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怎么读(34句文案短句)

2023-04-15 01:01:15

陀思妥耶夫斯基怎么读

1、盼望你们都来认识他,俄罗斯永不褪色的文学巨匠。

2、拉斯科尔尼科夫一斧头砍死两个人之后,就发现一切跟他想的不一样。他原本想象,我杀死一个人人讨厌的高利贷老太婆,“杀死了这个毫无用处、狗彘不如、危害人间的虱子”,我能用抢来的钱“劫富济贫”,做一千件,一万件好事,没准我能做得更多,甚至改变俄国的未来。可他发现,他没有改变任何事情,他真正改变的只有他自己,从杀人那一刻起,他就彻底跟他过去的人生告别了。他根本没有心思处理抢来的钱,他陷入无休无止、无处遁形的自我谴责和恐惧阴影之中,无穷无尽地痛苦向他袭来,使他无法享受生活的每一分钟。每当他的肌肤遇到一丝快乐的微光,每当亲情、友情要把他拉回生活时,那个“杀人犯”的阴影都会立刻蹦出来,将他重新拉回到自责和痛苦的漩涡之中。

3、受《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正与反”一章的影响,加缪创作了他的随笔《反抗者》。

4、这实际上传达出一个意思:文学经典的重要性是超乎我们想象的,我们很难想象中国没有鲁迅、英国没有狄更斯、法国没有雨果、俄罗斯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会是怎样的情景。(陀思妥耶夫斯基怎么读)。

5、但其实大张伟的歌听起来更带劲,什么这个feel倍爽,杨超越的“燃烧我的卡路里”更洗脑,延禧攻略这种杀坏人连怪升级,拜天就能用雷劈死坏人的剧情更爽。

6、所以,我看到一个研究者的评论说,整部小说仿佛一个完整地镜像,前半部分是“左”,后半部分是“右”,而中间则是双重人格的复杂争斗,拉斯科尔尼科夫所经历的就是一个由“左”至“右”的转变。这么一想,颇有趣。

7、你可能没有听过bobdylan,可能披头士只知道heyjude,你也念不清老陀的名字,可你不得不说,你喜欢。

8、由于汉语的语法逻辑和英语的语法逻辑有着巨大的不同,导致翻译过程中,倘若没有好的文学功底,只是有较好的英语翻译能力,翻出来的内容往往可读性极差,甚至出现“谷歌机器人翻译”的即时感。

9、它可以毫无逻辑章法,大段心理意识流的描写,不断的自我剖析忏悔和声声对上帝的质询,甚至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感到疲惫不堪,但慢慢的却会甘之如饴。

10、读这本书时,我一直有一个担忧,很害怕看完后无书可读。就像一个书友说的,自己总有种偏见,俄罗斯那几部作品一读,其他经典都庸俗地跟畅销书无异了。

11、就在19世纪50年代,俄国曾经形成一个文学批评流派,叫做“土壤派”,既反对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唯物主义美学,又反对“纯艺术派”的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认为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和道德信念的沦丧在于俄国有教养的知识阶层长期脱离人民这一根基,出路在于知识分子必须与人民结合,吸取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根本因素——虔诚的基督教博爱精神和忠君思想,这样才能使俄国社会各阶层克服内部的矛盾冲突和信仰危机,重振俄国的经济文化,甚至为陷于道德精神危机的西欧社会指明新的道路。在1860年9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当代》杂志发表一份宣言,“俄罗斯思想也许会把欧洲各个民族以顽强意志和勇敢精神发展起来的各种思想融合起来,那些思想中一切敌对的因素也许会同俄罗斯民族性协调起来,并得到进一步发展”。(陀思妥耶夫斯基怎么读)。

12、像一面镜子,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信仰撕扯的时代。

13、就像他曾经描述的那样,突然之间,一道特别的内在光芒降临到他的灵魂上,好像击碎了什么东西。我们再一次看到他和托尔斯泰的区别。后者生机无限,死亡只能从外部投射到他身上;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末日启示之光由心灵的内在洋溢而出。对他来说,生死浑为一物,而对托尔斯泰来说它们是永远的对头。前者用灵魂之眼看生活,认为对活着的人来说生活的基础就是死亡;而后者用现世的眼光看待死亡,死亡是生活之屋外面的东西。

