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家风家训16字(94句文案短句)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16字
1、弘扬养生、游学、禅修文化。每月定期举办“辟谷”“游学”活动,使中国多一群身心健康,有道德与信仰的人,助力中华复兴!
2、荣誉可以使身体光荣,但不能使思想光荣。文章可以用自己的身体写,但不能用自己的话写。
3、静:不动更能掌握主动权。静坐克己,静坐反思。静能生动,更能制动。非静无以成学,非学无以成才,宁静已以致远。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
4、对于勤。曾国藩要求子女黎明即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在曾家,男子每天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写字做文章,除此之外还必须参加一些诸如打扫卫生、喂鱼养猪种菜之类的体力劳动。曾国藩归纳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治家八事,其中除“考、宝、书”讲的是祭祀、待邻、读书外,其它五事讲的都是劳作。他反复叮嘱:“此八事纵不能一一亲自经理,而不可不识得此意。”女子则要求每天都必须做些针线活,还要求学会做小菜,下厨房做饭。
5、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的家风家训16字)。
6、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好书可明理,明理,依理行事便是君子。
7、圆: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待人光有真心诚意是不够的,表现诚意才是最重要的。
8、 第六“事善能”,做事要像水一样发挥最大的效能;
9、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曾国藩的家风家训16字)。
10、不杨人过,思不语燕,还是班是,成思悔而快改。
11、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12、为提倡节俭,教育家人,曾国藩于大堂上亲书一联:“惜食惜衣,不惟惜时兼惜福;求名求利,但知求己不求人。”
13、《曾国藩家训》是根据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家书、家训等史料整理而成,分为悔弟篇、戒傲篇、谕儿篇;体现了曾国藩在修身治学、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等方面的过人之处,书信文字朴实,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14、勤于学习、勤于工作、勤于开拓。人的才能、技能都是“用进废退”。越是勤于练习,技能越纯熟。
15、 这一点在曾国藩身上表现得非常典型。因为是长子,又是科举上的“成功者”,曾国藩在家中享有比一般长子更大的权威。兄弟们习惯唯他马首是瞻。
16、曾国藩以史为鉴,通过大量的家书为载体向子孙后代阐述该如何立身处世。
17、曾国藩临终前仍不忘节俭,他留下遗嘱:“余若长逝,灵枢自以由运河搬运回江南归湘为便。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
18、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19、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
20、展:化大事为小事。将难办之事搁置起来,留待最佳时机解决,使之更加完满。
21、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22、 第二“心善渊”,人的心境要像水一样深沉渊默有深度;
23、熟:熟极生巧,妙无不熟。万事皆熟,熟则能强。
24、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25、 第四“言善信”,说话、承诺要像潮水那样准时而有信;
26、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27、缓:事缓乃圆,好从慢得。从缓待变,应对自如。
28、唐浩明先生作为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他认为曾国藩家风家教包罗万象,如果用精简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曾国藩写给他儿子的一句话,做读书明理之君子。
29、 修心修身、做人做事的道理,全在里面了。
30、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从心态上进行放松,是松字诀的最高境界。
31、福生于清俭,俭于饮食,不伤脾胃;俭于交游,寡过息劳;俭于应酬,自得本心;俭于嗜欲,优游自得,自然有福。
32、出自——曾国藩十六字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33、明:人贵自知,自知则明。偏信则暗,兼听则明。
34、 这些隐患与障碍,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大大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办法有时行不通,迂回、间接、柔弱的方式却可以达到目的,能够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那么为什么不采用呢?
