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论自然(59句文案短句)
爱默生论自然
1、爱默生的作品以松散的结构、散文诗般的描述手法而著称。他《论自然》被人们誉为一首长长的散文诗。美国学者詹姆斯·E.米勒(James E.Miller,Jr.)在其编著的《美国文学遗产》(HeritageofAmerican Literature,1991)中指出:
2、他在《论自然》中如是说。在智慧之美中,爱默生指出了美的标准及定义。他认为宇宙中的完整与和谐就是美。美的标准是自然形式的完整的循环——自然的全体;任何单个的东西都不是特别的美,只有在完整中才有美。“美”他概括道,“在其最博大、最深远的意义上,是对宇宙的一种表现。”
3、关键词:爱默生 论自然 美人与自然 超验主义 生态尴尬
4、第二类是子夜沉思,其思想抽象而落落寡合,其目光关注的是远方夜空中那微笑着的永恒真理;
5、刘信波.生态、理性与超验:论爱默生的自然主义观(J).湖南社会科学,2014(4):38-
6、20世纪之前的自然文学有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其作者对自然持乐观进取的态度,希望从中寻求个性的解放、文化的根源和精神的升华,但是他们的思索与写作的着眼点仍限于自然与自我或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范畴。只是到了20世纪,随着诸如约翰·巴勒斯、约翰·缪尔以及玛丽·奥斯汀等跨世纪自然文学作家的出现,自然文学才展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这时的自然文学开始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与生态的和谐。(爱默生论自然)。
7、Unaffecting:无法感动人的(语境近义表达转化——无法激起心中波澜)
8、天气渐渐凉爽,吵人的蝉声被秋风吹散了,代替它的是晚间蟋蟀的碑铭。金秋时节,满地都是黄色的叶子,大地变成了金黄色的世界。
9、TonyLynch,StephenNorris.“OntheEnduringImportanceofDeepEcology”.EnvironmentalEthics.vol.38,2016:63-75
10、大自然蕴含着远胜人类施教的影响力量。——(法国)伏尔泰《老实人》
11、 上文提到了自然与人的成熟童稚的关系,俗世生活不仅会使一个人在生理年龄上有所增长,亦会使其心灵渐硬渐老,而后离自然真谛愈加遥远。但在丛林之中,人永远是孩子,永远青春,无关生理年龄。爱默生将这些“丛林”称为“上帝掌管的庄园”,一切都被神圣的礼仪与秩序统治而在上帝的庄园里,人类不过是客人,但却是长期的、融入的客人,乐在其中,不感厌烦。人祸是自然不可弥补的,但自然能够帮助人减少犯错。理智与信仰一早根植在人们的灵魂之中,然而俗世生活将它们与人剥离,散落不见。爱默生沿用了柯勒律治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划分,将“我”分为理性和知性的,其中理性部分则是负责追问人的意识之中什么的是超验的,它包括了上帝、道德、自由等抽象概念,指向了某种确证或同一在丛林之中——准确说来,应该是自然之中,人重新寻回了理智与信仰。这样的哲学设定无疑是对其超验主义学说的一种承扬。
12、在环境氛围和心理感觉与之相适应时,可引用这比较独特诗句。柳絮因风起(谢道蕴)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
1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抽丝剥茧之前,先来看看爱默生对“自然”作何定义。在自然语言与爱默生系统的学术语言中,“自然”的两种含义相通又甚是不同。“自然,从常识角度看,它是指人类未曾改变的事物本质,诸如空间、空气、河流、树叶之类。”(5)而着哲学层面上的爱默生的“自然”,则是一种“非我”,这种“非我”不仅仅是我以外的他者,亦包括“我”自己的身体。从上文提及的宇宙定义也可以看出,自然与心灵是分立的二元,这之中的关系在下文中将慢慢探讨。
14、(1)(主谓宾)thestimulusandasortofinfinitudemakeallmattergay
15、自然文学领域不仅新人新作层出不穷,而且在作为一种文学流派进行教学与研究方面也日趋成熟。近十余年来,先后有多部优秀的自然文学文选问世。如:《诺顿自然文学文选》《这片举世无双的土地:美国自然文学文选》及《论自然:自然、风景及自然史》等。同时也出现了具有权威性的有关自然文学的评论专著,如:比尔的《环境的想象》、谢斯的《自然文学》、弗里策尔的《自然文学与美国文化》等。
16、△AReed-CutteratWorkfromLifeandLandscapeontheNorfolkBroads(London,1886),PeterHenryEmersonwithT.F.Goodall
17、(2)(代词指代)it(眼睛)(上下文语境)——为什么这个词指的是(眼睛)?
