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代表作(86句文案短句)
史铁生代表作
1、史铁生追求"面对灵魂的写作",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史铁生代表作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
2、日子久了,我感到我们都有结识的愿望,但似乎都不知如何开口,于是互相注视一下终又都移开目光擦身而过,这样的次数一多,便更不知如何开口了。
3、此文之所以能够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博得普天之下所有母亲与儿子的共鸣,还在于文章的结尾,作者将一己之情愫得到升华,将自己母子间的真挚情感延伸到天底下所有母子的身上。
4、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5、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6、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7、后来,史铁生终于在文坛上开出一条路来,而母亲却先于他获奖的荣耀,长辞人间。
8、他在《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文章中不止一次提起这个平凡而又隐忍的母亲,也在母亲离世后开始清醒,与这避不开的苦难斗争一也开始明白了母亲的那句:“要好好儿活……”
9、以前的史铁生,很健康,壮得可以抬起一个装满水的水缸,还是清华附中的学霸,若不是1972年的一场暴雨,他早就是清华文理双全的男神。这场浩劫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本来只是着凉,没想到在陕西农村那种医疗条件缺乏的农村里,双腿竟然感染导致瘫痪。
10、侥幸:指由于偶然的原因而获得利益或免去不幸,出自《庄子·在宥》。
11、《我的丁一之旅》——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那些孤独的感动和温情的抚慰,那些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情理之中的体验和意料之外的启示。
12、2019年9月23日,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3、《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14、文章写树其实也是写人,表现了母亲对我深切无私的爱。母亲的早逝是令人悲伤的;想起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往事,又是让人感到温馨的;母亲的爱、命运的苦难让他明白了生存的意义,并鼓舞作者在逆境中更坚强,因此这种悲伤也是享受。
15、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16、出院后的史铁生,也曾有过一段“不懂事”的日子。
17、他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8、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做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19、但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从北京插队去清平湾的这个知青小伙,在年少时,是个人人羡慕的小孩,还曾在中学因学校80米跨栏冠军,人送外号“小飞人”。彼时的他,曾因卓越的运动细胞而骄傲快乐着……
20、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21、20世纪的中国,这轮如火焰般纯粹的太阳在中国另一位作家的体内升起,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燃烧了59年,直至生命最后一秒。
22、作者以一种平实、简约、淡泊、洗炼的笔调,甚至颇有些惜墨如金的况味,在追述母亲的生前和身后的几件往事的过程中,抒发了对于亡母缅怀与忏悔相互交织的深厚而又复杂的情感。
23、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24、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
25、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26、《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
27、《我与地坛》中所说:“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恓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 残疾带来的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重压,“要不要去死”对史铁生来说,是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
28、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二十岁那年的厄运突降,陷入忧郁的同时也开始了深刻的人生思索。
29、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30、让史铁生受启发的,是卓别林的一部电影:《城市之光》。女主人公要自杀,却被卓别林救了。女的说,“你为什么救我?你有什么权利不让我死?”卓别林说,“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史铁生心中怦然一动:是啊,咱们早晚不都得死?对于死亡,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31、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性和性爱,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那些灵与肉的纠缠,性与爱的排演,那些孤独的感动和温情的抚慰,那些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情理之中的体验和意料之外的启示。
32、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他的肝脏捐献给了一位需要的病人,移植手术成功。
33、史铁生初入文坛时,常害怕因为双腿残疾不能亲近生活而才思枯竭,但与这些不同“人生”一次次碰撞时,上帝早就为这个“不如意”的年轻人埋下了创作的种子。
34、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苦难逐渐隐退,对“悲欢共生,祸福相依”生命哲学的探索登上人生舞台。
35、在“难”字当头的这几年,在那些疫情呼啸、精神混沌的日子里,我们一如既往地想念这位伟大的作家,热爱他那些充满着无限生命力的文字,一如爱这个身体可以升腾起太阳的不屈巨人。
36、《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37、对于这些往事和似水年华的追忆,构成了此文的重心所在。
38、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他的肝脏捐献给了一位需要的病人,移植手术成功。
39、自1985年以来,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后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40、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
41、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42、简介:欲望无边,能力有限,是人类生来的困境。所以建立起诸多观念,以使灵魂有路可走,有家可归。
43、《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44、《务虚笔记》是201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
45、《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这样强调是恰当的。然而,史铁生在40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46、史铁生生前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47、他是注定了要踏进文坛这块土地的,正如他之于地坛:“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48、性与爱情,这一对千年不死的游魂。缠绵缱绻,若即若离;其来有自,不知所终。因为“自从那无花果叶飘然而至,遮蔽了爱恋者独具的语言……我们就成了别人。”于是我们相互寻找,无限接近;于是有了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学。《我的丁一之旅》是一部奇特的小说,爱情是它的主线,主线之下,或鲜明或隐晦、或迷离或清晰地敷设着故事的网络,挑战你的好奇心和思考力。
