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阳的心学为何被禁(47句文案短句)
王明阳的心学为何被禁
1、在封建专制的年代,在一个圣旨即是真理的年代,在一个“一句顶一万句”的年代,下属和百姓,既不需要有独立的思想,也不许有怀疑精神,他们只需简单的服从。难怪,统治者们更喜欢朱熹。因为朱熹劝天下人认真读书,多读官方勘定的圣贤书,照着书上说的、圣旨写的,去做就行。
2、李贽(1527—1602)比他们走得更远,他公开对理学进行了反叛。他不仅以理论建构,更主要的是亲身践行,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鼓吹“成佛征圣,惟在心明,本心若明,虽一日受千金而不为贪,一夜御十女不为淫也”,鼓励人们可以有人欲、私心,因而被统治者目为离经叛道。
3、圣贤书让王阳明脱胎换骨,21岁时他在杭州中举浙江乡试。然而,22岁时他却在京师会试中落榜了,这还不算,三年之后的科举考试,王阳明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他坚定豪迈地笑笑,回应可谓语出惊人:“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4、1524年,五十三岁。在绍兴。四月,服阕,朝中屡有荐者。有人以大礼见问者,不答。十月,门人南大吉绪刻>。
5、再次,王阳明虽然积极平反内乱,但在随后的朝廷内讧中,他站在了军事大臣王琼一边,王琼处于弱势地位,这也在朝廷上压制了王阳明。政治团队有时对那些从事政治的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一枚棋子可能会升到顶端,而另一枚臭棋子可能会输掉整场比赛。
6、王阳明是这样回答的,之所以不去孝顺父母,是因为还没有懂得孝顺父母的道理。不行动的原因,是不知道。
7、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王明阳的心学为何被禁)。
8、1499年,二十八岁,举进士出身,二甲第观政工部。与七子倡和,是所谓泛滥词章时期。
9、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10、这样度过一段适应期后,粮食快要吃完了,王阳明就“刀耕火种”烧山开辟了一片荒地,自己耕种粮食。他还教当地人打土坯、用木头盖房子,教化引导民众,受到百姓爱戴。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功名富贵都变得十分虚幻缥缈,一切荣辱得失似乎也都没有了意义,为什么要活着和如何活下去成了唯一需要思考的命题。
11、47岁时,王阳明征三浰,立社学教化沿途当地百姓。历经1年零3个月,危害多年的四省流民暴乱被阳明平定。如果说知行合一的“知”,乃良知显现的“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王阳明能够将剿匪告示写得非同凡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12、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6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7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13、 在溪水边,他头上生出的白发倒映在水面上,而这时的他才36岁。他愕然不已,做诗感慨:“年华若流水,一去无回停。悠悠百年间,吾道终何成?”答案终于从心底升起了。
14、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15、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有这样一句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6、而心学这种新思想,就是开启民智,让人不断追求和思考问题,并付出实施。尽管当时全国识字率不到4%,但这也大大刺激了朝廷的神经。作为帝国实际统治者的张居正,为大明改革“一鞭法”是很不错的。但他下令铲除心学的时候,就是中华的罪人了。他扼杀了明朝彻底改变的最后一丝希望,也断送了中华几百年。
17、 刘瑾看到王阳明的上书,暴怒。他票拟圣旨,将王阳明杖责四十。还令亲信监督,加力杖责。受此酷刑,王阳明“既绝复苏”,随即又被流放贵州龙场为驿丞。迫害到此并没有结束,在王阳明前往龙场途中,刘瑾又派人行刺。王阳明佯装沉江,骗过刺客,九死一生,到达龙场。今日龙场,距离贵阳不过七十里,山明水秀,因是阳明学诞生之地而有异彩,但在五百年前,对于内地人来说,那却是一个难以驻足的地方。
18、无奈之下,王阳明只好假装把宁王放掉,让自称为“威武大将军”的正德皇帝率领大军“亲自”把宁王捉住。皇上和太监们总算过了一把瘾,上演了一场别出心裁的闹剧。他们“亲征”后装模作样地宣布: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平叛以胜利结束等。平叛宁王的功劳记在了正德皇帝和宦官身上。王阳明保全性命已属万幸,自然不敢再奢望什么功劳,他的仕途再一次陷于低谷。
19、1517年,四十六岁,正月至赣,二月平漳,十月平横水、桶岗等地,行十家牌法。
20、青年时期的王阳明,因文才过人,一度驰骋文坛,1494年,23岁的他回到浙江余姚组织龙泉诗社。彼时,他在京师皇城和家乡绍兴都拥有词章盛名,与当时的诗坛领袖以文会友,意气风发,所谓“泛滥辞章一时期”,然而,他很快觉得“使学如韩柳,不过为文人;辞如李杜,不过为诗人”,“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于是,他毅然决然退出文坛,再转去研习兵法,得高士许璋真传,重燃经略四方之志。
21、1497年,二十六岁,寓京师,苦学诸家兵法。想借雄成圣。
22、 就在这样的官场生态下,王阳明直接和刘瑾开火了,毅然决然的站在了“倒刘”的队伍之中,结果呢?被廷杖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的驿丞,级别也就是和弼马温差不多吧……
23、生于书香世家,不等于能成为文化人,人的过什么样生活,一切取决于他的选择。一个晃头晃脑不知所以背诵的孩童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见问了小小孩童竟有如此悟性,笑答:“第一等事当然是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只见这四尺孩童反驳:“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这一句话,就是他以后要走的路。
