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什么意思(59句文案短句)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什么意思
1、孙悟空求仙访道之地为“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谓之“学仙不必在远,只在此心。”
2、什么是镜子?生活、家庭、工作、朋友......生活中一个个问题,一次次困境,是心性的投影。现实中一切,是照出心性的镜子。因地精进,现实照镜。
3、“引领代表我指出路径就好,驾驶权在孩子身上,她可以选择听或者不听,对吗?”
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
5、字义: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6、“只要你的自由取决于他人。即便逃到天涯海角,你自由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什么意思)。
7、 “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 ”
8、教书育人的过程其实有一部分是教师阅历的折射。原本没有打算给孩子们上这一课,但因为这段时间自己经历了很多,所以才有了这令人震撼的一课。
9、她从小被爸爸控制,从未自己做过主,一直被命运推着走。今年33岁,为人妻,为人母,爸爸已无法控制她,但依然感觉生活处处受控,“好像被一股莫名力量控制着。”
10、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恋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
11、《西游记》第十四回,回目为,“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12、回忆经过意识渲染,记忆经受情绪渲染,可谓过去是虚妄。未来还未发生,是心智模式的推演,当下心境的想象,未来是虚妄。而当下,我们的每一起心动念,每一句话,都蕴含前提假设,语言受限于意识之中,当下并不客观。
13、如何从悲恸的痛苦中,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意义,是一段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悲伤如同疾病,都需要时间来愈合,如果察觉自己已陷入生命的危机中,应立即寻求适当的求助,以免让自己及家人重新经验二度创伤的打击。
14、第一天|不要轻易给出答案,只求了解与认知而已
15、弟弟开始自残,混黑社会。2008年,他因爸爸不同意和女友结婚,准备先杀了女友,再自杀。临了没下得了手,跑出去把一个不认识的孩子捅了。被判死缓。
16、既然这样,为什么看呢?呵呵,人是虚荣的。看这本可以显示自己有品位,显示自己阅读兴趣非凡,显示自己的思想达到某种高度。许多时候,阅读有时候是种炫耀。如暴发户炫耀他的钱,读书人炫耀他所看过的书。尤其说自己看懂了,多么荣耀。
17、此句来自捷克裔法国作家米兰·昆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拉于1984年所写的小说。小说的背景设在布拉格,内容涉及相当多的哲学观念。米兰·昆德拉借此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
18、生理层面:能够均衡的饮食及规律的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19、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20、历史如同一张巨大的网,每一事件都与无数种可能交错,我们深陷其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真相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有勇气穿越历史的迷雾,沐浴晴朗。
21、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恋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
22、当你每天一打开电视,一边吃着晚餐,一边看着世界上其他人发生的事情时,你是会感同身受?会帮他想解决的方法?还是会想到你自己的问题呢?其实,每个现代人都有自己的压力,祇是没有人人都上电视和报纸而已,有时身处在压力状态下自己却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所以为了让大家对自己的心理卫生有一点概念,我们就先从什么叫做压力开始说起......
23、一位妈妈对女儿的叛逆感到痛苦,认为自己情商太低,没能更好的引领孩子。
24、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
25、“我不想一个人吃饭。”她愣了一下,“可能是我有点强迫他们吧。”
26、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
27、小说描写了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男主人公托马斯与妻子特丽莎、情妇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而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机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陆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28、唯一自己做主的婚姻,但对老公没有丝毫感情,“就是搭伙过日子。”内心深处不想要老公,不想要俩孩子,不想管年迈的爸爸,不想理牢狱中弟弟,觉得这些责任束缚了自己。
29、这是米兰·昆德拉的书,大意是说生命因为能够背负起许多重量而显得有意义,如果一个人变得轻而又轻,就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这是生命所不能够承受的。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
30、 “难以承受生命之轻”出自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书,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 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编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3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显然是一种难以严格类分的“读物”。第三人称叙事中介入第一人称“我”的大篇议论,使它成为理论与文学的结合,杂谈与故事的结合;而且还是虚构与纪实的结合,梦幻与现实的结合,现代主义先锋技巧与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的结合。作者似乎想把好处都占全。
32、文女士12岁那年,妈妈自杀。那时开始觉得生活没意义。爸爸脾气暴躁,一人犯错,全家挨打,一拳揍在弟弟头上,头都软了。肿的。
33、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昆德拉其人。他1929年生于捷克,青年时期当过工人、爵士乐手,最后致力于文学与电影。在布拉格艺术学院当教授期间,他带领学生倡导了捷克的电影新潮。1968年苏联坦克占领了布拉格之后,曾经是共产d员的昆德拉,终于遭到了作品被查禁的厄运。1975年他移居法国,由于文学声誉日增,后来被法国总统特授公民权。他多次获得各种国际文学奖,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可笑的爱》(1968年以前),长篇小说《笑话》(1968年),《生活在他方》(1973年),《欢送会》(1976年),《笑忘录》(1976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4年),等等。
34、尽管如此,我对小说中过多的理念因素仍有顽固的怀疑。且不说某些错误的理论,即便是最精彩的论说,即便是令读者阅读时击节叫绝的论说,它的直露性总是带来某种局限,放在文学里,与血肉浑然的生活具象仍无法相比;经过岁月淘洗,也许终归要失去光泽。我们现在重读列夫·托尔斯泰和维克多·雨果的某些章节,就难免这样感慨;我们将来重读昆德拉的论说体小说,会不会也有这种遗憾?