14、尽管这样,他对自己的作品还是很看重,对自己珍视的篇章一改再改,无数次把不满意的部分直接烧了重写。他笔下的抨击之语日渐增多,写得也愈加艰苦,不过他始终在用心写。没法想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击垮他。

15、多读情爱小说,你也许观察世界更多浪漫主义;多读武侠类,你对社会的解读可能不自觉快意恩仇、侠义江湖;同理,你多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你可能洞悉更多的人性,更加认识自己。

16、在《死屋手记》里还很真诚地期盼新生活,还希望拥抱世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记》中彻底掉进了那堵墙后的悲剧性世界。于是,他大喊“我不能再装了”不能再装,也回不去,那接下来怎么办?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的全部文学活动就是答案,从那时候起,他几乎不再研究被欺凌与被侮辱式的人,他喜爱的主题是犯罪。在他最重要的两本小说《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都能看到他的悲剧是如何越走越远的。在前者中,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如同地下室人最初的样子。轻信的读者也许会受到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了人就该受到惩罚这一观念模糊,好像以为这本小说的全部任务是在探讨对罪犯的惩罚。但在整本书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人对拉斯柯尔尼科夫有半点责备,即便在故事结局,拉斯科尔尼科夫也未曾因为自己杀人而做忏悔。因为,在他看来,人们不是被分为善与恶,而是平凡与不平凡,由于精神局限而服从道德规则的人都被划归为平凡者的序列,而不平凡的人创造规则,他们一切可为。(《罪与罚》2223页)也许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评判是对的,确实存在这两种道德,一种为平凡的人,另一种是为不平凡的人,这里就出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追问预兆,是什么决定了平凡与不平凡,也就是说,谁决定了哪只羊误入歧途,变成思特里·克兰德这样每个时代都会出现的无限变体?但《罪与罚》里这个疑问只是略微地浮出了水面。直到《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个问题才正式出现。当伊万向阿辽沙描绘自己想象的戏剧时,宗教大法官抓住红衣主教对其情绪激昂地斥责与控诉,读起来就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在上帝面前对他声嘶力竭地发泄一样,红衣主教让他成为了不平凡的人,让他失去了全部的快乐,他不明白为什么偏偏选中他,让他备受煎熬。在伊万与阿辽沙的对话中,他还讲了一个关于《新约·马太福音》第4章里的故事。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到魔鬼的三次试探。在禁食四十天后耶稣饿了,魔鬼诱惑他说:“你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但耶稣拒绝了。第二次,魔鬼带他进圣城,让他站在殿顶上,叫他跳下去,耶稣也拒绝了。魔鬼又带他到了一座高山的山顶,将世上万国及荣华指给他看,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耶稣再一次拒绝。陀思妥耶夫斯基说,魔鬼向耶稣提出的三个问题是人类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会遇到的,三个问题仿佛把往后的人类史全部归纳在一起并作了预言,通过三个问题汇集了人类本性中所有未解决的历史矛盾。耶稣两手空空的走向世界,他对人类只有自由这项允诺。在荒原里,魔鬼诱惑他可以把石头变成面包,只要有了面包,人类就会像顺从的羊群一样跟着他,但这意味着人将失去自由,于是耶稣拒绝,他认为人活着不能单靠面包。但现实是,人类可以为了面包丢弃自由,没有人既能拥有面包又有充分的自由。耶稣许诺的自由是天国的面包,是看不见的,但仍然有几千、几万人跟着他走,剩下的几百万、几千万,几亿的大多数人,他们不会为了看不见的东西而放弃地上的实实在在的面包。因为地上的面包能满足了亘古以来的人类的普遍需求。但耶稣视天国的面包高于一切,他认为那是人意义的体现,为了自由他拒绝苟活于世。在这里,跟着耶稣走的几千,几万人被认为是选中的人,无论是思特里·克兰德还是奎里还是这类型小说的主角,都在这个队列之中。陀氏关心的就是这些人的命运,他们为了耶稣应许的自由,心灵被搅得无法安宁,承受了怀疑、苦楚。自从羊群被打散,误入歧途以来,他们不仅没有获得自由,反而受尽了折磨,忐忑、惶惑、不幸,这就是这类人的命运,像被捉弄了一样,问题是谁在捉弄他们呢?宗教大法官对红衣主教的斥责与质疑,就在于误入歧途这类偶然性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所有令人惊惶不安的生命问题都应该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转入不可知的领域。这种脱离偶然性的问题或许永远不会有答案,就像宗教大法官没有得到红衣主教的回答,而只得到对方的亲吻一样,这类问题的回应只有永恒的沉默。舍斯托夫在《尼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里说,

