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宽容的事实论据(46句文案短句)

2023-04-05 09:30:17

关于宽容的事实论据

1、  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2、  由于他一生读书不辍,因此,他知识渊博,被誉为“学界泰斗”。(关于宽容的事实论据)。

3、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4、西班牙“遗忘”模式的最大收益,是民主化和平转型的顺利实现,与此同时,却让“正义”付出了太大的代价——没有人受审定罪,没有罪犯,也就谈不上“宽恕”,它只是“忘记’而已。这就涉及到了哲学层面:“和平”、“正义”与“真相”3种价值目标之间,存在着纠缠不清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复杂关系,不像科学理性所要求的理论的逻辑一致那样简单。

5、我们更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那种“错置时空”的低级错误,拿今天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标准(甚至是完美无缺、黑白二分的圣徒道德)去批判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内外环境下的当事人。这种非历史的、拿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标准”抹黑历史传统、历史人物的法国启蒙运动文化激进主义思维,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知识界。

6、对比之下,这些至关重要的条件,在我们这里似乎一样都不具备。我们能够创造出这些条件吗?我心情沉重地问自己。(注)

7、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概括事例论据的要点包括:对象、事件和结果。

8、  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拿着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9、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刀子立即把脸给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这并不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10、在学过的课文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不求甚解》《过秦论》《师说》等在选择和使用论据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11、典型个案是纽伦堡审判,和苏联解体后的某些东欧国家。这一模式的适用条件是:

12、他不似今人,不仅得理不饶人,而且无礼也要傲三分。他反其道而行,即如大自然的和风,吹拂所至,千家万户都那么爽心悦目。

13、唐人李翱的《李文公集》中有这样一个寓言:两人分乘国马(指平时养于民间,战时由国家征用的马)和骏马并驾而行,骏马咬破国马长鬃之颈,使其流血不止,国马若无其事,仍行走自如。骏马回家后却浑身颤抖,水草不沾,国马主人说:“它大概是因为咬了国马而羞愧,我把国马牵来,劝劝它就好了。”国马牵来后,用鼻子亲近骏马,和骏马同槽共食,不到一个时辰,骏马就恢复如初了。

14、著名作家房龙在他的名著《宽容》中曾经引用《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宽容的定义: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宽容的解释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

15、过了多少年我们才知道,自由民主必须建立在自由之上,而自由又必须建立在宽容之上;所谓“宽容”,其核心是同情心、同理心:确认每个人都是本质上相同的人,哪怕是罪大恶极的罪行也不会与我们自己彻底无缘;因此,在批评任何人之前,我们都必须首先怀抱“同情式的理解”,设身处地站在被批评者的地位上问一问自己:他是不是也有点道理?如果我自己处在和他一样的地位上,我的表现会不会有所不同?

16、当然,宽容决不是无原则的宽大无边,而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于社会基础上的适度宽大,必须遵循法制和道德规范。对于绝大多数可以教育好的人,宜采取宽恕和约束相结合的方法;而对那些蛮横无理和屡教不改的人,则不应手软。从这一意义上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乃是应取的态度。

17、为论证“人不是只能任环境改变自己,塑造自己”这一论点,文章选用了孔子、孙武、孔明、苏武、朱元璋的事例,这些人均是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成就属于自己的事业,选例、用例均紧紧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问题展开。

18、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19、宽容,首先包括对自己的宽容。只有对自己宽容的人,才有可能对别人也宽容。人的烦恼一半源于自己,即所谓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电视剧《成长的烦恼》讲的都是烦恼之事,但是他们对儿女、邻居的宽容,最终都把烦恼化为了捧腹的笑声。

20、下面结合“宽容”这个话题,学习怎样选择和使用论据。

21、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张兄弟却未然。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使关、张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诸葛亮当初跟他们一般见识,争论纠缠,势必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哪能有新野一战和以后更多的胜利呢?

