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思想主张(52句文案短句)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以言夫亭林博学之教,则最著者有两书:一曰日知录,一曰音学五书。亭林尝自言之,曰:
2、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夫为政之患,闻古人之效而悦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时会,欲姑试之,而不合,则又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乱弊滋,而古道遂终绝于天下。”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
3、 记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情形,尤为详细:
4、(解析)作为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君主立宪制,而黄宗羲对专制制度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反对专制制度这点上,两人思想有共同之处,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ACD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黄宗羲主张: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b.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5、故曰:匹夫之心,天下人之心也。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6、今考亭林与人书,既言「信其书之必传,而未敢以示人」,与杨雪臣书又谓「未敢为今人道。向时所传刻本,乃其绪余」,与人书二十五又曰:「惟多写数本以诒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与友人论门人书又初刻日知录自序亦曰:「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则亭林日知录在当时实多避忌。刻本流传,既非日知录之全。而今传三十三卷足本,亦复有所去,非亭林绝笔之真,断可想矣。今刻本卷六「素夷狄行乎夷狄」一条,有录无书,即因语有诋触而去之未尽,乃犹误存其条目也。近人黄侃季刚有日知录校记,据传钞本有此条,文长七百宇,又他所删改处甚多。而当时馆臣所以深贬日知录之经济无当,其为媚清取容,更无俟深论。故于原书论政诸端,全不一及,而独拈音学五书序一语轻致讥弹,显见其为遁辞。道光十三年癸巳,阳湖李兆洛申耆、嘉定黄汝成潜夫为日知录作笺注,始谓「中言时务八卷,乃全书精华。亭林所云为王者取法也。欲于漕运、河务、盐政诸大端,皆博采名臣奏议及时贤论议,与相发明」。『语见蒋彤李申耆年谐。』先是泾县包世臣慎伯,于申耆处得读日知录,亦谓「其书经国硕猷,足以起江河日下之人心风俗而大为之防;惟摘章句以说经,及畸零证据,犹未免经生射策之习」。而同时邵阳魏源默滦为贺长龄编经世文编,亦多采此书。日知录评价遂又一变。
7、 “尼山书院系列国学公开课”是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光明日报国学版策划,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具体承办,面向社会群众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公益性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课程。
8、然亭林著述之盛,要当首推日知录。亭林自谓日知录一书,「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与杨雪臣书又谓「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与人书二十五其门人潘耒为之序,亦谓先生之学:(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9、(4)在中国历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10、炎武生于明末,喜谈经世之务。激于时事,慨然以复古为志。其说或迂而难行,或愎而过锐。观所作音学五书后序,至谓「圣人复起,必举今日之音还之淳古」,是岂可行之事乎?潘耒作是书序,乃盛称其经济,而以考据精详为末务,殆非笃论矣。
11、以后清儒率好为纂辑比次,虽方面不能如亭林之广,结撰不能如亭林之精,用意更不能如亭林之深且大,然要为闻其风而起者,则不可诬也。
12、某虽学问浅陋,而胸中磊磊,绝无阉然媚世之习。贵郡之人见之,得无适适然惊也?文集卷四与人书十一
13、从封驳伊始就不难看出,它的出现是对皇权的一种制衡,有它的存在君王,并不能随意妄为的对天下发号施令。随后列代均继承了这一个制度,汉代的御史,唐代的门下省等等,都有封驳的权力。到了明代,封驳的工作是由给事中来完成。
14、(2)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
