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莎士比亚是谁(59句文案短句)

2023-04-24 13:29:35

中国的莎士比亚是谁

1、朱东润在《莎氏乐府谈》一文重点分析了《凯撒记》(《裘利斯·凯撒》)和《铸情记》(《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剧。在评论《凯撒记》一剧的时候,朱东润大段翻译引用了原剧第三幕第二场的布鲁多与安东尼演说以详实的译文直接呈现了莎翁“不在长枪大戟之际,而在轻描淡写之间”的“文字之妙”:“此段数十行中复分两幅,前幅所以见布鲁多为温文尔雅之君子,非赳赳武夫所可比;后幅所以言凯撒之阴魂尚隐隐在侧。”李伟昉指出,朱东润在中国反袁称帝进步运动中,大幅评介布鲁多与安东尼演说,赞美秉性刚正的布鲁多捍卫罗马自由和民主,“不是故作卖弄,随意为之,而是有的放矢,有感而发”对《铸情记》的研究中,朱东润翻译并引用了剧中两个重要场景片段,包括第二幕第二场著名的“花园夜语”及第三幕第三场罗密欧因杀人被放逐前私见劳伦斯神父的对白。

2、1910年9月24日,一个名叫万家宝的孩子诞生于天津。1934年,他以曹禺的笔名发表了剧作《雷雨》,此后又创作或改编了《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优秀剧作,这些剧作脍炙人口,成为经典,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不仅被译成英、法、俄、德、意、日、韩、蒙古、西班牙、阿拉伯等多种语言,而且在各个剧院和中外舞台常演常新。其戏剧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舞剧、歌剧、京剧、地方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国的莎士比亚是谁)。

3、林语堂(大学毕业不知此人文学水平就白读了,真正的“国学大师”,中美文化的传播使者,《京华烟云》在1975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可惜落选,这人被埋没,都是党争惹的祸)

4、也难怪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可以跨越了四百年,还受到后人的钟爱,并不断搬演,活跃在舞台上。

5、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6、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7、《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8、《雷雨》生动的展现了现实社会的阶级关系,揭露了旧中国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和资产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本质,也反映出了人伦道德冲突中的人性问题。曹禺先生的《雷雨》完全运用了戏剧艺术中的“三一律”,情节曲折,故事性强,结构严密,集中紧张,最后将戏剧矛盾推向高潮,既生动的刻画了剧中人物的性格,也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9、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称“金庸的武侠小说1960年代来阅读者众多,已经成为华文武侠小说界的指标。他一手创造出郭靖、杨过、韦小宝、张无忌、令狐冲、乔峰、黄蓉、小龙女等传奇人物,在华文世界造成广泛影响。”

10、《原野》是曹禺先生最富深意,争议最多,充满神秘色彩的一部作品,具有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浓郁风格特征。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中国北方农村。一个复仇故事,夹杂着多重爱恨情感,在原野上就此拉开了序幕,这个冤冤相报,看似简单的复仇故事,蕴含着阔大渊深的人物情感并展现出复杂的人物性格。

11、1984年12月19日,历经两年二十二轮的中英谈判,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2、《仲夏夜之梦》(AMidsummerNight’sDream),喜剧;《哈姆雷特》(Hamlet),悲剧;《恺撒大帝》(JuliusCaesar),历史剧。

13、本刊已加入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等,来稿若无特别说明,均视为作者同意本刊以非专有方式向中国知网等第三方授予其论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文摘刊物对论文转载、摘编等权利,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

14、《日出》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天津某旅馆的华丽休息室内,众多的人物,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来来往往,为着各自的目的上演着他们不同的人生戏剧。故事将陈白露所在的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和妓女翠喜悲惨的命运作对比,鞭挞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

15、值得一提的是,杜甫诗歌全集的英语全译本于2016年出版(The PoetryofDuFu《杜甫诗集》)。这一庞大的工程由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Owen)历经八年的埋头耕耘完成,收录了杜甫近1400首尚存于世间的诗作、3000页、共六卷、重九磅,是学界关于杜甫作品第一次完整的英文翻译。

16、代表作《牡丹亭》(后来的昆曲折子戏《游园惊梦》即出于此),还有《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所作诗文,后称《玉茗堂文集》。其中最好看的是书信,文字精妙,情理并茂,非常感人。

17、莎士比亚碰不得。研究莎士比亚的书早已成了图书馆,永远发掘不完。其实真正伟大的作品,没有什么好评论的,评论不过是喝彩。那年希腊雕刻来纽约展览,我看了,哑口无言。看不完的呀,我又不能躺下。躺下,尽看,也看不完。