24、孔子大学堂视频:http://v.qq.com/vplus/5ed935e9e0aecbe5610b730147201be9
25、 透视阳明一生的政海风潮,尽管他会时时受到风潮干扰、打压,但他从不以一时的仕途得失作为诉求,不逢迎、不变形。
26、 一代圣人王阳明,虽然五百年混得好大名头,但也有人认为:其实他闯荡官场近三十年,一直都是一个失败者。
27、1505年,正德皇帝继位。正德皇帝是明代最风流成性的天子,他荒淫无道,整天与一帮太监混在一起,游山玩水,酗酒逞强,把朝政当儿戏,只听任刘瑾等宦官胡来。刘瑾狐假虎威,朝政大坏,凡有良知的官员痛心疾首,但大部分官员选择了趋炎附势。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正直官员戴铣、薄彦徽等20多人上书正德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人,结果反被打入死囚。
28、在此绝望之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一线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与命运抗争。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残酷的现实,走上一条艰苦、独特的道路,从而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成为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于是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忖度程朱理学。这一改变,使他摆脱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发挥了独立思考,探索到人生解脱之路。
29、刘宗周说:“今天下争言良知矣。及其弊也,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超洁者荡之以玄虚,而夷良于贼。”王夫之强烈反对王阳明,认为王学使人任性而废学,对导致明朝亡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认为“陆子静出而宋亡”,王守仁为“祸烈于蛇龙猛兽”。
30、 心理学家证明,如果一个人能够专注于某件事,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很容易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感。
31、王阳明的学说深深影响了明代中晚期的官员、学者,后来心学流派一分为但“阴阳心学”到了清代就落没了,因为竟然还有人将明朝的没落归到王阳明的“阴阳心学”上。但“王学”对日本、朝鲜等国的思想界影响极大,现在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学者前来阳明洞朝圣参拜。
32、 1510年,刘瑾倒台,受磔刑而死,身败名裂。1521年,正德皇帝病死,结束了他那荒唐又短暂的一生。但是,这个败坏的现实世界并不会因此得到改变。在接下里的年月里,依然有一个又一个的皇帝、重臣或身败、或名裂,或身败而兼名裂。
33、人人皆可成为圣贤,在当时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34、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无论他从事何种职业,无论他在社会中的身份高低,只要诚意向学,成圣成贤之路都会向他开启。他这样说道:“个个人心有仲尼”,“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在古代中国,商民为四民之末,但王阳明却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果能……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
35、1522年,五十一岁,在绍兴(山阴)。正月疏辞爵,二月父王华死。丁忧。有御使承首辅杨廷和旨意倡议禁遏王学。
36、 有明一代,以理学为官学。朝廷奉之为圭臬,以之取士,以之治国。但在实际上,朝廷的眼里只有服务于皇权永固的教条,它根本不尊重理学,也不尊重儒士。在它的眼里,无论是理学还是科举,都只是工具而已。
37、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38、从中,我们只看到了赞誉。也许这是学界公认的看法,但是阳明学在明代曾被人斥为伪学,王阳明的学生甚至在朝廷受到排挤,没能在政治上取得太大的成就。至于原因,姑且让我们从他的著作中慢慢寻找吧。
39、 但是,王阳明不这么认为,时人也因此视他为一名疯癫少年。
40、 心学,为维新之学。讲学,为造就新民、新社会。
41、 转眼又过了十四年,王阳明四十九岁了,那时候刘瑾早已经垮台,王阳明也就是混到了四品官员,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42、心学一直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一定程度上,心学是有反封建精神的,而传统儒学即程朱理学一直是在打压陆王心学的,故而一直以来心学都不能成为显学,自然王阳明本人也被人为掩盖。
43、 王阳明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已经过去的事,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
44、《告谕浰头巢贼》有云:“夫人情之所共耻者,莫过于身被为盗贼之名;人心之所共愤者,莫甚于身遭劫掠之苦……尔等今虽从恶,其始同是朝廷赤子;譬如一父母同生十子,八人为善,二人背逆,要害八人;父母之心须除去二人,然后八人得以安生;均之为子,父母之心何故必欲偏杀二子,不得已也;吾于尔等,亦正如此……吾南调两广之狼达,西调湖、湘之土兵,亲率大军围尔巢穴,一年不尽至于两年,两年不尽至于三年。尔之财力有限,吾之兵粮无穷,纵尔等皆为有翼之虎,谅亦不能逃于天地之外。”王阳明剿匪与他人的不同,在于他从“心学”的根本出发,从天、地、人“三才”一体观和民本主义出发,体现了对天下生民之生存的关怀。
45、下令礼部给予王守仁恤典礼遇,赠谥号,让其子孙世袭新建伯爵位;
46、1520年,四十八岁,在江西。王艮投门下,艮后创泰州学派。阳明自言在应付宦官刁难时全靠良知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