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之死(43句文案短句)

2023-03-12 10:36:29

刘基之死

1、刘基抵京后,朱元璋给予丰厚的赏赐,追赠其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一如既往地信任他,视为心腹,每次召见,屏退左右,长时间密谈。刘基也为知遇之恩而感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前在战争时期,每每遇到急难,他勇气奋发,当机立断,人莫能测。现在太平了,他所谈大多是帝王之道,朱元璋洗耳恭听。洪武三年,他被授予弘文馆学士头衔,又晋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朱元璋赞誉他为“吾子房也”,把他比作辅佐刘邦平天下的张良。

2、方国珍恐惧,派人到大都贿赂京中权要,夺去刘基兵权。刘基弃官回青田,组织地方武装,抵御方国珍的军队。

3、朱元璋虽然没有加罪刘基,但想到他的占卜术,心里也很不痛快,遂下令削夺了刘基的俸禄。

4、这种指责最能打动朱元璋,他下令夺去刘基的食禄。刘基赶快赶到南京去,向朱元璋引咎自责,那以后他就留在南京,不敢回老家,防止对手再对自己下黑手,方便随时向朱元璋辩白。

5、史书记载,胡惟庸是奉了朱元璋的命令带御医去刘基家里。刘基吃了药不适后,特意进宫找朱元璋说明了缘由,朱元璋只是冷淡地让他好好休息,这样的反应看似令人费解,实际大有内容。(刘基之死)。

6、四年后,刘基的同僚、御史中丞涂节揭发,刘基是胡惟庸毒死的。刘基在南京病重时,胡惟庸派来医生诊治,服了医生的药后,病情恶化——“有物积腹中如卷石”,显然是中毒了。这一情节在《明太祖实录》中有记载:“御史中丞涂节言,前诚意伯刘基遇毒死,(汪)广洋宜知状。上问广洋,广洋对以‘无是事’。上颇闻(刘)基方病时,丞相胡惟庸挟医往候,因饮以毒药。乃责广洋欺罔,不能效忠为国,坐视兴废。”明确提到刘基是胡惟庸毒死的。

7、朱元璋的猜忌之心非常严重,从这次君臣对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刘基是有所防备的。君臣私下的对话,不知怎么(你懂的)就传到了当事人的耳朵里。

8、况且,在胡惟庸谋反案败露之后,朱元璋一怒之下废除宰相一职而不是更换宰相,可见其对胡惟庸擅权之忌惮。也从侧面表现出胡惟庸当时擅权的严重程度,毒杀一个无实权的刘基,对他来说只是小事一桩!刘基的儿子是怎么死的呢?刘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刘琏。(刘基之死)。

9、刘基的昏劲还没有过去,又加上了一句话:“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并没有合适的。”朱元璋就此与刘基决裂。

10、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11、刘基被朱元璋褫夺了奉禄!刘基亡羊补牢急忙忙进京谢罪。

12、刘伯温听完暗暗思忖:皇上是个从不轻易露出自己本性的人,所以别说是一个雕花匠,就是某个大臣看到皇上那个癫狂的样子,皇上也会毫无疑问地杀死他的。

13、刘伯温,本是开国功臣,曾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呕心沥血,算无遗策,然而父子三人都死在这个新建立的帝国之中,死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死在大明王朝当权者的手里,为臣如此,不亦悲乎!

14、以姚广孝之能,既然能在帮助燕王上,给胡惟庸下上一盘大棋,又岂能不对刘基的安全加以防范?以刘基之能,与姚广孝不遑多让,又岂能在这关键时刻中了对手的暗算,一命呜呼?