18、第一种模式,是把莎士比亚普遍化,而不是把他本土化,这种方式创作的戏剧好像是“原汁原味的”,援引大家公认的权威、经典演出(例如劳伦斯·奥利弗的版本)中的视觉和文本内容。上海的早期演出基本上属于这种模式。在该模式的倡导者们看来,即使作品看上去陌生,那也是为了确保留存作品的美学价值,使观众受益。

19、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阐述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20、这样一来,全剧便定下了20世纪女性平权运动的时代基调。身为城东女学的老师,包天笑为学生改编的这出《女律师》,可谓用心良苦,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朱双云在翌年的《新剧史》中,评价这出戏“情节甚善”

21、(14)包天笑:《女律师》,《女学生》1911年第2期,第104页。

22、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23、张爱玲(上面介绍李清照的时候已顺便说明了她的上榜理由,而且作品很经得起考验)

24、(6)郭沫若:《少年时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14页。

25、《奥赛罗》(Othello),男主角代表爱,忠诚,嫉妒;黛丝德蒙娜代表纯真善良,另一家伙,伊阿古,代表恶。黛丝德蒙娜当众辩白爱英雄一段,非常精彩。伊阿古说坏话的技巧之高超啊,黛丝德蒙娜至死不明真相,死而无怨(瓦格纳少时写悲剧,发现全部杀光了,只好鬼魂上场)。爱与死是最接近的,最幸福与最不幸的爱,都与死接近。

26、可是,中国又是全世界独一无二开口就叫“天下”的国家。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呀,常常是从海南岛到长白山,从台湾到西藏。

27、这是一个杰出的剧作家对中国现代农村的思索。 

28、(25)朱东润:《莎氏乐府谈》,《太平洋》1918年第1卷第9号,第3-4页。

29、(21)朱东润:《莎氏乐府谈》,《太平洋》1917年第1卷第5号,第1-2页。

30、饭馆老板娘阴一套阳一套,我们吃足了亏,我就说,这是饭馆里的麦克白夫人。大家哗然大笑——给恶人定性定名,给善人一种快感,看透一个恶人,就超越了这个恶人。莎士比亚写出这恶,写到剥皮抽筋的快感。

31、Ilistenedasthewomanpleadedwithhim:“MythreesonswereservingatYe,

32、用来表述文化现代性的修辞策略也明确了“新女性”的转型。第四章分析了21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自然主义戏剧和默片里面的女性与城市精英在建构莎士比亚的实用性中的作用。这些作品中都留下了性别等级变化的痕迹、对西方影响的焦虑;在此过程中,它们都忽略了种族问题,而这一点恰恰是英国人和欧洲人在表演和评论《威尼斯商人》等戏剧作品时的重要特征。新女性运动在建构城市中心与中国的世界中心主义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的看法。原本指向莎士比亚不太明朗的西方价值观的目的被人们对城市中心的国际性特征日益增长的兴趣所取代,从而又引出了历史性的问题。第五章通过比较研究焦菊隐执导的、1942年孔庙中的《哈姆雷特》演出,巫宁坤于“文革”期间在劳改农场对《哈姆雷特》的解读,还有中苏联合表演的、据称与政治无关的《无事生非》(1957年首演,1961年、1979年重演),揭示现代主义和历史主义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上述例子表明,当地化和阅读场所在阐释中国历史和莎士比亚的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上述的中苏合作中,虽说苏联拍摄《李尔王》、《哈姆雷特》等莎剧电影的传统的影响不甚明显,不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方法和苏联的观念意识帮助中国的戏剧艺术家们找到了一种安全的文本形式。

33、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本姓万,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

34、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杂剧代表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35、他作品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他被人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与此同时,《原野》《雷雨》和《日出》也被称为“曹禺三部曲”。

36、莎士比亚的作品,无为。剧中也有好人坏人,但他关心怎么个好法,怎么个坏法,所以他伟大。人性,近看是看不清的,远看才能看清。人间百态,莎士比亚退得很开。退得最远最开的,是上帝。莎士比亚,是仅次于上帝的人。

37、(26)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第1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38、(12)孟宪强:《中国莎学简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页。

39、Thestatebroken,itsmountainsandriversremain, thecityturnsspring,deepwithplantsandtrees.

