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81句文案短句)

2023-03-22 09:35:55

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

1、“你们应自己努力,如来只是指路人;精勤修行的禅修者,将能解脱烦恼的系缚。”(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

2、龙树认为,有为法空,无为法亦空。我空,无我亦空。生死空,涅槃亦空。既然一切皆空,那么,森林罗布的世间万物又作何解释?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龙树提出了二谛(真谛和俗谛)说。龙树肯定空法的作用,认为凡夫不经由佛法的三法印四义谛,无法达到涅槃。他说,佛陀为俗人说法时,采用俗谛,承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存在;为已经入了佛见的人说法时,采用真谛,否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性。他认为只有从俗谛入手,才能达到真谛。

3、恕我直言:有些作品,从作者的本意,到后人解读,都会使读者对佛教产生偏见。

4、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好像哪个寺有个统计,就是历代到日本传法的禅宗僧人。但是一个地区的统计、一个朝代的统计都没有,这是学术界需要加强研究的地方。因为中国人的弘法传经与中国人的求法取经同样重要,都是整个世界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光辉灿烂的阶段,都是可以作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取得伟大成就的光辉典范。这些咱们都不管,学者也不往这儿研究,也不往这儿想。因为这个价值太大了,传出去的佛教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由此也就成为一个圣地了。

5、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 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 智慧。

6、经过一番淘汰外道、整顿僧团运动后,帝须长老在当时的首都华氏城(Pataliputta)主持了第三次圣典结集,阿育王为外护。这次圣典结集共有一千位阿罗汉长老参加,并完整地诵出了《律藏》、《经藏》和《论藏》。(这便是流传至今的巴利三藏的来源) 

7、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不易,我们是否也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为社会、为世人哪怕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而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呢?尽微不足道之力也无妨,为社会、为世人竭尽全力应该是作为人最重要的生活方式。我想,人生在世的意义也正体现于此。

8、学佛了,读了很多佛经,可以长篇大论的谈论佛理佛法了,可以引经据典堆砌若干专用词汇了。

9、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苦。

10、所有对仁的论证都是实行仁的方法和途径,而最终的目的或理想,就是实施德政,只有德政才能够救世。(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

11、我们人类拥有超凡的智慧。于是,我们开动聪明的头脑使现代科学得到发展,建构起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社会。人类因智慧而置身于所有生物的顶点,食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维持生存并谋求繁荣。

12、按照僧团的传统,供养品将根据戒腊(受戒时间)大小,依次分给僧众。由于耶舍长老不肯接受金钱,导致毗舍离比丘们很气愤,并指责他破坏居士们的信心和僧团的团结,要求他公开道歉,并向他举罪。

13、如何保证我们所知、所学、所修的即是纯正原始的佛法呢?

14、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将道阐发为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15、无常,无我,求寂灭涅槃,都不是道的本义。佛祖体悟的这套东西,恰恰落在了老子说的“不知常”这一点上。《道德经》:“不知常(恒),妄作凶。”“知常(恒)曰明。”佛教只知无常之后,是如何妄作凶的呢?修不净观,弟子六十多个自杀了。后世自焚自残的也不计其数。我华夏文明知生生不息之谓易,日月移替是为易,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中体悟道,从流转中体悟恒常。佛教则只知无常,无我,说佛教修道或者得道高僧我就笑了,顶多得佛高僧或者得涅槃高僧吧。所以那些三教合一佛道双修的,是既不知佛,也不知道啊。

16、集圣谛——关于导致生命之因的真理,即是苦因;

17、佛灭百年后(约公元444年),住在毗舍离城的比丘们开始向前来的在家人要钱。在那时,有一位从西边来的阿罗汉圣弟子名叫耶舍迦兰陀子(Yasakakandakaputta)尊者见到后,规劝当地拿钱的比丘及供养钱财的在家居士们:金钱是佛陀所禁止的,释迦弟子不能接受、使用金钱,应放弃金银珠宝,远离贪欲。