18、随后,爱默生提出了自然美的“完满充分取决于一种更高级的精神因素”,且那种让人真心热爱的美,是一种“美与人类意志的混合物”这一重强调倒是再度回应了前文中所讨论过的“我的在场使自然完满”。此处,爱默生极具技巧地将人类壮举与自然壮美分置。自然既然是“非我”,即使我有何壮举,那必定是作为主体的我对非我的存在做了某些事,也就是通过“我”和“非我”的交流、糅合方能完成的,于是我和自然便被纳进了同一个逻辑的相框之中。时间、地点、人物,一件壮举自然会有壮美的自然布景,壮美的自然之中定会有非同凡响的壮举生发。因为当人们的思维在定义何为壮举何为壮美之时,早已无法逃脱将人、事、景统统予以考虑的习惯,而这种习惯正是人类思维系统性、全面性与灵活性的一个体现。然而在爱默生笔下,进一步提出了自然对人予以恩惠,无私地愿意帮助人们思想开阔宏伟,又提出了强人与奇才除了人和更能够得到天时与地利。
19、实际上,爱默生眼中的自然屈从于人类之需要,是服务于人类的。在他的眼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主仆关系。自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或者被人用来作为与上帝沟通的工具,或者被用作理解伦理道德的方式。爱默生认为,自然是沉默无语的,而人才是它能言会道的兄弟,是自然的代言人。因此他对自然的态度也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可以说,爱默生的自然,是一种带有浓郁的说教和道德色彩的自然。自然服务于人,是为了让他履行职责,恪守道义,而不是让他沉湎于欢乐之中。对他而言,人走向自然只是某种暂时的精神旅行,不久理智将帮他重返人类社会的家园。
20、(主语)主语是(theprimaryforms)
21、1835年9月,爱默生和其他志趣相投的知识分子创立了“超验俱乐部”,直到1840年7月,爱默生用化名出版了他在1836年9月创作的第一本小品文《论自然》(Nature)。当作品成为超越论的基本原则时,很多人立即认为这是意大利的作品。
22、比尔则在其著作《爱默生》(Emerson,2003)中评述道:
23、苏仲乐.爱默生超验主义与中国经典儒家思想的契合(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118-1
24、摄影史|作为新的创作方式,“合成印相”是如何发展的?
25、全部的艺术、教育,都只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而已。——(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
26、Composer:作曲家(本义)—构图大师(语境义/词典查不到,必须具备较强的上下文语境能力)
27、在爱默生去世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这位昔日“康科德的圣人”时,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代表了当时美国精神的一位思想家,一位美国知识界华盛顿式的领袖人物,而且是一位美国自然文学的先驱。
28、在丛林中也是如此:一个人像蛇蜕皮一样一年年长大,但是不论他年纪有多大,他永远是个孩子。人在丛林里能永久地保持青春。在这些上帝掌管的庄园里,有一种神圣的礼仪和秩序统治一切。一年四季,延绵不断地过节,而客人乐在其中,一千年也不会感到厌烦。我们在丛林中重新找到了理智与信仰。在那里,我觉得一辈子也不会有祸事临头──没有羞辱,没有灾难(让我的眼睛避开它们吧)──而这些人为祸事是大自然无法弥补的。站在空地上,我的头颅沐浴在清爽宜人的空气中,飘飘若仙,升向无垠的天空──而所有卑微的私心杂念都荡然无存了。此刻的我变成了一只透明的眼球。我不复存在,却又洞悉一切。世上的生命潮流围绕着我穿越而过,我成了上帝的一部分或一小块内容。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陌生奇异之极。兄弟也好,熟人也罢,是主人还是仆佣──这些都在一刹那变得无谓,甚至讨厌。我成了一种巨大而不朽的美的崇拜者。我在荒野里发现了某种比在大街上或村镇里更为亲昵、更有意味的气氛。在静谧的田野上,尤其是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人看到了某种像他的本性一样美好的东西。
29、自然文学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和维吉尔。美国学者彼得·A.弗里策尔与谢斯在各自有关自然文学的评论专著中,分别提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和维吉尔的《牧歌》对自然文学的影响。18世纪英国的自然史作家吉尔伯特·怀特、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博物学家达尔文及20世纪的英国作家劳伦斯等人,也对自然文学产生过影响。怀特的《塞尔伯恩博物志及古迹》,影响了诸如梭罗、约翰·巴勒斯、雷切尔·卡森等自然文学的代表人物,被作为自然文学的首篇范文收入《诺顿自然文学文选》。美国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劳伦斯·比尔在其被誉为自然文学的权威性专著《环境的想象》中,多次提到华兹华斯及达尔文对自然文学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劳伦斯的《美国经典文学研究》在多部关于评论自然文学的专著中都被引用。