49、《合欢树》写于1984年11月、发表于1985年(此时作者三十三岁,双腿瘫痪已十三年、他的母亲也已因病早逝),发表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获得广大作家、文学评论家的高度评价,并于2000年被编入《高级汉语读写教程》(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留学生语文教材),2003年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华东师大版,上海市用新教材) ,2008年被编入高中《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选修)》教材(人教版)。
50、此后扶轮问路的日子里,史铁生经历了比双腿瘫痪更致命的打击: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但他却如孩子般活得越发明朗了。
51、“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52、如今打开网页再搜寻这位作家的身影,我们看到的,是他那张爽朗的笑脸,仿佛那些曾经因病痛留下的痕迹,都不曾在这张温和坚毅的脸庞生出过事端。
53、《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经典散文集,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离开,这本书问世。此后七年,这本书以每年近30万册的数量持续畅销。千千万万读者从《我与地坛》阅读史铁生,认识史铁生,怀念史铁生。当年《我与地坛》发表的时候,韩少功说,即使今年没有任何文学作品,只要有《我与地坛》,就是文学的丰收年。《我与地坛》是史铁生送给所有人的无价的礼物。史铁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过了四十年的轮椅生涯,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成为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影响和贡献,远超于文学之上;他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精美洁净的文字,更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爱和对人生真谛的探寻。他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存在。《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讲他自己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重新认识史铁生,深刻理解史铁生。
54、在瘫痪的艰难岁月里,史铁生暴躁易怒。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便不得不耗在园子里。他有时待一会,有时直至月光满地。史铁生说:这么多年我在这园子里,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萦绕史铁生的耳边,有三个问题一直在骚扰着、陪伴他。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
55、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当代作家,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56、二是生情,即由于客观环境一个微小的细节触发作者对以往生活经验的联想和回忆,或者说是触景生情。
57、《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怨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58、光阴似箭,史铁生已经走了六年。年末年初,是他离开和到达的日子。在这个日子,我们把沉甸甸的十卷《史铁生作品全编》献给永远的史铁生,献给所有爱他的人。
59、《插队的故事》属于知青文学的精典佳作,史铁生以顺时或逆时的手法,并互相交插,再现了荒谬特定政治时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状态及生命状态,反思人生途路的幸与不幸,并藉此展现了陕北的风土人情以及陕北人的憨直、坚韧、顺乎大道的性格。
60、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互相埋没的心流,在孤单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圆。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
61、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62、小说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
63、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64、“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
65、《写作的事》——在这本书里收录的大多是史铁生关于文学的思考。作家谈文学往往比专门研究文学的学者谈起来更好,有时候甚至比作家自己的创作还要让读者激动。一个好的作家首先是好的读者、好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学史家。史铁生在这本书里向我们展示了他丰富的文学知识,以及作家独有的敏锐.....
66、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67、代表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我的丁一之旅》《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文革记愧》《放下与执着》《山顶上的传说》《死国幻记》《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老人》《小说三篇》等。
68、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69、《来到人间》是2001年3月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史铁生 。本书讲述的是侏儒症患者小女孩,父母对她的生理残缺有两种态度:逃避与直视,以此而引发的故事和对读者的触动。
70、在这古园里,他反复思考“死”,也在不断叩问“生”。
71、自此,他的病变得愈发严重,他的双腿便背叛了他。
72、《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一篇小说。小说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
73、史铁生父亲是史耀琛,在东北地区工作,母亲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两人育有史铁生和史岚。
74、人民文学出版社曾于2008年出版《中国当代作家系列·史铁生》(六卷),2011年四月清明,史铁生去世百日之际,七卷本《史铁生作品系列(纪念版)》出版。其后几年,在史铁生夫人、朋友,相关专业人士以及热心读者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史铁生作品的收集和梳理工作一直在进行,受益于科技的发达,一些过去联系不到的人、遍寻无着的佚作,通过新的通讯方式、搜索工具,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周折和喜悦,终于不负苦心,得偿所愿;同时将原来出版的史铁生作品重新校订、通读,改正遗留的编校错误,解决原稿方面的问题,推敲装帧设计方案,全力以赴以求出版最全最好最漂亮的史铁生作品。现在,面貌一新的《史铁生作品全编》已经印制完成,将于2017年1月与广大读者见面。
75、史铁生散文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76、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77、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
78、也许是女娲给人类创造了甜美彩画,怕人类不珍惜,加点神水的斑迹,希望给人类带来多姿多彩的画面,在坎坷中锻造人类的灵性吧。
79、既然是梦想不妨就让它完美些罢。何必连梦想也那么拘谨那么谦虚呢?我便如醉如痴并且极端自私自利地梦想下去。
80、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蕴含着思想的精华,将写作与生命同构在一起。他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来到地坛,并在这里生活了15年。他用残缺的身体,表达出了健全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81、《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病隙碎笔》是2008年史铁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
82、当上帝为这个曾经健步如飞的青年布下命运的谜时,殊不知也给一位母亲出了一道难题。
83、2010年12月31日,是史铁生的节日。他做完了自己要做的事情。长久等在门外的死神对他说:嘿,走吧。对这不由分说的召唤,他没有犹豫。
84、其中,《我与地坛》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文集,收进了他的最经典的散文,这个新版还收录了他的诗歌。
85、《务虚笔记》是201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