15、 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在顾炎武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何解决经济领域中的非经济因素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中国社会的土地问题、奴婢问题,以及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如何通过发展生产来推动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如此等等,成为顾炎武着重加以探讨的问题。
16、(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17、 顾炎武文章讲求经世致用,讲究实用,不事藻饰,朴素自然,论理清楚。诗作如杜甫,用典精切,多关心时事。晚年诗风一变,充满想象,甚至将神仙、道法等融入诗歌。
18、(解析)(1)本题考查李贽、陈独秀有关儒家学说的观点,李贽,不迷信孔子,认为道学祸害源于孔子;批判儒家经典不能成为万世至论。陈独秀,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提倡以民主科学代替传统道德。(2)本题考查李贽、陈独秀二人思想的影响,李贽,冲击了儒家道统,使中国思想界呈现生机;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民主启蒙价值;对明清思想界有深远影响。
19、 顾炎武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考察,清醒地意识到,正是每一个人追求其合理的私人利益的欲望,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力。在顾炎武的笔下,中国东南沿海的商人也有如同西欧商人那种明知航海危险也要冒死以往的精神:“海滨之民,惟利是视,走死地如鹜,往往至岛外区脱之地曰台湾者,与红毛番为市。……官府即知之而不能禁,禁之而不能绝”,“异时海贩船十损二及循习于常,所往来,舟无恙,若安澜焉,盖海滨民射利如此。”(《天下郡国利病书》)
20、清儒言考证推本顾、阎者,乃以本朝自为限断,亦不谓其事由两人特造,更无来历也。江藩汉学师承记卷八谓:「国朝诸儒究六经奥旨,与两汉同风,梨洲、亭林二君实启之。」黄、顾并举,亦较单推亭林为允杨慎用修治古音,犹在陈第前,而不如陈之精密。然亭林唐韵正犹有取于杨氏转注古音略之说。四库提要子部杂家论方以智通雅云:「明之中叶,以博洽著者称杨慎,而陈耀文起而与争。然慎好伪说以售欺,耀文好蔓引以求胜。次则焦竑,亦喜考证,而习与李贽游,动辄牵缀佛书,伤于芜杂。按,焦氏笔乘有「古诗无叶音」一条,考证精确,不下陈第。焦、陈同时,未知孰为先唱?此阎百诗尚书古文疏证卷五及陈兰甫东塾集卷四跋音论,均举及。又焦为陈书作序,已自言之。惟以智崛起崇祯中,考据精核,迥出其上。风气既开,国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此清廷馆阁词臣,序清儒考证之学,亦谓沿明中叶杨慎诸人而来,不自谓由清世开辟也。焦里堂亦言之:「南宋空衍理学,而汉儒训诂之学几即于废。明末以来,稍复古学。在前若杨升庵,在后若毛大可」云云。雕菰楼集与某论汉儒品行书里堂在野,亲值汉学极盛,推溯来历,亦谓起明季,与四库馆臣之言相应。此自清儒正论,谓考证由顾、阎开山,其说起挽近,按实固无据也。
21、『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而四者之中,耻为尤要……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22、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网为不可阙矣。文集卷四与人书九
23、盖亭林论学,本悬二的:一曰明道,一曰救世。其为日知录,又分三部:曰经术,治道,博闻。后儒乃打归一路,专守其「经学即理学」之议,以经术为明道。余力所汇,则及博闻。至于研治道,讲救世,则时异世易,继响无人,而终于消沉焉。若论亭林本意,则显然以讲治道救世为主。故后之学亭林者,忘其「行己」之教,而师其「博文」之训,已为得半而失半。又于其所以为博文者,弃其研治道、论救世,而专趋于讲经术、务博闻,则半之中又失其半焉。且所失者胥其所重,所取胥其所轻。取舍之间,亦有运会,非尽人力。而近人率推亭林为汉学开山,其语要非亭林所乐闻也。然亭林论学,其斩截峻整处,固足与其人格行谊相辉映。其曰「舍经学无理学」,曰「著书不如钞书」,曰「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人」,曰「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凡所云云,开其为此,而戒其为彼。其气厉,其指晰。而其治学所采之方法,尤足为后人开无穷之门径。故并世学者如梨洲,如船山,如夏峯,如习斋,如蒿庵,声气光烈,皆不足相肩并。而卒为干嘉以下考证学派所羣归仰,纵其议论意见未必尽是,或不免于甚误,要其意气魄力,自足以领袖一代之风尚矣。
24、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5、巡检,即古之游徼也。巡检裁则总督添矣。何者?巡检遏之于未萌,总督治之于已乱。同上
