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城堡(59句文案短句)
卡夫卡城堡
1、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2、据有关资料说,K在临死前终于接到城堡当局的传谕:K虽然缺乏在村中居住的合法依据,但考虑到某些原因,允许他在村中工作与居住。
3、那个时候,我在家无法静心学习,事实上我非常讨厌数学,到哪里都学不了。在家里只会想着看小说、看电影。面对自己垫底的成绩,无奈之下,发掘了家附近的图书馆有自习大厅。于是每个晚上随便吃了饭之后,就早早的去自习大厅写作业了。安静和无人干扰的环境以及周围人奋笔疾书的氛围让我很快爱上了这里。每个晚上,我都听着mp3里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协奏曲》边写作业。累了,就会到隔壁图书室借书来看休息一会。我也是那个时候,认识了一生活在父亲阴影下的巨蟹男作家卡夫卡。“我的本质是恐惧”,那一本我现在连名字都记不得的传记中,引用了卡夫卡的这句话。卡夫卡父亲对卡夫卡的暴力以及管束让我感同身受—当时,我觉得学校和班级就如囚笼一般折磨我的心灵。在家里,也没有亲朋好友可以理解我的苦闷以及反叛的精神。我看着插图上卡夫卡忧郁而深邃的双眸,这一副典型犹太人面向的男作家让我的心灵与他建立起了超越一切的联系。
4、其中有招待所的老板、老板娘、女招待,还有一些闲杂人员。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他费尽周折,为此不惜勾引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却怎么也进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
5、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
6、张晓明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交流合作促进分会理事。(卡夫卡城堡)。
7、城堡笼罩在夜色之中,如同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它与主人公K的目标若即若离。通过K与巴纳巴斯之妹奥尔伽的一席谈话,我们可以了解到或许这个城堡的主人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谁也没有见到过传说中城堡的主人,K只是通过别人的叙述来了解城堡的主人,他是否真实存在却引人所思。
8、小说叙述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无罪,找律师申诉,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法院是藏污纳垢的肮脏地方,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最后被杀死在采石场,这就是官僚制度下司法机构对他的“审判”。
9、背景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10、在村子和城堡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深不可测的关联;
11、因此,《城堡》以其占到小说一半以上篇幅的“长篇对话”,形成了对于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的挑战。这种独特的对话结构方式给我们打开了无限“隐喻”的空间,使得我们对于小说的线性结构形式的假想受到冲击。与此同时,对话也不再是传统小说所假设的消晰、连贯、统一的形式,而是在悖谬和相互矛盾中跟随K完成对“城堡”的立体的建构。
12、我们知道,K就是卡夫卡(Kafka)自己的姓名缩写,这小说写的是卡夫卡的一生,终其一生都在从事创作,没有原因,没有结局,他就是想进入文字最深处的城堡,试图在语言文字中找到世界的出口,可这当然是没有结果的。卡夫卡死前有没有被允许进入文字深处,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一生都在写作,努力接近那个城堡。
13、卡夫卡写《变形记》,出发点大抵是设想自己倘若辞去工作,宅在家里写作,会是怎样一种情况,或许会像甲虫那样令人讨厌,成为家人的负担吧。他就是这样将自己放进一个极端的想象的情境,而又好像那是真实情形一般的写,所以虽然整个小说的前提很超现实,其中的情感、细节却很真实。
14、 如果说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是事实,那么《城堡》中所设下的预言就是建立在神话上的现实。巫师透明的水晶球中隐藏着对未来的猜疑,科幻小说的扉页夹杂着对于未来的窥探。不过这些预言未必准确,你大可以一笑而过。然而,对于《城堡》中的预言却不得不信。卡夫卡无愧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预言家,《城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本现代启示录。《城堡》中的预言一直影响着我们,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活在卡夫卡预言的世界里。《城堡》的预言至今仍有着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15、这一切是个人的原因还是环境的原因,只怕是不言而喻了,所以从这点来说这本小说绝对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对于这一点,作者曾经在他的《用耳朵阅读》一书中也有提到。
16、一条道路通向城堡的内部,它可能是一条无限遥远、不断为新的房间和新的栅栏所阻挡的道路,但这条路却存在着,它是一条巴纳巴斯走过的路,至少可以抵达城堡的办事处和前部建筑物;
17、城堡黑暗空无而华丽辉煌,但最终剥落了它的色彩,变成了一个杂乱无章,脏兮兮的村镇,K无论如何也走不到那里。这恍如魔方的叙述方式让人如同进入一座迷宫,怎么也找不到出路。小说中的人物,不论是信使巴纳巴斯、弗丽达、村长、客店老板,还是声称是K助手的两个人,都成为K在获取进入城堡许可证过程中的无形阻力,他们在K希望的同时,也在给予K无尽的失望和迷茫。