18、《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

19、三智师说|王德峰:《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命运

20、佛教,巴利语即Buddha-sasana。

21、道无为:覆载万物,并非有意而为,而是无为的。无为为之之谓天《天地》,虽然万物秩序井然,似乎都是合乎目的的,却并不是有意识地安排,而是事物自化的结果。

22、2:“佛”是指释迦牟尼,代表的佛家思想,追求出世,讲究清净,一心向善,相信因果循环,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总结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23、     我们今天在谈到佛教的时候,总会说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它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民族中流传了2500多年的一种世界性宗教。我们总会强调,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和其他两种基督教、伊斯兰教相比较,具有经典最丰富、文化色彩最浓重、思想教义最庞大的特点。但是我们很少问一个问题,研究者也没有去研究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没有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那么佛教有没有可能从一个地方性宗教发展成为亚洲宗教,进而再从亚洲宗教发展为世界宗教?如果没有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今天的世界佛教能不能具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能够具有如此诱人的外在风貌和内在精神?如果没有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我们对2500年的佛教历史可能是全然无知的。如果没有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我们甚至至今也找不到释迦牟尼佛诞生地蓝毗尼园在哪儿,我们也找不到他早期生活的迦毗罗卫城在哪儿,更不用说我们对许多的历史、人物、事件、书籍的了解与认知。

24、释迦摩尼总结佛教道理,就是为了解除人们的烦恼和痛苦。能解除烦恼痛苦的道理,就是佛教思想中的精华。

25、据阿育王石刻记载,当时阿育王甚至还派使团到达波斯及欧洲的地中海一带。古波斯也叫安息国,即现在的伊朗。古代有位叫安世高的僧人曾到中国汉地传播佛教并翻译经典《安般守意经》。古代西域很多地方都是佛教兴盛的地区,不过现在都转成了伊斯兰信仰。据说当时使团也曾到了大秦,只不过被关押了起来,并给遣散出境了,所以错过了在古印度正法兴盛时期佛教的传入。

26、《论语》里记载,孔子告曾参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门人问曾子何意,曾子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还说,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

27、对我童年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应该就是《西游记》了。

28、如果有,那么警醒吧,兄弟姐妹!将自己与世人格格不入的不是佛教真谛,佛教真正深入你的心里去,应该是你给别人阳光,别人也喜欢你!

29、这样,当年佛祖辛辛苦苦反婆罗门教,反了一圈,后世佛子佛孙又回来了,又落回到了有个真如本性上。这些佛子佛孙,可谓扛着佛旗反佛旗。既然涅槃之后还不是彻底的空,还有个真如本性,那么成佛涅槃了的佛祖,也不得安宁,被一步步神化成坐在西天莲台上放大光明无所不能的形象,也就是迟早的事了。净土宗尤其一发不可收拾。不光又乐又有我的,还从拜火教里抄来个米特拉,经营起了西方极乐世界。当年佛祖认为没有神没有主宰,这回好了,他涅槃之后,被后世佛子塑造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主宰,就是干掉现任自己做神的套路。

30、缘起论是般若思想的基础。般若重视“缘起”。《佛说造塔功德经》里有一个偈语:“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今天,我们不论站在什么立场上来看,这四句话都是对的,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确实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缘起”是我们理解般若思想的一个重点。

31、它有时被等同于现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较传统的研究方法上。在不同佛教传统中,产生许多不同的学派。通常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是考证,梳理式研究。一种是实证佛学所蕴含的深刻义理的领悟式研究。

32、佛教认为,人生在世,做了什么事,种了什么因缘,一定会有相应的高度联系的结果回应。只是报应的时间点,可能有不同。就会得什么样的果。佛教讲三世因果: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这是三世因果,不是一生一世的。

33、金地位于今天缅甸南部的达通(Thaton)至泰国中南部的佛统府一带地区。佛统府的泰语叫NakornPathon,是巴利语NagaraPathama的泰语转读,意思是第一城或最初城。泰国人相信这是泰国最古老的城市。金地一带地区自古至今都是孟族人(Mon)居住的地区,那里的佛教非常古老,孟族人相信早在阿育王时代,佛法就已经传到那里。这一地区的佛教后来又传遍了整个缅甸,成为缅甸佛教的发源地。

34、传印会长指出,佛教既反对杀生,也反对自杀,更倡导护生。对自杀行为,佛陀有明确的呵责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岂不闻我所说慈忍护念众生,而今云何不忆此法?”并制定戒律:“若自杀身,得偷罗遮罪。”因此,所谓“自焚不违背教规教义”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35、贪就是指对金钱地位等各种利益过于贪多,不懂得知足。

36、那个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生活还不富裕,但肌体成长的本能需求是非常急迫,全身每个细胞都处在对动物蛋白渴望之中,恨不能将每只见过的青蛙、蚂蚱烤熟塞到嘴里去。你来教育我“不杀生”?。。。。

