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巴金的资料50字(27句文案短句)
关于巴金的资料50字
1、波伏瓦也谈到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他们都给安排了合适的工作,有些还担任负责职务,没有工作的也作了安置,实在不行,给了他们救助。另一方面,新的知识分子也无生计之忧。总的说来,中国作家从来没有过上过物质那么富足的生活。教育的普及使他们的读者成倍增加。……
2、八十年代,当巴金写《随想录》的时候,韦君宜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负责人。我亲身经历过一件事情。一九八二年我毕业之后分到《北京晚报》,一九八四年做一批作家近况的报道,当时我专门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胡风、冰心、艾青、萧乾、聂绀弩、端木蕻良等这样一批人。其中有一篇写胡风,梅志告诉我,胡风正在写《胡风评论集》三卷本的后记,很长,几万字。我就把这个消息发了,发完之后,报社很快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个公函,说我们还没有决定出这本书,你们为什么把这个消息发出来呢?那时候是韦君宜执政。(关于巴金的资料50字)。
3、(3)上海市沪南水电交通公司保证金收据:为用电保证金,分15226和9093两个户号,计两张,金额分别为15元和60元,收据左下角有两行字提示:“用户须将收条保存,凭此收条取回保证金。”时间是1955年9月17日。(关于巴金的资料50字)。
4、抗战前的作品主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家》以及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等。抗日战争期间,巴金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憩园》《寒夜》和《第四病室》。
5、武康路113号房屋的房租,除了当初租房契约上显示的120元之外,还有两份收据显示了与之一致的金额:现存两张上海市房地产经租公司徐汇区经租所(地址:复兴中路1479号)房租收据,户名: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李尧棠,分别为1956年9月和11月开具,金额都是相同的:120元。
6、文章说,有人发现,中国的大多数民众在一个政治运动到来的时候,会集体下跪,说:我忏悔!但在那个运动结束之后,又集体昂首站起来说:我控诉。但巴金却在文革十年动乱结束后,仍然跪着说:“我忏悔。”
7、二月十三日 八点一刻后起。续写《少年文艺》要稿。中饭后午睡一小时,续写短文。六点一刻吃晚饭。听广播。续写短文。
8、 《家》春》《秋》《雾》《雨》《电》《寒夜》《随想录》。
9、我编过一本《赵丹自述》。赵丹没有回忆录,只有在一九七八年之后给上海电影学院做过讲座,谈他导演的结果,没有什么自传。但是他在“文革”期间,关在监狱里写的一系列的交代,有这么厚一摞。后来黄宗英交给我,我就帮她整理了一个《赵丹自述》,这是赵丹在一个非常规状态下写的“交代”性质的回忆录。写三十年代上海怎么拍电影,怎么演戏,四十年代在重庆,后来在新疆,然后怎么在新疆被人抓到监狱里的,最后怎么回到重庆,然后在五十年代拍《李时珍》《林则徐》等影片的过程。他在监狱里的交代,语言完全是自己骂自己的话,这是赵丹特殊的自述,也是“文革”的特殊文献记录。
10、1979年中国新闻社上海分社重建后,陆谷苇作为分管文化报道工作的记者,连续报道过多篇关于“巴金的创作与生活”的专访、通讯、人物特写,其中不乏颇受境内外关注的新闻。这些稿件的采写,多是事先出题目、定主题,临时找巴老作长时间疲劳轰炸式的采访是不多的;大多数情况仰仗于日常访问的积累,依靠自己对这位海内外读者普遍敬仰与关心的作家的经常注意。
11、《巴信》和《怒火》两文,未曾辑入任何集子;《怒火》篇名虽出现在《巴金日记》,但晚于《巴金全集》出版,也许这是《巴金全集》失收的原因。不过,编辑《巴金全集》时,巴金已找到1960年代的“上海日记”,《怒火》未被收入《全集》,或有其他原因?笔者以为,最可能的是,巴金晚年自己忘了在《少年文艺》上发表过作品,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让笔者困惑的是,《巴金日记》已出版十余年,却未曾有人注意到1965年2月16日记着:“校改《贤良江边的怒火》。”
12、与此同时,巴金也开始源源不断地捐赠珍贵的书刊、手稿、字画。1981年他就表示:“关于文学馆,以后我还可以:捐赠资料;继续捐赠稿费;捐赠解放后出版的文学书刊,如《人民文学》、《诗刊》、《文艺报》、《戏剧报》等全份。”(46)后来他又说:“一有房子,我就准备把捐赠的书刊和资料送出去。……我要在去世前把这些事一一办好。这的确是件好事,也值得花费您晚年的宝贵时间、精力和心血。”(47)这些书刊都是他亲自挑选和整理的,这个工作占据了他不少时间:“从香港回来,还要清一点书和资料送给文学馆。摇旗呐喊的事情我还可以做一点。总希望让文学馆早日建立起来。”(48)“我下次去京,还要带几本书给文学馆。我的作品馆内缺的,我可以陆续补齐。你们需要什么,请来信通知。”(49)——“你们需要什么,请来信通知。”这几乎是有求必应啊。巴金给文学馆捐资料不仅仅是那一段时间,而是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中期,直到老人身体衰弱无法再做这件事情为止。
13、 稿子匆匆写成,请你们仔细看看,有不妥的地方,请代改正。
14、2017年1月写在徐开垒先生逝世五周年之际
15、巴金原名李尧棠,出生于成都,该是个能吃辣的汉子。那为何起了这个笔名呢?我了解到,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
16、篇名中含“贤良江”,因为巴金对贤良江有着特殊的情感。这里摘录《怒火》开首的一段:
17、书房是在二堂这边的一间小屋,窗外便是花园,由巴金的父亲聘请了一个中年先生任教,学生是巴金和他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共五人,而服侍他们的老书僮是六十多岁的贾福。教书的刘先生很温和,面貌也很和善,而且教学有方。每天早晨,学生一进书房就先给老师行礼,而老师则带着微笑点点头。巴金和他的三哥同坐一根板凳,老师教认方块字,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个老师从来不骂人,巴金有时背不出书,先生也不生气,只是叫慢慢地重读,直到背得整个课文。因此从小巴金便十分喜爱书房。刘先生很能干,能绘地图、能画图画,同时还画出了小巴金梦想的有山、有洞、有狮、虎、豹的惊险、美妙的图画。
18、这也道出了这些票据作为“无意”史料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们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和一个时代生活和历史的极其重要的见证。
19、巴金批判资料将于8月21日艺典开拍,敬请关注~
20、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
21、点击标题下方(文汇读书周报)字样,关注我们的动态
22、迁入新居之后,巴金家接待的第一批重要外宾是法国作家萨特和他的女友波伏瓦,时间是1955年10月9日:
23、此外,《新塍新志初稿》非常罕见,现仅存2本,仅上海、嘉兴图书馆有藏,且亦为2卷本。
24、中新社首任社长金仲华:70年前提出的新闻理念就很“潮”斩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他还是闻一多的外孙……
25、谷苇《思想不老的人──巴金纪事》(1994)
26、1959年,有一篇其他记者写的关于“神笛”陆春龄的专稿,第二天急于见报,但到夜深报纸编辑部才发现稿件内容不够丰富,必须重新采写。有人知道陆谷苇与文艺界人士的交往一直很多,素有这方面的积累,临时把他从家里召到报社“另起炉灶”。结果,陆谷苇依靠自己平时的采访记忆,花了一个多小时重写了这篇专访,事后还被评为“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