26、玄恭自谓始闻讲学,亦以为迂,及陆桴亭、陈言夏会讲静观楼,至者百余人,玄恭亦与焉,乃知讲学于世道人心良有补。事在顺治十六年己亥,尚在梨洲复兴证人书院前八年。今观其说,可谓卑之无甚高论。然较亭林以明之亡国归罪阳明之讲学者,实为公允。亭林以狷介之性,发为斩截之议。抑其为此,开其为彼。虽后之专趋考证,不讲身心,未必亭林一人之言可以为之主持;而后人推尊亭林,谓为考证学作开山者,要知在当时,亭林知好学侣如张蒿庵、归玄恭,固并不尽以亭林见解为然。即居今平心论之,亭林人格之兀岸,与其言论之斩截,固是互为表里。然其间是非,则当分别而论,不得混为一谈也。南昌彭士望躬庵有言:「阳明旷代完人,在濂溪、明道伯仲之列。不幸心斋、龙溪,不务格致,空谈良知,耄更披猖,无复顾忌。一再传而为罗近溪、周海门、赵大洲、邹南皋之倡率,邓定宇、管东溟、陶石篑、袁伯修、中郎之附和,又歧而为颜山农、何心隐、邓豁渠、李卓吾之灭裂放肆,遂令天下不惟无真儒,并无真禅。丑博通达,坚行雄辨,适以助其横流之人欲,深其倾危之习气。少年骇其奇爽,乐其放诞,内不去纷华之实,而外坐收道学之名,一鸣千和,牢不可破。驯至启、祯之间,性命、气节、经济、文章,愈出愈幻,而无一不归于虚。夬上不决,天怒鬼尤;乃至有甲申之事。」『树庐文钞卷二与陈昌允书。』又曰:「尧、舜有丹、均,文、武有管、蔡,孔子有冉求,程门有邢恕,而不远晦翁之世,服习其学者,有吴澄、姚枢、许衡之属,身自陷于不义。盖学不在于师傅,而在其人之自力。人顾以龙溪罪阳明,独不闻以曰仁、惟干、绪山、念庵诸公功阳明,何也?」『文钞卷一与谢约斋书』躬庵为「易堂九子」之固皆深推阳明者。近人章炳麟菿汉昌言谓:「顾亭林深惩王学,然南交太冲,北则尤善中孚。太冲固主王学者。中孚且称「一念万年」,其语尤奇,且谓「宁人抛却自心无尽藏」,然交好固不替也。则知宁人所恶于王学者,在其末流昌狂浮伪而已。」然亭林之言方为后世借口,则亦不得而不辨也。
27、 第保障私有财产,取消对民间工商业者实行横征暴敛的税收政策。他认为,不仅当代之君不得侵犯和剥夺人民的私有财产,即使是被前代之君所剥夺的私有财产,也得无条件地归还给人民:“《隋书·李德林传》:‘高祖以高阿那肱卫国县市店八十区赐德林,车驾幸晋阳,店人上表,称地是民物,高氏强夺,于内造舍。上命有司料还价直。’则是以当代之君而还前代所夺之地价,古人已有之矣。又考《后汉书》:‘谯元子瑛,奉家钱千万于公孙述,以赎父死。及元卒,天下平定,元弟庆诣阙自陈,光武敕所在还元家钱。,则知人主以天下为心,固当如此。”他认为“以天下为心”,既不应是一句空洞无实的漂亮话,也不应当是把天下据为己有的代名词,而应落实到保障私有财产上。
28、陈建林会长还结合当前形势,围绕“顾炎武思想最重要的成因——始终坚持文化自信”进行重点解读。
29、 基于对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考察,顾炎武认识到“民享其利,将自为之,而不烦程督”的经济规律,从而鲜明地提出了“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的近代经济学命题。他说:“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又说:“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他认为,只有让人民“自为”,而不是让那些口称“为天子为百姓”的官员们来“程督”百姓们如何作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30、 顾炎武认为对经史的考证有助於经世的落实,于是著有《金石文字记》《左传杜解补正》《音学五书》等著作,后被视为清代中叶“乾嘉学派”考据学风的奠基者。
31、主张赋税政策既要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到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因时因地制宜
32、自古及今,小官多者其世盛,大官多者其世衰。卷八乡亭之职条夫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且守令之不足任也,而多设之监司,监司又不足任也,而重立之牧伯。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虽得公廉勤干之吏,犹不能以为治,而况托之非人者乎,同上
33、确认贫穷为中国社会的最大忧患,须以生财之方为立国之本,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来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34、历年渐远,读先生之书者虽多,而能言其大节者已罕。且有不知而妄为立传者,以先生为长洲人,可哂也。此即指李光地……及读王高士不庵之言曰:「宁人身负沈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安得不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鲒埼亭集卷十二亭林先生神道表
35、(解析)本题考查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同西方的启蒙思想一样,都是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背景下,对封建专制下人性的思考.