37、愿看我文章的朋友,能在其中获得一些启发。那我会很开心的。

38、老子有时指道是物质实体,有时指道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老子道的物质属性及运行法则都属于自然的范畴,故老子哲学体系道的本性是自然。

39、常乐我净还是无常无我:到底有没有如来藏。不少人讲到佛教,认为其讲究常乐我净,又是净又是乐的,觉得非常享受。然而这真的是佛教的思想么?根据三法印和《阿含经》,我们看到,佛教主张无常无我,在原始佛教中,也没有如来藏的说法。这种涅槃是彻底的,究竟的,物空,我空,性空,佛祖甚至没有讲有个不空的佛性和如来藏。但这种彻底的涅槃空,不仅跳出了轮回,连自身也不存在的。这种真实的涅槃,是后来的佛教徒所无法忍受的。所以发挥出如来藏的说法,认为涅槃之后能够达到回归一个真如本性。于是被佛祖所反对的有我的说法也回来了,也染着上了乐字,变成了常乐我净。这种有个真如本性的讲法,跟印度婆罗门教的“梵”的概念本质一致,婆罗门教认为大梵天王的“梵”就是“离欲”、“清净”,是无所不在、不生不灭的最高实体,且是无限、永恒存在的,所以,“梵天”就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创世主,他又叫“大梵天”。

40、华夏诸子百家之学,俱得道之一端。你爱怎么合,各取所需也罢了。但你硬要带上佛教玩,这就尴尬了。因为佛教他就不讲道,他追求的恰恰是《老子·第三十章》所要避免的“不道早已”,他追求早点玩完,这在佛教里叫做“开悟”。所以三教合一的问题,不在儒,不在道,而在佛。他就追求“不道”,你用追求大道的华夏百家之学怎么跟他合?

41、后来,西汉大儒董仲舒根据阴阳五行说,确立了三纲五常论,以五常配三纲,以处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关系,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遂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并完成了它作为封建伦理道德准则的构建。

42、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43、中国人保存了佛教的资料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开始时间早,延续时间长,保存的经典很丰富。为什么呢?因为从现在的传说来讲,大月氏使者口述《浮屠经》是公元前2年,一直延续到北宋末年,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其中大规模的翻译也有800年的历史,所以这个长度也是藏传佛教比不了的。藏译的佛经要到汉译佛经开始翻译的800年之后才开始,它的延续时间也就700年左右,所以这个时间没有汉传的长。

44、第一次结集时,主持人是佛陀的大弟子大迦叶尊者(Mahakassapa),与五百位大阿罗汉(Arahant,断除烦恼的圣弟子)共同参加。这些参加者都已经体证涅槃,且都亲闻过佛陀的教导,具足四无碍解智(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无碍解),也就是说他们全部都精通佛陀的教法,深具智慧,无论是从辞、字还是意义上都深谙佛言。当时,先由优玻璃尊者(Upali)诵出《律藏》,然后再由阿难(Ananda)尊者诵出《经藏》。原因是当大迦叶尊者征询大家意见时,僧团一致认为:律是佛陀教法的寿命,唯有律住世时,教法才能住世!

45、随后,佛陀带领僧团继续在古印度恒河流域弘法利生,教化众生长达四十五年。公元前544年,年届80岁的佛陀来到拘尸那罗(Kusinara)的桫椤树林中,右侧而卧,入圆满的般涅槃(Parinibbana,即圆寂,不再进入轮回,一切苦的止息)。

46、(静心阁)---静僻之地,静心,静悟,静身,静思,静德,静看,静等!静静思考,时时看看美丽的苍穹,时而品品手中的香茗,时而挥洒手中的笔墨,时而让钢笔在纸上舞动,在配以安静的乐曲,静静的,想想生活,想想每一个人,那就什么都好了。

47、我们为什么而活呢?我认为,人生在世的首要目的是为社会、为世人尽自己哪怕是微不足道之力。

48、大众部则认为佛法可以因时因地作一些修改,顺应发展和适时变通。

49、    第四个特点就是汉译经典反映的地区之广阔,是任何经典都不可具备的,因为中国的这些大旅行家出去、大和尚出去,走的路特别多。像法显,他从中亚到了北印度,然后转弯抹角走过整个现在的印度半岛,再到斯里兰卡、东南亚,一直转了一圈回来,到处搜集经典。所以这个汉译经典的文字不是某一个地区的文字,不是光有梵文、巴利文,还有数不清的胡语在里面,把各个地区的佛教面貌都反映出来了。所以它反映的地区之广阔、文字之多样、资料来源的权威性和多元性,在这里充分的体现出来。所以有人说佛教不是直接传来,而是间接传来,这些观点争论直接、间接都没有意义。广大地区传过来的佛教都是直接的,从法显开始就是行万里路搜集佛教经典的一个过程。