18、1920年起定居巴黎。其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欧洲各地,靠教授英语和写作糊口,晚年饱受眼疾之痛,几近失明。其作品结构复杂,用语奇特,极富独创性。
19、这一切乱哄哄仿佛闹剧一般的场景和对话,书中的主人公以及其他角色却觉得在正常不过了。这让我们身处城堡之外的读者觉得不可思议。但,当我们越来越将自己与K所在的世界联系的时候,我们或许能发现,我们生活中所谓的“正常”,其实根本就是荒谬的。就比如加缪所言生命本身就是无意义且荒谬的。
20、其中有招待所的老板、老板娘、女招待,还有一些闲杂人员。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他费尽周折,为此不惜勾引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却怎么也进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
21、双方都不会过度索求,一方覆灭另一方也不好过。
22、尽管意识到了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超验的丧失(在他家乡教堂的塔楼中象征性地表现出来),但土地测量员却从未放弃通过城堡在村子里获得居住权的希望,也从未放弃到达城堡,并为城堡所接受,亦即重新获得超验的希望。
23、《城堡》的情节是这样的。主人公K是一名土地测量员,他收到封信,让他到一个城堡附近的村庄工作,他来到后,城堡的人员说没有聘请过他。他想尽办法也无法走进城堡,只能在附近的村庄走动,但是无法与城堡中的领导者取得对话,直到去世也没能进入城堡。
24、《在流放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19年10月。
25、《城堡》自始至终充斥着悲观情绪,形成这种情感的原因很多,当然离不开作者的出身背景。种族情感的缺失、民族情感的缺失、家庭情感的缺失、社会人与人情感的缺失,从卡夫卡的人生经历看,他几乎在种族、国家、民族、家庭、社会、亲情、爱情、友情等各方面全部缺失,引发出身危机、种族危机、民族危机、情感危机,《城堡》则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缺失。卡夫卡借各种意象揭示了一种作家生存特有的方式,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内心生活,回到一种经验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他说:“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惟一的散步”。卡夫卡所追求的终极状态,早已将人与人之间的任何情感、关系全部虚拟化。表面上隐藏的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极端不信任,对真实社会的敏感和逃避。实际上卡夫卡找到了和世界上每个人沟通的方式,那就是文学。“艺术是一面镜子,它有时像一个走得快的钟,走在前面”,卡夫卡只是走在了前面。
26、长篇小说《城堡》写于1922年,讲述了土地测量员K.应城堡之聘,在雪夜来到城堡下面的村子,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论他怎么努力,也无法进入这个神秘莫测的城堡。城堡主人拥有一套庞大的官僚机构,就连小小的村长办公室里,各种文件档案也堆积如山;城堡的办事人员都是些鬼混似的人物,他们整天来回奔跑,忙得不可开交,可是效率极差,所有部门都各自为政,互不通气……城堡主人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是谁也没见过他,然而他的影子、他的密探却无处不在,控制之严,简直匪夷所思,土地测量员的一举一动全在他的掌控之中。土地测量员直至去世也没有能够踏进城堡一步。
27、作品通过对“家长制”的抨击,同时也表达了对奥匈帝国集权制的统治表示不满。作品也有作家自身经历的痕迹,通过挑衅的方式把内心想法表达出来,这也正是表现主义时期的表现手法。
28、“你觉得生活在这里的我们很酷,所以想成为我们?仅凭你自己想象的赤羽来描绘我们,开什么玩笑。生活在赤羽的人,在座每一位,都是认真的在生活的,抱着玩一玩实在不行就逃跑的心态的话,你还是回家去吧。”
29、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
30、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31、作品讲述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在村落的招待所,筋疲力尽的K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它们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平民。
32、《城堡》是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
33、卡夫卡的命运就是把各种各样的处境和挣扎化为寓言。
34、但卡夫卡的小说,有点沉闷,如果是短篇,这没什么,如果是长篇,就有点让人受不了了。所以他的中短篇我都蛮喜欢,尤其是《地洞》,而他的《城堡》,我只看到一半,就没耐心再看下去了。
35、书中,作品讲述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他想走进城堡,成为城堡中的正式一员。但是,他找不到城堡的大门,而且,他还没获得通行证。于是,K就和一个女招待结了婚,因为这个女招待曾是城堡内官员的姘妇。借助这层关系,他有可能会见到这个官员,井且取得居住证。可是过了好几年他才明白,事情远非他想得那样样简单。那位所谓的长官,也是个只见过城堡大门而不知城堡内幕的人。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他费尽周折,却怎么也进不去。最后,他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
36、《城堡》写于1922年,是卡夫卡最后一部小说。它不仅是卡夫卡生命体验与哲学思想的总结,也是卡夫卡创作风格成熟与定型的标志。这部小说最能体现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和特征,故一向被认为是卡夫卡创作的压轴之作和代表作。
