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三个分论点(53句文案短句)
关于读书的三个分论点
1、经典之作有着强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其文中对宇宙万物深邃的探索,对人生疾苦的密切关注或真实的揭露,或对人类未来的憧憬或热情的`讴歌,都会让读者体会到一种莫名的感觉,不禁被感动,不禁被感染。这种抵挡不住的力量会渗透进你的心田,使之感化。年深月久,它将会在内心深处慢慢地沉淀,继而不知不觉地会变化成我们情操的一部分,影响着人生前方未走的路。经典的影响、经典的感染,让人们告别蒙昧无知,向文明、高尚迈进。
2、 宋代的《五灯会元》里,有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禅师青原行思谈及他的参禅过程,认为经历了三种境界,刚开始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悟时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时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由懵懂无知,到雾里看花,再到透彻明悟,有我、无我、忘我,三种境界,依次展开,引人深思。(借典入题,引出“三境”)
3、 “排得顺”是说分论点的先后顺序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也是以“读书乐”为题,某同学的如下提纲就有排得不顺的毛病:读书能使人解烦恼,振作精神;读书能给人丰富的知识,高度的智慧;读书能使人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读书能使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情操。这几个分论点都是从“为什么”的角度阐述“读书乐”的,所以是“扣得准”的。但它有“分不开”的问题,第1和第3似乎可以合并。这里还有顺序的问题,第第应本该先说哪一条?恐怕得先2后1;第第应该先说哪一条?恐怕得先4后如果3合并,那么比较合理的顺序应该是:读书能给人丰富的知识,高度的智慧;读书能使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读书能使人精神振奋,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4、论点3:试想,在暖春的艳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人生的哲理,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谆谆教导;在凉秋的。灯下,万籁俱寂,你坐在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面前,与你交谈……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
5、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是一致的。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但实际上这是程朱理学的思想,而非王阳明)
6、(第五段晓评:本段采用总分总的形式,重点论述第四个分论点,即“读书可以陶冶情操”。但在实际写作中,建议该段删减,改写为结尾段更佳。改写建议:“领导干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执法、全面从严治d的关键少数,必须要在读书做人方面当好标兵、做好表率,坚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在阅读中提升d性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让从政之路更加顺畅,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7、阅读文学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
8、 忘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气质的涵养源。(分论点三。三个分论点“有我,无我,忘我”构词相似,层层推进,并且都运用比喻论证,喻体分别是“避风港、栖息地、涵养源”,三者也同样有相似处,并且层层递进。)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将人的认识区分为“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见闻之知”说的是对外部事物的认识,而“德性之知”则指向内在的精神涵养。刘勰在《文心雕龙》有言,好书奇文可以“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引用名人之观点论证,增强说服力。)读书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一些新东西,增加见闻之知,更在于滋润心灵、塑造人格、熏陶气质,提高德性之知。(句内排比,增强语势,朗朗上口。)每每翻开书本,都会被那些浩然正气所感染,“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的文天祥,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邓世昌,有“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的报国志向;“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有“无非一念救苍生”的坚定信念。(排比修辞引用修辞连用,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语势。)含英咀华,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透着文化的气息。(段尾运用整句结尾,语势依旧。)
