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101句文案短句)

2023-04-06 09:54:24

孔子论语

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2、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3、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4、君子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会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别人,但是即使他和别人有不同意见,他也会和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孔子论语)。

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论语》(孔子论语)。

6、孔子告诉弟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都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言行谨慎,讲究诚信;同时还要广泛地关爱他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精力,那就可以读书学习来使自己得到提高。

7、他也是个辩才,很会辩论,用能让人接受的话语传播自己的学说

8、然此实吾中国人自孔子以来两千五百年来一大共业,以相与天成此一现象。否则孔子一人,乃及其及门之七十弟子,又与其此下再传、三传,以至五传、六传之孔门后人,相与天成此《论语》一书者,又谁欤能具此力量,使此下两千五百年来之中国人,必共读此书,共尊此人,创此形势,以为驱迫,而无敢违逆。孟子曰:“圣人先得吾心之同然。”惟孔子为能发掘出在其前两千五百年来中国人心之同然,又能引伸起此下两千五百年来之中国人心之同然,如此而已。故中国民族生命文化大统,乃中国人之人心同然之一种共业,而孔子特为其代表。如是而已。

9、曾子,名参,是鄫国贵族的后代,他是出名的孝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孟子的老师子思是曾子的弟子,所以曾子被认为是上承孔子、下启孟学的重要人物。

10、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11、项目遴选了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和核心价值观的典籍佳作,邀请当代名家以诵读、讲解、书写的方式予以展现并制作成库,旨在“打造时代精品”,展现中华经典的丰厚意蕴,以免费发行、赠送、网络播放等方式,为全社会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为全球中华文化和汉语爱好者以及中小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服务并供免费使用。

12、从心所欲:随本身的情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3、君子有高度修养,但仍保持纯朴的情感,此即“文质彬彬”。君子是无私的,既非自我中心,也不与人争斗。我们读到“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泰而不骄、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坦荡荡”等描述,就知道君子重视道义与原则,不像小人只知谋取利益,甚至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他肯定,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君子。

1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摘孔子《论语》(君子以言论超过行动为耻辱。)

15、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16、《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1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8、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9、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

2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摘孔子《论语》(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23、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24、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2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26、这里的众弟子,不少学者推测为仲弓、子夏等人。

27、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2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本身差的或者官位比本身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9、成为君子与成为仁者,其实是一体之两面。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天赋使命。孔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他所知的天命正是要成为君子与仁者。他周游列国有如“天之木铎”,正是要唤醒百姓觉悟这样的天赋使命。

30、《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3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2、孔子(551—479B.C.)是鲁国人,自幼好学,精通代表传统文化的五经六艺,又能“温故知新”,建构一以贯之的哲学体系。他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对学生因材施教,又能有教无类,启发了许多弟子,形成一个讲学论道、传经授业的团体,传统文化因而得到保存、研究与发展。

33、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34、《论语》是儒家经典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35、如果不到他非要弄明白不可的程度,就不要去开导他;如果不到他心里已经明白但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也不要去启发他。

36、孔子说:已经做过的事情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情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3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39、孔子开办平民教育,培养学生成为人才,而所谓人才,应该兼具文化素养与行为规范,亦即“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他强调“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再随机指点,并且还须“举一反三”,广泛联想相关事例,做个通情达理的人。

40、《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41、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论语》(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42、 15263739417/ 13153796737 

43、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4、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4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46、今以最显见者言之,中国民族生命,绵亘五千年,以迄于今,并世各民族,皆无与伦比。当前中国人已达十亿之多,其他各民族亦无与伦比。即此一端,已见中国文化成就,至少有一独出于并世各民族之上之一显例。其群已至悠久至广大,则生于其群之内者,必有所满足,而可无他求矣。”

47、尽孝道,兼顾个人发展,古人早就有了这方面的周全考虑。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平时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有规矩可循,而不用犹豫不决,难以取舍了。