30、自然文学的风格又与艺术密切相连。如前所述,哈得孙河画派实际上是用画面的形式诠释了自然文学用文字所表达的思想。科尔的《人生旅程》以画面的形式再现了爱默生在《论自然》中的心灵旅程图像。科尔的另一幅画《河套》则隐含着梭罗的观点:人类对环境乐观的态度是一种荒野与文明的结合。研究美国文学及文化的学者、美国布朗大学的巴顿·L.圣阿曼德教授,曾把梭罗的《瓦尔登湖》和《科德角》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认为在《瓦尔登湖》和《科德角》中,人们可以看到与哈得孙河画派中的“彩光画法”最相似的风景表述。自然文学作品中,人们还会感觉到英国作家约翰·罗斯金的那种“以文释画”(word painting)的美感,难怪有人称赞奥斯汀《少雨的土地》是一幅幅以土地为主的“小风景画”。这种文学与艺术密切相连的文学形式展现出中国唐代诗人王维作品中那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
31、深秋的太阳像被罩上橘红色灯罩,放射出柔和的光线,照得身上、脸上,暖烘烘的。太阳一到秋天,就将它的光芒全撒向人间。
32、Well-shaded:明暗鲜明的(可能对于学过素描的同学,这一句更好翻译)
33、心灵缘何追寻美?这个问题爱默生认为难用理性回答。然而在他眼里,人的灵魂中对美的追寻要求了世界的存在,而美又作为宇宙的一种表达;那么世界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为了满足人的灵魂中对宇宙的一种表达的追求。这之中既透出了“为人所用”的典型思想,又带着浓郁的超验主义味道,且将思想之手伸向了神性之域。
34、1962年雷切尔·卡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描述了滥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所造成的威胁,从而促使第一个地球日的建立。爱德华·艾比的《大漠孤行》,以犹他州的沙漠为背景,传达出躁动不安的现代人对宁静的追求以及他对荒野与现代文明的思索;安妮·迪拉德的《汀克溪的朝圣者》,记述了作者在弗吉尼亚州蓝山的汀克溪畔对自然的朝圣和对传统的反思;巴里·洛佩斯的《北极梦》,描述了他在北极的探险经历,以及人类所需要的外在和内在的两种风景;特丽·T.威廉斯的《心灵的慰藉》,表现因20世纪50年代美国核试验影响而身患乳腺癌的一家三代女性,在盐湖边所寻求的精神慰藉;斯科特·R.桑德斯的《立足脚下》,则提出自然文学一个普遍存在的主旨:怎样在动荡不安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
35、第三类是拂晓初醒,他们凝视着火红的东方,以一种宗教似的崇拜迎接初升的太阳,心中充满了希望;
36、马玉凤,陆杰荣.“自然是外化的心灵,心灵是内化的自然”——爱默生自然观解析(J).世界哲学,2013(6):146-1
37、在1935年他和一些知识分子开创了俱乐部,五年之后用化名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论自然》,在1937年的时候他曾经发表过著名的演讲词,因此和他的学说一起成为国内最为重要的世俗宗教。在1840年的时候爱默生担任超验主义刊物的主编,还将自己的演讲编成了《论文集》。这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除此之外他的《代表人物》、《诗集》也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
38、夕阳那辉煌美丽的影子投在被晚风吹皱的江面上,撒下了一大片闪亮的、鲜艳的玫瑰红的细鳞片。夕阳的余辉染红了在蓝天里游荡的白云,还替它们镶上了亮晶晶的花边,这几块白云一会儿就幻成了玫瑰的晚霞。
39、在学习期间他阅读到了很多优秀作品,这让他的视野和思想都变得开阔起来,在1929年的时候他成为了一名牧师,但是三年之后就因为和其他人员理念不合而辞职了,从此之后他开始在各个地区游历。
40、爱默生这幅与自然相应的心灵地图,道出了精神与自然或文化与自然不可分离的缘由。
41、对于爱默生而言,星星成了思想的闪光体,成了希望独处的个体象征。马西森在其专著《美国文艺复兴》中引用了艾略特对四种思维方式的表述:与众人对话,相互对话,与自己对话或与上帝对话。
42、 爱默生的这套理论,之所以长寿,不单是因为其学术价值,更因为其在现实生活中亦能让人有所新知、有所借鉴。若是要大略地分析眼下中国面临的生态尴尬,也大体逃不过两个层面:自然生态的破坏与社会生态的衰败。此处对于一幅幅自然环境与社会的“灾难图”便不再多加描绘,然而有一点颇值得提出:治理生态也许是做到一石二鸟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缺乏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实乃缺憾,然而生态治理的推进在客观上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一追求也恰恰是人类生态治理欠发展的借口之一。此处的生活条件并不仅仅指工业革命带来的器物与政治革命带来的制度改善,而是涵盖了人们生命活力的根源于精神生活的理据。环境法治的树立、科学技术的填补、生态教育的到位、国家公园的建立,诸多诸多,这些都是我国当下为解决生态尴尬局面亟待着手的方面。