37、K到达村子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村子深深地陷在雪地里。城堡所在的那个山岗笼罩在雾霭和夜色里看不见了,连一星儿显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儿的光亮也看不见。K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凝视了好一会儿。
38、这一切都要求一种神学—象征的解释。因此,城堡不是恩宠,而是一种神秘的超验体验的表达,在这一体验中,超验始终是神秘的,讳莫如深的,令人恐惧的,但它仍然向人敞开了一条道路,并没有使希望成为不可能。那么,《城堡》是一部宗教作品吗?回答是:它不是一部直接的宗教作品,但却是一部在宗教上极其重要的作品!克尔凯郭尔作为极端的信徒谈到了绝对的悖论或绝对者的悖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怀疑的信仰者至少是让他笔下的一部分人物表达了对信仰的肯定,而卡夫卡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却藏而不露,是神秘的,暧昧的和深不可测的。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也不是一个左拉式的自然主义者,即以“科学的”解剖方式把人简单地描写为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在一个实证主义的、科学的和官僚主义的世界里,可见的、可触及的、可计算的东西被视为真正的和最终的实在,而卡夫卡在这个世界里却执着于超验。与他早期所读过的尼采不同,卡夫卡不是一个否定最高价值、宣布上帝死亡的无神论者,更不是一个用最高价值重估其他一切价值、没有目标的虚无主义者。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在城堡和各种权力之间不断受到折磨的人,一个在怀疑和希望之间被分裂的人。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令人沮丧的阴沉沉的世界里,在他死后的几十年里,这个世界在所有语言中都理所当然地变成了一句谚语:“卡夫卡的世界”。Kafkaesk(2):这是一个迷宫似的晚期现代世界,一个在20世纪发生过荒唐的世界大战、出现了远远超出卡夫卡恐惧幻象的集中营和古拉格群岛劳改营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斥着无名的权力和无法反抗的压制和隐匿的引诱者的世界,一个有着各种各样的保险、然而却又是日益不安全的世界。卡夫卡本人就是一位保险公司的职员!(2)Kafkaesk:原义为卡夫卡风格,引申义为恐怖的、怪诞的、神秘的。——译者注
39、“K到达时,已经入夜了。”接着写道,“村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城堡山连影子也不见,浓雾包围着它,也没有丝毫光亮让人能约略猜出那巨大城堡的方位。”后一句是“K久久伫立在从大路通往村子的木桥上,举目凝望着眼前似乎是空荡荡的一片。”
40、思想内容:西方学术界关于《城堡》主题内涵的三种理解:第犹太人长期漂泊而寻找精神家园。第人类寻找上帝。第人类追寻真理和人生目的。此三种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更是当代西方知识分子对人与荒诞境遇关系的真实反映。《城堡》所表现的是人在世界上荒诞感、孤独感、绝望感这一存在主义哲学命题。卡夫卡是一位严肃的作家,他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用寓意、象征、变形、自白、反讽等手法来表现“自我”,表现现代西方人道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受。他的作品通过具体刻画“人”如何变成“非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始终贯穿着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即普通人与现代资本主义环境之间的深刻矛盾和专制极权统治对人在精神上构成的威胁。
41、第二部分,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
42、作品中,主人公K是外地人,经过长途跋涉,千辛万苦后,终于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地方,落脚在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踏上这块土地的人,他想拿到一个合法的身份,户口就是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拿到户口,进入城堡,是他心中的夙愿。其实,像他这样的人,远非K一个人。之所以追求“城堡”,其实也并不是贪图“贵宾”这种身份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好处,而仅仅是因为不愿低人一等的渴望。然而城堡,远非他所想得那么简单,都想要进去,无路可走,甚至连大门都看不到影。“城堡”里有什么呢,为什么那么多人为了进入“城堡”不惜挤破头皮,绞尽脑汁呢?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城外,都是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工作,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城堡里的居民却能享有特殊的待遇,无论是住房条件,还是工作环境,亦或是社会福利,都比城外高上不止三个层次。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人,拼了命也要进入城保。据说有一个姑娘嫁给个城堡内的精神病,只是为了能有进入城堡的资格,有一个“城里人的户口”……
43、由于作品构思、情节结构、语言风格新颖独特,魅力无穷,近百年来研究探讨的文献不可胜数,评论者、解读者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对《城堡》的阐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城堡》究竟意味着什么?象征着什么?这个“符号”的所指是什么?
