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心学十六字(25句文案短句)
王守仁心学十六字
1、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失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
2、读书的目的在于发现我们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一句话。不在于如何去记住书本,而在于如何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
3、到了近代,蒋介石更是痴迷阳明心学,不仅自己研读,还让自己的儿子研读,更是把台湾的草山命名为“阳明山”。而毛泽东自青年开始,就视王阳明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一生践行,获益匪浅。(王守仁心学十六字)。
4、●露易丝·海:不了解潜意识,如何活出精彩的自己?
5、佛性是人生不朽之价值的总和。其中一个方面是爱情,爱情不是主观上决定的,即现实不是有人决定爱、有人决定不爱,而是每个人在出生之前,爱情可能就注定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一对恋人之间的具体的爱情,像苹果一样,会成长、腐烂、消失,但是抽象的爱情却是不朽的。展开我们的人生就是进入这不朽的价值。
6、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
7、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王守仁心学十六字)。
8、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不走,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9、如果说,象山先生是心学的开山之祖,那么阳明先生则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10、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1、陆九渊,今江西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因讲学于象山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
12、约是穷困的意思。心中没有仁德的人,或说心中没有安顿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富贵之中。即贫贱难耐凄凉,富贵不能乐业,左也不安,右也不安。
13、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每个人心中原本拥有光明,只是被不明和私欲所遮蔽,通过打扫内心的污垢与灰尘,恢复清澈良知,才能“心明眼亮”,才能“依道而行”,才不会迷失在小路上。
14、“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知识之上。所以,阳明先生告诫人们:“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15、25 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
16、这却不是一种舍弃和替换,而只是一种发展和深化。当王阳明最终将目光锁定致良知的时候,其实是说良知是诚意的本体,致良知就是抵达诚意的路。
17、只要一个人心存正气,行得正,就不怕被鬼迷了心窍。好色,就是被色鬼迷;贪财,就是被财鬼迷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气,就是被怒鬼迷了……诸如此类,与其说被什么鬼迷住了,其实都是自己的心不正,不能定。
18、当年进士考试由礼部负责出题,策问题中涉及心学,出题人暗中希望考生指责王阳明,可见王阳明的处境之艰难。
19、从现在的理论用词来说,“道心”就是真理,就是事物运转的客观规律,就是荀子在《天论》中所说的“天行有常”之“常”的内涵。因此王阳明解释说,“本注所谓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含义就非常清晰明白了。也就是说,事物的本源有其自行运作的规律,不随人的贤恶而有所偏向。也就是荀子在《天论》中所说的“不以尧存,不以桀亡”的同一道理。
20、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
21、一生做到内心光明,这就足够,不必再说其他话。
22、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皎如明镜,略无纤翳。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
23、 《传习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一对父子发生争执,互相控诉对方,想请王阳明为其评理。王阳明听他俩说完之后,对他俩如此说了一番,话未说完,父子俩就抱头痛哭,冰释前嫌而离去。
24、当我们考察所有类型的神通和神秘灵验事件,也都能感受到这神秘道理和莫测力量的存在,无论是佛教的他心通、宿命通等各类神通,还是占卜、风水、八字等各种术数。那么这道理和力量,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