50、悉达多太子29岁那年,因感悟到人生存在着衰老、疾病、死亡等种种不圆满的现实,纵然身世显赫,亦难逃此自然规律。因此,为了寻求解脱生与死之间的真理,他放弃了王权富贵,离开了对自己寄以厚望的国家和人民,离开了眷恋着自己的父王、养母、妻儿,开始过着身披袈裟、托钵乞食、身无分文、居无定所、毫无牵挂的出家修行生活。

51、这时佛陀出现在他面前,向他说法,最终使他获得觉悟。

52、说了这么多,我就想问,明白了佛教和华夏文明体道求道的巨大差别后,三教合一的你们,还怎么合?合来合去,还不都是把祖宗的宝贝送给印度去往佛祖脸上贴金吗?人家学走你的宝贝,都说是佛祖教的,汉地的佛子学了华夏祖宗的本事,也说是佛祖教的。这是里应外合、吃里扒外呀。

53、菩萨(巴利三藏中称太子成佛前为菩萨,即是致力于成佛的修行人)先追随当时修行界的禅定大师阿罗逻·伽罗摩(alarakalama)和郁陀伽·罗摩子(Udakaramaputta)学习禅定,证得了世间最高的禅定境界。但他仍不满意这种殊胜微妙的境界,认为还未达到最终彻底的一切苦的止息境界。于是到优楼频螺(Uruvela)村附近的苦行林,采取当时流行的各种苦行方法,如闭气、断食等来折磨自己的肉体,企图通过苦行来获得解脱。

54、且让我们回顾和了解一下佛教最初的“本来面目”吧!

55、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56、是说人生是充满种种痛苦的,也可以说人生是个充满痛苦的过程。佛教把各种苦恼归纳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与自己所怨恨的人不得已而相会或结合;不能自由脱离自己所憎恶的环境或遭遇)、所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分离;离开自己爱恋的环境或年华、际遇等)、五盛阴苦(五阴指色、受、想、行、识,概指一切身心之苦)。集谛

57、那么,什么是这真理的法?它对我们又有什么帮助?

58、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 造地狱、极乐。

59、“嗔”就是憎恨,指和别人争夺利益时,自己的目标被别人破坏而没有实现而导致的憎恨。心中的憎恨会使自己烦恼痛苦,展开报复行动也可能会增加烦恼痛苦。

60、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普通的动植物献出自己的生命以帮助其他生物生存,而我们人类却剥夺动植物的生命,借以延续自己的生命并维持繁荣。

61、真空妙有还是真空俗有:中观。后来的龙树发展出“中观”,所谓“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中论》,这种不着两端的言辞非常迷惑人,常人会被诱惑进到底是生还是灭这样的思考中,但这套中观说本质还指向于佛祖三法印的无常无我寂灭涅盘的空,要求不执着于生灭,常断,一异,来去,体悟于空无所空而证涅槃。“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中观·观四谛品》

62、道圣谛——关于导致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方法的真理,即是苦灭之道。

63、算数师又问:“是否每个弟子在受到这样的教导之后,都能证悟修行的最终目标——涅槃呢?”

64、这是所谓《龙树五明论》里的符。我怎么好像看到了汉字啊。这经里面不光有大量的符,还治身有邪气,妇女难产,兄弟不和,做噩梦,求官求财,口舌之灾,辟谷不饥。这简直是要走道爷的路,让道爷无路可走啊。龙树说他有很多经是从龙宫里取来的。你信吗?印度所谓的龙,那迦,就是大眼镜蛇啊。你丫从蛇窝里取回的经?这事要不是龙树不诚实,要不就是龙树之后的佛子不诚实。学了华夏的,还不肯认这个师父,宁可说是从蛇窝里学来的。对比玄奘这个文化贩子回国后对印度的那个吹捧,我们真实感受到了中印两国的文化贩子在做人做事方面的巨大差别。

65、比如,在汉代传来的是《四十二章经》等部派佛教经典,到了魏晋就开始传来了大乘经典,而到了唐宋就开始传来了密乘经典。如果对应印度佛教史的年代分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国佛教自汉代至唐宋,佛教经典派系不思想混杂,十分丰富的原因了。到元代,喇嘛教盛行,且与藏地传来的藏传佛教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密乘佛教文化,在明清一直都有发展……(参考西藏佛教之来源)