44、虽然我一直很敬佩卡夫卡,但事实上除了《变形记》和别人写的关于卡夫卡的传记之外,我没有看过卡夫卡的作品。可究竟为什么我一直都念念不忘卡夫卡呢?当然不是因为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我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把这本书视作最喜欢的一本村上的作品),而是因为我遇到卡夫卡的时间点正好是在我自我和自由意识最强烈的高中时期。
45、因为能住进城堡,是对你身份的认同。即使你在城外买了房子,可是你终究不是城里人,只能是在城堡外面买了房的外地人。《城堡》事实上可以认为讲述的是整个人类的故事。他揭示了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怎么才能拯救自己?
46、K打算找村长聊聊自己职位的事情,然而村长又是一下子给他了一句让人惊叹其荒谬度要爆炸的回复:
47、普,普通、全面;适,切合、相合。普适,全面适用的意思。在哲学和社会学上,普适价值是指所有人都认同的观念的集合,如自由、安全、快乐等。泛指那些超越本领域内个体差别,如宗教、民族、性别、分工等的价值体系。普适思想是适用于全人类的思想,这里指适用于世界各国的文学思想。文学的本质就是通过语言艺术建立人与人、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让全世界、全人类获得理解、让每个人产生共鸣,这就是文学的普适思想。普适思想是卡夫卡在生命的最后通过《城堡》全身心表达出来的核心思想。“卡夫卡影响了我们每个人,不仅仅是作家而已”。“揭示人的灵魂”、“展示其永恒的品质”,这也正是卡夫卡作品超越宗教、神学、社会学、心理学、叙事学的普适价值的体现。
48、城堡是被迷雾笼罩,让大家看不清它的真实面貌。村子里的人认为他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怪物,很针对他,觉得K的行为不可理喻,K只能孤军奋战。在这样的环境中,K被孤独包围。K一直没放弃,想进入城堡。
49、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有一部作品《城堡》,晦涩难懂。很多人读过之后都不明白这篇文章究竟寓意了什么,象征着什么?可以说,自从这部作品问世以来,将近一个世纪,一直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论不休。
50、这并非由于扑克牌规则的复杂,而是由于它形成了闭环,构成了一个遵循自身法则的机制,这个规则本身跟人的利益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根本不可理解。你要问怎么打这手牌,我们可以给个解释,但你要问扑克牌规则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解释不了。解释不了的东西衍生的作品里,就容易被当作魔幻。 继承了卡夫卡精神遗产的马尔克斯,以魔幻现实主义享誉世界。其实马尔克斯很讨厌别人把他的东西叫魔幻现实主义,他说他写的不是魔幻,就是现实。只是他们拉丁美洲的现实太复杂,大家不懂,就觉得魔幻。卡夫卡也好,马尔克斯也好,不常读文学的人读起来总有陌生又熟悉的而感觉,陌生是因为对这样的手法陌生,熟悉是因为对里面的荒谬、孤独,这太熟悉了。 作家阎连科曾说,现实的复杂、荒诞、丰富和深刻,已经远远把作家的想象甩到了后面。生活中的故事,远比文学中的故事好看得多,也深刻得多,但作家没有能力把握这些,也没有能力想象和虚构这些。作家的想象力和现实的复杂性进入到同一跑道进行赛跑,跑赢的是现实,输掉的是作家的想象力。即便作家有天大的想象力,都无法超越现实本身,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这其实不光文学的无奈,也是哲学的无奈。一代大哲维特根斯坦,有一部重量级的著作《逻辑哲学论》,在书里维特根斯坦霸道地给语言文字划定了规则——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样的语言是有意义的。做完这些,他表示自己已经澄清了世界上的一切。