17、有人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18、《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老集大成作品,也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在其中有他所有作品的影子。如果你只有时间读陀老一部作品,此部无疑。

19、博尔赫斯说:”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爱情,发现大海那样,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20、我与老陀同志的相识,起源于高中时期,我们高中的语文老师是一名颇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民教师,她认为,上课只讲应试技巧,是吃相难看的表现,是输不起的表现。她喜欢每周开很多课外读物书单,虽然她也明白,除了班级里面极个别的文学爱好上进分子会去真的读,但是在江湖上混,范是最重要的。

21、托尔斯泰恨超自然力量,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布莱克一样活在未知之中,将世界视为虚幻不真之物。

22、他的每个角色身上都有英雄意志的矛盾冲突。他把叙述的艺术力量全都灌注到对话中,他的对话有多好,托尔斯泰的对话就有多糟。所有托尔斯泰的角色口气都差不多,如果我们不知道谁在说话,单纯从语言上没法区分那些对话的主人;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人物开口说第一个词我们就马上能知道是谁在说话。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压根不需要描写人物的外貌,这些人物靠独特的言辞和语调就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读托尔斯泰的时候眼睛兼顾了耳朵的功能,而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候耳朵则可以代替眼睛。

23、然而正是这种痛苦,让我们看到了自己,读到了人性。

24、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俄罗斯的俄罗斯人,也是世界主义者

25、“我发狂般地喜欢现实主义艺术,”他承认,“我喜欢它们呈现出惊奇的时候。什么还能比现实更令人惊奇,更出人意表?大多数人惊异的东西在我看来常常最最真实。”

26、“你知道我需要什么吗?要您毁灭,就这样。我需要安宁。为了不受打扰,整个世界我也会立即一个戈比就卖掉。是让世界毁灭,还是我不喝茶?我说,世界尽可毁灭,只要我永远有茶喝。”

27、你读的每本书都不同程度地储存在你的头脑里,在你脑中留些范式,构建体系帮助你解读你所看到的世界。

28、梅列日科夫斯基讲得很清楚:世俗的利益对托尔斯泰趋之若鹜,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不管不顾。托尔斯泰谨慎小心,尽管热情洋溢,但从不逾矩;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总是把缰绳交给无常和罪恶。

29、而现在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有非常多新的方法在涌现。

30、米德尔顿·默里暗示他之所以对这些东西让步,是为了展示他和那个自己并不属于其中的世界中的人物有着某种一致性。他的第一部小说《穷人》获得巨大成功,这使得第二部作品《双重人格》的失败显得更为难堪。此后他的文学事业便成了一场终身的挣扎,绝望地试图重新赢得同胞的恩宠。这时他属于社会主义者和亲斯拉夫人士组成的彼德拉舍夫斯基圈子有天晚上被要求朗读普希金的《废奴颂》,在随后的讨论中据说他明确表态说如果改革必须通过暴动来实现,“那就暴动吧”。这话足够进班房了,1849年12月22日,他和其他二十一人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在21华氏度(3)的冰天雪地中,所有罪犯被剥得只剩内衣,并当着他们的面宣读了死刑判决。他们三个一队被绑到木桩上准备行刑,但突然他们又被解绑了,说是沙皇把死刑减成了服苦役。这生死一线的压力太过极端,从此刻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回看这个自己几乎就要离开的世界的时候前所未有地相信自己属于这里。

31、他还有一种超凡的奇特本领,让他的角色脱颖而出。托尔斯泰的作品里我们会觉得空气很稀薄,很难呼吸,那是暴风雨前的平静;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到风暴自身正在苏醒的生机和自由。

32、从今天开始,学习陀老,做一个粗糙但观点明确的人。

33、无巧不成书,那一周,老师刚让我们回家去读老陀通知的《白痴》,我就举重若轻的从书架上拿下一本平装软皮版的,在程冰眼前换了几下,风轻云淡的说:“我调好了,先去结账,在门口等你”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2023刘忠田的心情抖音说说(我这一生栽你手里重蹈覆辙)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