35、《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全世界公认最受欢迎的畅销书,昆德拉最受欢迎并获得好评最多的作品,也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蕾莎、萨比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情感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
36、上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因为年轻,读书喜欢追逐情节,对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评论,多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一目十行地扫过,读完了便束之高阁,没有思考,没有回味,心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迹。所以这次重新捧起这本书,翻动每一页的时候,感觉是如此的清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识。
37、很多人看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但读了几段能坚持看下来的人不多。我初次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被书后简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内心深处,我开始陷入思考:回到现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更多的人会面对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压力,我们抱怨,甚至痛恨,还有更极端的人因为这些原因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这些生活的考验全部抽离,只剩下一尘不变,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这生命之轻吗?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过于轻,是浪费生命,太重,却是难熬的生活,没有担忧,无忧无虑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样无忧无虑的,那跟虚度空虚有什么区别了?于是,选择需要的、必要的责任,可以让生命绽放出a价值来。轻过不好,重过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了。
38、今日推荐的经典书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描述的背景是1968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当时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的风潮。
39、1968年8月,苏联军队在“保卫社会主义”的旗号下,以“主权有限论”为理由,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一夜之间攻占了布拉格,扣押了捷克d政领导人。这一事件像后来发生在阿富汗的事件一样,一直遭到国际社会普遍谴责。不仅仅是民族国家主权遭到践踏,当人民的鲜血凝固在革命的枪尖,整个东西方社会主义运动就不能不蒙上一层浓密阴影。告密,逮捕,大批判,强制游行,农村大集中,知识分子下放劳动,等等,出现在昆德拉小说中的画面,都能令中国人感慨万千地回想起过往的艰难岁月。
40、社会层面:能够拥有且善用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适时寻求适当的资源与协助。
41、第七识那末识,负责把所有的信息传送到第八识阿赖耶识,同时第七识也是认为有“我”存在,产生烦恼的根源。
42、说 明: 本次推文比较长,第一部分为教学思考,第二部分为课堂实录,第三部分为学生佳作,请您静心阅读,会有收获。
43、这次读得很慢,下意识地追随着旧日的足迹,字里行间的思索代替了情节的追寻。尤其是开篇的第二段,整本书的灵魂,是每次打开书都会反复咀嚼,并陷入良久沉思的。
44、出处:米兰·昆德拉英语书名:《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该作品的原作语言为捷克语,原作捷克语书名为《Nesnesitelnálehkostbytí》。1984年首先在法国出版,法语书名为《L’insoutenablelégèretédel’être》。汉语译本1987年版译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后经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后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45、也许这种茫然过于尼采(FriedrichNietzsche)化了一些。作为小说的主题之既然尼采的“永劫回归”(eternalreturn。或译:永远轮回)为不可能,那么民族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都只具有一次性,是永远不会成为图画的草图,永远不会成为演出的初排。我们没有被赋予第二次、第三次……生命来比较所有选择的好坏优劣,来比较捷克民族历史上的谨慎或勇敢,来比较托马斯生命中的屈从和反叛,来决定当初是否别样更好。那么选择还有什么意义?上帝和大粪还有什么区别?所有“沉重艰难的决心”(贝多芬音乐主题)不都轻似鸿毛、轻若尘埃吗?
46、如三十二回:“师徒们一心同体,共诣西方”。
47、这股莫名的力量是心,意识的投影。思想是原因,命运是结果。
48、困难在于,媚俗是敌手也是我们自己。昆德拉同样借萨宾娜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从中逃脱。
49、长期的忧郁,特别是持续的愧疚感及低落的自我价值。
50、昆德拉认为,媚俗是以做作的态度取悦大众的行为,这种行为侵蚀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是一种文明病。他甚至指出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在眼下几乎也变成了一种新的时髦,新的Kitsch,失掉了最开始那种解放个性的初衷。媚俗不仅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自己。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昆德拉借萨宾娜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脱俗。媚俗不仅仅是某些人或某些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用意志代替个人追求,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扭曲自我的价值判断以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当整个价值判断体系完全失重,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无从判别,甚至形成一体时,生命在外界和内心的沉重抗击之下也就变得无所适从,变成了不能承受之轻。布拉格街景
51、东欧文学对中国读者来说不算太陌生。鲁迅和周作人译述的《域外小说集》早就介绍过一些东欧作家,给了他们不低的地位。裴多菲、显克微支、密茨凯维支等东欧作家,也早已进入了中国的书架。198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捷克诗人塞浮特(JaroslavSeifert),其部分诗作已经或正在译为中文。
52、科学们调查曾经在死亡线上重新活了过来人的“濒死体验”,研究2至3岁的儿童及催眠状态的人描述他们前世情景,检视意识是否随着身体的消亡而永远消失。
53、出事那天弟弟说,“这个家庭不能有我和他(爸爸),不是他死,就是我亡。”那一年,弟弟22岁。
54、莫言说,我只看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为了告别的聚会》,很喜欢。跟拉美、美国作家不太一样,昆德拉生活在奉行极左体制的国家。他的小说是政治讽刺小说,充满了对极左体制的嘲讽。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而且,这种对极左制度的嘲讽能引发中国人的“文革”记忆,人们很容易对那些描写心领神会,很值得一读。
55、出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震撼人类心灵的大劫难》
56、《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在这本书中,米兰·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升到了梦态抒情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哑默中含有严酷的真理,雄辩中伏有美丽的谎言,困惑的目光触及到一个个辩证的难题,两疑的悖论,关于记忆和忘却,关于媚俗和抗俗,关于自由和责任……
57、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58、这部作品使得米兰·昆德拉倾刻之间轰动世界文坛,《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作品发表那一年,即获诺奖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