9、材料二:最近一名网友发帖求助,希望出版自己翻译的理查德·波尔特的哲学专著《海德格尔导论》,引起了媒体与舆论的关注与讨论。这名叫陈直的年轻人,因为“农民工”身份而备受关注,其实陈直也曾经考上过二本高校,但因经济条件、专业兴趣等因素中断学业,后来以打工为生。
10、材料一: 最近,一张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数据截图刷屏,“怪不得能上复旦”的话题冲上热搜。这张截图体现了复旦医学生的学霸式努力:过去的一年里,“打卡王”孔同学来了1424次,风雨无阻潘同学在馆301日,最爱泡图书馆的陈同学在馆时间235小时;医科馆猫头鹰郭同学,167次学到凌晨才离开……
11、另外,“甘为配角并不是甘于消沉”的分论点虽然正确,但下面的论述就有问题了,游离于中心论点之外。试想,既然说“在成为聚光灯下完美的主角前”需要“为了成为主角而潜伏”,那么这还谈得上“甘为配角”吗?接下来的例证中,写张涵予“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并不能证明他“甘为配角”。典型的“甘为配角”,应该不是“暂时”的。这样的“甘为”不仅没有说服力,相反还削弱了观点的鲜明性。建议尽量回避对中心论点不利的说法。
12、 ——﹝德﹞赫尔曼·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13、采访一位上海小姐,回答说:“甲午战争,林则徐这个海军司令没当好,让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条船,不过他禁烟还是有功的。”一位在颐和园卖纪念章的中年人说:“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没用。打仗是当兵的事,做生意就是多赚点。”
14、你要了解经典的爱情,你可以读《罗密欧与朱丽叶》,你也可以读《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这样,你可能就学会了品味人性,也学会了品味爱和恨这个人生的主题。
1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
16、值得说明的是:⑴没有明确的话题的作文,如材料作文以及话题隐含的作文,都可以先将观点用一个句子表述出来,然后再根据以上方法提炼分论点;⑵在具体作文时,上述五种有时要同时用到其中的几种,如:广东考生一篇优秀作文,三个分论点为:洪战辉责把自己雕琢成具有责任之心的天使;徐本禹把自己雕琢成具有报恩之心的天使;李春燕把自己雕琢成具有执著之心的天使。三个分论点运用于了第四和第五种方法。(关于读书的三个分论点)。
17、从选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说说感受最深的理由。
18、“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古代文人的价值追求。(批注1:引用古语,说明读书的意义。)今天的领导干部读书,更多的是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才干,让从政之路更加顺畅。(批注2:通过古今对比,点明读书对于领导干部的意义,点明中心论点。)
19、有句电影台词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世界那么大,出去走走看看确实是见世面、长阅历的好方法。然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开门见山引出论题,直接告诉读者:阅读的作用很大。)
20、第一层:做一个老实人,对自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21、例中心论点:站在一个高度上,奋蹄原野,驰骋天下。分论点一:心灵的高度决定了生活的高度。分论点二:生活的高度影响了社会的高度。分论点三:社会的高度体现了国家的高度。
2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一年之计在于读书,一日之际,还是读书。苟种之如神用之。书一一治疗愚钝的苦口良药。
23、古有“杞人忧天”的笑话,今却有科学研究的实证。杞人当时的忧天,超越了所属的年代,引得时人讥笑。但倘若他以“远虑”为引,奋力拼搏,以现实依据来证明他的“远虑”,那结果定有大不同。由此观之,新时代的我们,当以“远虑”为引,赓续奋斗,展凌云之志。
24、(注:凡提交的文章,自动视为将修改、编辑、使用等相关权限交由“17公考”。)
25、史铁生说: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执着”——放下占有的欲望,执着于行走的努力。
26、但如果只谈“执着”,不谈“放下”;或者只谈“放下”,不谈“执着”,均属于不符合题意,分数40分往下。
27、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d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28、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推崇文明礼仪的国家,在大步向前迈进的时候,文明礼仪绝不应成为我们随手抛下时代列车的果皮和纸屑。我们每个人都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新时代美好生活图景不可或缺的一个标识就是“礼仪之邦”。这个标识,充满了历史厚重感,也是我们未来不会偏离的方向。(最后一段再次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进行收尾。因为这不是一篇严格的申论文章,所以行文风格比较自由,如果是申论作文,最后两段可以整合为一段,简单收尾即可~)
29、⑥甘为配角,并不意味着只会退缩。或许在平时,他们只是普通人,并不出彩,也不会发光,然而在危难时刻,他们亦可成为时代的主角。新冠疫情来临时,千千万万个“逆行者”从各地奔赴武汉,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战斗在抗疫一线,为百姓撑起一片天。正如习主席所言:“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30、1983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看图作文)。