40、最伟大的戏曲家,是汤显祖。他应该成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可惜没有成。另有郑若庸、屠隆、梁辰鱼、张凤翼、王世贞、沈璟、陆采、徐复祚、梅鼎祚、汪廷讷。后又有阮大铖、尤侗、李渔、李玉。

41、第二种模式,是把戏剧作品的情节、背景和意义作本土化的处理,把莎剧进行同化处理并将其融入到某个区域的世界观和表演惯例中去,卜万苍的《一剪梅》(1931)就是一例。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对本土或异域的文学、艺术品中观念的实用性进行道德评价。在19世纪时期,中国人怀着借助莎士比亚之名来建构现代性的梦想,这种动机脱离了莎士比亚文本,却与莎士比亚所代表的现代伦理观念联系起来。大陆和台湾虽然没有英文传统,但莎士比亚的文本对国内公众而言是相当熟悉的,也很受重视。有些人引用莎士比亚来强调剧中蕴含的道德教训,有的则是为了唤起社会生活中广义的、“普遍的”文化归属感和共有的价值认同感。

42、说起曹禺,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应该都不会陌生,他是我国最负盛名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

43、*此场演出结束后,可凭当日演出票根免费领取八喜冰淇淋一份。

44、如果说,“生命的热情之力与命运的冷酷之网就构成了曹禺悲剧的核心”,那么,理解曹禺的全部创作却不能局限于一种生命意识当中。曹禺的创作带有心灵的痛苦与折磨、历史的沉思与探索、时代的激情与冲动。曹禺从对宇宙人生的关切出发,真切地揭露和抨击这个不合理的社会与制度。

45、*2米以下儿童凭票入场(一人一票,儿童须凭票进场,区域座位不互通,请对号入座)。

46、汤剧的意义是,情真,可以只是梦见,情痴,死人可以复活。五十五出中,以《惊梦》、《写真》、《魂游》、《幽媾》、《冥誓》、《回生》诸出为精华。古代中国少女的情感总是抑郁不宣,汤显祖大胆而细腻地呈现,故历来少女爱读《牡丹亭》。

47、《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导演:Redha/GillesAmado,2002(法国)

48、本文选取20世纪初四个较为重要的莎剧译介事件,即无名氏翻译《澥外奇谭》、林纾与魏易合译《吟边燕语》、包天笑改编《女律师》、朱东润发表《莎氏乐府谈》,重点从文体学视角,梳理莎氏比亚戏剧作品在中国早期译介过程中发生的变形、改写及影响,并据此对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译介的得失与价值作出判断。

49、蒙田不事体系,深得我心。我激赏尼采的话:体系性是不诚恳的表现。但你们不能这么说。我这样说,我内里有体系,不必架构:这是第一层。如果你们来说,先已不诚恳,成体系,岂非更不诚实?第二层次、第三层次,不说。

50、林纾依照当时学界的主流观点,将莎士比亚当作是诗人,这一点不但从译著标题《英国诗人吟边燕语》可以看出,而且在林纾所撰之序中有明确表述:“莎氏之诗,直抗吾国之杜甫,乃立义遣词,往往托象于神怪。”又说“然证以吾之所闻,彼中名辈,耽莎氏之诗者,家弦户诵,而又不已,则付之梨园,用为院本”。林纾不谙英文,对莎剧的背景了解有限,误以为莎士比亚原作为诗,后被改写为剧本上演;他甚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翻译的只是兰姆改编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因此译本标注原作者为莎士比亚,而并没有提到兰姆的名字。

51、《南柯记》根据唐人传奇改编,《南柯太守传》,加些情节。《邯郸记》根据唐人《枕中记》改编。《紫钗记》也根据唐人《霍小玉传》改编,不如唐人传奇好。

52、由焦晃主演的莎翁戏剧《安东尼与克丽奥佩特拉》

53、这是西方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杜甫的纪录片,从黄河到长江三峡,再到重山叠翠的湖南,迈克尔·伍德一路探寻着中国伟大诗人——杜甫的足迹。他采访了普通百姓,舞者和音乐家,讲述了一个个将诗歌和历史完美融合的精彩故事,

54、新加坡《联合早报》“金庸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10大文化偶像,排名仅次于鲁迅,并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与古龙、梁羽生合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剑客’。”

55、莎士比亚为什么退得开,退得远?因为他有他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

56、最后,让我们来欣赏几首宇文所安教授翻译的杜甫诗词吧:

57、与常规动力航母相比,“企业号”的优越性不言而喻。平常军舰需要加油,而核动力不需要如此费时费力,只要一次性为核动力航母装好核燃料,可以保证这艘航母航行10年。

58、美国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英国文学系及研究所教授,博士点与硕士点导师,以及数位人文研究创院院长。曾任国际莎士比亚年刊主编、美国亚洲戏剧研究学会副主席、英国富布莱特全球莎士比亚杰出讲座(驻点伦敦)等。主要从事莎士比亚研究,跨文化翻译及理论研究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田向利的分手微博说说(万水千山就当是伏笔我总会等到姗姗)
返回顶部小火箭