15、开国之初,朱元璋请刘伯温品评当时的几位重臣。

16、中藏网首页:http://www.coant.com.cn

17、毛骧的父亲叫毛骐,较早追随朱元璋,并且屡建战功,所以成为朱元璋的嫡系,甚至一度和李善长并称左右心腹。毛骧听从父亲的安排,很早就追随朱元璋,并在平定中原的过程中立有战功。他也由此而获得朱元璋的垂青,被任命为亲军指挥佥事。不久之后,又被提拔为羽林卫指挥使。

18、龙凤六年(1360)闰五月,陈友谅攻陷太平后,率舰队从采石顺流东下,气焰嚣张,应天震动。朱元璋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退守钟山,这令朱元璋极为失望。

19、刘基的对答且不说有目空一切之嫌,更为重要的是已构成对专制皇权的实质性威胁。

20、这实在是很绝的一招,他明白,胡惟庸对付他的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只要自己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让他放心,自己的性命就有保证。

21、对于这样一位“根正苗红”的有为青年,朱元璋不能不予以特别的信任,并进一步提拔重用。既然毛骧有着丰富的侦察经验,侦察丞相的重任也就非他莫属。

22、皇权与相权历来是一对矛盾,互相抑制,此消彼长。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喜欢大权独揽,对于以左丞相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势力膨胀有所不满,抑制的办法只有一个——撤换李善长,另择丞相人选。这种重大人事变动,是绝对机密,只能和刘基商量(因为他不属于淮西集团)。刘基一听要撤换李善长,立即表示反对。君臣之间有一场推心置腹的对话,黄伯生《诚意伯刘公基行状》、杨廉等《新刊皇明名臣言行录》、王世贞《弁州史料前集》等,都记录了这场对话。

23、首先,胡惟庸虽然嫉恨刘基,但并无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深仇大恨。

24、从李景隆、徐允恭从北平被诏回南京当亲卫,秦王、晋王老婆孩子被接回皇宫,还可断定朱元璋要和淮西的功臣算总账了。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之子,徐允恭则是魏国公徐达之子,他们原本随着老子在北平镇守,刘基一死却被朱元璋诏回宫里当亲卫,很显然是因为皇帝信任曹、魏二公,而他的亲卫里不少人是其他有问题的淮西功臣之后,既然要动手,不把信得过的留身边怎么有安全感呢。

25、有意思的是刘基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禄二百四十石,同李善长四千石的俸禄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26、投稿、合作、版权争议,欢迎勾搭微客服:thexrock(1150728290)

27、胡惟庸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被朱元璋怀疑谋反而处死,前后株连达三万余人,时间跨度十几年,是明初四大案之一。

28、当然,朱元璋若没那么厉害的本事,估计最后被算计以及惨死的就不是胡惟庸,而是他自己了。

29、今人考证说,其中有些罪名完全属于有意栽赃和精心编织。吴晗认为,安置在胡惟庸头上的诸多罪名,基本都是捏造。不管是不是捏造,相权的上升,往往伴随着皇权的下降,这是初登皇位的朱元璋尤其不想看到的。

30、朱元璋终于亮出了杀着,他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31、在当时人心目中,他是一个奇人。首先是长相奇特,远远望去,一副“虬髯客”模样,一脸络腮胡子,身材高大魁梧。其次是风格奇特,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更奇特的是韬略高深莫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不过他的真正本领并不在此,《明史·刘基传》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术,非其至也。”所谓“非其至”,意思说“阴阳风角”并非他的强项,他的强项在于治国平天下的韬略。这一点可以从朱元璋那里得到证实。朱元璋一再称刘伯温是他的子房(张良),当有人说刘伯温有秘密传授的阴阳风角之术时,他断然反驳道:伯温敷陈王道,经常用孔子的话来开导我,岂有阴阳风角之术的影子?

32、朱元璋虽然没有加罪于刘基,但心里肯定在犯嘀咕,因此剥夺了刘基的俸禄。刘基心中害怕,入朝谢罪,然后呆在京城,不敢返乡。不久,胡惟庸当了丞相,刘基预感到不妙。

33、刘伯温想了一下,便叫花匠起来俯过耳朵,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过了几天,刘伯温装作不知道朱元璋已去过宫殿,启奏道:“臣听说皇上新殿已快落成,请皇上去游览审视一下吧!”

