俗(刻奇)与此不同,准确的应该叫“自媚”。我们生活里语义最接近的是“自以为是”。媚俗(刻奇)是盲目信任某种价值标准,并认为他人也应该信任这种价值标准,将集体的盲从上升到美学地位,从而掩盖个体的灵魂肿胀症。

51、看到后面我才渐渐发现,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不管在书的情节中消失多久,都始终是书的主线。

52、读过的,和读了一半中途而废的朋友,再麻烦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你觉得它好懂吗?

53、在阅读完小说之后,一般读者都会想到底什么是“轻”,什么是“重”,我们自己的状态还有以前的选择又是“轻”还是“重”,我们又该如何去抉择。

54、疫情期间,林晴晴同学对自己曾读过的西方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代表作之一《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有了更独到的深层解读——疫情当前,生命的轻重又该如何衡量?生命的天平该偏向超脱的"轻",还是应移向有担当的"重"?身处疫情之中,对生命永恒意义的思考已然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55、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众多情妇中的一个,她的一生都在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没有沉重负担的生活方式,她不喜欢世俗的谄媚,她就这样一直背叛,但是这样的生活却是让她感到人生虚无。

56、如果你碰到一个美女,你想和她睡觉,这是最真实也最朴素的事实想法,但这种说法直接说出来,会让你觉得自己太禽兽太流氓,所以你换了一种说法:我想和你每天在晨光中一同醒来。——这就是刻奇,是个人的自媚。

57、本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

58、死亡是生命里最沉重的话题,人们往往不愿提及,但小狗卡列宁在面对死亡之神的降临时却露出了微笑,这一微笑极其纯粹,不掺杂任何功利,我想这是米兰·昆德拉赋予卡列宁的对曾拥有过的生命过程的一个最终礼赞,是对在乡下的负重生命的一种热爱、敬畏与赞叹。这一笑不是对病痛的无奈妥协,而是因为卡列宁对拥有过的生命是满意的,它感恩生命之神,让自己由空气中游离的成分转而为有重量,有活力的生命个体。学者弗朗索斯·里卡尔将书中第七部分“卡列宁的微笑”看作是米兰·昆德拉笔下的一种“小写的牧歌”,他认为这部分是书中写得最炫目的地方,它直面生命的赤裸与死亡,然而这一部分又是统一于整本书所讲述的由“媚俗”搭建起来的“大写的牧歌”之中。我想卡列宁的死亡便将“大写的牧歌”中所掩盖的生命的死亡直露地揭示了出来,特蕾莎与托马斯可以选择离开城市,回到乡下,过起有重量、有厚度的生活,萨丽娜可以不断地背叛与远离,但是他们最终都逃离不了生命走到终点,个体走向死亡的时刻。卡列宁陪伴着负载有生命之重的特蕾莎走到自己生命的尽头,它能够用看待生命之轻的态度淡然从容地面对死亡,这样的生命方是达到了真正的轻重均衡,显出了生命最好的模样。而人类较之小狗,又要怎样活出自己生命最好的模样,在淡然从容地面对死亡之前,又要如何处理负载在生命上的轻与重,才能让生命镀上一层有价值、有意义的光环?

59、这次读得很慢,下意识地追随着旧日的足迹,字里行间的思索代替了情节的追寻。尤其是开篇的第二段,整本书的灵魂,是每次打开书都会反复咀嚼,并陷入良久沉思的。

60、这样看来,似乎永恒轮回才是生命价值体现的前提。

61、生命本身毫无好处,不值得怜悯,可被强权被群众被一切非生命名义以任何形式被碾压,然后消失无迹。而个体,在存在的每个时刻都在竭力摆脱这种加害生命的形式,背负各种以便自己不至于轻的无踪无迹。

62、直到第七章“卡列宁的微笑”,故事的主要角色变成了狗,而此前关于“轻与重”“灵与肉”“不解之词”“伟大进军”的冲突与对立都被卡列宁的微笑埋藏起来,昆德拉在末章转而不去谈论冲突并不意味着他在逃避这些冲突。

63、时隔三四年后,又重读这本书,远没有当初的震撼,反而能退一步审视它。

64、下雨,止间书友,醴陵人,在上海工作。今年目标:多读几本心理学的书!

65、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66、托马斯他惶恐于婚姻,惶恐于那个“不慎之夜”的产物—他的儿子,惶恐于自己务必扮演父亲、丈夫、儿子的主角。于是他一并摆脱,成为一个没有伦理束缚的地位较高的成年男性,他随心所欲的享受着自己的“性友谊”。他热爱自己的工作,享受手术刀划过皮肤的快感,就如同他热衷与各种女生上床。揭示她们最隐秘的地方来满足自己无限探索的好奇心。

67、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68、当她遇见一个“她所见过的最好的人,优秀、聪明、迷人。”,但是那个在他们情人之间隐形的契约之中,当他试图离开冲破这个隐晦的链条,在没有任何商量的情况下,离开自己的老婆,转向和她建立永久的联系,甚至是走向家庭的牢笼。她知道之后,先是流着眼泪前去抱他、吻他,被这种为爱义无反顾的牺牲举动感动。但是想到未来的种种负担,她便觉得这个人不是游戏的玩伴,而是一个囚禁的危险牢笼。于是她像在人间蒸发一般,离开了教授,谁也不能在她的自由中重伸一脚进来。

69、“……我想,他可能挺绝望的,也许在东北某个小城,听说**那一瞬,眼睛都会放光,拼命干了三年之后,以为能进京朝圣般来**上班。但,就像练就了一身伏牛打虎的本领,想去的地方却是文质彬彬和歌舞升平。

70、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71、通俗来讲,“祛魅”是指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引申之,也可以指主体在文化态度上对于崇高、典范、儒雅、宏大叙事、元话语的能指疑虑或表征确认。

72、小说的背景设在布拉格,内容涉及相当多的哲学观念。“米兰·昆德拉借此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纽约时报》语)

73、而在特蕾莎因为托马斯对她不忠,不辞而别离开苏黎士后却用五页篇幅描写托马斯两天里的思想活动,在轻与重之间反复游移,并由此引出了贝多芬音乐和同情症等主题,揭示了特蕾莎在他生命中的不可或缺,是扩述。

74、书中的人物在这些难题里挣扎着,逃离着,但似乎永远都摆脱不了。小说中令我经久不忘的一个画面是萨比娜对着一块墓石的沉思,她认为公墓就是石化的名利场,人们将各种名利显赫加之于其上,厚重的石板将坟墓封住,亡者将永远都无法出来。萨比娜由此感到了恐惧,她害怕自己也会被一块石板封住,“对于一个永不知停息的女人来说,一想到要被永远禁锢,不能再行走,那是无法忍受的。”萨比娜的一生都在背叛与逃离中行进,她会因自己的背叛而激动,但激动过后心灵感到的却是无比的空虚。她是一个不受世俗任何拘束的画家,许多东西在她面前似乎都无足轻重,甚至是为了她抛妻弃子的弗兰茨,萨比娜也同样会随着叛逆的金号角而离开。她似乎只想永远扮演露水情人的角色,永远做一个没有世俗负担羁绊的叛逆者。可是叛逆之后她感到的不是生命之轻带来的愉快,反之,则是无名的忧伤与空虚,这是否就在向人们说明生命之轻才是生命本身最不可承受的?我想失重的生命或许最为可悲。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拜年祝福语2020简短(120句文案短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