35、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
36、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37、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这是曾国藩留给子孙的十六字家训,这十六个字强调的是勤与俭的结合。也是曾国藩留给后人兴家、旺家的不二法门。
38、《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人勤就不会穷困,家勤就不会短缺。
39、当时不杂是指做一件事的时候,需全神贯注去做,万万不可分神,你若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这件事的同时,又在想另一件事,那么你会两件事都做不好。
40、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41、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42、忍:修身养性,志存高远。忍气静心,平息愤争。
43、俭:俭以养德,贫而自强。物欲丧志,侈以败业。
44、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45、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46、熟:笨功夫也有大收获。熟源于勤, 熟导致精。
47、仁:紧紧抓住人心。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
48、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49、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你们写信给我,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以使我读了你们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向见识如何。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有所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与你们共同欣赏;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们共同分析……扩展资料:曾国藩简介
50、晚清吏治腐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曾国藩却能出淤泥而不染。他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
51、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52、 十岁那年,大弟曾国潢降生,此时曾国藩已经开笔,父亲曾麟书给他出了一个题目,就叫“兄弟怡怡”。作文交上来,曾麟书很高兴,说:“文中有至性语,必能以孝友承其家矣!”由曾麟书的反应推测,曾国藩的这篇作文,内容应该是陈述敷衍“兄友弟恭”的大道理,表达自己“有弟”的欣喜。
53、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54、谦:谦虚谨慎,好学穷理。满则招损,谦者受益。
55、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56、丈夫当死中求生,祸中求福;古人因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57、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两个字:勤与俭。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58、————节录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59、恕:宁人负我,我勿负人。宽以待人,容人之短。
60、众所周知,曾国藩有五勤: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手勤”其实就是要养成读写的好习惯。
61、淡:品位好人生的真谛。自视常若平淡无奇,则成大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
62、《曾国藩家训》是根据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家书、家训等史料整理而成,分为悔弟篇、戒傲篇、谕儿篇;体现了曾国藩在修身治学、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等方面的过人之处,书信文字朴实,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63、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64、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65、他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他的楷书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他的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他应是与同代包世臣、何绍基齐名的大书家。
66、俭:好东西都得省着用。对一国统治者而言,一生节俭,则上行下效,举国节俭,如此则国用日足,国力日强。
67、曾国藩临终前仍不忘节俭,他留下遗嘱:“余若长逝,灵枢自以由运河搬运回江南归湘为便。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
68、在穿着上,曾国藩和他的家人穿着平常老百姓一样的粗布衣服,只有一件天青缎马褂在新年和重大庆典上穿上;在饮食上,曾国藩不像其他当官的那样,满桌子山珍海味,而是每顿饭只有一个菜,这怕是搁在寻常百姓家也十分难得;在居住上,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出钱让曾国藩把旧宅翻修一下,被曾国藩霸气拒绝。
69、所以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所以,曾国藩对子女要求严格。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70、玄面又敬,假也。爱情是秘密的,但不是秘密的。
71、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72、孙辈中,曾广钧23岁即中进士;第四代,曾约农、曾宝荪均是大学校长、教育家;第六代遍布海内外,大都学有所成。曾氏五兄弟,香火延续至今已是第八代。近两百年,可谓无一废人。
73、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74、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75、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76、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处于现代我们学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时候我们我们知道需要学习,但是我们不知道怎样去学习。曾国藩对于子女的要求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77、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俭以养德,节俭、俭朴才有利于我们养成高尚的德行。奢侈最终会让我们私欲膨胀,狂妄纵欲,最终使人虚弱。
78、慎:三思而行,谨始慎终。深思熟虑,慎者受益。
79、为提倡节俭,教育家人,曾国藩于大堂上亲书一联:“惜食惜衣,不惟惜时兼惜福;求名求利,但知求己不求人。”
80、 季洪是曾国藩幼弟曾国葆的字。曾国藩的意思是这个弟弟天资一般,可能功名路上走不远,不如好好练练字,将来在家里帮帮忙。就像他的叔叔曾骥云,虽然一辈子都是个老童生,但是在家里帮着管管家务,也算有功于家庭。
8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柔弱、柔弱,天下万事万物,归根结底莫不是以至柔克至刚。能克刚之柔,难道不是更刚吗?
82、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83、正是凭着勤俭的家风家训,曾国藩后代经过几番改朝换代,其家族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家风。曾国藩大儿子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家,二儿子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
84、 这七善带给曾国藩巨大的启迪。老子说“善战者不怒”,善于打仗的人不会发怒;“善胜敌者不与”,能够胜敌的人不会放弃;“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善用人的领导是谦下不争、以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的。
85、2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86、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87、其意便在于不管来访的客人是官还是民,不管是社会名流或者白衣布丁,都不能够轻慢,都应一视同仁、热情相迎。故而我们发现曾国藩府邸的所有房间中,无慢室是几乎没有门槛的。这更加突出了曾家平和、朴实的家风已经从曾国藩本人延续到了子孙身上。
88、写诗作文,一定要学习好声调韵律,方能让诗文读来上口。杜甫说 “晚节渐于诗律细”,就是说他自认为到晚年,才做到了诗词韵律,相得益彰。曾国藩认为声调是诗文的根本,可见声调在诗文中的作用。如今的诗歌,却已经几乎放弃了韵律美学,不考虑声调,能讲究声调的,寥寥无几。
89、此次国学班以教育为主题,邀请颜爱民、贤清法师、陶妙如、刘铁芳、李兵等知名专家学者讲授家风家教、子女教育、心性教育等内容。精彩可期。
90、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经世派的崛起,使清封疆大吏由权贵当权变为经世派当权,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的变化。地方督抚力量的强化与离心倾向的加强。
91、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92、暇:留一分自在方可容得大事。事物运动的节奏讲究一张一弛。
93、 在后来的通信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曾国荃对自己在北京的表现表示后悔。比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六月十四日信中,二十五岁的曾国荃说:“弟深悔早岁留京未自伏案用功,任意使气,不听大兄之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