34、洪武八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注意这点)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基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就死去了。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后,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基的。这也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

35、原来此人是名雕花匠,昨日他在大梁上修饰完浮花准备下来时,猛然看见皇上在豪华富丽的宫殿前手舞足蹈,狂笑不止。

36、刘基固然是“自尽”,根源是胡惟庸的势力太大,为了扳倒他,不得已而为之。因此,真正的凶手,仍然是胡惟庸。而这,也就是姚广孝在刘基灵前说的“为你申冤的日子不远了”的意思吧?

37、因此当时的朱棣是震怒不已,不过此时朱棣还是没想要杀他,只是将他关进牢中。但是刘璟知道,他只要不降,朱棣总有一天是会杀了他的,甚至是会被满门抄斩,于是他索性就在狱中用发辫自缢,享年52岁。

38、《行状》成文于1380年,而《实录》初修于1399年,两者相差二十年。于是,近现代便有学者提出最早记载胡惟庸毒杀刘基的史料是《行状》,言下之意,包括《实录》《明史·刘基传》《明史·胡惟庸传》《明史·汪广洋传》等在内的后来出版的史书,都抄袭了《行状》里的原始信息。但是最原始的依据应该是除上面三则信息外,在嘉靖、乾隆版本《诚意伯文集》中,收录一篇题为《诚意伯次子阁门使刘仲璟遇恩录》,文中详细记录了从洪武二十年十二月到洪武二十四年八月,刘璟三十二次(有多次与胡深、章溢、宋濂、叶琛之子一起)“遇恩”经过,其中有六次讲到朱元璋谈论“胡惟庸毒死刘基”之事。这篇奇文从语气和语言都让笔者认为较为可靠,朱元璋一直在反复的强化一件事“胡惟庸毒死了刘基”。且录后备查(见附件)。

39、刘基死后,他家人活动正常。假如刘基中了毒,凭他的智慧肯定很快就会知道被谁下了毒,而且在生死关头(甚至全家都处于危险时刻)肯定会有所行动,绝不会就默默“认死”。即便有千万个不能拆穿事件真相之理由(如知老胡背后有老朱,此情最严重),他肯定也会跟刘琏(时年已经廿七岁)商讨出一套化解眼前危机的方案来,如至少让家人避避风头,两个儿子在什么形势下可以进京或出去做官等。可从《刘琏墓志碑》来看,在这四年半当中,刘家似乎一切都很正常。1376年夏,监察御史李铎奉旨到南田取“观象玩占”诸书,刘琏拿出藏在山洞里的书后,便毫不犹豫跟随李御史进京献书。老朱还欲留刘琏“侍朕”,但因守孝未满而辞归。皇上“赐宝钞三十贯”,“皇太子赐食,加赐宝钞五十贯。”次年七月服满,刘琏便接到考功郎任命并赴京,旋升试监察御史。又次年,再升授江西布政使右参政,进阶中奉大夫。

40、朱元璋打下浙东,仰慕刘基的才学,把他与章溢、叶琛、宋濂一起召到身边,尊称为“浙东四先生”。关于刘基的出山,何乔远《名山藏》提供了一个极易忽略的细节:“(刘)基决计趋建康(南京),众疑未决,基母富氏曰:‘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讵万全哉?’”在刘基的母亲富氏看来,身处衰乱之世,不宜出来辅佐君主,因为难有万全的下场。刘基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还是去了建康。富氏的劝告不幸而言中,铸就了他的悲剧。本文所要说的就是悲剧的来龙去脉。

41、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占领金华等地后,为确保地方安定,决意将浙东大族收为己用,遂派孙炎将刘基、宋濂等聘请到应天。

42、朱元璋于是试探道:宰相这个职位看来只有你能担当了。刘基赶紧回答:我这个人疾恶如仇,又受不了繁冗公务的劳累,真的干上了,会有负皇上重托。天下大才有的是,您细心访查一定会得到的。不过,目前的这些人,一个都不合适。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难道造句二年级(77句文案短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