51、草木被雪水冲刷后的味道特别好闻,闻惯了会上瘾。
52、妹妹提出将自己的亲哥哥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的情况下饥寒交迫,并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系家人。
53、书中说,城堡真实存在与K的眼前,但K却找到不到任何一条通达城堡的道路。有人评价,认为城堡好像就象征着某种人生意义,可望不可及,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极力找寻人生意义。克拉姆只是城堡的主人,K想要通过他来进入城堡,此时克拉姆就成了城堡的代言人,就好像我们追逐梦想、获得财富来寻觅人生意义,但梦想、财富只或许只是属于人生意义的一部分,真正的人生意义我们还没有找到,需要一直找寻,直到老去。民图君并未过多去领会其中的意义,民图君只是单纯为其情节起意。
54、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他有一位专横的父亲,这让卡夫卡自小就敏感成性。与父亲的强大、刚毅相比,卡夫卡显得弱小,这使他一直得不到父亲的认可。
55、“你们是谁?”K问问…“您的助手。”他们答道。…“你们的仪器呢?”K问。“我们没有仪器。”他们说。“我交给你们的仪器呢?”K问。“我们没有仪器。”他们反复说。“啊,你们究竟是什么人呀!”K说。“你们懂土地测量吗?”“不懂。”他们说。…
56、因为有狼啊,森林里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很安分。
57、朋友说,没有猎物,枪店也要关门,热兵器也是瑞典传统土特产。我们哈哈大笑。
58、相比之下,很多小说家不会把小说写得这么赤裸裸,比如川端康成在《雪国》里,也描绘爱情的虚妄,但就不会这样直白地写,而是写男主坐在火车上,擦玻璃上的雾气,突然看到了玻璃倒影中女主的漂亮的眼睛,这样写爱情的虚妄就隐晦得多,这种雕琢在卡夫卡作品中很少见。 《城堡》有很强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什么都是不确定的,包含着许多含混、断裂。小说的主题,里面的人物形象,和剧情都是不那么确定。K可能是测量员,也可能不是测量员,城堡周围的人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可能是这样的,也可能是那样的,很多逻辑也是断裂的碎片的。作为一部小说,这样写对一般读者不太友好。 但这是更深层的真实,因为现实给人的感受正是如此。现实中你能说清你那些每一件事的前因后果,能给每一个人做一个确定的结论吗?这是做不到的。我们唯一能抓住的是此时此刻自己的感受,追求强有力的主观感受,在这方面卡夫卡是大师,表现主义大致也就是这样。 “他又走起来了,可是路实在很长,因为这条大街根本通不到城堡的山岗,它只是走向城堡的山岗,接着仿佛是经过精心设计似的,便巧妙地转到另一个方向去了,虽然并没有离开城堡,可是也一步没有靠近它,K指望会靠近城堡,也就是这个缘故,他才继续向前走着。”卡夫卡并不去解释为什么这个路走不进城堡,也不去把K的形象丰满起来,只是写这样一段话,直接突出人的感受。 之所以讲《城堡》,是因为这非常接近现实里的东西。面对巨大的城堡,每一步似乎离城堡近了,又似乎离城堡远了,但无论如何都进不去,只能啧啧感慨城堡的复杂与宏大。 黄宏和侯耀文之前在春晚上有个小品《打扑克》,两个人闲着没事用名片当牌打,这个小品很有意思,人不再是人,而是有大小、有数字、有黑有红的扑克牌,遵从扑克牌游戏的规则。此时,如果你不是扑克牌,而是一张纸,一朵花,一只小松鼠,不管你是什么,只要不是扑克牌,你就没有办法走进扑克牌的规则里,扑克牌的规则对你而言就成为了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