36、(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
37、论学书特拈「博学」、「行己」二事,真足砭好高无实之病。愚见又有欲质者:性命之理,腾说不可也,未始不可默喻。侈言于人不可也,未始不可验之己。强探力索于一日不可也,未始不可优裕渐渍以俟自悟。如谓于学人分上了无交涉,是将格尽天下之理,而反遗身以内之理也。蒿庵文集卷一答顾事林书。盖亭林别有书致蒿庵,而以论学书附往者。今亭林原书已不传,而编刻蒿庵文集者,即以论学书为亭林与蒿庵之原书而附刻之,误也。其后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亦评亭林「但当辨辞受、取予,不当言心性」之说,并谓「稷若平实,亭林所不逮」
38、 自程朱理学以来,儒家形成了以个人人性修养为主的思想路线。明末东林党精神领袖顾宪成说:“官辇毂(在朝廷做官),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东林党人强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据此可以推知,东林党人的志向( )
39、是皆以清代汉学为激起于八股也。此不仅姚、李言之,即治汉学者亦言之。王昶为惠栋作墓志铭,亦谓:
40、顾炎武主张以封驳制来约束君主权力,防止君主独断专横和政治腐败。
41、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所坑。日知录卷十六
42、汉儒谓之讲经,而今世谓之讲道。圣人之经,即圣人之道也。离经而讲道,贤者高自标目,务胜于前人,而不肖者汪洋自恣,莫可穷诘。儒林与道学分,而古人传注笺解义疏之学转相讲述者,无复遗种,此亦古今经术升降绝续之大端也。
43、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剉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承问日知录又成几卷,盖期之以废铜。而某自别来一载,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釆山之铜也。与人书十
44、 他认为中国社会是苦于经济的不发展:“今天下之患,莫大乎贫。”而一切社会问题的解决,最终都只能通过发展生产的途径。因此,他十分注重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把“生财之方”看作是与用人行政同等重要的立国之本。他说:“古之人君未尝讳言财也,所恶于兴利者,为其必至于害民也。”“吾未见无人与财而能国者也。然则如之何?……必有生财之方,而后赋税可得而收也。”
45、 顾炎武毕生多次入陕,两次到富平讲学,晚年又定居华阴,并与王宏撰在华山以研究理学为掩护,商讨反清复明大计,还捐资重修了“镇岳宫”“朱子祠”“九贤祠”。
46、是知亭林平生著述,着意专在二书矣。然亭林既高唱明道救世,而曰:
47、 二是专制统治者对某些经济部门商品贸易的垄断。顾炎武以食盐贸易为例,指出由国家垄断食盐贸易的主要弊端在于,它只有利于盐吏们大量侵吞国税,又阻碍了食盐的自由流通,造成了民生的困乏。他说:“今日盐利之不可兴,正以盐吏之不可罢,读史者可以慨然有省矣。”这一论述,与马克斯·韦伯所论说的儒家士大夫为维护其乱收费的特权而阻挠自由贸易的观点真可谓不谋而合。
48、又于「里甲」、「掾属」、「吏胥」诸条均卷八均发此旨。又曰:
49、要之亭林论治之见,其是非可无论,至其经世之志,为日知录一书之本干者,其后亦未为清儒所绍续,则即此可见也。何义门菰中随笔序,谓「亭林身后遗书,悉归其甥东海徐氏,然不知爱惜,或为人取去」。亭林有区言五十卷,皆述治天下之要,何氏于徐处见一帙,言治河事,皆细书,不识能宝藏否。若遂付之鼠啮虫穿,不惟有负亭林,而亦重生民之不幸矣!今其书已失。又钱氏十驾斋养新录,大旨似日知录,而经世时务之略,概不一及。即此可征学术精神之转向也。
50、全氏斯言,可谓能阐亭林志节矣。然三百年来,亭林终不免以多闻博学见推,是果为亭林之辱欤!亭林地下有知,客死之魂,不知又将于何归依?今谓亭林乃清学开山,亦仅指其多闻博学,而忘其「行己有耻」之教者,岂不更可痛之甚耶!(乃以博学多闻见推)
51、A.反对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制度B.认识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危害C.反对脱离物质生活而空谈义理D.认为保卫国家是天下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