22、①李煜在人生失意的时候感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3、  生活中的很多选择并不是大是大非的选择,有些选择会随时随地的存在。也有些选择要从不同的角度与深度去分析而行……鲁迅弃医从文,这也是他的选择。他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毅然决然的走向文学。大丈夫相时而,“弃医从文”是他做出的明智的选择。爱迪生在失败多次之后,依旧选择再次尝试,结果成功了,给人类造福无限。牛顿在被苹果砸了之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当初,我国正确的看好形势,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走上了一个新阶段。如此多的事例,都在向你我阐述一个定论:善选择者,可成功也。

24、  宽容大度是黏合剂,能容人就是团结各种人,受人拥戴;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结果必是孤家寡人。

25、  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家贫无钱上学,从少年时代起,就独自谋生。常常饿肚子省钱买书读。

26、1820年,黑格尔年逾半百,在柏林大学任哲学教授。此时的他,业已成为德国哲学界的执牛耳者,不仅是蜚声哲坛的哲学之王,其哲学还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声誉之隆掩盖住了同时代的其他所有德国哲学家。

27、作者自评:本文通过材料引出“善选择者,可成功也”的中心论点。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手法进行有力论证,引发读者对选择的思考。

28、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哪几位同学坚持做到了今天?”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柏拉图。

29、李参等人被王伽的诚意感动了,七嘴八舌地说:“王参军尽管放心。”

30、在一旁看书的苏格拉底听见了,他立即教育孩子道:“不可胡说。”

31、家人、朋友、爱人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关系最亲密的人。但是越亲密的人,我们越容易挑剔。

32、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33、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适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

34、在一次对中小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当你讨厌的人向你求助,而且你能帮助他时,你会帮他吗?”持肯定回答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是8%、7%和37%。为什么持肯定回答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少?搜集相关资料,试写一篇议论文。

35、温森多长长吁出一口气,然后说:“这真是我一个星期以来听到的最好消息。”

36、王安石见她诚心认错,心也就软了。他想:自己已经花甲,而姣娘正值花季,不能全怪她,与其责怪他们不如成全他们。中秋节后,王安石赠白银千两,让仆人与姣娘成了亲。事情传开后,人们对王安石的宽宏大量赞不绝口,"宰相肚里能撑船"成了千古美谈。关于宽恕的论点、论据有则有趣的故事,是说到彼得有一次问耶稣:「老师,我需要原谅我的仇敌几次呢?七次够了吗?」在当时的犹太文化中是一种象徵美的整数,而对当时一般物质不算丰厚的小百姓来讲,更不算是个小数目。

37、作者没有脱离“心灵的选择”去论述宽恕的必要性、重要性等等,而是紧紧围绕着“选择”,反反复复地说出“选择宽恕”的好处,和“选择仇恨”的恶果。通过一次次的对比论证,让人接受“宽恕”的心灵选择,而抛弃“仇恨”的心态。

38、泰戈尔执著的道德追求不仅表现在他的社会政治活动中,也表现在他的爱情、婚姻等家庭生活中。

39、但是在环境面前,人就只能任环境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吗?

40、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41、——S.H.Simmons急搜有关宽恕的事实论据宰相肚里能撑船

42、当你们如果因为仇恨而相识,不可否认的是,在你们的心里已经牢记住了对方的名字,如果你因为整天想着如何去报复对方而心事重重,内心极端压抑,那么倒不如放下仇恨,宽恕对方。或许,因此你可以多一个可以谈心的好朋友。

43、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44、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明)吴承恩《西游记》

45、此时,在紫丁香盛开的柏林大学校园内,德高望重的黑格尔却受到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充满进攻性的挑战,这个年轻人便是狂傲不驯的叔本华。叔本华刚刚获得在柏林大学任教的资格,便紧锣密鼓地欲与一代哲王试比高低。他声言自己最瞧不起的人就是黑格尔,有失风度地讥刺挖苦说,“像黑格尔这样的人进入哲学家的行列,是哲学界的耻辱与不幸”、“黑格尔的哲学有1/4是陈词滥调,3/4是胡说八道”。对叔本华这种蔑视名人,且咄咄相逼的进攻态势,柏林大学并未进行干涉,叔本华进而得以与黑格尔一争短长。他提出自己要和黑格尔在同一时间授课,拉开同台打擂,争夺听课学生,一举击垮黑格尔的架式。叔本华的作法,自然遭到一些人的异议与反对。但是黑格尔却不因为叔本华攻击自己而刁难他,且以磊落博大的胸怀给对方发表自己言论的一席之地。当时在柏林大学哲学讲坛上授课是黑格尔签字认可的,他便一视同仁地在叔本华的讲课议定书上签字,允许叔本华与自己同台对擂,去宣讲什么“黑格尔的哲学使整个德国知识界的心灵和大脑腐败”的观点。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时光清浅处(57句文案短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