31、“甘为配角并不是甘于消沉”这个分论点说得很好,显示了作者考虑问题全面、辩证的优点,但最好把这一段后移,把下面一段“在一个集体或团队中,主角很重要,但配角亦不可或缺”放在前面说,因为“集体对配角的需求”与前面的分论点“个人对配角的选择”,正好构成相对应的两个角度。只有个人选择和集体需求两个角度论证完毕,然后再论述“甘当配角并不是甘于消沉”,才显示出分论点的层递性和说理层次的清晰性。
32、分论点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客观评价自己。
33、 一曰忙,二曰累,成了不少人对少读书、不读书的惯常回答。(高度总结了现代人不读书的“借口”。)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读书与其说是外假于物,不如说是内求于心。“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以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我们早已告别了书荒年代,海量出版物、不断创新的阅读介质,为读者提供了无比丰富的阅读世界。相比以前“无书可读”的苦恼,今天则凸显“有书无心”的困扰。(古今对比,凸显尴尬的现状。)
34、论证是事实论据,文从“读史使人------读诗使人-------数学使人----科学使人-----伦理学使人-----逻辑学使人-----”和“治理不集中,可令读数学”到结尾都是事实论据。扩展资料论点、论据、论证特点:
35、能根据要求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36、(1)人们通过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37、在提起许多大公司的领导人时,大家的第一反应便是CEO(总裁)。CEO代表着公司的形象,殊不知这一光鲜的身份背后有多少SVP(副总裁)在牢牢支撑着。他们虽为配角,但也很重要。如果没有他们尽职工作,甘为配角,光凭一位CEO,必然是难以确保公司有序运营和发展的。
38、有时候,凭借眼力很难深入确立论点,十分苦恼;其实,没钱可以借钱,没力为什么不能借力呢?力在哪里?就是理论知识。理论来自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各科理论都可以借用,但最好用的当属哲学理论。
39、经典之作的魅力还在于它在不同的时期,会给人们以不同的影响和启迪,不同阅历的读者也会在同一部名著中找到不同的情趣。一部《三国演义》,有的人在里面读到了精深的谋略、悲壮的人生;有的人体味出错综复杂、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年少时阅读《三国演义》,或许只对跌宕的情节、高超的武功倍感兴趣;中年时读《三国》或许只对其中高深的计谋策略深思玩味;而到了老年,再次品读,其感觉则更可能是对人生成败功过的喟叹。
40、分论点人之山腰,读书乐为自然境界,这人与自然相融的读书境界,我心向往之。
41、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谈读书》一文中的某些观点,以及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推而广之,期望学生能掌握或者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
42、作者运用分论点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三个分论点分别是:
43、以“远虑”为引,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44、材料三: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45、(2) 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46、既然甘为配角,就谈不上“对‘枪打出头鸟’的畏惧”,建议把这一句删掉。
47、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
48、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的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49、有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人生的避风港。(分论点一)作家毛姆曾说过,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如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引用论证)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坎坷、遇到挫折,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是一种态度,掩卷沉思、反思自己也是一种态度。前者的精神是雄健的,但后者未必就是逃避。通过读书,在历史中寻找借鉴,从他人那里汲取经验,未尝不是以退为进、站在问题之外看问题的大智慧。(论说语言准确精辟)不仅如此,以读书修身正己,能让人少几分“卷帷望月空长叹”的烦恼纠结,多一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从容,反而有助于我们迈过这些坎。(化用诗句,提升文学美感,字里行间充满生活哲理。)
50、“夫天者,积气耳,亡处亡气。地者,积块耳,亡处亡块。”早在千百年前,人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尚处于如此原始而懵懂的阶段时,为时人所讥的“杞人”已以“忧天”的“远虑”,不经意间触及了千百年后方为科学手段证实的地质及天体运动规律。由此看来,常含讥讽意的“杞人忧天”,实则是一个前瞻者的“天问”。亦给我们以启示:“杞人忧天”不足讥,当有杞人的“远虑”精神,在当下化为创新动力,行稳而致千里。
51、读书可以使人更充实、丰富,有知识,使思想训练,境界提升。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52、以下为讲座文字版,内容丰富,均为干货,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