43、世界是一个棋盘,宇宙现象是棋子,赛棋规则就是我们所称的自然界规律。——(英国)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44、我的书应当散发着松柏的芳香,回响着昆虫的嗡鸣。
45、首先,从理念上来说,自然文学放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提出了旨在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土地伦理”。“土地伦理”一语源自利奥波德的《沙乡年历》。利奥波德以一个生态学家的学识,讲述了土地金字塔、食物链等原理,说明人类只是由土壤、河流、植物、动物所组成的整个土地社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社区中,所有成员都有其相应的位置,都是相互依赖的。在生物进化的长途漂泊之旅中,人类只是与其他生物结伴而行的旅者。无论人类有着何种企图,自然永远会自行其道。为了跟自然同步,人类必须把自己与自然合为一体。为了证实人类是土地社区的组成部分,我们首先要学会在这个社区中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他呼吁人们对于生态进行重新认识,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一种伦理上的责任感。他要人们“像山一样思考”,即从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保持土地健康的角度来思考,培养一种“生态良心”。利奥波德不仅呼吁人们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要有一种伦理上的责任感,而且还提出了“土地伦理”的行为标准:“任何有利于保护生物社区的完整、稳定和美丽的行为都是对的,反之则是错的。”美国文学教授及评论家谢尔曼·保罗,则把旷野里淳朴的自然景色之组合视为当代人类成功的标准。
46、大自然像微笑着的仁慈母亲,她有助于我们的理想,她珍爱我们的想像力。——(法国)雨果《九三年》
47、对于信奉“种下去的是自然果实,长出来的是精神果实”的爱默生而言,自然本身就是一张心灵的地图。滔滔的江水象征着人的心绪,宁静的夜空是理性的体现,无边的荒野意味着自由奔放的想象力。
48、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
49、从大自然学习崇拜课程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美国)爱默生《论自然》
50、古希腊人称“世界”为“考斯莫斯”,有“美丽”之意。世间万物皆由“美丽”构成,或者说,人眼构筑形态之力量如此强大,天空、山峰、树木、动物等自然基础形态使我们怡然欣喜,亦使我们因其形态、色彩、动感、搭配组合而心境愉悦。这一切似乎部分地归功于眼睛自身,它才是最出色的艺术家。
51、余静远.释爱默生的《论自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75-
52、斯文.赫定的葛雷克.派克,徐仁修的书,,《所罗门王的指环-与鸟兽虫鱼的亲密对话》
53、①在1836年版本里,爱默生的原话是:“我几乎害怕去想一想,自己有多么高兴。”
54、黎明是我的亚述国,日落与月出是我的帕福斯或不可思议的仙境;正午是我的感觉与理解力的英格兰,而夜晚则是我神秘的哲学与梦幻的德意志。
55、拉夫·瓦尔多·爱默生(1803-1882),生于波士顿,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1836年出版处女作《论自然》。他文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散文和诗歌方面。
56、然而可以肯定,产生这种欢愉心情的力量并不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它出自人的心灵,或者出自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之中。人们有必要以极大的节制态度来利用这种欢愉。因为大自然并非总是用节日盛装打扮自己──昨天依然是花香四溢、光彩迷人的美景,仿佛是专供仙女们玩耍嬉闹的地方,今天却沉寂一片,毫无生气。大自然总是染有情绪色彩。对一个在苦难中辛苦工作的人来说,他心中怒火熊熊,饱含悲伤。在另一种情况下,一个刚刚得知朋友死讯的人则会感到他周围的风景含有讥讽意味。当天空为这位芸芸众生中的小人物致哀时,它看上去也不再像往日那样开阔壮观。
57、自然之美亦可成为一种智力的对象。上帝使得万物井然有序,而人类正在通过智力努力搜寻这种秩序。思想与行动的力量仿佛在接递,只有完全实施其中一种活动才能导致另一种的完全实施。故而,美需要“智力的理解与追索,紧随其后,也需要行动力量的追索与探查”而这一切费劲气力地在心灵之中改造自然美的运动,并不是毫无目的性的,而是为了新的创造。随后,爱默生大谈了艺术,其以微缩的形式作为大自然的结晶或表现。每一个单体之所以为美,乃是因为它在人们的理想之中是作为一个凝聚世界光彩的焦点而存在的,其身上暗示着宇宙的优雅。“在艺术中,大自然通过人的意志发挥作用,而人本身又充满着自然最初造化之美。”(21)
58、落在树上的雪,不是嫁接,而是塑造。披上雪纱的世界,终于出现了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