48、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4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50、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51、我个人认为叫《论语》,看名思义不外乎是孔夫子的思想见地,就论字之意,当言孔夫的言语循其理,得其宜,才能谓之为论。这一点从《文心雕龙》论说中可见一斑,论者,弥伦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5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3、孔子五十一岁开始正式从政,为鲁国中都宰(中都县长);五十二岁升任小司空(工程部门副长官),不久升任司寇(司法部门长官),位列大夫,政绩卓越,三月而鲁国大治,“路不拾遗,男女分途”。五十三岁更以司寇之职行摄相事,等于代理宰相,协助季氏处理国政。后因齐国送给鲁君能歌善舞的女子八十八人,与一百二十匹好马,使鲁定公与季桓子“往观终日,怠于政事”。不久,鲁国举行郊祭,又未依规定送祭肉给孔子。孔子于是决定去职离乡,周游列国,那年,他五十五岁。

54、《论语》里不仅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之间的问答,而且记录了孔子的弟子子夏、子张、曾子等与再传弟子之间的对话。

55、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56、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论语》

57、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时,其父叔梁纥病逝。叔梁纥死后,颜徵在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58、众所周知: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每一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成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59、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60、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

61、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62、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摘孔子《论语》(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63、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意思就是:看到有德行又有才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学习,以能够成为像他一样的贤德之人;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从内心深处进行自我反省,看自己有没有他的毛病。

64、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65、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66、所谓消极,是指“不做”某些坏事;而积极是指“要做”某些好事。譬如,子贡请教“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否不错,他进而肯定了“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当子路以“不忮不求”(不嫉妒不贪求)自满时,他提醒说:这样还不够好啊!他谈到交友,认为如果找不到“中行”的人,必须找到狂者与狷者。狷者“有所不为”,正是指“不做”坏事而言;狂者较为理想,是指“进取”的人,“要做”好事。

67、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说的。

68、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69、(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70、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7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72、小人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阳奉阴违。

73、触类旁通:比方从懂患上的一点儿,类推而知道其它的,形容长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7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孔子《论语》(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75、大家觉得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希望大家不要说这是真的,也不要说这是假的,因为真假给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我们要关心的是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考据是真是假,那是专家的事情,不是我们的事儿。这个故事不管是真还是假,对我们都非常管用。只要你会用,你可以多活十年,我有很多的朋友听了我讲这个故事以后变得很开心,碰到我就给我说,以前我看遇到那些不讲理的人会生气,现在不会了,心里想那个“三季人”就不往心里去了,对任何人,任何事情,当你要发脾气,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你就想那个“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马上就会心平气和了。这个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越是不懂的人,讲话的声音越大,说的更直接些,凡是声音最大的人,往往是最不懂的人,如果真的懂,讲话的声音干嘛要那么大呢?

76、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77、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78、孔子感叹没有人了解自己,孟子感叹别人说他好辩。看来孔孟的儒家从一开始就难免于曲高和寡的命运。

7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80、他在三十岁左右,受大夫孟氏之托,教导其弟子有关礼仪的细节。孔子自此开始教学生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形成一个独特的师生团体,以讲学修德与治国利民为目标。他在四十岁时,对于人间的问题(包括个人的修养与国家的治理)已达到“不惑”的程度。到了五十岁,进而“知天命”,明白自己有天赋的使命,准备从政做官、造福百姓。

81、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8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83、至于《论语》究竟编纂于何时,由谁编纂,历来说法不一。

84、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蔡国。

8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86、评判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说的话,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才可全面了解。

87、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88、(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89、针对现在,要关怀社会,承担自己在群体中的责任,此即《大学》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此为目标而全力以赴;

90、圣贤教育学校和“圣贤教学法”得到大会期间媒体热烈关注

91、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国,孔子夫人亓官氏去世。

9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93、发愤忘食:用功进修,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分歧纰缪。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劳。

94、(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95、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这一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9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97、“论语”一词的“论”字有两种读法,一读为“纶”,为“编辑”之意;一读为“讨论”的“论”。由于“语”字即有“讨论”之意,所以以第一种读音较为可取,意指:把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讨论,加上孔子个人的言行资料“编辑”为一本书。这是代表孔子思想的主要著作。

98、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超我”和“本我”永远是对立的。一个人既不要泯灭天性,又要修炼自己,两者搭配,刚好是文质彬彬。否则表面衣冠楚楚,文雅有礼,内心冷漠虚伪,文采与质朴本性不相符。免不了面部表情太多,显得巧言令色。

9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0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感恩父母作文600字(72句文案短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