66、总之,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只要心态良好,我们就能感觉到幸福。要想得到这种感觉,首先我们要心怀感激,认为自己现在活在人世间这件事本身就是幸福的。

67、甚至有些“佛教”好像还有些商业、有些迷信、有些迂腐、或不合时宜……

68、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转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具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人道。命实造于心,祸福为人招,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亦听命,天地自相保。寡言养气,寡事养神,寡思养精,寡念养性,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69、九牛静心阁静心,静语。轻轻闭上眼睛,用耳去捕捉交织在身旁的声波,用心去细细勾勒身边的世界,倾听感觉,倾听静心的乐曲,静心如水,不是自己象波澜壮阔似的那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驾驭风帆,而是自己犹如纹丝不动的潭水一样静谧安详却慢条斯理的涟漪。如此,静心如水的人往往是静水深流的表现出一种博大精深的最高境界,静心是一种美,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纯净和清明!

70、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71、但神化归神化,从佛教三法印来看,仅仅体会个无常无我这种开悟,仅仅是想明白了一个自以为是的道理,不会获得任何神通。佛祖在《阿含经》中也是反对神通的,甚至连符咒医学天文算命看相这些都统统反对。

72、唐僧呢,自己没本事,骗猴子带上个头环。动不动就是非不分,念紧箍咒,把猴子痛的满地打滚求饶。这TM更可恶。

73、这四句话,对于学佛人来说,非常重要,很多人学佛,不知从哪里开始,不如先看一看这四句话,因为这四句话,每一句都是佛教当中的精髓,了解这四句话,对自己认识佛教,学习佛法,会有很大的帮助。

74、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

75、涅磐寂静的意思是,当自己不再有追求利益的心理了,心里就会平静、安详。

76、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 然、守本分、淡名利。

77、人的行为之所以不正,主要是由于有贪瞋痴等烦恼作祟,而烦恼的产生,就是由于有非心之故。若除掉这些非心,则烦恼自去,而身心诸行自然如法如律而正直无邪,伺时也得入于自在超脱之境。所以六祖又说: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就是六祖所说行正是道的意义。

78、《庄子·天下》: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79、有一天,佛陀了解到他的智慧将要成熟了,就呵斥他说:“瓦咖离,你一天到晚盯着我这副腐臭的身体干什么?凡见到法者,即见到我;凡见到我者,即见到法!”

80、      《儒释道三家》千古以来三家文化相互辉映,三家文化的主旨。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佛家讲空,无我,道家讲清净无为。儒家讲的仁是指天地的仁,不是满头仁义道德的那个仁,那个是形而下,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真正把孔子道统发挥出来的,孟子,荀子,董仲舒,王阳明王守仁,张载张横渠,程颢,程颐二程夫子,朱熹朱夫子,陆九渊陆象山,顾炎武顾亭林,以上这些大儒是承儒家道统,把儒家思想发挥出来的。佛家讲的涅槃,空,无我,空:不是空的什么都没有,那是顽石的空,有什么用。空指: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无我指的是像天地那样爱护万物,没有人我之分,不是说没有我这个人了。佛家讲的涅槃不是死去,不是死寂寂的,涅槃是光明圆满的,正如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常乐我净”这才是涅槃的本意,不要曲解涅槃的原意。道家讲的清净无为,清净就像水一样,多么安静啊,清净就是修道的最高成就,清净就是道体,道体是湛然清净的,不是人为那个安静的清净,不要搞错了,无为指的是,像天地那样化育万物,而人在天地中间确又不知道天地养育我,这是无为,不是说无为嘛,我什么都不用作了,这是偷懒不是无为,无用的前提是已经把事情都作好了,这叫无为而治,历朝历代都叫有为而治不叫无为,伏羲神农,我们的老祖宗轩辕黄帝,尧舜禹三王之治,这是无为而治。天下治理好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如此嘛,没有帝王百姓的区别,后世的帝王文治武功标榜高的很,老百姓在下边喊:万岁,万万岁,这离无为而治早隔十万八千里了,勉强来说历史上文治武功最高的几个皇帝,汉文帝刘恒,唐太宗李世民,这是无为而治,不过只达到了一半,帝王都留了一手,他后边是有王霸之道的哦(武装武力)历代帝王都是如此!!!         ——謙羽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耶稣经典名言100句(76句文案短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