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言名句及解释带出处(96句文案短句)
老子名言名句及解释带出处
1、子绝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jū)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老子名言名句及解释带出处)。
4、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5、(感悟)治理国家,当施仁政。以暴治民,民必反也。
6、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委曲就会能够保全自己,弯曲就能够伸直,低洼的地方就会变得充满,破旧的东西反而会生出新的东西,少反而会变得多,多反而会生出迷惑。
7、(翻译讲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8、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老子名言名句及解释带出处)。
9、“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0、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1、(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这相反。
12、出自《诗经·卫风·淇奥》。《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做《诗》,儒家把它尊为经典,故称作《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①(切、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学问上的商讨研究。②(琢、磨)本义指制玉器时精细加工,比喻对德行或文章修饰使其精美。
13、(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15、(解读)礼节重在相互往来:有往无来,不符合礼节;有来无往,也不符合礼节。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应平等相待,互助互济。尚:重在。
16、哀莫大于心死①。 出自《庄子·田子方》。《庄子》又称为《华南经》,现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现在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①(心死)指心情沮丧、意志消沉至不能自拔。
17、(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18、(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19、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20、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总是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却不与万物相争而以平静自持,甚至甘心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地方。这句话以水的品性来赞扬利他、无私的美德和品格,以及“不争无忧”、“甘于平淡”的精神。
21、1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出自《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作者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唐代诗人。
2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3、(解读)出自《礼记·礼运篇》。释义: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的构想。
24、(解读)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意思是:巫山上的神女当然会健在如故,她看到这种意外的景象,该惊叹世界真是大变样了。神女即巫山神女,传说中与楚王云雨那位,出自宋玉,三峡附近有神女峰.意喻中国变化巨大,换了人间.
25、(解读)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原指一国的人才,也可以为另一国所用。后来比喻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或者比喻拿别人的情况作为借鉴。从读书做学问这方面来讲,学文科的,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学自然科学的,也要读些人文科学的书。他山:别的山。攻:琢磨。
26、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慎,慎重。终,结束。结束时要像开始时一样慎重细心,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
27、10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出自陶潜《挽歌》。
28、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当人民不怕威胁的时候,那么对统治者的大的威胁就要来了。
29、(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30、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器,器物。希,无。大象,事物的本原。道,规律。大器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制成,宏大的声音会超出人们的听觉范围,事物的本原没有具体的形状,规律十分隐蔽,以至无法名状。
3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32、(感悟)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33、一个人懂得知足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屈辱,做事情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太大的危险,人生最大的祸根就是不知道满足,人生最大的过错就是贪得无厌。
3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3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36、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宽厚仁慈,人民就会变得纯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会恐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3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38、(解读) 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39、(翻译讲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4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
41、(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42、译文: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而支做出格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才叫做大丈夫!
43、“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第七十九章)
44、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①(眚(shěng))过失,过错。
45、伐,夸耀。矜,骄傲。长,指进步。喜欢自我夸耀的人是不会事业有成的,骄傲自大的人是不会进步的。谦虚谨慎才能使人事业有成、成长进步。
46、(翻译讲解):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47、事物总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道”的运动规律;事物的薄弱环节正是潜伏着发展生机之所在,这是“道”发挥作用的表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强与弱之间总是相互转化的。
48、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49、(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50、(翻译)上天是不分亲疏的,但总是伴随着有德的善良之人。
51、祸兮福所倚①,福兮祸所伏②。 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①(倚)依托。②(伏)隐藏。
52、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53、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54、出自《老子》第六十二章。市尊,赢得人尊敬。市,换取。加人,处于人之上,指为人所看重。美好的言辞可以赢得人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使人敬仰。
55、老子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就是将学习到的前人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56、1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出自陶潜《移居》。
57、(感悟)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58、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59、(感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60、(翻译讲解):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
61、业精于勤,荒于嬉(xī玩乐)。(韩愈《进学解》)
62、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老子经常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类似的话题在生活场景中时常会遇到。
63、解释: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被人看重。
64、(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6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经典名言集锦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6、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6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道德经》
68、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的,必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去的,必先给与。这就是几先的征兆。”(陈鼓应)另外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强化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抬举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叫做微妙的启明。”(傅佩荣)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把老子的这句话看成是“权谋术”。前者以一种自然的心情静观事态的起落,后者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参与。也许这两个之间的差别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积极的启示……
69、(解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孟子认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成为尧,成为舜,成为贤,成为圣,关键是要去“做”,若能事事处处都按照尧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不也就成为尧舜了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能为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并按照榜样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也就可以迅速成长了。尧舜:上古时代的国君唐尧和虞舜。
70、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71、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72、最新一年级语文上册量词知识点梳理,替孩子收藏!
73、(翻译讲解):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74、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译文)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75、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76、出自《老子》第三十三章。战胜别人,只不过是有勇力而已;能自我克制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77、(解读) 千里遥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头开始,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万事开头难,没有个开头就不会有结果。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
78、“功成身退”是一种大智慧,它启示我们,当我们有功时千万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动不动就拿“想当初怎么样怎么样”来说话,否则就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危险。功成身退可以保全自身,这是老子教给我们的又一个大智慧。
7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0、(翻译讲解):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81、解释: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8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8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84、(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85、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爱别人、恨别人。
86、“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傅佩荣)很多人觉得《老子》书中有很多智慧,但真的要去读时,一时却未必有切理厌心的感觉。其实,只有读完《老子》后,再返回来观察社会和身边的生活,我们才会真实地感受到老子的深刻。“去甚,去奢,去泰”,就是去掉过分的意义,看上去普通,但若作合适的联系我们就会感觉很有道理。比如我们在生意或者事业很好的时候,我们想进一步发展,计划往往做得很有野心。然而时势是变动的,当下有利的条件不会持续几年甚至一年。所以计划的时候不仅是个展开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控制收缩的过程。
87、“为无为,则无不治”(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老子名言名句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88、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89、1朱门①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①(朱门)代指富贵之家。朱,大红色。
90、(千里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91、(感悟)“处下”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
92、(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93、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94、(感悟)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9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